一、发展农村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娇[1](2019)在《蔬菜专业村的时空演化研究 ——以寿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发展乡村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专业村作为村域经济发展的支柱,通过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方面具有显着优势,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本研究以寿光市483个蔬菜专业村为例,利用调研和访谈数据,对寿光市蔬菜专业村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寿光市蔬菜专业村演化阶段、空间演化特征,揭示蔬菜专业村演化机理。根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蔬菜专业村发展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根据寿光市蔬菜专业村发展过程中蔬菜专业村数量变化和蔬菜种植面积增长等情况,本研究将其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89-1997年)、发展阶段(1998-2007年)和成熟阶段(2008-2017年)。在起步阶段,专业村数量较少,增速均较慢。专业村蔬菜种植面积以小规模为主。在发展阶段,专业村数量迅速增加,专业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小规模向较大规模方向扩展。在成熟阶段,专业村数量仍继续增加,但增速逐渐减缓,专业村蔬菜种植面积较前一阶段明显增加。(2)蔬菜专业村空间变化特征较为明显。区位分布方面,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点模式分析中的最近邻指数法与核密度估计法对蔬菜专业村的三个阶段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蔬菜专业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空间上均表现为集聚的分布状态,但集聚程度由起步阶段到成熟阶段的集聚程度不断降低。各乡镇间蔬菜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纪台镇,孙家集街道发展程度较高。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集聚中心,最终形成以圣城街道为空心区多集聚中心连片的环状布局。(3)蔬菜专业村的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资源禀赋方面,村庄人口和耕地资源决定蔬菜专业村的形成速度。距离与专业村的形成呈负相关关系,与镇中心的距离影响最大,而与到县城距离和到最近乡道的距离对其影响较小。在蔬菜专业村起步阶段,政府对蔬菜专业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熟阶段,市场因素作用更加显着,直接影响专业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态,而政府因素作用减弱,发挥着对市场的弥补作用。技术因素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形态、提高蔬菜专业户的综合素质、降低蔬菜种植成本、增加蔬菜产量等作用于蔬菜专业村的整个发展过程,特别是在蔬菜专业村的成熟阶段,技术的创新推动着专业村的进一步发展。
臧琪[2](2018)在《常州市“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常州市五个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村一品”是伴随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生,是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选择,目前,此产业模式已经成为推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大面积推行“一村一品”经济模式的初期,很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问题不会因为“一村一品”经济模式产生的经济价值而将其掩盖掉。为了稳固“一村一品”经济模式的发展,让其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发挥促进作用,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总结一些切实、有用、可行的解决方案,让“一村一品”经济模式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该经济模式的健康、有序推行。自常州市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随之取得了显着进步,但整体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制约较为明显。本文在大量收集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国内外“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经验,并基于相关理论基础,从常州市“一村一品”发展举措、模式、成效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究了常州市“一村一品”现状,然后从五个层面分析了常州市“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气候问题(“一村一品”对气候更敏感、遇到自然灾害损失更惨重),价格波动问题,金融问题,政策问题和生态问题,最后,结合前文论述,总结了常州“一村一品”战略实现健康、有序、长久发展的问题应对措施(主要包括:探索建立及健全“一村一品”经济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应对自然问题;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制定价格保护政策,分散“一村一品”经济中的价格问题;创新“一村一品”经济中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控制金融风险;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一村一品”生态效应的发展建议等)。希望能够对江苏省及我国其他地区的特色区域经济发展、“一村一品”运动的开展有所帮助。
刘晨光[3](2018)在《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但是“三农”问题依旧突出,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增长点——专业村入手,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的分析框架,并以黄河流域专业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从多种视角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类型归纳;其次,在县级尺度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对黄河流域全流域及分区域(黄河上、中、下游)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通过对典型案例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影响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更加丰富,分析更加全面,进而能够更好解释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下面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演化,单个专业村可分三种情况,多个专业村可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第一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大于外源。