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央储备银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伪满洲中央银行,汪伪中央储备银行,货币发行
中央储备银行论文文献综述
郭思齐[1](2017)在《抗日战争时期伪满洲中央银行与汪伪中央储备银行货币发行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伪满洲中央银行和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是两个有代表性的伪政权银行,它们的货币发行分别表现出两种极端性的倾向。两伪行货币发行中差异性的产生,源于日本侵略者在各占领区所实行的不同经济策略及"金融统制"的不同效果,也与两者各自所处的金融环境有重要关系。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看,伪满洲中央银行在金融管理运作上做得相对较为平稳和缓,而汪伪中央储备银行不仅因过量的货币发行而引发了战时国内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也种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危害性金融危机的祸根。(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孙雨露,孔雪,徐延誉[2](2015)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战后查处日本印制伪中央储备银行钞券史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财政部拟定收复区敌伪钞票处理办法,在以法币兑换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过程中,发现日本国内印制伪中储券情形,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即令冈村宁次查明具报并予处置。(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15年03期)
董爱玲[3](2012)在《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原因探析——兼论日本占领华中初期的通货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940年3月汪伪政权在日本支持下正式登场。汪伪政权成立以后,伪政府与日本政府共同筹划成立了伪中央储备银行。伪中储行的成立,既是日本军方与政府内部各派在占领华中初期通货政策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又是汪伪政府为了满足日本控制华中金融,掠夺华中经济的需求,同时也是汪伪政权为刚刚成立的伪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结果。在伪中储行成立过程中,日方对其进行种种干预和限制,以便实现对中储行绝对的控制权。伪中储行是在金融复杂的华中地区在日本侵略者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的,其发行的钞券及实施的金融措施无不体现日本方面的经济利益。(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2年08期)
沈飞[4](2011)在《中央储备银行及其发行的货币》一文中研究指出1941年1月6日,伪中央储备银行(以下简称中储行)总行在南京成立。银行总裁周佛海,副总裁钱大櫆。1月20日,上海分行在外滩15号国民党中央银行原址开始营业。总行各局、处长也经常在沪办公,所谓南京总行仅是一个名义而已。日寇为了维持中储行的信用,先后在1942年7月和1944年8月,由东京日本银行贷与信用借款共计5亿日元,并为了扩张该行势力,先后设置了苏州、杭州、蚌埠、无锡、镇江,宁波、广州、汉口、厦门、汕头、九江、南昌、徐州、连云港和日本东京等38个分理处。1944年7月,该行从(本文来源于《收藏》期刊2011年02期)
朱佩禧[5](2009)在《汪伪中央储备银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汪伪政权在1941年1月6日成立中央银行,沿用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中央储备银行法案”,定名为中央储备银行(简称中储行,其发行货币以下简称中储券)。本文主要利用日本报纸中有关中储行和货币战的报道、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公开的日本外交文书以及上海档案馆和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等馆藏档案资料,研究中储行在上海为中心的华中沦陷区四年多的运行过程中,通过钱庄的领券制不断扩大发行数量,通过发行中储券取代法币,消除蒋介石政府的金融影响,通过成立检查金融事务管理处监管银钱业及成立江浙皖地区的中储行分支行,建立一整套中央银行制度。本文围绕汪伪政权与日本政府在金融上合作与折冲的关系展开论述,考察中储行成立的背景、中储行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中储券发行所引发的货币战以及日本逐渐加强对中储行的控制,从而研究日本政府在金融领域对沦陷区的控制和掠夺程度。另外,通过分析汪伪政权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政策的优劣得失来研究汪伪政权如何获取维持统治权威的金融力量,探究在战时国家和社会时空的情境下汪伪政权的具体作用与内在涵义。由于日本的军事侵略,中国被分割成重庆国民政府控制的国统区,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根据地和汪伪政权控制的华中沦陷区,以及日本控制的满洲国、台湾、华北等占领地,在各分裂区域中出现了相对或暂时独立存在的政权形式,而如何理解占领者日本、抵抗者重庆国民政府和妥协者汪伪政权这叁者的关系乃是一个仍值得全面深入探究的课题。文章选择以汪伪中央储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日经济高度结合的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地区汪伪中央储备银行的业务组织和其系列活动,考察中日战时背景下的汪伪傀儡政权及其与日本占领军、重庆国民政府的特殊关系,从而更明晰地理解“傀儡政府”的内在涵义。理清傀儡政府的历史,有助于加深和拓宽人们对抗战时期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历史的认知水平和视野。日本与汪伪政权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利用与被利用关系,汪伪政权在中储行成立过程中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入侵者与其扶植的傀儡政府之间的关系,实有更多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事实上,汪伪政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确立政治权威,积极筹设中储行,可是筹设过程日本和汪伪利益的不一致,使中储行成立过程经历了不可避免的曲折。在上海为中心的华中沦陷区,是当时中国工商业和金融的中枢,也是国内外金融势力犬牙交错的地区。中央储备银行的成立,成为引发日本、汪伪政权与重庆国民政府叁方货币战的导火索。可见对于傀儡政权来说,成立属于自己的中央银行实属难上加难,这种机构的成立不仅涉及到原有势力的反对,而且有殖民者的干预。一方面,中储券和法币经过等价兑换、差价兑换和全面回收叁个阶段,法币被驱逐出沦陷区,而日本用回收的法币到国统区购买物资使重庆国民政府财政上崩溃;另一方面,通货信用和政治威信相挂钩,中储券成为华中地区通货,为了维持中储券价值,日本开始加强对汪伪政权的扶植和控制,特别是日本派经济顾问加强对中储行的干预力度。1 943年4月日本政府停止发行新军票,中储券回收军票,进而中储券军票化,发行日益膨胀。日本利用中储券使中储行为日军费“埋单”。汪伪政权因而绑在日本对外扩张的“战车”上而增强了傀儡性。文章通过中储行这一政府金融机构的个案分析和探讨战时复杂的中日关系,从而加深人们对抗战时期沦陷区历史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3-15)
