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尕海论文-李渊

更尕海论文-李渊

导读:本文包含了更尕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沉积,生物大化石,碎屑物质输入过程

更尕海论文文献综述

李渊[1](2018)在《晚冰期以来更尕海不同岩芯记录的水位与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水位变化常用来反映区域降水/湿度的变化历史。然而,在较长时间尺度上,随着碎屑物质的充填,湖床的形态变化可能会对湖泊水位波动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价碎屑物质充填过程与湖床形态变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有助于明确湖泊水位变化指示的气候意义。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浅水草型湖泊—更尕海为研究对象,在湖泊不同位置钻取了3支沉积岩芯,其中岩芯GGH-C钻取自湖泊中部,岩芯GGH-D和GGH-E则分别钻取自湖泊东端与湖泊西端近岸处。对更尕海不同区域湖水溶解无机碳(DIC)、表层和岩芯沉积物中植物残体、现生植物以及湖泊西北部泉水DIC进行了AMS ~(14)C测年,并对不同植物生长区域湖水理化性质开展了连续监测。结果显示,更尕海湖水与大气CO_2交换强烈,湖泊现代的“碳库年龄”平均值约为1010 ~(14)C a BP。本文将现代平均“碳库年龄”(1010 ~(14)C a BP)运用于湖泊沉积岩芯年代序列的建立,结合岩芯的粒度、元素以及植物大化石组成,重建了晚冰期以来湖泊水位与碎屑物质充填历史,分析了碎屑物质充填过程对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明确了湖泊水位变化所指示的气候意义,进而探讨了晚冰期以来流域侵蚀与风沙活动强度变化,以及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历史。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更尕海不同岩芯植物大化石记录的水位历史整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晚冰期(16.5-11.5 cal ka BP)湖泊水位较低,轮藻大量发育;早中全新世(11.5-6cal ka BP)湖泊水位较高,湖泊中沉水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其中11.5-8.2 cal ka BP时期湖泊水位最高;晚全新世(6 cal ka BP以来)湖泊水位快速下降,湖泊中心(钻孔GGH-C)位置植物群落主要以轮藻为优势种,而近岸位置(钻孔GGH-D与GGH-E)植物群落表现为轮藻和湿生植物的交替出现。(2)更尕海湖泊沉积物中的粗颗粒组分主要由风力搬运输入。风力携带的碎屑物质率先在更尕海西北部沉积,导致湖泊西北部与北部沉积速率较高,湖泊东南部与南部沉积速率较低。因此,假定湖泊水量总体不变的情况下,晚冰期以来更尕海湖床在抬升的同时,存在沉积中心和湖泊水体不断地向东南迁移的趋势,从而导致西部的岩芯离岸越来越近,湖泊东部的岩芯离岸越来越远。相应地,不同钻孔位置水位变化和沉积物粒度组成也可能会受到湖泊沉积中心与水体迁移的影响。然而,总体来看,除6.3-3.7 cal ka BP湖泊沉积速率较高的时段外,晚冰期以来更尕海的碎屑物质充填对湖泊水位变化影响较小,湖泊的水位波动主要反映了区域降水量变化。6.3-3.7 cal ka BP期间,大量的碎屑物质充填使湖泊的沉积中心与水体快速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岩芯GGH-E钻孔位置水位下降可能受到该过程的影响。晚冰期以来湖泊中心岩芯GGH-C粒度组成整体上受湖床形态演化的影响较小,能够有效地指示流域的风沙活动强度。(3)晚冰期(16.5-11.5 cal ka BP)更尕海流域风沙活动强烈,而侵蚀程度与化学风化强度均较低,主要与研究区冷干的气候条件有关;早中全新世(11.5-6cal ka BP)流域化学风化强度急剧上升,地表侵蚀程度仍较低,植被覆盖度显着上升,风沙活动被有效地抑制;晚全新世(6 cal ka BP以来)流域风化程度有所下降而侵蚀程度快速上升,研究区风沙活动频繁出现,且与高纬气候变冷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4)更尕海以及邻区青海湖、冬季错那等湖泊沉积记录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晚冰期(16.5-11.5 cal ka BP)气候冷干,早中全新世(11.5-6 cal ka BP)气候湿润,晚全新世(6 cal ka BP以来)气候又趋冷干,与石笋等记录的亚洲季风演化历史基本一致。晚全新世亚洲夏季风势力的衰退,且伴随着西风环流或近地面风场的阶段性增强,研究区风沙活动事件频繁出现,反映了轨道变化驱动的亚洲夏季风以及高、低纬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对研究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早中全新世,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较强,导致赤道辐合带(ITCZ)位置偏北,北半球海陆热力差异增大,亚洲季风势力增强。