在内源条件较好的专业村,外源作用力通过通道正向刺激内源,促进内源进一步扩大,我们称之为内源型专业村,且该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外源作用力为负,会抑制专业村内源的扩大,甚至会导致专业村的消亡。第二种情况,专业村的外源大于内源。当专业村以外的各种要素经过通道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内源,且外源作用力为正,就会促进专业村内源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对内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的促进作用,我们称之为外源型专业村。此时,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人文因素为主,它既包括专业村内源的人文因素,也包括专业村外源的人文因素;如果外源的各种要素抑制内源的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专业村的消失。第三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等于外源。外源作用力为正,则促进专业村的扩大,外源作用力为负,则导致专业村消失。多个专业村的内源和外源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匹配和谐达到均衡的状态,此时,既有新的专业村形成,也有部分专业村消失,最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多个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会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通过案例实证研究,不仅能够客观、全面的获悉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同时也是对区位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的丰富和完善。(2)多尺度综合分析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全流域、县级尺度和典型案例区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这与以往专业村多为小样本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既有大样本数据(全流域和县级尺度)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典型案例区)实地调研数据,两者有机的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更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同时也给广大农区想通过专业村这一途径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具体实施上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3)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呈集聚分布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集聚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且集聚程度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县级尺度上,专业村在城郊、乡镇和乡村腹地呈集聚分布。其中城郊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样,集聚形态为环状或半环状;乡镇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为同一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集聚形态常为团状;乡村腹地型常是乡镇集聚型的进一步发展形态,其形态也常为团状。(4)黄河流域专业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小坡度和向阳区;沿河流、公路和行政边界线呈带状分布,其数量和密度随着距河流、公路或行政边界线缓冲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区位分布影响因素由自然因素逐渐向人文因素转变。(5)乐都区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内源带动,其区位有诸如地形、河流、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在资金、优惠政策和技术等外源的刺激下,专业村迅速发展;周至县专业村区位由内源向外源转变,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和植物资源)和人文因素(技术、政府支持和品牌等)均重要;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主要由外源带动,其区位主要有诸如能人带动、创新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市场和政府支持等人文因素决定。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综合运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建构“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分析框架。(2)多尺度综合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建立黄河流域专业村综合研究数据库,进而能够对黄河流域专业村进行多尺度综合分析。既有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实地调研分析,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结论更加科学和合理。
周叔莲[4](2017)在《我对中国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以来,中国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中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二阶段是破除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点,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间笔者的研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两个方面论证了计划经济中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了发展商品经济特别是农产商品化的作用和意义;研究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阐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对立性,以及两者相结合长期磨合的艰难性。改革以来笔者的研究工作,始终伴随上述转变艰难曲折的伟大过程,做出的理论和政策贡献虽然非常微薄,但从中折射出中央和理论界探索的艰辛和我国经济体制变迁的曲折轨迹。
