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层电解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电解质微球,空心微球,双层聚合物微球,蒸馏沉淀聚合
双层电解质论文文献综述
汪丹,骆丽杰,吴高龙,刘斌,陈拥军[1](2018)在《带有电荷的双层空心聚电解质微球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溶胶-凝胶法和蒸馏沉淀聚合法,合成了二氧化硅/阴离子聚合物/二氧化硅/阴离子聚合物和二氧化硅/阴离子聚合物/二氧化硅/阳离子聚合物四层复合微球(阴离子聚合物为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co-甲基丙烯酸);阳离子聚合物为聚(二乙烯基苯-co-对乙烯基苄氯吡啶盐)).通过选择性移除二氧化硅内核和叁明治夹心层,分别制备得到相应的内外都带负电荷以及内外带有相反电荷的两性双层空心聚电解质微球.考察了阳离子聚合物层的合成过程中,不同DVB在单体中的含量对其壳层厚度和双层聚电解质微球的电荷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仪分别对空心聚电解质微球的形态、化学组成和电荷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了在蒸馏沉淀聚合过程中,通过调节二乙烯基苯交联剂在整个单体中的用量(30%~60%),可调控具有相反电荷的两性空心聚合物微球的表面电位(8.82~39.82 m V).(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梁斌,周芬,谢敏,郜建全,包金小[2](2018)在《双层电解质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aNi_(0.6)Fe_(0.4)O_3-δ(LNF)为致密扩散层材料,以8YSZ(8mol%Y2O_3+Zr O_2)和Ce_(0.9)Gd_(0.1)O_(1.95)(GDC)为固体电解质材料,采用共压-共烧法制备了双层电解质型致密扩散障极限电流氧传感器,研究了氧含量和温度对氧传感器氧敏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传感器在800~820℃温度范围,氧含量在0.3%~1.2%气氛下,显示出良好的极限电流平台,氧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约为35 s和45 s。极限电流与氧浓度φ(O_2)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并且氧传感器log(IL·T)-1/T曲线线性相关。(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赵二庆,马福瑞,盖建丽,孙德业,金永成[3](2016)在《LATP/LAGP双层固态锂离子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Li_(1.3)Al_(0.3)Ti_(1.7)(PO_4)_3(LATP)电解质具有高的锂离子电导率以及良好的空气稳定性,是一种比较有应用前景的固态电解质。但该电解质与Li负极之间不稳定,容易发生反应,LATP中的Ti~(4+)易被还原成Ti~(3+[1-2])。为了抑制LATP电解质与Li负极间的反应,本文在LATP电解质基体表面制备一层Li_(1.3)Al_(0.3)Ge_(1.7)(PO_4)_3(LAGP)保护层,形成了LATP/LAGP双层结构的固态电解质,并考察了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及稳定性。【实验】采用一种简单的溶液法合成了LATP和(本文来源于《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11-03)
苏海莹,贾晓静,许彦彬,刘华艳,范悦[4](2016)在《SDC/YSZ双层电解质薄膜的制备与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在MgO单晶片基底上制备Ce_(0.8)Sm_(0.2)O_(2-δ)/ZrO_2∶Y_2O_3(SDC/YSZ)双层电解质薄膜。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结果显示SDC/YSZ双层电解质薄膜沿(111)方向择优生长,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薄膜变得均匀致密,结晶度得到改善,(111)衍射峰强度变大,择优生长取向明显;电化学测量表明,SDC/YSZ双层电解质薄膜的离子电导率比单层YSZ薄膜的离子电导率高。(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钟巍[5](2016)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GDC/ESB双层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解质Ga0.2Ce0.8O2-d(GDC)在低氧分压下存在部分电子电导,影响电池开路电压(OCV)与输出功率,而作为纯离子电导的Er0.6Bi1.4O3-d(ESB)电解质在还原气氛下不稳定,也会影响电池性能。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制备了GDC/ESB双层电解质并进行研究。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纯相的ESB电解质粉体,GDC电解质材料、La0.2Sr0.8CoO3-d(LSC)阴极材料和NiO阳极材料使用商业化的产品。对合成的ESB电解质材料进行研究,ESB在低于600 oC的温度下煅烧5 h,并不能很好地成相,会有部分Bi_2O_3存在,而在850 oC煅烧5 h后发生了分解,析出Bi_2O_3和Bi,同时还产生了Er2O3,在700与800 oC下煅烧5 h则生成的是纯相的ESB。