晚冰期与晚全新世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较弱,ITCZ位置偏南,北半球海陆热力差异减小,亚洲季风势力减弱。此外,晚全新世亚洲夏季风的快速衰退以及研究区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事件也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的显着增强有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金彦香[2](2017)在《共和盆地更尕海现代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湖泊沉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13)Ccarb、δ18Ocarb)被广泛运用到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建研究中。然而,由于δ~(13)Ccarb和δ18Ocarb影响因素与过程的复杂性,针对碳酸盐稳定同位素记录气候变化的理解往往是经验性的。研究湖泊不同类型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及其对湖泊内和流域过程的响应,对于揭示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具有重要作用。更尕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为一浅水草型湖泊,沉积环境稳定,水文循环简单,流域人类活动较少。该湖赋存有不同类型的现代碳酸盐,是开展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理想地点。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定位监测了夏半年(5-9月)更尕海不同地点湖水理化性质(温度、溶解氧、酸碱度)。实验分析了流域内水体离子含量、溶解无机碳(DIC)含量、氢氧同位素和DIC碳同位素(δ~(13)CDIC)。同时,分析了轮藻(Chara spp.)结壳(stem encrustations)、软体动物壳体(mollusc shell)和水体捕获沉积物等碳酸盐样品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不同沉水植物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结合流域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更尕海流域水体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及湖泊内不同类型现代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及不同类型沉水植物δ~(13)Corg变化与湖泊水环境和流域气候环境的联系,对其可能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更尕海流域泉水、河水阳离子以Ca2+-Na+为主,为流域风化作用所贡献;阴离子以HCO3-为主,主要来源于土壤呼吸产生的CO2和流域风化作用。湖水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其含量变化主要受入湖泉水水化学特征、湖泊内蒸发作用的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湖水中Ca2+和HCO3-含量偏低。2.更尕海湖水DIC碳同位素(δ~(13)CDIC-L)的变化主要受入湖泉水DIC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I)的影响,反映了流域碳源的动态变化。湖泊内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导致δ~(13)CDIC-L季节性偏正,然而,沉水植物光合作用也可导致碳酸盐快速沉积,结壳碳同位素(δ~(13)Cencrust)季节性偏负可能与碳酸盐沉积“动力效应(kinetic effect)”有关,从而使得δ~(13)Cencrust并不完全响应于δ~(13)CDIC-L的变化。年际尺度上,壳体碳同位素(δ~(13)Cshell)变化主要受δ~(13)CDIC-L的影响。δ~(13)Cencrust整体较δ~(13)Cshell偏正,可能与植物“微环境效应”及壳体“生命效应”有关。3.湖水氧同位素(δ18OL)组成主要响应于入湖泉水氧同位素(δ18OI)的变化。轮藻结壳氧同位素(δ18Oencrust)季节性偏负与“动力效应”有关。年际尺度上,壳体氧同位素(δ18Oshell)的变化主要受δ18OI的影响。δ18Oencrust整体上较δ18Oshell偏负,可能与“动力效应”及不同碳酸盐组成的“矿物效应”有关。4.更尕海湖泊软体动物壳体与湖水DIC碳同位素、氧同位素之间的非平衡分馏程度较小,能够记录其生命期内湖水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总体状况。δ~(13)Cshell反映了流域碳源的动态变化,δ18Oshell反映了流域降水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然而,结壳碳氧同位素与湖水之间存在显着的非平衡分馏效应,反映了湖泊内“微环境效应”和“动力效应”的影响,因此结壳碳氧同位素并不能用来指示湖水同位素组成的变化。5.