唐腾飞[5](2016)在《商丘市专业村发展模式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专业村的发展是一种有利于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发展模式,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繁荣、推动精准扶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商丘地处中原腹地,农村人口众多、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农村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在专业村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潜力。本文以商丘市现有专业村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将专业村发展模式分为“自下而上”的能人带动模式,“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作用、农户自发引进的“横向”模式三种,对商丘市睢阳区刘阁芦笋种植专业村、民权县王公庄画虎专业村和睢县许堂葡萄种植专业村三个样本点专业村不同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在丰富我国专业村理论研究的同时,亦期为商丘及与商丘发展相类似的农区专业村发展提供参考。本论文在具体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法,并以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农业创新扩散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实地调研,以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以调查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中发现商丘市专业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找专业村发展规律。文章以专业村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切入,通过对比国内外“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现状,阐述专业村发展的理论基础。结合商丘市专业村发展现状,通过实证分析各专业村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商丘市专业村发展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村农户素质较低,阻碍了专业村发展模式的推广;(2)农业型专业村发展以经济作物为主,且劳动强度较大;(3)“自上而下”模式政府干预行为过强;(4)“自下而上”模式创新意识较弱;(5)“横向”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6)专业村发展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或单一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对策建议如下:(1)发挥能人带动作用,鼓励农户参与专业村创新经营;(2)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合理引导发展方向;(3)发挥政府作用,规划引导发展;(4)延长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5)专业村发展应与周边村域经济形成有效联动。
汪海飞[6](2014)在《农业型专业村集聚机理研究 ——以信阳市浉河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专业村是目前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三化”协调发展。本文选取了较为典型的信阳市浉河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该区极富特点的茶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凭借其独特的发展环境、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范式,实现了大规模、多元化发展,在企业的带动下,规模化、多元化、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型专业村体系正在形成。基于此,我们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所需经济数据,结合搜集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集聚进行了产业和空间两方面的测度,阐述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专业村集聚的演化格局,探究农业型专业村集聚的内在机理。(1)信阳市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和专业乡镇的出现与该区茶产业的集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茶树种植的集聚和扩散。浉河区茶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其明显的产业优势、显着地经济效益、种植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优越的销售结构。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增长迅速,专业村数量从2000年的60个增加到2013年的89个,并出现了谭家河乡和董家河镇两个茶树种植、茶叶生产专业乡镇,通过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发现,茶树种植专业村在浉河区呈扩散趋势,沿交通干线和河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性。基于区位商的集聚测度显示,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在产业上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劣势产业到优势产业的蜕变,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基于K函数的中小尺度空间集聚测度显示,随时间推移,专业村集聚呈现强化趋势,在专业村数量增长过程中,村庄空间区位和研究尺度是影响集聚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Moran I指数的全局自相关空间集聚测测度显示,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依赖性,从2000年到2005年,Moran I指数不断增大,各茶树种植专业村的空间依赖性逐步增强,从2005年到2010年,Moran I指数虽有下降但依然为正值,茶树种植专业村的空间依赖性逐渐消弱但依然存在,从2010年到2013年,MoranI指数不断上升,导致茶树种植专业村的空间依赖性又逐步增强;基于冷热点分析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显示,茶树种植专业村中出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变化,整体上来看,茶树种植专业村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从2000年到2005年,茶树种植专业村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浉河区西南部,东北部明显为专业村冷点分布区,从2005年到2010年,冷热点专业村数量有所增加,冷热点分布范围更加广泛,比之以前更加分散和无序,从2010年到2013年,热点区专业村和冷点区专业村分布趋于集中,热点区由原来的西南部转移到东南部,西北部成为新的冷点区,由此导致的新一轮专业村集聚开始形成,2000年和2005年的专业村热点区和冷点区的分布相较于2010年和2013年,更加集中和两级分化,冷点专业村和热点专业村数目都在增加,冷热集聚的区位尤其明显。(2)在对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集聚机理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农业型专业村受偶然事件、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水热条件、土壤)、区位环境(交通、市场)、人力资本、地理邻近、政府职能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创新扩散和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农业型专业村能够通过地理邻近等条件,使得它们在农业型专业村集聚中表现出明显的集聚优势,利于创新的实现、吸收和实现二次创新。