对ESB的热膨胀系数测试得出在25-700 oC温度范围内ESB的平均热膨胀系数(TEC)为15.91′10-6 K-1,略大于GDC在50-900 oC的平均热膨胀系数12.9′10-6 K-1,当温度高于700 oC时,ESB会出现软化现象。ESB在700oC下的电导率达到了0.236 S cm-1。这表明,ESB在中温下具备作为SOFC电解质的性能。对由电解质支撑的单电池NiO-GDC/YSZ/ESB-LSC、NiO-GDC/GDC/ESBLSC和NiO-GDC/GDC/ESB/ESB-LSC进行研究,叁种电池在700 oC的欧姆阻抗分别(Rohm)为:1.533、0.731和0.828Wcm2。电池的开路电压(OCV)分别为:1.0536、0.859和1.0416 V。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Pmax)分别为:98.88、170.63和179.98 m W cm-2。由于GDC在中低温下的离子电导率要高于YSZ,因此GDC电解质支撑的单电池在中温范围内的阻抗和功率方面性能都优于由YSZ支撑的单电池。通过ESB电解质层的制备能有效改善由于GDC的电子电导产生的低开路电压问题,同时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也有所提升。流延法制备的阳极支撑NiO-GDC/GDC半电池在1400 oC煅烧5 h后可以得到致密的GDC电解质层。对流延法制备的NiO-GDC阳极支撑的单电池NiO-GDC/GDC/ESB-LSC和NiO-GDC/GDC/ESB/ESB-LSC进行研究,电池的阻抗相比于电解质支撑电池的阻抗降低了很多。电池在700 oC测得的Rohm分别为0.190和0.256Wcm2。OCV为0.705和1.025 V。Pmax为211.28和350.26 m W cm-2。ESB隔离层的制备虽然增大了电池的阻抗,但是也提高了电池的开路电压和最大输出功率,开路电压与YSZ支撑的单电池接近,这表明,ESB有效隔离了GDC产生的电子电导。对比电解质支撑的单电池和阳极支撑的单电池性能,由阳极支撑的单电池在阻抗与输出功率方面都明显优于电解质支撑的单电池,这是由于通过阳极支撑降低了电解质的厚度,极大地减小了电池的欧姆阻抗,提高了电池的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邵婧鑫,玄明君,贺强[6](2014)在《聚电解质多层支撑流动磷脂双层的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双层膜是自然界中最重要和最被人熟知的自组装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磷脂膜的结构与功能,必须建立合适的生物膜模型,这不仅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生物膜及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能更好的研究细胞表面化学及与膜相关的生物学现象,其潜在的应用包括药物载体设计、生物传感、功能材料仿生设计及制造。目前已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生物膜模型体系如单分子膜、脂质体、黑膜、固体或高分子支撑磷脂膜等。聚电解质多层因其物理化学性质可控、易于多功能化等特点,作为磷脂膜的支撑构筑的磷脂膜模型体系受到了人们更多地关注。最近十多年的研究阐明组成较单一的脂质体在硅片表面的成膜机理,即脂质体吸附、变形、融合、破裂及成膜。但当脂质体组分和支撑物表面性质发生变化时,成膜机理则较为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物理化学因素,较难在支撑表面获得流动的磷脂双层。我们课题组主要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与脂质体融合方法制备聚电解质多层复合膜支撑流动磷脂膜,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激光共聚焦、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及多尺度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脂质体在不同聚电解质多层表面的成膜情况,实现聚电解质多层支撑磷脂双层膜的可控自组装并阐明其形成机理,并将该生物膜模型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23)
钱婧[7](2014)在《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双层电解质的脉冲激光制备及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商业化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降低SOFCs工作温度至中低温化,而发展高电导率SOFCs电解质材料和电解质薄膜化是解决SOFCs中低温化带来的欧姆损失问题的关键。目前研究较多的SOFCs电解质材料有掺杂的CeO2, LaGaO3及稳定的ZrO2基氧离子导体和掺杂的BaCeO3, BaZrO3基质子导体材料。本论文围绕上述几种电解质材料,在电解质结构设计、电解质薄膜的制备技术以及电化学性能优化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氧离子导体基SOFCs和质子导体基SOFCs的研究背景、发展状况和工作原理,总结了SOFCs电解质材料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双层电解质结构的概念,并讨论将这种结构与SOFCs电解质材料相结合并应用的可能性。同时也分析了几种常用的电解质薄膜制备技术。第二章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PLD)成功的在阳极支撑的SDC电解质层表面制备出致密的8mol%Y2O3稳定的ZrO2(YSZ)电子阻隔层和Ce0.8Sm0.2O2-δ(SDC)缓冲层。