轮藻光合作用效率高,导致其有机质碳同位素(-18.6--14.0‰)较维管束植物(如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14.9--9.2‰)更为偏负。维管束植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受δ~(13)CDIC-L的影响,眼子菜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指示湖水HCO3-含量的变化,进而反映湖泊营养状况。(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思丝[3](2016)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植被和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古气候代用资料研究过去气候变化,是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最必要、最有效的手段。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是进行古气候研究的理想区域。共和盆地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的山间盆地,属于现代亚洲夏季风影响的边缘地区,该区域古气候代用资料揭示的末次冰消期以来湿度变化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出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深入研究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可以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提供有力的依据。更尕海是共和盆地中部一个草藻型湖泊,又分为上更尕海与下更尕海。上更尕海(36°11'N,100°06'E,2860 m a.s.l.)水域面积~2 km2,湖泊最大水深~1.8 m。2008年课题组于上更尕海湖泊中心获取两根平行岩芯:GGHA(782 cm)和GGHB(750 cm)。本研究工作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的更尕海GGHA岩芯进行了孢粉分析,共分析样品156个,平均分辨率~80 a(最高分辨率~10 a),在可靠的年代-深度模型控制下,建立15.3 ka以来区域植被和气候的演化历史:15.3-11.7 cal.kaB.P.处于末次冰消期,气候波动频繁,盆区主要发育草原植被,荒漠化草原植被发育面积较小,较低含量的莎草科花粉表明湖泊周围有小面积沼泽草甸发育。其中,在12.9-11.7 cal.kaB.P.发生新仙女木事件,盆区周围山地森林退缩消失,盆区植被由草原植被发展为荒漠植被,气候强烈冷干;自11.7 cal.kaB.P.开始,盆区周围山地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林林开始扩张,温度和湿度均呈增加趋势。10.2-6.3 cal.kaB.P.,GGHA岩芯较高的乔木花粉百分含量指示盆区周围山地森林广泛发育,山地温湿配置达到最佳状态。相反,GGHA岩芯的A/C比呈现低值,表明盆区有效湿度低,以藜科为主的荒漠草原广泛发育,并且极低含量的莎草科花粉表明湖泊周围沼泽草甸发育停滞。6.3-5.6 cal.kaB.P.,山地森林面积开始缩小,盆区湿度略有增加,湖泊周围沼泽草甸再次发育。5.6-4.1 cal.kaB.P.,GGHA岩芯乔木花粉百分含量显着降低表明盆地周围山地森林面积逐步减小至4.1 cal.kaB.P.山地森林已衰退消失,盆区草原和荒漠面积有所扩大,低莎草科花粉含量指示湖泊周围沼泽草甸面积缩小,A/C比值指示总体湿度有增加趋势。4.1-3.1 cal.kaB.P.山地森林不再发育,盆区湿度剧烈波动,湖泊周围沼泽草甸发育停滞。3.1 cal.kaB.P.以来,蒿属和莎草科含量呈下降趋势,A/C比值逐渐降低指示干旱化程度加深。以藜科为主荒漠草原面积进一步扩大伴随着麻黄和白刺含量略有增加。同时,以禾本科和蒿属为主的草原面积减小,说明盆区气候较前一阶段更加干旱。对比GGHA岩芯乔木花粉百分含量与西南季风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发现,末次冰消期以来共和盆地周围山地森林的进退与西南季风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早-中全新世GGHA岩芯A/C比与乔木花粉百分含量的变化并不一致,盆区周围山地森林扩张与更尕海地区有效湿度降低同时出现,很可能因为强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导致盆区蒸发强烈,加之青藏高原的加热作用使得高原边缘地区盛行下沉气流,盆区有效湿度低,广泛发育荒漠植被。而增强的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使得盆区周围山地森林扩张。更尕海、青海湖和达连海孢粉记录的森林扩张与广泛发育的时间基本在早-中全新世,说明高原东北部早-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其中,叁者孢粉记录的森林发育的鼎盛时期存在差异。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叁者的湖泊类型、花粉源区、花粉传输动力以及岩芯年代框架不同有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4-01)

