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群知识创新论文-陈艳萍

巨群知识创新论文-陈艳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巨群知识创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珠叁角城市群

巨群知识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萍[1](2019)在《珠叁角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特征研究——基于论文合作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珠叁角城市群15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18年高水平学术论文合作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珠叁角区域合作网络的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珠叁角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规模日益扩大,基本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单中心网络空间结构;合作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广州占据绝对核心地位,边缘城市创新合作有效性明显低于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强的城市知识创新合作占城市内部知识创新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创新能力低的城市则相反;珠叁角城市群合作网络仍处在发育中,依旧存在内部发展不均衡、边缘城市参与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8期)

国胜铁,姚常成[2](2019)在《我国城市群知识创新的空间结构演变趋势——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加强多中心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空间结构的建设,构建均衡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对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内城际间合作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的网络特征及其结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并就高等院校数量、经济发展水平、行政管制壁垒等因素对于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做进一步定量分析和说明。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主要表现为单中心的结构特征,但就发展趋势来看,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显现,这离不开城市群教育均等化、交通便捷化以及制度一体化发展的助力推动。(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谢伟伟,邓宏兵,苏攀达[3](2019)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研究——高水平科研合着论文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6—2017年区域高水平合着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特征并探讨网络邻近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日趋扩大,联系日趋增强并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且网络节点具有显着等级层次性。通过特征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分析发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但无标度特征不明显。QAP回归结果表明,地理、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本邻近都对知识合作网络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16期)

