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扬州培训保安武装押运骨干(论文文献综述)
刘坦[1](2019)在《山东银方金融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现金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现金流通的管理,通过开展现金全额清分、反假货币、硬币自循环等工作,提升流通中现金质量,提高社会大众用现满意度;另一方面,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方式迅猛发展,悄然改变着社会大众的消费支付习惯,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现金的使用。在这种大背景下,山东银方金融服务公司作为山东省内市场份额最大的现金服务外包企业同样面临着未知和挑战,很有必要重新分析并理清公司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重新评估现金服务外包业务的市场状况,重新研究并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本文以山东银方金融服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战略管理相关的理论及分析工具和方法对公司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公司所在的宏观环境应用PEST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其次,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所处的清分行业进行分析,找出外部发展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再次,应用价值链分析法对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最后,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后,应用SWOT矩阵进行分析,指明公司发展战略的方向,提出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案,同时给出配合战略的保障措施。在山东银方金融服务公司的发展中,应继续坚持主业发展,深耕现金服务外包市场,不断拓展市场份额,积极承接银行和人民银行系统的现金类业务,完善现金外包服务体系,提升利润。然后,积极探索外包银行其他非核心业务,拓展金融外包服务范围,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适时涉足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金融服务软件、金融安全、金融大数据等领域,优化业务和资产结构,实现公司的长远有序发展。亦能给国内其他现金服务外包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林远洲[2](2016)在《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上作为广西最早归附中央政权和桂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桂林,是广西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在广西自古以来就占有重要地位。民国建立后,桂林凭借传统优势和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居于广西“四大城市”之一。在近代历史中,中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对桂林较完整的主权所属,既没有开埠,也没有受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直接影响,仅在抗战时期的1944年11月到1945年7月间被日军短暂控制。这是其有别于梧州、南宁、龙州等开埠城市的自身特点,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桂林没有受到近代化因素的影响。晚清已降,特别是中法战争后,在外力冲击和“新政”浪潮的推动下桂林开始了自身早期近代化历程;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经历了两次迁省的反复影响,既承受了省会迁邕后的停滞萧条,又经历了新桂系治下的四大建设:抗战时期受内迁风潮影响,在人才、技术、资金方面得到强有力的外援,促使城市短期内迅速发展;然而桂林终究受到战火波及,居民疏散,沦陷期间已是一片焦土;光复后在桂林市政府和民众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的帮助下共同努力重建桂林,但无奈力量有限,又迫于内战干扰,始终无法完全恢复战前旧观。此外,抗战时期的1940年桂林设市,作为当时广西唯一一个市一级建制的行政单位,在城市管理机构方面较广西其他城市健全完善;湘桂铁路的修建通车对桂林城市发展也有极大促进。本文将着眼于考察18851949年间桂林城市近代化的现象与规律。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研究方法、概念界定等。第一章主要从地理环境、建制沿革、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教兴旺等几个方面回顾古代桂林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桂林的城市类型是以军政职能为首,经济职能次之的行政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依附于官府和驻军,文化教育为政治统治服务,以培养官僚型人才为主。本章为下文考察近代桂林城市变迁奠定基础。第二章重点考察了桂林政治层面的近代化。咨议局、省议会、临时参议会等一系列民意机构的设立,桂林市政府作为专门市政机构的成立,警政事业的从无到有和初步发展,这一切都是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进步。