金彦香,强明瑞,刘英英,李渊,李昊[4](2015)在《共和盆地更尕海湖泊现代水环境与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更尕海轮藻碳酸盐结壳、软体动物壳体等碳氧同位素的季节变化,结合湖水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δ13CDIC)和湖水氧同位素(δ18OLake),探讨其与现代湖泊水体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5~8月,轮藻植物生长速率约为5~6 cm/月;期间,沉水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和碳酸盐的析出导致湖水pH升高,同时湖水DIC和Ca2+含量显着下降.结合流域水体氧同位素、气温和降水量等观测资料,指出更尕海湖泊水位季节变化是区域降水量与蒸发作用平衡的结果;湖水氧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入湖水氧同位素组成、湖泊内蒸发过程和降水量等的影响.软体动物壳体氧、碳同位素组成可分别代表δ18OLake与δ13CDIC的年际变化.然而,轮藻结壳氧同位素与δ18OLake之间非平衡分馏效应显着,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工作.(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5年09期)

宋磊,强明瑞,金彦香,徐军强,李渊[5](2013)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沉积软体动物壳体同位素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建立更尕海湖泊沉积岩芯软体动物化石属种组合,对比分析了软体动物壳体碳氧同位素的种内、种间变化。结果显示,壳体氧同位素种内变化较小,通常小于0.3‰;相同属不同种的壳体氧同位素种间差异约为0.3‰,但较相同属种的波动幅度大:不同属种的壳体氧同位素的种间差异最大,且波动幅度更大一些。壳体碳同位素的种内和种间差异均较氧同位素大,尤其是碳同位素的种间差异更为显着,可能与软体动物的"生命效应"有关。合理评价软体动物壳体同位素种内和种间变化对于理解软体动物壳体同位素所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宋磊,强明瑞,郎丽丽,刘星星,王亲[6](2012)在《16 ka BP共和盆地更尕海湖泊生产力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位于共和盆地中部的更尕海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利用12个AMS14C年龄建立了湖泊沉积的时间序列.通过对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TOC)含量、总氮(TN)含量、C/N、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org)以及遗存植物大化石等的系统分析,结合定量估算,重建了16ka来湖泊生产力的变化历史.更尕海植物大化石及碳酸盐结壳以轮藻(Chara spp.)和沉水维管束植物为主,且交替出现,反映了湖泊古生产力的变化.碳酸盐的沉淀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间接指示了湖泊古生产力的变化.此外,定量估算的古生产力与碳酸盐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重建结果显示,16.7~15.3cal ka BP,湖泊尚未形成,为风沙环境;15.3~11.6cal ka BP,湖泊生产力显着提高;11.6~9.2cal ka BP,受亚洲夏季风增强的影响,急剧升高的湖泊水位抑制了沉水植物的生长,湖泊生产力降低;9.2~7.4cal ka BP时段,早期湖泊古生产力较高,8.6cal ka BP之后有所降低;7.4~2.1cal ka BP,生产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1cal ka BP以来,湖泊生产力呈逐渐降低趋势.更尕海湖泊古生产力变化与亚洲夏季风强度影响的湖泊水位变化有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亚洲夏季风的盛衰.(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2年19期)