孙锐,陈素鹃[4](2010)在《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对成员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知识是维持企业生命最重要的因素,而知识创新能力则决定了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但单个企业往往难以获得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在给出知识型企业组群的概念下,分析了其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组群的知识创新给成员企业带来的影响,并探索了组群内知识创新与知识共享对成员企业的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王雎[5](2008)在《知识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20年前,彼得·德鲁克在《新型组织的到来》一文中预言,20年后的企业是一种“信息型组织”,知识创新是其生存与发展之道。德鲁克认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组织,虽然也在生产和制造产品,但其组织形态和整个商业模式都将发生巨大变革。德鲁克的预言铭刻在知识创新的苍穹,印证着知识创新对组织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20年后的今天,他关于新型组织的预言不仅体现在全员知识创新下的扁平化企业、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联盟,更体现在巨群知识创新所催生的知识共同体上面。这种开放性的、民主化的新型组织较传统企业组织有着巨大而深刻的转变。当时代进入21世纪,一种经济的民主性变革正悄然发生,主要体现在开放性、分享性、同侪化以及全球化而构成的“维基”(Wiki)理念上面。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希腊的民主政治,这场彻底的变革引导着我们进入一个知识、权力以及生产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为分散的世界;一个价值创造更加快速、充满破坏性力量的世界;一个只有通过联结才能生存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个显着标志就是巨群知识创新。相对于传统的知识创新模式,如企业内部的研发精英知识创新、全员知识创新以及企业间的联盟知识创新,巨群知识创新是一种跨越组织边界的、更加民众化的知识创新模式,具有跨组织大规模协作的本质。这种知识创新模式最显着的特征在于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即从企业员工拓展到位于全球各个角落的各种组织与个人,包括企业之外的供应商、顾客、用户、竞争者、创业型中小企业以及各行专家。不仅如此,创新主体的动机也从原来对物质性报酬的单一追求拓展到对社会联系的获取与自我功效的实现。在此情况下,创新者彼此互动却各自独立,创新者之间是一种松散耦合的同侪关系,其创新行为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种大规模、民主化的知识创新活动在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中彰显出巨大力量的同时,也给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组织模式提出了巨大的组织挑战:如何使众多独立的创新者实现群体性的知识创新,从而充分利用异质性、分散性的创新资源,有效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创造更多的价值。无论是精英知识创新、全员知识创新,还是联盟知识创新,所对应的组织模式是企业或者企业与市场的混合形式。这些组织模式实现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在于创新主体是单一的(即与企业有着雇佣关系的员工)。但是在巨群知识创新中,拓展的创新主体完全打破了传统假设,使传统企业组织对这种新兴的创新模式难以驾驭。由此,无论是商业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以网络为中心、以社群为基础的知识共同体。本文将知识共同体界定为新经济时代下旨在实现巨群知识创新的一种组织模式。它以核心组织或个人为发起人与领导者,吸纳与聚合若干创新者,并通过其特有的组织规则作用于成员个体行为,从而实现群体性知识创新。知识共同体的使命在于通过不同于市场与企业的协调之手,从社会这个更为广阔的层面推进知识创新。知识共同体作为一种开放式复杂性系统,其功能在于将分散性的资源投入(创新者的创新才能作为最主要的创新资源)转化为群体性的知识产出(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新结果)。而这种转化的实现基础是知识共同体的组织规则。在巨群知识创新中,创新者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对创新的成功实现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知识共同体就需要特定的组织规则影响与作用于创新者的个体行为,即鼓励与促进其正面积极的行为、约束与规避其负面消极的行为,以实现群体性知识创新。尽管组织规则作为组织行为无可争议的前提以及在组织中的基础性地位而往往被忽视,但是一旦遇到组织变革,就如冰山浮出水面,成为区别新旧组织模式最为显着的标志,揭示出新型组织的本质。由此,组织规则是我们研究知识共同体的基础与关键。本文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前提。论证了巨群知识创新的兴起;总结了巨群知识创新的主体在构成与动机上的特征;基于创新主体的知识背景差异与潜在利益冲突划分了巨群知识创新的四种类型;分析了巨群知识创新的组织挑战,从而为知识共同体的研究做好了铺垫。第2章阐述了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界定了知识共同体的内涵,强调了组织规则对于组织研究的重要性,回顾了组织规则的研究历程,总结了知识共同体组织规则的现有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巨群知识创新的成功关键—多样性与一致性,确立了研究组织规则的起点。组织规则由此被划分为多样性规则与一致性规则。第3章与第4章在分析巨群知识创新过程中成员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分别对多样性规则与一致性规则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得到关于知识共同体组织规则的四组命题。第3章分析了知识汇聚与知识创造环节中的成员个体行为,并由此探讨了多样性规则。在知识汇聚中,多样性规则体现为创新空间促进了创新者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自我识别以及对创新任务的自我选择,同时角色定位促进了成员组织认同的建立,两者共同吸引了创新者的加入,使更多的创新资源得到汇聚。在知识创造中,多样性规则体现为互动平台与边界客体促进了创新者之间的知识互动,使更多的新知识得以创造。这些规则实现了巨群知识创新所必要的多样性。第4章分析了知识整合与知识占有环节中的成员个体行为,并由此探讨了一致性规则。在知识整合中,一致性规则体现为质量控制与创新资本家有效降低了成员的卸责行为与盲目行为,从而使新创知识的质量与商业价值得到提升。在知识占有环节,一致性规则体现为拓展的知识产权与基于信任的行会规范促进了成员在知识的分享中获得收益,规避了成员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创新利益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这些规则实现了巨群知识创新所必要的一致性。第5章是多案例分析。通过对七个案例的案例内分析与跨案例分析,验证了关于多样性规则与一致性规则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组织规则在不同创新类型下的特征,并进一步总结了组织规则与情景变量(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背景差异与潜在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以提升研究的应用价值。最后一章是结论与启示。我们通过对比知识共同体与传统企业组织的组织规则,揭示了新旧组织模式之间的本质差异,加深了对知识共同体的认识。最后,我们展望了未来相关问题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实情探讨了本文研究的实践价值。本文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基于巨群知识创新的组织挑战,以组织规则为切入点,揭示了知识共同体的本质。即知识共同体作为“第叁只手”(企业作为看得见的手,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影响与作用于若干创新者的个体行为,从而实现群体性知识创新。具体创新点有以下叁点:第一,本文基于创新主体的拓展总结出知识创新模式的演进趋势,对新兴的巨群知识创新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包括创新主体的特征、创新类型、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组织挑战。第二,本文结合巨群知识创新的过程,针对创新过程关键环节中所涉及到的成员个体行为,全面而系统的探讨了知识共同体的组织规则,提出了关于多样性规则与一致性规则的四组命题。第叁,本文总结了知识共同体的组织规则在不同类型的巨群知识创新下的特征,并进一步总结了组织规则与关键情景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本文不仅拓展了现有的组织理论研究,也启发着商业实践的革新。尤其对中国企业而言,其跨组织大规模协作的焦点从实物制造向知识创新转移,是中国企业摆脱“世界工厂”的困境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契机与突破口。尤其是在中国企业自身创新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将知识共同体与自身的商业模式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巨群知识创新来实现自身的杠杆式成长,是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未来选择。正如泰普史考特和威廉姆斯在《维基经济学》一书中提醒我们的那样:“一个巨大的转变正在展开,一种新的商业规则正在形成:企业必须驾驭新的合作形式,否则就会灭亡。”(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8-04-01)

孙锐,高海明[6](2007)在《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及其特性的研究,分析其知识创新系统循环控制机制,站在系统整体的视角,采取措施使知识创新系统趋于完善,促进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活动,为组群各企业带来利益,最后用系统仿真工具ithink建模,验证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系统循环控制机制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期刊2007年12期)

巨群知识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加强多中心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空间结构的建设,构建均衡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对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内城际间合作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的网络特征及其结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并就高等院校数量、经济发展水平、行政管制壁垒等因素对于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做进一步定量分析和说明。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主要表现为单中心的结构特征,但就发展趋势来看,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显现,这离不开城市群教育均等化、交通便捷化以及制度一体化发展的助力推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巨群知识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艳萍.珠叁角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特征研究——基于论文合作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9

[2].国胜铁,姚常成.我国城市群知识创新的空间结构演变趋势——来自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经验证据[J].求是学刊.2019

[3].谢伟伟,邓宏兵,苏攀达.长江中游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研究——高水平科研合着论文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4].孙锐,陈素鹃.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对成员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5].王雎.知识共同体[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孙锐,高海明.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

标签:;  ;  ;  ;  

巨群知识创新论文-陈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