同时,颇具近代特征的市政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依次开展,城市基础设施也在建设完善;由于破坏严重,战后桂林城市的重建方兴未艾。第三章重点考察了桂林经济层面的近代化。在近代化背景下,非通商口岸的桂林依然有外企活动,传统的手工业在生产原料、生产组织、产品销路和经营形式上都逾发呈现近代特征。城市商业中,即便是传统的商帮也出现新的经营领域,新的行业、新的交易方式、新的商业组织相继出现。金融业正逐步完成近代化转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近代工业起步于清末新政,抗战前夕得到初步发展。战争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短暂的繁荣局面,但也因战争的破坏和结束而日益衰败。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上,新的交通工具、运输方式以及通信方式都依次投入使用,并且日益发展进步。第四章重点考察了桂林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近代新式教育从创设到进一步发展都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以及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并最终取代旧式教育。在社会进步思潮影响下的先进知识分子将引领广大民众实现思想启蒙和意识觉醒,继而积极投身于改造社会的实践。受战时多重因素的影响,桂林出现了抗战文化城的空前盛况,这既是文化的繁荣,更是思想的解放。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论述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围绕桂林城市近代化的动力探析、所存在的缺陷和经验借鉴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吴小兰[3](2014)在《国有保安服务公司经营体制改革研究 ——以海南省临高保安服务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第一家保安服务公司于1984年12月成立了,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保安服务公司3000多家,保安从业人员350多万,这些保安服务公司大多数隶属于当地公安机关的集体所有制企业。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中明文规定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设立保安服务公司,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保安服务公司的经营活动。这使得原本隶属于公安机关下属单位的事业性编制的国有保安服务企业面临着经营体制的改革。首先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以及保安服务行业文献的查阅和研究,分析了目前国有保安服务公司的现状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其次分别从保安服务公司内在和外在的需求进行分析,论证了国有保安服务公司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之后参考了我国以往几种国有企业成果改革的方案,结合已经成功进行体制改革的保安服务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对保安服务公司的体制改革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强调在整个体制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产权处理的问题。接着通过海南省临高保安服务公司的体制改革的案例研究,详细的阐述了即将面临体制改革的保安服务公司在改革前如何选择合适的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于该公司在改革过程中的资产如何分配、人员如何配置、事务如何规划等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阐述了该公司如何通过对被服务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对公司的业务产品进行调整;通过对保安服务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对公司的保安队伍的进行建设。研究认为国有保安服务公司改革必须根据企业规模,内部人员组成情况及业务内容选择国有独资、股份制及民营独资进行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同时必须根据所选改革模式合理配置国有资产,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人员配置也应做到考虑周密,维护广大员工的利益,以保障保安服务公司的稳定发展;改革后业务产品的设计应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业务产品。
郭常顺[4](2012)在《城市接管中的社会动员(1949.5-1952.12) ——以江西城市接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江西是解放军南下江南后较早解放并接管的省份。本文以“1949年5月至1952年12月江西的城市接管”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动员的角度,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综合历史学、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展开研究。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章:论述江西城市接管的历史背景。