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可知,机会条件、区域环境、人力资本、地理邻近、政府职能等对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影响较大,它们在主成分分析所得的6个主成分中占有较重载荷,能够很好地解释农业型专业村集聚的机理。(3)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发展受制于自然资源、农户素质、发展环境、产销脱节等的制约,导致农业型专业村发展中出现制约专业村集聚的因素。要实现农业型专业村的进一步集聚和优化发展,需要转变茶产业发展思路,由粗放发展向精细发展转变,繁荣茶经济,同时要发展多元茶产业,将茶产业发展与茶旅游结合起来,在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实现茶产业的大力发展和旅游的内涵提升,注重茶产业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实现茶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和发展。
乔家君,杨家伟[7](2013)在《中国专业村研究的新近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专业村是近年来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领域,其对农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国内专业村文献的梳理,论述了专业村的概念以及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总结了专业村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动向:基于社会网络联系的专业村研究、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研究、专业村和金融地理研究等。在以下领域尚需加强:专业村研究适当关注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除加强专业村经济效益评估外,应注重专业村对农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加强多尺度综合研究,如微观的农户,中尺度的农区,宏观尺度的国家和国际层面等。
李冠铃,陈琰[8](2012)在《山西发展“一村一品”初见成效 扎实推进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山西省“一村一品”推进情况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一村一品"发展情况";一村一品"发展成效显着;各地推进"一村一品"中的主要做法;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龚四新,熊汗谨[9](2000)在《发展农村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对策》文中指出 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是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更是实行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为了探索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新路子,笔者根据本县农村一些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一些对策和建议与读者共勉。
曹东雷[10](1997)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呼盟农村产业化轻济的有效途径──对阿荣旗复兴镇地房子村“一村一品”模式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二、发展农村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农村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蔬菜专业村的时空演化研究 ——以寿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专业村 |
2.1.2 蔬菜专业村 |
2.2 基础理论 |
2.2.1 农业区位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2.2.3 创新扩散理论 |
2.2.4 空间结构理论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3.1 区位与自然条件 |
3.2 社会经济发展基础 |
3.3 蔬菜种植发展概况 |
第4章 蔬菜专业村时空演化特征 |
4.1 蔬菜专业村发展阶段 |
4.1.1 1989 -1997 年:起步阶段 |
4.1.2 1998 -2007 年:发展阶段 |
4.1.3 2008 -2017 年:成熟阶段 |
4.2 蔬菜专业村空间扩散特征 |
4.2.1 数量变化特征 |
4.2.2 蔬菜种植规模结构变化特征 |
4.2.3 区位变化特征 |
第5章 蔬菜专业村演化机理 |
5.1 资源禀赋 |
5.2 地理区位 |
5.3 市场因素 |
5.4 政府政策 |
5.4.1 起步阶段:主导者 |
5.4.2 发展阶段:扶持者 |
5.4.3 成熟阶段:完善者 |
5.5 技术因素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常州市“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常州市五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一村一品”的含义 |
2.2 “一村一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2 专业化生产理论 |
2.2.3 技术聚集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常州市“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发展现状 |
3.1 常州市“一村一品”的主要发展模式 |
3.1.1 资源开发探索型 |
3.1.2 龙头企业带动型 |
3.1.3 中介组织推动型 |
3.1.4 政府搭台示范型 |
3.1.5 传统工艺创新型 |
3.2 常州市“一村一品”的发展成效 |
3.2.1 专业化程度高 |
3.2.2 产业布局区域化明显 |
3.2.3 产业规模化显现 |
3.2.4 品牌化优势凸显 |
3.2.5 涉及产业种类丰富 |
3.2.6 富民增收效果显着 |
3.3 常州市“一村一品”发展举措 |
3.3.1 综合规划,科学布局 |
3.3.2 积极探索,鼓励创新 |
第四章 常州市“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自然灾害层面的问题 |
4.2 价格层面的问题 |
4.3 金融层面的问题 |
4.4 政策层面的问题 |
4.5 生态层面的问题 |
4.5.1 “一村一品”对环境有着一定影响 |
4.5.2 “一村一品”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
4.5.3 “一村一品”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常州市“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问题应对措施 |
5.1 建立及健全“一村一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
5.2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制定价格保护政策 |
5.2.1 重视订单农业的发展 |
5.2.2 制定出台价格保护政策 |
5.3 创新“一村一品”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