实验结果表明由于PLD镀膜时衬底温度较低,从而可以避免传统化学法在高温烧结下容易引起CeO2和ZrO2层之间的界面反应。当YSZ层引入电解质结构中,相应的燃料电池开路电压(OCV)得到明显提高,表明PLD制备的YSZ层十分致密,能够有效阻隔Ce4+还原所产生的电子电导。通过在SDC/YSZ双层电解质表面沉积一层SDC缓冲层,不仅避免Smo.5Sro.5Co03-6(SSC)阴极和YSZ之间的反应和热膨胀不匹配问题,同时也降低了极化损失,获得较好的电池性能。上述结论表明PLD技术作为一种能在低温下沉积高质量薄膜的镀膜手段,可以广泛应用于SOFCs电解质薄膜的制备与研究。第叁章通过对阳极衬底的优化,讨论了衬底表面形貌和结构对PLD制备的薄膜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若在未优化的阳极上沉积薄膜,由于薄膜厚度相比于孔洞尺寸较小,造成难以完全覆盖阳极缺陷,在经过电池测试还原后阳极/电解质薄膜界面会出现裂纹,影响电池整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经过功能层优化修复了表面尺寸较大的孔洞,在这种衬底上所制备的薄膜平整且未发现裂纹。此外,我们还比较了在两种不同阳极衬底上利用PLD技术制备YSZ/SDC双层电解质薄膜所对应的电池性能。在未优化衬底上制备的单电池性能衰减很快,而在优化的阳极衬底上制备的单电池获得了相当高的最大功率密度,750℃达到1.19Wcm-2,并且保持很好的长期稳定性,开路电压在750℃达到0.959V,远高于SDC单电解质电池性能,结果表明阳极优化对电池的性能和结构稳定性都有很大的帮助。第四章探讨了PLD沉积条件对(LSGM)薄膜质量的影响。基于LSGM具有很高的离子电导率,我们设计采用PLD技术在SDC半电池上制备LSGM电子阻隔层,探索沉积过程中氧分压大小以及后续退火温度对LSGM薄膜形貌、组分、粗糙度和相结构性质的影响。综合LSGM薄膜的沉积速度,质量以及化学计量比考虑,得出PLD制备过程中的最佳氧分压值。为了解决LSGM薄膜相结构的问题,我们研究不同退火温度对LSGM成相的影响,发现退火温度越高,LSGM结晶性越好,但高温容易造成Ga流失。最终我们将沉积的LSGM薄膜与阴极采取一步煅烧,既简化工艺流程又保证薄膜结晶度,也防止Ga挥发。此外,我们也研究了不同退火处理对应的SDC/LSGM双层电解质燃料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将LSGM退火与阴极煅烧在一个过程中完成,这样得到的电池性能最佳。SDC/LSGM双层电解质电池结构既起到了阻隔Ce4+产生的电子电导,同时也保护LSGM不与Ni基阳极反应,维持了良好的结构稳定性。第五章通过PLD技术在阳极支撑的BaCeo.8Yo.203-δ(BCY)电解质层表面制备BaZr0.8Yo.203-δ(BZY)薄膜,讨论不同厚度的BZY薄膜对BCY的化学稳定性和相应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BZY厚度达到一定大小,对应的BCY/BZY双层电解质膜才能在CO2气氛中获得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然而由于BZY厚度增加造成欧姆电阻增加,此外阴极与BZY匹配性较差,极化损失严重,从而相应的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随着BZY厚度增加而降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具有一定厚度的BZY对应的BCY/BZY双层电解质电池显示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并具有可观的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第六章基于BaZro.7Pro.1Yo.203.6(BZPY)具有比BZY更高的电导率,实验采用PLD技术在BCY电解质表面制备BZPY薄膜,研究BCY/BZPY双层电解质膜的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BCY/BZPY双层电解质结构不仅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而且在膜电导率及电池性能方面都比BCY/BZY性能有所提高,在700℃下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为250mW cm-2,双层膜电导率为6.02×10-3S cm-1,与传统稀土元素掺杂的BaCeO3基电解质性能也是可比的,表明BZPY层的引入不仅能有效的保护BCY结构不受C02影响,维持化学稳定性,同时也能保证较好的电池性能,作为质子导体基SOFCs电解质材料具有可观的发展前途。第七章对本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双层电解质SOFCs以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5-01)
宫勋,孟秀霞,杨乃涛,谭小耀,尹屹梅[8](2013)在《YSZ/Ni-YSZ双层中空纤维电解质层厚度控制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相转化共纺丝法一步制备出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MT-SOFC)用电解质/阳极(YSZ/NiO-YSZ)双层中空纤维膜,将制得的YSZ/NiO-YSZ双层中空纤维膜前驱体经1450℃烧结后,以纯H2在700℃下还原4 h得到YSZ/Ni-YSZ双层中空纤维膜。电解质YSZ膜层厚度通过改变YSZ铸膜液挤出速率来调节。将La0.8Sr0.2MnO3-δ(LSM)阴极乳浆浸渍涂覆在烧结后的YSZ/NiO-YSZ双层中空纤维膜外,经1200℃烧结后形成微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结果表明,当阳极铸膜液以10 mL/min速率挤出,而电解质铸膜液挤出速率为0.5、1、1.5、2 mL/min时,构造的YSZ/Ni-YSZ双层中空纤维膜电解质层厚度分别为6、13、18、28μm,其机械强度、气密性均随着电解质层厚度增加而增大,但电导率与孔隙率受电解质层厚度的影响较小。