即从国共两党入手,探讨江西解放前全省的形势,主要包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江西经济社会”和“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两个部分,意在揭示揭示江西城市接管的必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江西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方天的“应变”已是回天乏力。第二章:论述中共日益发展成熟的表现。即中共领导人成功探索出城市接管和改造之路,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为今后成功管理城市积累经验;随后组织南下干部队伍,在民主党派和进步学生的配合下,为城市接管奠定坚实基础。江西城市接管不仅具有实施的必要性,而且具有成功的可能性。第三章:论述江西城市接管中的社会动员过程。主要从政治动员、军事动员、经济动员、文化动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政治动员,主要内容有“成立军管会和各级人民政权,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对不同的部门进行适当地接管”两个方面;其次是军事动员,主要内容有“支前、剿匪和镇压反革命,稳定社会秩序”和“处理散兵游勇,禁烟禁赌和抗美援朝运动,净化社会风气”两个方面;再次是经济动员,主要内容有“努力复工复业,大力发展经济”和“大力进行民主改革,整顿经济秩序”两个方面;最后是文化动员,主要是“接管旧教育机构”和“对旧政权留用者进行思想改造”两个方面。第四章:论述江西城市接管中社会动员的特点和成效。从江西的省情出发,揭示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群众基础好,便于动员;城市规模小,人口较少,便于接管和解放较早,示范意义强三个方面,经过四年的努力,最终收到了“社会秩序日益安定;社会生产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良好成效。结语:概述江西城市接管给我们的经验。主要是以党的政策为指引,结合江西实际情况,充分发动群众;紧紧围绕中心,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思想教育,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接”住城市,而且能够“管”好城市,体现出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李珊珊[5](2010)在《中国共产党对武汉市的接管(1949.5--1952.12)》文中研究表明接管城市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必要步骤,是中共工作中心转移的标志。研究中共接管城市的实践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共接管武汉这一个案为研究对象,对中共接管武汉的特点,接管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接管的历史经验,历史意义以及现实启示作以实事求是地分析。本文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当前学术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的概念,笔者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等。第一章介绍解放前武汉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社会的演变历程,重点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武汉的基本情况,为研究中共接管武汉作铺垫。第二章介绍中共接管武汉前的准备工作。这一部分包含三个内容,第一,中共中央接管武汉的准备,包括政策准备和干部的准备两方面。第二,中共武汉地下党接管武汉的准备。包括武汉市地下党在各界群众中宣传中共的城市政策及接管政策;搜集情报,开展武汉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统战、策反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力量;领导各界群众开展反迁移、反破坏、护厂、护校运动等四方面内容。第三,武汉解放和武汉市军管会的建立,包括武汉市解放的过程及武汉市军管会的成立过程,组织机构,人事安排,接管部署。第三章介绍中共全面接收武汉市的工作和武汉市秩序的初步恢复。这一部分共包括四个内容:第一,军管会和市政府对国民党各级政权机关的接收,包括对国民党中央在汉的政权机关,原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政府及区政府,对原武汉司法、警察、公安以及税务、民政等部门的接收。第二,军管会物资接管部对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接收。第三,军管会交通接管部对原武汉的交通系统,包括对航运、公路、铁路、邮政、电讯等行业的接收,以及武汉交通的初步恢复。第四,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接收武汉市文教机构的过程,包括对原武汉公立新闻出版机构、娱乐文化机构、公共文化事业以及教育机构的接收。第四章介绍武汉市新秩序的建立。中共在接收工作完成之后,军管会对内停止工作,武汉市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交由武汉市政府来完成,这一章介绍中共在接收完成之后对城市的管理工作:第一,武汉市民主政权的建立,介绍武汉市革命民主政权建立的经过,包括武汉市各界代表会议的召开,武汉市革命民主政权的建立,武汉市政协委员会的成立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二,武汉市经济的恢复,武汉市政府通过平抑物价建立了平稳的市场秩序,稳定了财政税收,通过经济改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通过民众动员,恢复了武汉市的公共事业。第三,武汉市政府改造旧的文化教育事业,建立面向工农的新的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市政府对教育的改造、文艺改造以及文教工作者的改造三个方面。