宋磊[7](2012)在《晚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对于理解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以及区域气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现代亚洲夏季风与西风环流的交汇地带,是建立高、低纬气候变化联系的关键区域。更尕海位于共和盆地中部,为一浅水草型湖泊。湖泊水文循环简单,生物多样性丰富,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是开展环境变化研究的理想地点。2008年1月,课题组在更尕海湖泊中心位置钻取GGH-A和GGH-B两支平行沉积岩芯。利用岩芯沉积中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的茎叶残体或种子进行AMS14C测年,表层沉积样品中植物残体的测年结果为1010±3514CaBP,视为更尕海的“碳库效应”年龄。在扣除“碳库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16.7cal kaBP以来的时间序列。实验分析了湖泊沉积碳酸盐含量、粒度组成、磁化率、生物大化石、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org)等气候代用指标,且着重对软体动物壳体、沉水植物结壳、沉积碳酸盐<38μm和<160μm组分等4种碳酸盐材料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调查湖泊现代水生植物群落,建立其组成和分布与水深的关系。利用生物大化石与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湖泊水位变化历史。湖泊古生产力响应于湖泊水位变化控制的植物群落的演替。不同成因的碳酸盐δ18O值的变化主要受大气温度、入湖水量和入湖水源δ18O值变化等的影响,但其总体上反映了湖泊的水文平衡状况,而不同阶段主要控制因素又有所不同。结合湖泊水位的变化,氧同位素记录可以用来指示研究区水汽的来源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晚冰期来气候环境的变化历史大致可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1)16.7-15.3cal ka BP,湖泊尚未形成,气候干旱、多风,亚洲夏季风可能较弱;2)15.3-11.4cal ka BP时期对应于晚冰期,湖泊水位较低,植物群落以Chara spp为主,氧同位素相对偏负,该阶段夏季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但研究区有效湿度仍然偏低;3)11.4-6.4cal ka BP,湖泊水位整体较高。9.2-7.4calka BP期间,湖泊水位降低指示了一次显着的季风衰退事件。植物群落的演替响应于湖泊水位变化,主要经历分别以植物稀少、Chara spp.沉水维管束植物等为主的群落演替,古生产力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模式。该阶段氧同位素与湖泊水位表现出同步变化,即湖泊水位高时氧同位素偏负,反之亦然。总体而言,该阶段亚洲夏季风增强,气候偏暖湿;4)6.4calkaBP至今,湖泊水位普遍较低,氧同位素表现出阶段性偏负,古生产力也频繁波动。该阶段亚洲夏季风显着衰退,季风降水减少,而西风环流对本区域气候产生阶段性影响。气候以冷干为主,表现出快速变化的特征。与邻区及高、低纬地区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表明,晚冰期以来更尕海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与低纬石笋记录的亚洲季风的长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迭加了若干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同时,与高纬北大西洋IRD事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遥相关关系,反映了区域气候对全球变化的敏感响应。研究区位于亚洲季风和西风环流的交汇地带,区域气候响应于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早全新世气候主要受强盛的亚洲季风控制,中晚全新世西风环流的影响显着。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根本上受控于轨道参数调节的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变化,同时也受低纬海气相互作用或ITCZ的南北移动等气候系统的影响。中晚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快速变化可能与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减弱有关,这种高低纬气候变化的联系可能是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信号通过西风环流传递到中东亚地区而建立起来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2-05-01)

