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枯萎病论文-王丽波,崔玥晗,岳玲,李丹

百合枯萎病论文-王丽波,崔玥晗,岳玲,李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百合枯萎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百合,枯萎病,抗病性,研究进展

百合枯萎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波,崔玥晗,岳玲,李丹[1](2018)在《百合枯萎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百合枯萎病的病原体特征、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其外在表现、侵染规律和抗病机制的内在联系进行总结,并阐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百合枯萎病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同时,该文对今后百合枯萎病的抗病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8年12期)

何永梅[2](2018)在《多雨季节谨防百合枯萎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枯萎病又称基腐病,属真菌性病害,一般在开花后遇雨量充沛的年份发病严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严重,连作、受地下害虫、根结线虫危害造成的伤口多发病重,3年生百合田分别比2年生、1年生百合田发病严重。一般当年生百合田不发病或轻微发病,同一地块的百合植株生长势弱(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8-06-08)

黄炜[3](2018)在《2,4-二叔丁基苯酚与镰刀菌在兰州百合枯萎病发生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州百合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甘肃名优蔬菜。甘肃农业大学百合课题组通过前期研究证明,酚酸类物质2,4-二叔丁基苯酚为兰州百合化感自毒物质,且该物质存在于连作0-9年的兰州百合根际土壤中;在兰州百合栽培实践中发现,由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发生严重。本课题组通过对兰州百合产区兰州百合枯萎病的病原学研究,分离鉴定得到了包括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在内的5种致病镰刀菌(Fusarium.tabacinum)。化感作用理论研究表明,一般易引起自毒作用的作物同样也会导致土传病害发生的几率大幅度提高,且作物的化感自毒物质会降低作物的生长能力与抗性,助长土传病害的发生。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兰州百合根系化感自毒物质—2,4-二叔丁基苯酚,以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与茄病镰刀菌(F.solani)为致病微生物,设计双因素试验,通过分析比较各处理枯萎病发病率、病情指数、植株生长生理指标、根际微生态指标等,来研究二者是否对兰州百合枯萎病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从兰州百合植株水平上,统计兰州百合枯萎病的发病情况发现:0.10mmol·L~(-1)2,4-二叔丁基苯酚与茄病镰刀菌互作植株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分别为92.85%、55.35%,0.15mmol·L~(-1)2,4-二叔丁基苯酚与尖孢镰刀菌互作分别为88.54%、53.15%,与同组其余处理组相比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最高。在兰州百合鳞片水平上发现,0.10mmol·L~(-1)2,4-二叔丁基苯酚与茄病镰刀菌互作鳞片病情指数为54.17%,0.15mmol·L~(-1)2,4-二叔丁基苯酚与尖孢镰刀菌互作为51.39%,与同组其余处理组相比病情指数最高。2,4-二叔丁基苯酚与病原菌互作和单一因素处理相比,提高了兰州百合枯萎病的发病率,促进了兰州百合枯萎病的发生,0.10mmol·L~(-1)2,4-二叔丁基苯酚与茄病镰刀菌的互作下。0.10mmol·L~(-1)2,4-二叔丁基苯酚与茄病镰刀菌、0.15mmol·L~(-1)2,4-二叔丁基苯酚与尖孢镰刀菌互作对加重兰州百合枯萎病发病程度效果最佳。2.与2,4-二叔丁基苯酚或病原菌单因子处理相比,双因子协同处理显着抑制了百合植株的生长,显着降低了地上及地下部干物质量的积累,抑制了根系的生长发育。3.与2,4-二叔丁基苯酚或病原菌单因子处理相比,双因子协同处理对兰州百合叶绿素荧光参数实际光合量子产量Y(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均显着下降,且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也出现一定的下降,导致兰州百合叶片光合作用的下降。与2,4-二叔丁基苯酚或病原菌单因子处理相比,双因子协同处理的兰州百合叶片SOD、POD、CAT、APX活性均显着升高。4.与2,4-二叔丁基苯酚或病原菌单因子处理相比,双因子协同处理下兰州百合根系真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而细菌数量显着下降。与2,4-二叔丁基苯酚或病原菌单因子处理相比,双因子协同处理下兰州百合根际基质中蔗糖酶活性显着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磷酸酶活性显着升高,脲酶活性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综上所述,2,4-二叔丁基苯酚与致病镰刀菌对兰州百合枯萎病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外源2,4-二叔丁基苯酚可加重由茄病镰刀菌或尖孢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兰州百合枯萎病发病程度。2,4-二叔丁基苯酚通过改变植物根际栽培介质酶活性,促进栽培介质微生物类型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劣化植株根际微生态环境;抑制根系生长发育,破坏植株抗氧化酶系统与自由基之间的动态平衡,降低叶片光合效率;进而降低植株生长势,抑制植株的生长;最终降低植株的抗病性。在0.10mmol·L~(-1)~0.20mmol·L~(-1)浓度范围内,0.10mmol·L~(-1)的2,4-二叔丁基苯酚与茄病镰刀菌互作、0.15mmol·L~(-1)的2,4-二叔丁基苯酚与尖孢镰刀菌互作,对抑制植株的生长、加重枯萎病发病程度作用效果最为显着。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2,4-二叔丁基苯酚在百合栽培田中含量与连作年限没有相关性,而和其余时期相比在苗期与盛花期含量较高,且兰州百合枯萎病发病主要集中5~7月份,所以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课题组研究发现低浓度的2,4-二叔丁基苯酚促进致病镰刀菌的产孢量。因此推测该根系分泌物可能是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性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化学因子之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边小荣,师桂英,梁巧兰,孙鸿强,樊生丰[4](2016)在《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明确引起兰州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对兰州百合枯萎病鳞茎及病田土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及土壤稀释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回接试验测定致病性,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分生孢子的大小等形态特征鉴定菌种.【结果】从病株鳞茎上分离得F1、F2、F3、F4共4种镰刀菌,分离频率依次为25%、15%、5%、5%,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镰刀菌F5.经过致病性分析,鳞片刺伤后接种,鳞片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DI)分别为85.42、80.83、75.83、64.58、82.08;鳞片无刺伤接种,鳞片发病率分别为85.71%、47.62%、42.86%、19.05%、57.14%,病情指数分别为(DI)分别为53.57、22.62、21.43、9.52、25.00.鉴定结果为F1: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2: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F3:叁线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F4:烟草镰刀菌(Fusarium.tabacinum)、F5: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结论】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致病能力较强,为兰州百合枯萎病的主要致病菌.