5.3.1 建立相应风险规避和利益补偿机制 |
5.3.2 鼓励农民筹资 |
5.3.3 建立政策性的农业金融 |
5.4 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
5.4.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 |
5.4.2 重视农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进行主导产品的培育 |
5.4.3 调整农业的区域布局,建设产业集群 |
5.4.4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
5.5 “一村一品”生态效应的发展建议 |
5.5.1 提升农业环保意识 |
5.5.2 做好“一村一品”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
5.5.3 调整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落实“一品为主,多品兼营”生产模式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专业村是农区研究的重要抓手 |
1.1.2 黄河流域农区发展学术研究薄弱 |
1.1.3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2 专业村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专业村国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
2.1.1 欧美国家农村地区相关研究 |
2.1.2 亚非国家“一村一品”相关研究 |
2.1.3 国外专业村研究述评 |
2.2 专业村国内研究进展及述评 |
2.2.1 专业村的定义、类型及发展动因研究 |
2.2.2 专业村发展困境与对策 |
2.2.3 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研究 |
2.2.4 专业村相关理论研究 |
2.3 专业村研究不足 |
3 理论分析框架 |
3.1 相关概念讨论 |
3.2 理论基础 |
3.2.1 区位理论 |
3.2.2 内源发展理论 |
3.2.3 空间结构理论 |
3.2.4 空间界面理论 |
3.3 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理论框架 |
4 研究区域选取、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4.1 研究区域选取和简介 |
4.1.1 研究区域选取的依据 |
4.1.2 黄河流域简介 |
4.1.3 黄河流域农村发展背景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1 地图数据 |
4.2.2 统计年鉴数据 |
4.2.3 专业村数据 |
4.3 研究方法 |
4.3.1 层析分析法(AHP) |
4.3.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 |
4.3.3 最临近指数法(NNI) |
4.3.4 核密度估计分析法(KDE) |
4.3.5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Ripley’s K函数) |
4.3.6 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 |
5 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 |
5.1 专业村区位整体分布不均衡,局部呈集聚分布 |
5.1.1 专业村集聚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 |
5.1.2 专业村集聚分布在县域的城郊、乡镇和乡村腹地 |
5.2 专业村主要集聚在低海拔、小坡度和阳坡且呈带状分布 |
5.2.1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 |
5.2.2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缓坡区 |
5.2.3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阳坡 |
5.2.4 专业村依托地形呈带状分布 |
5.3 专业村分布于距河流较近的两侧且呈带状格局 |
5.3.1 河流对农产品生产型专业村的影响最大 |
5.3.2 专业村依托河流呈带状分布 |
5.4 专业村分布在公路两侧且受公路等级影响呈条带分布 |
5.4.1 国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大 |
5.4.2 省道对林产品类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
5.4.3 县道对非农产业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
5.4.4 乡道对畜牧业产品类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
5.4.5 专业村依托公路呈带状分布 |
5.5 专业村在行政边界线两侧分布差异大且影响有异呈带状格局 |
5.5.1 不同省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差异较大 |
5.5.2 县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小 |
5.5.3 专业村依托县级行政边界线呈带状分布 |
5.6 本章小结 |
6 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专业村空间格局的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加 |
6.1.1 专业村集聚团块由黄河下游转移到关中地区 |
6.1.2 专业村集聚形态由带状向团状转变 |
6.2 专业村在低海拔、小坡度和阳坡增长较快 |
6.2.1 专业村在低海拔区增速最快 |
6.2.2 专业村在小坡度区增长迅速 |
6.2.3 专业村在阳坡增长较多 |
6.3 河流两岸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
6.3.1 河流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 |
6.3.2 专业村依托河流呈带状格局演化 |
6.4 公路两旁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
6.4.1 国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略有增加 |
6.4.2 省道对林产品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小 |
6.4.3 县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影响范围逐渐增加 |
6.4.4 乡道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略有减小 |
6.4.5 专业村依托公路呈带状格局演化 |
6.5 行政边界线旁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
6.5.1 不同省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有增有减 |
6.5.2 县级行政边界线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增加 |
6.6 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6.6.1 自然因素对专业村初始形成有较大影响 |
6.6.2 人文因素对专业村后续发展有较大影响 |
6.6.3 专业村区位分布影响因素逐渐由自然向人文转变 |
6.7 本章小结 |
7 案例区分析与对比 |
7.1 案例区选取原则 |
7.1.1 选取不同区位的案例区 |
7.1.2 选取专业村数量级别和变化趋势不同的案例区 |
7.1.3 选取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格局不同的案例区 |
7.2 黄河上游:青海省乐都区 |
7.2.1 乐都区区位与地理环境 |
7.2.2 乐都区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