朱佩禧[6](2007)在《角力上海: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及其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伪中央储备银行(以下简称中储行)是汪精卫为代表的傀儡政府的中央银行。其成立过程一波叁折,反映了汪伪政府、日本政府和重庆国民政府叁方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日本政府在其成立前期持消极态度,后在汪伪政府一再的请求下,转而积极扶植中储行。另一方面,重庆国民政府则极力阻止中储行的成立。本文通过分析抗战时期叁方在上海金融市场上的矛盾关系和斗争过程,来考察中储行成立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周永红[7](2003)在《伪中央储备银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为配合对华中沦陷区实行物资统制、产业统制,日本扶植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储备银行,以其活动为主体在统抬区内实施金融统制,形成汪伪政权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向来是政府的金融重地,币制统一,金融发达,因此伪中储行要铲除国民党系统金融机构的影响、实现中央银行的职能困难重重。伪中央储备银行从1941年1月成立到1945年9月被国民党接收的这段时间,只是随着日军战事向华中的不断推进而逐渐壮大自身的影响力和调控力。及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完全控制了上海租界排挤了英美等外国金融势力对华中的影响,伪中储行才摆脱处处受掣肘的局面,以日伪的政治和武力为后盾,开始公开实施金融专制统制。伪中储行通过建立分支行、改组国民党系统银行等手段积极构建了以自身为中心的金融网络,在华中甚至华南沦陷区内实施了统一新货币、加强金融机关和资金统制、抢购物资、举借公债等一系列金融统制活动,为日伪搜刮了大量财富,严重阻碍了民间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重创了华中银钱业的繁荣,而滥发的大量中储券流通在市场上则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伪中储行的金融统制是对华中沦陷区的一次金融浩劫,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日伪的操纵下,中储行已经是远远超出金融经济领域的银行,而完全成为替汪伪政府支撑财政、为日本侵略战争筹措战费的经济工具。伪中储行的成立和活动达到了日本侵华政策中“以战养战”的险恶目的,满足了汪伪政府浩大繁重的支出需要,却也成为日本在军事战场之外对华中沦陷区实行经济掠夺的铁证如山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杨晓时[8](2002)在《又见日军侵华铁证——伪“中央储备银行”券》一文中研究指出1931年9月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叁省,1937年7月7日,日寇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把侵华战争扩大到中国关内。日寇随着其侵华战争的扩大,军需开支也不断增加,就加强了对中国经济、金融的控制和掠夺。一方面大量印制了专在中国强制行用、没有发行保证的日本银行券和日本军用票随军使用;另一方面扶植各傀儡政权发行了名目繁多的伪币,把战争军费转(本文来源于《收藏界》期刊2002年05期)
王应贵,夏业良[9](2000)在《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探析——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政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中央银行主要拥有叁大货币政策工具 ,即公开市场操作、经常性融资便利、法定准备金制度。虽然这叁者目的相同 ,都致力于调节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但它们在设计机理上毕竟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各具特色。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00年03期)
王应贵,夏业良[10](1999)在《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探析——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政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中央银行主要拥有叁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经常性融资便利(standingfacilities)、法定准备金制度。虽然这叁者目的相同,都致力于调节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但它们在设计机理上毕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公...(本文来源于《国际金融研究》期刊1999年06期)
中央储备银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财政部拟定收复区敌伪钞票处理办法,在以法币兑换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过程中,发现日本国内印制伪中储券情形,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即令冈村宁次查明具报并予处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央储备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1].郭思齐.抗日战争时期伪满洲中央银行与汪伪中央储备银行货币发行比较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
[2].孙雨露,孔雪,徐延誉.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战后查处日本印制伪中央储备银行钞券史料[J].民国档案.2015
[3].董爱玲.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原因探析——兼论日本占领华中初期的通货政策[J].求索.2012
[4].沈飞.中央储备银行及其发行的货币[J].收藏.2011
[5].朱佩禧.汪伪中央储备银行研究[D].复旦大学.2009
[6].朱佩禧.角力上海: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及其原因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7
[7].周永红.伪中央储备银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8].杨晓时.又见日军侵华铁证——伪“中央储备银行”券[J].收藏界.2002
[9].王应贵,夏业良.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探析——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政策比较[J].经济评论.2000
[10].王应贵,夏业良.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探析——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政策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