(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润根,王愉,程华[5](2016)在《百合枯萎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剂室内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 Baker)鳞茎进行病原分离,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颜色、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尖孢镰刀菌是导致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选择1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广清、绿群、洛菌腈、氟硅唑抑菌效果明显强于其他药剂。(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边小荣[6](2016)在《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Duch.var.unicolor Cotton)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狭域分布,仅适合在兰州周边海拨1800-2500米的二阴山区种植;营养丰富,口味甜美而幽香,是集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于一身的蔬菜中的珍品,为极具地方特色的甘肃名优蔬菜。兰州百合枯萎病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土传病害,在独特的土壤条件和多年生的栽培条件下,该病害在兰州百合主产区2-4年百合栽培田普遍发生。给生产造成损失,成为限制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甘肃省临洮县兰州百合主产区出现的枯萎病为研究对象,对当地兰州百合枯萎病原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生于兰州百合栽培区百合枯萎病的主要症状通过观察描述如下:2015年5月在临洮县上营乡的兰州百合栽植区发现大量的百合肉质根和基盘变褐腐烂,鳞片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变成黄褐色逐渐腐烂,导致鳞片从基盘散开而剥落。由病鳞茎长出的植株明显矮化,受害叶片呈牛皮纸样,叶片发黄、萎焉自下而上逐渐枯萎,后枯萎而死。2、对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从病株鳞茎上分离得F1、F2、F3、F4共4种镰刀菌,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镰刀菌F5。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鳞片刺伤后接种镰刀菌,鳞片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DI)分别为85.42、80.83、75.83、64.58、82.08;百合鳞片无刺伤接种镰刀菌,鳞片发病率分别为85.71%、47.62%、42.86%、19.05%、57.14%,病情指数分别为(DI)分别为53.57、22.62、21.43、9.52、25.00。形态学特征进行检索鉴定结果表明,5种镰刀菌分别为F1: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2:茄类镰刀菌(Fusarium.solani)、F3:叁线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F4:烟草镰刀菌(Fusarium.tabacinum)、F5: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3、对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硝酸钾为氮源培养基上尖孢镰刀菌生长最快,5天后菌落直径大小为4.87cm;硝酸铵为氮源时,尖孢镰刀菌的产孢量最大,其次是硝酸钾,7天后测得产孢量分别为0.82×106cfu/ml、0.37×106cfu/ml;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尖孢镰刀菌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均为4~8,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均为8;尖孢镰刀菌40℃时停止生长,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和产孢温度均为30℃。4、对茄类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茄类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是硝酸钾,菌落直径为3.50cm,尿素为氮源茄类镰刀菌的产孢量最大,为1.82×106cfu/ml、其次是硝酸钾1.37×106cfu/ml;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3种病原菌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均为4~8,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均为8;茄类镰刀菌40℃时停止生长,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和产孢温度均为30℃。5、对禾谷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是硝酸铵,为3.31cm,其次是硝酸钾,为2.92cm,硝酸钾为氮源禾谷镰刀菌的产孢量最大,为0.09×106cfu/ml;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均为4~8,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均为8;禾谷镰刀菌40℃时停止生长,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6、对叁线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氮源对叁线镰刀菌的影响,在硝酸钾处理的培养基上表现最好,菌落直径为3.99cm,产孢量为29.73×106cfu/ml;就碳源而言,蔗糖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为0.97×106cfu/ml;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均为4~8,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均为8;叁线镰刀菌40℃时停止生长,菌丝的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均为30℃。7、对烟草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烟草镰刀菌在硝酸钾为氮源培养基上菌落直径达到1.77cm,产孢量达到了5.13×106cfu/ml;以蔗糖和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达到了0.25×106cfu/ml;菌丝生长的p H值范围均为4~8,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均为8;烟草镰刀菌的产孢温度为25℃。(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琬玥,刘正坪,何祥凤,王文和[7](2016)在《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枯萎病是危害百合生长的重要病害。从3种不同杂种系的4个百合品种(亚洲百合Avelino,东方百合Limpopo和Topstan,OT系列百合Bonbini)的病变鳞茎中分离纯化真菌,经柯赫氏法则证病后,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双重鉴定,在4种不同品种的百合病变鳞茎中鉴定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叁线镰刀菌(F.tricinct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4种真菌均为病原菌。对亚洲百合Red Yunjing和东方百合Jumpy做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的致病程度强弱依次是尖孢镰刀菌、叁线镰刀菌、链格孢菌、串珠镰刀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亚洲百合比东方百合对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强。利用石蜡切片、苯胺兰染色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了解菌丝在鳞茎和根部的侵染过程,为进一步从细胞水平研究百合枯萎病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黄娟,付亮,王强,李勇,谢洲[8](2015)在《百合枯萎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枯萎病也称茎腐病,是百合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来,随着百合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枯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百合的产量和质量。掌握百合枯萎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结合百合生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是控制百合枯萎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5年15期)