第四,武汉市政府对旧社会的改造,包括镇压反革命,安置流民与乞丐、救济失业人员,禁烟禁毒,关闭妓院、改革码头等五个方面。第五章是对中共接管武汉工作的评价。通过对中共接管武汉的实践的梳理,总结出接管武汉的特点,接管的成绩以及存在问题,接管武汉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中共的接管武汉的特点:第一,在与潜伏特务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实现武汉和平接管;第二,在准备工作未就绪而仓促入城进行接管;第三,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接管;第四,在行政区划的改变中进行接管。中共接管武汉取得的成绩:第一,中共在接管武汉的过程中做到了“不使其凌乱”的接与对治安、交通、市场和物资的管理,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第二,在接收管理的过程中始终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适时地完成了经济的改组与恢复工作。第三,建立了民选政府,推动了武汉市民主政治的发展。第四,废除国民党的反动教育制度,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制度,从而使武汉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地恢复与发展。接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接管的仓促性,干部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二是在接管武汉尤其是管理武汉的过程中,中共是通过革命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的,出现了一些失误。三是在接管过程中存在着“左”或“右”两种错误倾向。四是在接管中调查研究做的不够,掌握情况不够全面。接管武汉的主要经验:第一,恢复经济与发展生产是接管的中心环节。第二,建立民主政权是接管的首要任务。第三,训练有素、作风优良的干部是接管城市重要保证。第四,正确处理与其他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是接管城市的必要保证。第五,深入地调查研究,事实求是地分析问题是接管城市必须持有的态度。第六,不断地进行政策地调整,与“左”和“右”倾错误做斗争。接管武汉的意义:一是接管工作的完成稳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武汉经济的顺利发展。二是接管工作的完成实现了武汉市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三是接管工作的完成为武汉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四是接管武汉的成功经验为日后管理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中共接管武汉的研究,作者认为接管城市是中共执政的开始,尽管在接管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失误,但是通过接管城市,中共掌握了城市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武汉经济的顺利发展,中共接管城市的经验为日后中共管理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陈忠军,王涛[6](2009)在《越走越宽的“保安之路”——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管理侧记》文中认为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江苏省准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改革开放以来,准安已发展为江苏新兴的交通枢纽、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销基地,成为江准平原的重要商埠。1988年,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应运而生,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如今,淮安保安已由二十年前单一的人防保安服务发展至现在集人防
陈忠军[7](2005)在《奋进中的淮安保安——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队伍管理侧记》文中研究表明
孙宝根[8](2004)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缉私进行了全面的系统考察,目的是揭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局限性。 本文认为,战时走私不仅有助于日寇实现其“以战养战”之阴谋,而且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给中国抗战带来巨大冲击,严重破坏了国统区的工农业经济,影响了国民政府财政税收,腐蚀了公务员队伍,败坏了社会风气,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因此,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采取的缉私策略和措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认为,为应对战时日趋猖獗的走私活动,国民政府首先自上而下地整顿海关行政,逐步健全海关缉私组织机构,组建关警队,加强海关缉私队伍建设,以保证各海关的缉私工作顺利进行;国民政府从修订海关章程条例入手,重申海上缉私主权,废除了“会讯”制度,颁行《海关缉私条例》和设立海关罚则评议会,恢复了中国海关的缉私主权和走私违章处分的管辖权,扭转了在外籍税务司制度下海关缉私形同虚设的反常现象,在国家法权思想和民族自主精神的基础上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全面调整缉私工作的整体格局,强化财政部缉私署 中文提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卜一一四45)的缉私职能,统一缉私机关,颁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缉私行为,明确缉私职责,切实加强反走私情报信息、工作,加强缉私警黔‘队伍的建设,初创针一对缉私人员的督察制度,建立了统一的战时缉私制度,取得了显着的缉私成效。