宋磊,强明瑞[8](2010)在《更尕海现代碎屑物质粒度组成空间分异及其输入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更尕海表层沉积、流域地表沉积、湖泊水体沉积以及岩芯沉积等的粒度组成,并比较了不同沉积类型之间有关的沉积动力联系。更尕海表层沉积具有4种类型的粒度分布模式,其粒度组成由两个端元组分(粗、细颗粒组分)或者二者的混合构成。湖泊现代沉积物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的趋势。粗颗粒组分主要由风力输入,反映了流域风场状况或风沙活动的强度(如尘暴事件);而细颗粒组分输入过程复杂,其环境意义需要进一步理解。更尕海沉积岩芯样品具有类似于湖泊表层沉积的粒度组成特征,然而其粗颗粒组分的变化可能还受控于湖泊水域面积的分异作用。未来的工作拟将在合理评价湖泊水位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湖泊沉积岩芯(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郎丽丽[9](2010)在《15 ka来更尕海湖泊沉积记录的尘暴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北方冷空气季节性入侵造成该区风力较大,因此是青藏高原平均风速最大、大风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还是大风和尘暴频率都以冬、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共和盆地与柴达木盆地,由一列干燥剥蚀的低矮山地分割,因而可以将该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共同视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粉尘源区的主体。本文利用共和盆地水文循环相对简单的封闭湖泊更尕海沉积,开展了该地区晚冰期以来尘暴演化历史的重建。选用沉积岩芯中的植物残体作为AMS 14C测年材料。由于受湖泊“碳库效应”的影响,本文将更尕海表层沉积测得的1 010 a作为该湖泊的碳库年龄,将测得的所有14C年龄减去1010 a,然后用Calib 5.01进行日历年校正,建立了更尕海地区16650 a以来的年代序列。对更尕海湖泊沉积岩芯样品进行粒度、沉积通量、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总有机碳(TOC)、总有机氮(TON)、C/N、碳酸盐含量、植物残体含量以及沉水植物碳酸盐结壳富集情况等的分析,重建了更尕海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尘暴演化历史。近15 ka来的5个强烈尘暴事件时段为10 800-10 350 cal a BP,6 100-5 400 cal a BP,4 700-3 100 cal a BP,1900-1550 cal a BP,250-0 cal a BP.其中,10800-10350 cal a BP对应于湖泊高水位;1900-1550 cal a BP和250-0 cal a BP与湖泊低水位时期相对应;6 100-5 400 cal a BP和4 700-3 100 cal a BP两段强烈尘暴时期,湖泊水位存在波动,均为前期湖泊水位较低,之后湖泊水位存在升高趋势。6100-5400 cal a BP的尘暴活动强烈时期,更尕海邻区均记录了干旱的气候环境,而更尕海沉积记录的湖泊水位却存在高低波动,这意味着尘暴活动不完全响应环境变化。尽管干旱环境利于尘暴活动发生,但尘暴发生还受动力条件的影响。6 100-5 400 cal a BP期间,更尕海粉尘源区尘暴发生强烈对应于北太平洋和格陵兰等地记录的陆源粉尘高通量时段。研究区尘暴的发生可能与高纬地区变冷导致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西风环流等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有关,粉尘源区尘暴过程导致大气粉尘浓度增加,该过程可以用来解释亚洲粉尘源区与遥远粉尘沉降区的联系。此外,共和盆地甚至我国西北干旱区是东亚粉尘远程输送的源区之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05-01)

石蒙沂,郭利学,杨红文,张晓成[10](1990)在《青海共和盆地英得海、更尕海、达连海干涸趋势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青海农林科技》1984年第3期刊登的关于青海省共和盆地沙珠玉地区英得海、更尕海、达连海逐趋干涸的雏见一文发表后,几年时间,英得海已完全干涸,其他两湖也收缩了许多。1984年初夏,笔者重临英得海,发觉该湖急剧退缩的湖床痕迹。而现在,在该湖原来的湖盆床面上,已看不出任何积水。叁湖的存在,无论对本区的气候调节,或是对生物景观方面的改善,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得海的干涸,是共和高原水文演变剧烈的又一确凿证据,这种趋势必将对本区的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1990年04期)