YSZ膜厚度为28μm的MT-SOFC,800℃时以20 mL/min氢气作为燃料,30 mL/min空气作为氧化剂,最大开路电压为1.01 V,最大输出功率只有75 mW/cm2。但同样测试条件下,YSZ膜厚度为6μm的MT-SOFC,开路电压为0.92 V,最大输出功率升至329 mW/cm2。(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邵婧鑫,贺强[9](2013)在《聚电解质多层支撑流动磷脂双层的制备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膜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细胞识别、神经传导等重要生物过程。磷脂双层膜作为生物膜的模型系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和最被人熟知的自组装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磷脂膜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磷脂膜模型体系如单分子膜、脂质体、黑膜、复合膜、固体或高分子支撑磷脂膜等已被不断地发展出来。然而上述模型受尺寸、机械性及化学稳定性等约束,加大对模型系统研(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期刊2013-07-21)
邵婧鑫,贺强[10](2012)在《聚电解质多层支撑流动磷脂双层的制备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双层膜是自然界中最重要和最被人熟知的自组装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磷脂膜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磷脂膜模型体系如单分子膜、脂质体、黑膜、固体或高分子支撑磷脂膜等已被不断地发展出来。其中,固体支撑磷脂膜拥有制备方法多样、稳定性高、易于阵列化、有利于各种表面敏感技术应用等优点,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固体支撑磷脂膜通常是由(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NCBPC2)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10-15)
双层电解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LaNi_(0.6)Fe_(0.4)O_3-δ(LNF)为致密扩散层材料,以8YSZ(8mol%Y2O_3+Zr O_2)和Ce_(0.9)Gd_(0.1)O_(1.95)(GDC)为固体电解质材料,采用共压-共烧法制备了双层电解质型致密扩散障极限电流氧传感器,研究了氧含量和温度对氧传感器氧敏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传感器在800~820℃温度范围,氧含量在0.3%~1.2%气氛下,显示出良好的极限电流平台,氧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约为35 s和45 s。极限电流与氧浓度φ(O_2)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并且氧传感器log(IL·T)-1/T曲线线性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层电解质论文参考文献
[1].汪丹,骆丽杰,吴高龙,刘斌,陈拥军.带有电荷的双层空心聚电解质微球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学报.2018
[2].梁斌,周芬,谢敏,郜建全,包金小.双层电解质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J].硅酸盐通报.2018
[3].赵二庆,马福瑞,盖建丽,孙德业,金永成.LATP/LAGP双层固态锂离子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C].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2016
[4].苏海莹,贾晓静,许彦彬,刘华艳,范悦.SDC/YSZ双层电解质薄膜的制备与特性[J].人工晶体学报.2016
[5].钟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GDC/ESB双层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6].邵婧鑫,玄明君,贺强.聚电解质多层支撑流动磷脂双层的制备及其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2014
[7].钱婧.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双层电解质的脉冲激光制备及电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8].宫勋,孟秀霞,杨乃涛,谭小耀,尹屹梅.YSZ/Ni-YSZ双层中空纤维电解质层厚度控制及其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13
[9].邵婧鑫,贺强.聚电解质多层支撑流动磷脂双层的制备与机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2013
[10].邵婧鑫,贺强.聚电解质多层支撑流动磷脂双层的制备与机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NCBPC2)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