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充分运用查禁走私与利用走私的策略,争取了大量战略物资,支持了抗战。 本文认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缉私策略和抬施基本适应战时日寇对华走私策略的擅变。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处于进攻地位,国民政府整个经济抗战战略具有明显的应战意味,其缉私策略和措施始终处于被动的应对地位,因此,对国民政府缉私成效不应有过高的估计;同时,由于国民政府战时政治、经济、军事体制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造成缉私部门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是导致战时走私严重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扬州治安信息[9](2004)在《扬州培训保安武装押运骨干》文中提出
二、扬州培训保安武装押运骨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州培训保安武装押运骨干(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银方金融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研究法 |
1.3.3 比较研究法 |
1.4 分析工具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
2.3 前沿战略管理理论 |
2.4 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
第3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状况 |
3.2.2 行业竞争状况 |
3.2.3 战略群组 |
3.2.4 竞争对手 |
3.3 机会与威胁 |
3.3.1 机会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第4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
4.1.2 公司组织结构 |
4.1.3 公司业务开展情况 |
4.1.4 公司财务情况 |
4.2 公司价值链构建 |
4.3 公司资源分析 |
4.3.1 组织资源 |
4.3.2 人力资源 |
4.3.3 财务资源 |
4.3.4 技术资源 |
4.3.5 企业文化资源 |
4.4 公司能力分析 |
4.4.1 营销能力分析 |
4.4.2 运营能力分析 |
4.4.3 发展能力分析 |
4.5 优势与劣势 |
4.5.1 优势分析 |
4.5.2 劣势分析 |
第5章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1 公司SWOT分析 |
5.1.1 SO战略 |
5.1.2 WO战略 |
5.1.3 ST战略 |
5.1.4 WT战略 |
5.2 愿景和目标 |
5.2.1 公司愿景 |
5.2.2 战略目标 |
5.3 发展战略的选择 |
5.4 发展战略措施 |
5.4.1 构建全品类现金服务外包新体系 |
5.4.2 打造银行外包业务服务新平台 |
5.4.3 建立科技信息发展新模式 |
第6章 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6.1 建立职能明晰的扁平化组织架构 |
6.2 拓宽融资渠道,助力公司发展 |
6.3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与薪酬激励机制 |
6.4 强化内、外部风险管理 |
6.5 深化发展共同进步的企业文化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一) 学术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关于中国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
(三) 广西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1. 时间界定 |
2. 空间界定 |
3. 近代化、城市近代化与近代城市化 |
一、古代桂林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地理环境和建制沿革 |
1. 地理环境 |
2. 建制沿革 |
(二) 古代桂林城市的发展状况 |
1. 城市建设 |
(1) 城墙与护城河 |
(2) 沟渠与运河 |
(3) 道路与桥梁 |
(4) 驿站与驿道 |
2. 经济发展 |
(1) 手工业 |
(2) 商业 |
3. 文教兴旺 |
(1) 官方教育 |
(2) 民间教育 |
(3) 文化瑰宝 |
本章小结 |
二、桂林政治近代化的循序渐进 |
(一) 近代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
1. 近代民意机构的建立 |
(1) 广西谘议局 |
(2) 广西省议会(桂林) |
(3) 省(市)临时参议会 |
2. 专门市政机构的设立 |
3. 近代警政事业的发展 |
(1) 清末警政事业的创办 |
(2) 民国警政事业的发展 |
(二) 近代桂林市政建设的推进 |
1. 城市规划的开展 |
(1) 《桂林新市区计划》 |
(2) 《城南郊新市区计划》 |
(3) 《大桂林三民主义实验市计划》 |
(4) 《桂林新市政建设计划》 |
2. 市政设施的完善 |
(1) 抗战胜利前的建设 |
(2) 抗战胜利后的重建 |
3. 战后重建的特征及影响 |
(1) 特征 |
(2) 影响 |
本章小结 |
三、桂林经济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
(一) 近代化背景下桂林工商业的发展 |
1. 外企在桂林的活动——以亚细亚火油公司为例 |
2. 传统手工业的变迁 |
(1) 近代桂林土布业的兴起 |