更尕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湖泊沉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13)Ccarb、δ18Ocarb)被广泛运用到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建研究中。然而,由于δ~(13)Ccarb和δ18Ocarb影响因素与过程的复杂性,针对碳酸盐稳定同位素记录气候变化的理解往往是经验性的。研究湖泊不同类型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及其对湖泊内和流域过程的响应,对于揭示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具有重要作用。更尕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为一浅水草型湖泊,沉积环境稳定,水文循环简单,流域人类活动较少。该湖赋存有不同类型的现代碳酸盐,是开展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理想地点。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定位监测了夏半年(5-9月)更尕海不同地点湖水理化性质(温度、溶解氧、酸碱度)。实验分析了流域内水体离子含量、溶解无机碳(DIC)含量、氢氧同位素和DIC碳同位素(δ~(13)CDIC)。同时,分析了轮藻(Chara spp.)结壳(stem encrustations)、软体动物壳体(mollusc shell)和水体捕获沉积物等碳酸盐样品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不同沉水植物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结合流域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更尕海流域水体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及湖泊内不同类型现代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及不同类型沉水植物δ~(13)Corg变化与湖泊水环境和流域气候环境的联系,对其可能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更尕海流域泉水、河水阳离子以Ca2+-Na+为主,为流域风化作用所贡献;阴离子以HCO3-为主,主要来源于土壤呼吸产生的CO2和流域风化作用。湖水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其含量变化主要受入湖泉水水化学特征、湖泊内蒸发作用的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湖水中Ca2+和HCO3-含量偏低。2.更尕海湖水DIC碳同位素(δ~(13)CDIC-L)的变化主要受入湖泉水DIC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I)的影响,反映了流域碳源的动态变化。湖泊内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导致δ~(13)CDIC-L季节性偏正,然而,沉水植物光合作用也可导致碳酸盐快速沉积,结壳碳同位素(δ~(13)Cencrust)季节性偏负可能与碳酸盐沉积“动力效应(kinetic effect)”有关,从而使得δ~(13)Cencrust并不完全响应于δ~(13)CDIC-L的变化。年际尺度上,壳体碳同位素(δ~(13)Cshell)变化主要受δ~(13)CDIC-L的影响。δ~(13)Cencrust整体较δ~(13)Cshell偏正,可能与植物“微环境效应”及壳体“生命效应”有关。3.湖水氧同位素(δ18OL)组成主要响应于入湖泉水氧同位素(δ18OI)的变化。轮藻结壳氧同位素(δ18Oencrust)季节性偏负与“动力效应”有关。年际尺度上,壳体氧同位素(δ18Oshell)的变化主要受δ18OI的影响。δ18Oencrust整体上较δ18Oshell偏负,可能与“动力效应”及不同碳酸盐组成的“矿物效应”有关。4.更尕海湖泊软体动物壳体与湖水DIC碳同位素、氧同位素之间的非平衡分馏程度较小,能够记录其生命期内湖水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总体状况。δ~(13)Cshell反映了流域碳源的动态变化,δ18Oshell反映了流域降水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然而,结壳碳氧同位素与湖水之间存在显着的非平衡分馏效应,反映了湖泊内“微环境效应”和“动力效应”的影响,因此结壳碳氧同位素并不能用来指示湖水同位素组成的变化。5.轮藻光合作用效率高,导致其有机质碳同位素(-18.6--14.0‰)较维管束植物(如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14.9--9.2‰)更为偏负。维管束植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受δ~(13)CDIC-L的影响,眼子菜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指示湖水HCO3-含量的变化,进而反映湖泊营养状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更尕海论文参考文献

[1].李渊.晚冰期以来更尕海不同岩芯记录的水位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8

[2].金彦香.共和盆地更尕海现代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7

[3].刘思丝.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植被和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6

[4].金彦香,强明瑞,刘英英,李渊,李昊.共和盆地更尕海湖泊现代水环境与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J].科学通报.2015

[5].宋磊,强明瑞,金彦香,徐军强,李渊.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沉积软体动物壳体同位素初步研究[J].地球环境学报.2013

[6].宋磊,强明瑞,郎丽丽,刘星星,王亲.16kaBP共和盆地更尕海湖泊生产力演化历史[J].科学通报.2012

[7].宋磊.晚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2

[8].宋磊,强明瑞.更尕海现代碎屑物质粒度组成空间分异及其输入过程[J].第四纪研究.2010

[9].郎丽丽.15ka来更尕海湖泊沉积记录的尘暴事件[D].兰州大学.2010

[10].石蒙沂,郭利学,杨红文,张晓成.青海共和盆地英得海、更尕海、达连海干涸趋势的探讨[J].中国沙漠.1990

标签:;  ;  ;  ;  

更尕海论文-李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