武志江,李业燕,王亚军,杨柳,潘华奇[9](2015)在《百合枯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对百合枯萎病具有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对其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分析。【方法】以强致病力的百合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菌,采用系列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初筛拮抗细菌,并通过产铁载体能力、水解酶活性、土壤定殖力等多种生防特性指标进行复筛,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其分类地位;利用百合尖孢镰刀菌作为靶菌进行活性追踪,结合酸沉淀、快速柱色谱、HPLC等分离纯化手段,对菌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纯化分析。【结果】在64株百合根际细菌和386株海洋细菌中进行初筛,得到9株对百合镰刀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最后筛选了1株拮抗活性较强且产铁载体能力和水解酶活性、土壤定殖能力较高的菌株11B91,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抑菌活性物质初步推测可能为Iturin和Fengycin脂肽类化合物。【结论】菌株11B91在百合枯萎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证实海洋来源的微生物也具有防治陆地植物病原菌的潜力,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拓宽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5年07期)

冯昱人,武志江,张玉宝[10](2014)在《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兰州百合种植地采集百合枯萎病株,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微生物实验室,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切花百合枯萎病株中分离纯化得到7株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确定5株为尖孢镰刀菌,1株为茄类镰刀菌,1株为叁线镰刀菌;将病原菌回接到百合组培幼苗中,发现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和叁线镰刀菌都对百合幼苗具有致病性,其中致病力最强的是尖孢镰刀菌,叁线镰刀菌为首次发现的百合致病镰刀菌。以上分离确定了兰州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为百合枯萎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百合枯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百合枯萎病又称基腐病,属真菌性病害,一般在开花后遇雨量充沛的年份发病严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严重,连作、受地下害虫、根结线虫危害造成的伤口多发病重,3年生百合田分别比2年生、1年生百合田发病严重。一般当年生百合田不发病或轻微发病,同一地块的百合植株生长势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百合枯萎病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波,崔玥晗,岳玲,李丹.百合枯萎病的研究进展[J].园艺与种苗.2018

[2].何永梅.多雨季节谨防百合枯萎病[N].农资导报.2018

[3].黄炜.2,4-二叔丁基苯酚与镰刀菌在兰州百合枯萎病发生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

[4].边小荣,师桂英,梁巧兰,孙鸿强,樊生丰.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6

[5].李润根,王愉,程华.百合枯萎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剂室内筛选[J].湖北农业科学.2016

[6].边小荣.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

[7].李琬玥,刘正坪,何祥凤,王文和.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6

[8].黄娟,付亮,王强,李勇,谢洲.百合枯萎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15

[9].武志江,李业燕,王亚军,杨柳,潘华奇.百合枯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物质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5

[10].冯昱人,武志江,张玉宝.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  

百合枯萎病论文-王丽波,崔玥晗,岳玲,李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