(2) 工商合营的出现——以张永发商号为例 |
(3) 抗战时期的短暂繁荣 |
3. 城市商业的变迁 |
(1) 商帮经营特征明显 |
(2) 近代百货业的兴起 |
(3) 民族资本家的代表——龙鹤龄发家史 |
(4) 官商结合的典范——罗炤致发家史 |
(5) 新桂系时期桂林商业发展概况 |
(6) 新式交易方式的运用 |
(7) 桂林金融业的近代化 |
(8) 近代商业组织的诞生 |
(二) 近代桂林新式工业的发展 |
1. 抗战以前桂林工业的发展状况 |
(1) 晚清时期近代工业的起步 |
(2) 民国初年的进一步发展 |
(3) 抗战前工业发展仍然滞后 |
2. 战时桂林工业的短暂繁荣 |
(1) 沦陷区工厂大量内迁 |
(2) 广西当局积极推动工业建设 |
(3) 民营工业迅速发展 |
(4) 桂林沦陷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
(5) 战后工业发展衰败 |
3. 战时桂林工业发展条件及其特点 |
(1) 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
(2) 战时工业发展的特点 |
(3) 抗战中后期工业发展已呈衰态 |
(三) 近代桂林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
1. 公路 |
2. 铁路 |
(1) 修筑湘桂铁路 |
(2) 铁路营运情况 |
3. 航空 |
(1) 机场 |
(2) 航线 |
4. 水运 |
(1) 桂江航线 |
(2) 近代化起步与发展 |
5. 电讯 |
(1) 电报 |
(2) 电话 |
6. 邮政 |
(1) 机构 |
(2) 业务 |
(3) 邮路 |
本章小结 |
四、近代桂林思想文化的革新 |
(一)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
1. 初等教育 |
2. 中等教育 |
3. 高等教育 |
4. 职业教育 |
(二) 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 |
1. 维新变法思想在桂林 |
2. 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桂林 |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桂林 |
(三) 抗战文化城的空前盛况 |
1. 美术与音乐 |
2. 文学与戏剧 |
3. 新闻与出版 |
本章小结 |
五、结论 |
(一) 桂林城市近代化的动力探析 |
1. 传统工商业发展的内化作用 |
2. 新观念输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
3. 行政中心变迁影响城市发展进程 |
4. 战争对桂林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
(二) 桂林城市近代化存在的缺陷 |
1. 传统城市特征明显 |
2. 遭受战争破坏极大 |
3. 战时过分依赖外援 |
(三) 桂林城市近代化的经验借鉴 |
硕士毕业论文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国有保安服务公司经营体制改革研究 ——以海南省临高保安服务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经营模式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业务调整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产品规划的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关键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关键概念 |
2.1.1 保安服务的概念 |
2.1.2 保安服务公司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产权处理的理论基础 |
2.2.2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员配置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国有保安服务公司体制改革的需求分析 |
3.1 我国保安服务公司的发展现状 |
3.2 保安服务企业体制改革的需求分析 |
3.2.1 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 |
3.2.2 体制改革的外在需求 |
第4章 国有保安服务公司体制改革的障碍分析 |
4.1 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分析 |
4.1.1 体制改革过程中产权配置的障碍分析 |
4.1.2 体制改革过程中人员配置的障碍分析 |
4.2 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其他障碍分析 |
4.2.1 体制改革过程中事务问题 |
4.2.2 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产品规划问题 |
第5章 国有保安服务公司体制改革方案的构建 |
5.1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经验启示 |
5.2 保留国有独资形式方案的构建 |
5.2.1 保留国有独资形式的产权处理方案 |
5.2.2 保留国有独资形式人员配置方案 |
5.2.3 保留国有独资形式的其他事宜 |
5.2.4 保留国有独资保安服务公司的案例 |
5.3 改革成股份制模式方案的构建 |
5.3.1 改革成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处理方案 |
5.3.2 改革成股份制企业的人员配置方案 |
5.3.3 改革成股份制企业的其他事宜 |
5.3.4 改革成股份制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的案例 |
5.4 其他改革方式 |
第6章 海南省临高保安服务公司股份制改革过程 |
6.1 海南省临高保安服务公司现状 |
6.2 海南省临高保安服务公司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 |
6.3 改革过程中的产权处理方案 |