7.2.3 乐都区专业村呈带状分布格局 |
7.2.4 乐都区专业村呈带状格局演化 |
7.2.5 乐都区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内源带动 |
7.3 黄河中游:陕西省周至县 |
7.3.1 周至县区位与地理环境 |
7.3.2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
7.3.3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呈集聚分布格局 |
7.3.4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由城郊型向乡镇集聚型转变 |
7.3.5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由内源向外源转变 |
7.4 黄河下游:山东省寿光市 |
7.4.1 寿光市区位与地理环境 |
7.4.2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
7.4.3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呈乡村腹地集聚格局 |
7.4.4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呈乡村腹地集聚格局演化 |
7.4.5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外源带动 |
7.5 对比分析与思考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可能的创新点 |
8.3 政策建议 |
8.4 下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农业局调查问卷 |
附录 B 乡镇调查问卷 |
附录 C 专业村调查问卷 |
附录 D 实地调研照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致谢 |
(4)我对中国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在计划经济中发挥市场的作用 |
研究发展商品经济的重大意义 |
(一) 促进分工和专业化 |
1. 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户。 |
2. 出现了专业村。 |
3. 建设了新的农产品商品基地。 |
4. 促进了经济联合。 |
(二) 加快了小城镇建设 |
1. 发展乡镇企业。 |
2. 发展商业。 |
3. 提供科技文化教育服务事业。 |
(三) 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1. 广大农民有了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的强大动力。 |
2. 农民开始重视经营管理, 讲究投入产出。 |
3. 农业机械化有了新的发展。 |
4. 农业内部结构向有利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
(四) 国民经济振兴的基础 |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
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必然性和意义 |
阐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更确切。 |
3. 邓小平同志的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
4. 经济改革的具体目标要进一步明确。 |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 |
(二)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
(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艰难过程 |
(5)商丘市专业村发展模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分析 |
2.1 专业村概念界定 |
2.2 专业村相关理论分析 |
2.2.1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
2.2.2 区域经济理论 |
2.2.3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
2.2.4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第三章 商丘市专业村发展模式调查分析 |
3.1 商丘市专业村发展概述 |
3.1.1 商丘市区域概况 |
3.1.2 商丘市专业村发展概况 |
3.2 案例选取说明 |
3.3“横向”模式的刘阁芦笋种植专业村 |
3.3.1 调查背景介绍 |
3.3.2 刘阁村芦笋种植“横向”模式概述 |
3.3.3 刘阁村芦笋种植“横向”模式存在的问题 |
3.4 “自下而上”模式的王公庄画虎专业村 |
3.4.1 调查背景介绍 |
3.4.2 王公庄画虎产业“自下而上”模式概述 |
3.4.3 王公庄画虎产业“自下而上”模式存在的问题 |
3.5 “自上而下”模式的许堂葡萄种植专业村 |
3.5.1 调查背景介绍 |
3.5.2 许堂葡萄种植“自上而下”模式概述 |
3.5.3 许堂葡萄种植“自上而下”模式存在的问题 |
3.6 商丘市三种发展模式专业村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商丘市专业村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
4.1 商丘市专业村发展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4.1.1 农户素质较低,阻碍了专业村发展模式的推广 |
4.1.2 农业型专业村发展以经济作物为主,且劳动强度较大 |
4.1.3“自上而下”发展模式政府干预过强 |
4.1.4“自下而上”发展模式创新意识较弱 |
4.1.5“横向”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4.1.6 专业村发展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或单一的 |
4.2 商丘市专业村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
4.2.1 发挥能人带动作用,鼓励农户参与专业村创新经营 |
4.2.2 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合理引导发展方向 |
4.2.3 发挥政府作用,规划引导发展 |
4.2.4 延长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 |
4.2.5 专业村发展应与周边村域经济形成有效联动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6)农业型专业村集聚机理研究 ——以信阳市浉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区域 |
1.3.2 数据来源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专业村研究 |
2.1.1 概念提出与演变 |
2.1.2 专业村相关理论 |
2.1.3 专业村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4 研究评述 |
2.2 产业集聚研究 |
2.2.1 概念的提出 |
2.2.2 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
2.2.3 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4 研究评述 |
3 信阳市浉河区茶产业及农业型专业村发展概述 |
3.1 浉河区茶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浉河区茶产业发展资源 |
3.1.2 浉河区茶产业发展现状 |
3.2 农业型专业村发展概况 |
3.2.1 农业型专业村 |
3.2.2 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发展现状 |
4 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集聚分析 |
