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洛川县京兆中学—员振仓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创新教育在我国开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它以独特的视角、贴近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1.树立创新观念,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培养人才离不开教师。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进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前沿,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人格力量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源泉,为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成为21世纪合格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后面所谓的学以致用。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认真研究我们的受教育者,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得到完全的人的教育,使人性本身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努力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成为一名具有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首先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创新”两字上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念、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创新教育的提出是根据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教育的。创新人才的能力体现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上,客观上人类知识在不断创新,科技也在不断创新,研究创新教育的教学,即要了解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现状,不断丰富教学知识增长点,用新知识、新科技武装自己,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同时更应当研究知识和科学是怎样创新的。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实行教学上的民主,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权威不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也就是说,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的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一,教师和学生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的思维(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二,教师的责任是每个学生架起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3.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未来新一代专门人才与劳动者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主要植根于今天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想象,若每一节课或多数课都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并注意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那么,当今在校的中小学生一届届升入高校或进入工农业及科技领域时,他们必定在主动性与创新性思维方式、能力训练和个性发展方面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而有可能尽快地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过程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是大力改革和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
根据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教学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结构,即: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合乎客观规律运行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的课堂教学。在这五个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主要变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会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在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应把建构学生学习的主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取向,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4.开展课外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素质的主导方面,但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且时间是及其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这就需要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给予补偿,从而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课外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一般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可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长对话、专题辩论、演示演讲、知识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等形式。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讲求实效,都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以自主为核心,以培养提高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随着21世纪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足音,我们不能不发自内心地呼唤:我们的民族教育必须切实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