6.4 改革过程中的人员配置方案 |
6.4.1 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配置方案 |
6.4.2 合同员工的配置方案 |
6.4.3 其他员工配置方案 |
6.5 改革过程后的产品规划方案 |
6.6 改革过程中的其他事宜 |
6.6.1 改革过程中的事务处理方案 |
6.6.2 保安队伍的建设方案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城市接管中的社会动员(1949.5-1952.12) ——以江西城市接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及创新之处 |
(一) 城市接管方面的学术回顾 |
(二) 社会动员方面的学术回顾 |
(三) 江西城市接管中的社会动员的研究概况 |
(四) 本文创新之处 |
三、 本文分析框架 |
四、 研究理论和方法 |
(一)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二)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五、 主要资料综述 |
第一章 中共政权接管前的江西社会 |
一、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江西经济社会 |
二、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学生运动的日益活跃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探索城市政权接管的理论和实践 |
一、 中共领导人在城市接管和改造中的理论探讨 |
(一) 对城市重要性及城乡关系的认识 |
(二) 对工人与工商业资本家关系的认识 |
(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态度 |
(四) 探索城市管理的工作的方法 |
二、 中共在江西城市接管中的具体政策与依靠力量 |
(一) 具体政策 |
(二) 依靠力量 |
第三章 城市接管中的社会动员 |
一、 城市接管中的政治动员 |
(一) 成立军管会和各级人民政权,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 |
(二) 对不同的部门进行适当地接管 |
二、 城市接管中的军事动员 |
(一) 支前、剿匪和镇压反革命,稳定社会秩序 |
(二) 妥善处理散兵游勇,开展禁烟禁赌和抗美援朝运动,净化社会风气 |
三、 城市接管中的经济动员 |
(一) 努力复工复业,大力发展经济 |
(二) 大力进行民主改革,整顿经济秩序 |
四、 城市接管中的文化动员 |
(一) 接管旧教育机构 |
(二) 对旧政权留用者进行思想改造 |
第四章 、接管中社会动员的特点和成效 |
一、 特点 |
(一) 江西作为老区,群众基础好,便于动员 |
(二) 江西城市规模小,人口较少,便于接管 |
(三) 江西作为江南较早解放省份,示范意义强 |
二、 成效 |
(一) 反革命势力逐步被肃清,社会秩序日益安定 |
(二) 社会生产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中国共产党对武汉市的接管(1949.5--1952.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和原因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的相关问题说明 |
第一章 解放前的武汉 |
第一节 解放前武汉的政治 |
一、武汉的基本建制沿革 |
二、异化的市政机构和民主闹剧 |
三、国民党领导的军事特务机构及活动 |
第二节 解放前武汉的经济 |
一、解放前武汉的工商业 |
二、解放前武汉的金融业 |
三、解放前武汉的对外贸易 |
第三节 解放前武汉的交通通讯 |
一、解放前武汉的水上运输 |
二、解放前武汉的铁路公路及航空 |
三、解放前武汉的邮政 |
第四节 解放前武汉的文化教育 |
一、解放前武汉的文化演进 |
二、解放前武汉的大众传播事业 |
三、解放前武汉的教育事业 |
第五节 解放前武汉的社会 |
一、解放前武汉的帮会及工人中的把头制 |
二、解放前武汉的娼妓 |
三、解放前武汉的鸦片烟业 |
四、解放前武汉的赌场 |
第二章 中共接管武汉的准备工作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接管武汉的准备 |
一、中共中央接管大城市的政策 |
二、中共中央和军队接管武汉的准备 |
第二节 中共武汉地下党接管武汉的准备 |
一、开展政策宣传工作 |
二、搜集情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
三、进行统战、策反工作 |
四、领导护厂、护校、反搬迁、反破坏的工作 |
第三节 武汉解放与武汉市军管会的成立 |
一、武汉解放 |
二、武汉市军管会的成立 |
第三章 中共对武汉三镇的全面接收与三镇秩序的初步恢复 |
第一节 接收国民党武汉各级政权机关 |
一、接收国民党中央政府在汉的政权机构及军事机构 |
二、接收武昌市政府与汉阳县政府及三镇各区公所 |
三、接收武汉的司法警察公安机构 |
四、接收武汉财政局税务局 |
五、接收武汉的民政局地政局 |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接收社会公共事业 |
一、接收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的金融机构 |
二、接收武汉三镇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
三、接收国民党在武汉的公共卫生事业 |
第三节 原武汉三镇交通系统的接收与初步恢复 |
一、航运系统的接收与初步复航工作 |
二、公路系统的接收与初步恢复工作 |
三、铁道系统的接收与初步恢复工作 |
四、邮电系统的接收与初步恢复工作 |
第四节 接收原国民党在武汉的文教机构 |
一、接收公营新闻出版机构,审查民营新闻出版机构 |
二、接收文化娱乐场所及公共文化机构 |
三、接收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的公立教育机构 |
第四章 武汉市新政权与新秩序的建立 |
第一节 武汉民主政权的建立 |
一、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
二、武汉市民主政权的建立 |
三、武汉市政协委员会的成立 |