4.1 农业型专业村产业集聚测度 |
4.1.1 基于区位商的农业型专业村产业集聚测度 |
4.1.2 基于区位商的农业型专业村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
4.2 农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测度 |
4.2.1 基于 K 函数的农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测度 |
4.2.2 基于 Moran I 指数的农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测度 |
4.2.3 基于冷热点分析的农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测度 |
4.2.4 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 |
5 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集聚机理分析 |
5.1 主成分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
5.1.1 相关性分析 |
5.1.2 主成分提取 |
5.2 基于机会条件的农业型专业村集聚 |
5.3 基于区域环境的农业型专业村集聚 |
5.3.1 自然环境与农业型专业村集聚 |
5.3.2 区位环境与农业型专业村集聚 |
5.4 基于人力资本的农业型专业村集聚 |
5.5 基于地理邻近的农业型专业村集聚 |
5.6 基于政府职能的农业型专业村集聚 |
6 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发展困境和发展对策 |
6.1 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1 自然资源制约 |
6.1.2 农户素质的制约 |
6.1.3 专业村发展环境制约 |
6.1.4 产销脱节制约 |
6.2 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发展对策 |
6.2.1 转变茶产业发展思路 |
6.2.2 发展多元茶产业 |
6.2.3 以科技为支撑,实施标准化生产 |
6.2.4 实施专业合作,实现品牌效应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之处 |
7.3 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中国专业村研究的新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专业村概念辨析 |
3 专业村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
3.1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 |
3.2 地理因素 |
3.3 政府行为因素 |
3.4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 |
4 中国专业村研究新动向 |
4.1 基于社会网络联系的专业村发展研究 |
4.2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研究 |
4.3 专业村的发展和金融地理 |
5 专业村研究应加强的领域 |
5.1 关注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 |
5.2 加强农区建设的整体推进 |
5.3 强化多尺度综合研究 |
(8)山西发展“一村一品”初见成效 扎实推进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山西省“一村一品”推进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
(一) 各调查县“一村一品”推进概况。 |
(二) 各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
1. 水果生产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中的一项支柱产业。 |
2. 蔬菜生产已成为山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
3. 小杂粮生产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
4. 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
二、“一村一品”发展成效显着 |
(一) 农民人均收入显着提高。 |
(二) 返乡创业人员明显增多。 |
(三) 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 |
三、各地推进“一村一品”中的主要做法 |
(一) 坚持政策引导, 找准支持服务的着力点。 |
(二) 创新发展模式, 夯实产业化经营的支撑点。 |
(三) 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
四、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一) 产业化层次较低, 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 |
(二) 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
(三) 科技人才资源不足。 |
(四) 市场信息不畅, 存在盲目生产。 |
(五) 资金紧缺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 |
(六) 协调发展合力不足。 |
五、几点建议 |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
(二) 打造强势品牌, 提升竞争能力。 |
(三) 宣传发动, 典型示范。 |
(四) 健全服务机制, 拓展发展空间。 |
(五) 培植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体系。 |
四、发展农村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蔬菜专业村的时空演化研究 ——以寿光市为例[D]. 周娇.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2]常州市“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常州市五个村为例[D]. 臧琪.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3]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D]. 刘晨光. 河南大学, 2018(12)
- [4]我对中国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J]. 周叔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05)
- [5]商丘市专业村发展模式调查研究[D]. 唐腾飞.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6]农业型专业村集聚机理研究 ——以信阳市浉河区为例[D]. 汪海飞. 河南大学, 2014(03)
- [7]中国专业村研究的新近进展[J]. 乔家君,杨家伟. 人文地理, 2013(05)
- [8]山西发展“一村一品”初见成效 扎实推进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山西省“一村一品”推进情况调查报告[J]. 李冠铃,陈琰. 山西农经, 2012(06)
- [9]发展农村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对策[J]. 龚四新,熊汗谨.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0(01)
- [10]“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呼盟农村产业化轻济的有效途径──对阿荣旗复兴镇地房子村“一村一品”模式的调查分析[J]. 曹东雷. 北方经济, 19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