第二节 武汉市经济的恢复与生产的发展 |
一、平抑物价,稳定市场 |
二、稳定财政税收 |
三、武汉市经济的改组与工商业的恢复 |
四、武汉市对外贸易的恢复 |
五、武汉市公共事业的恢复与重建 |
第三节 改革旧的文化教育,建立面向工农的文化教育 |
一、改造旧的教育事业,建立新的服务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二、新文艺的普及和旧戏曲的改革 |
三、武汉市文教界的从业人员的思想改造工作 |
第四节 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 |
一、镇压反革命,保证社会稳定 |
二、安置游民乞丐,救济失业人员 |
三、禁烟禁毒 |
四、关闭妓院,取缔娼妓 |
五、码头改革 |
第五章 接管武汉工作的评价 |
第一节 接管武汉的特点 |
一、在与潜伏特务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实现对武汉的和平接管 |
二、是在准备工作还未就绪的情况下仓促接管武汉的 |
三、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组织接管工作的 |
四、在行政区划的变动中组织接管工作 |
第二节 接管武汉的历史功绩及存在的问题 |
一、中共接管武汉的历史功绩 |
二、接管武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三节 接管武汉的经验 |
一、恢复经济与发展生产是接管的中心环节 |
二、建立民主政权是接管的首要任务 |
三、训练有素、作风优良的干部是接管城市重要保证 |
四、正确处理与其他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是接管城市的必要保证 |
五、深入地调查研究,事实求是地分析问题是接管城市必须持有的态度 |
六、不断地进行政策地调整,与"左""右"倾错误做斗争 |
第四节 接管武汉的历史意义 |
一、接管工作的完成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保证了武汉经济的顺利发展 |
二、接管工作的完成实现了武汉市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 |
三、接管工作的完成为武汉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
四、接管武汉的成功经验为日后管理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 关境与关税 |
二、 走私 |
三、 缉私 |
第三节 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
一、 文献资料 |
二、 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架构 |
第五节 创新性研究成果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战前中国海关缉私体制 |
第一节 中国海关缉私主权的丧失 |
一、 晚清海关缉私体制的衰败 |
二、 中国海关缉私主权的丧失 |
第二节 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海关缉私体制 |
一、 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海关缉私组织 |
二、 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海关缉私规章 |
三、 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海关缉私体制评价 |
第二章 猖獗的战时走私活动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 |
一、 国民政府提高关税税率 |
二、 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关税税率 |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走私概况 |
一、 华北走私 |
二、 华中走私 |
三、 华南走私 |
第二节 七七事变至抗战胜利前夕走私概况 |
一、 走私规模与数量 |
二、 走私路线和方式 |
三、 走私货物及种类 |
第三节 走私猖獗的原因 |
一、 日本方面 |
二、 中国方面 |
第四节 走私的影响 |
一、 经济方面 |
二、 政治与社会方面 |
三、 军事方面 |
第三章 战时缉私组织机构之演进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整饬海关行政 |
一、 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 |
二、 国民政府整饬海关行政 |
三、 国民政府全面控制海关 |
第二节 海关缉私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
一、 海关创立专门缉私机关 |
二、 防止路运走私总稽查处 |
三、 防止公路内河私运稽查处 |
第三节 海关缉私工作陷于困顿 |
一、 沦陷区海关缉私主权的丧失 |
二、 海关缉私线分崩离析 |
第四节 战时层层叠叠的查缉走私机构 |
一、 战区货运稽查处 |
二、 财政部重整海关机构 |
三、 运输统制局监察处(水陆交通统一检查处) |
四、 对敌经济封锁委员会 |
五、 国民党各战区经济委员会(战区经济作战处) |
六、 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特检处(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邮航检查处) |
第五节 全国性统一缉私机构的组建 |
一、 统一缉私机构的建立 |
二、 规范缉私署和省缉私处组织工作 |
第六节 抗战结束前缉私机构的调整 |
一、 裁并缉私署内分支机构及缉私部队 |
二、 裁撤缉私署 |
三、 裁撤海关监督和海关内地磁卡 |
第七节 简评 |
第四章 战时缉私规章制度之变迁 |
第一节 《海关缉私条例》 |
一、 国民政府意图恢复中国海关缉私主权 |
二、 《会讯船货入官章程》的终结 |
三、 颁行《海关缉私条例》与设立海关罚则评议会 |
四、 评《海关缉私条例》 |
第二节 颁行一系列打击走私的新规章 |
一、 关于进出口船只及货物管理和检验的规定 |
二、 关于处罚走私偷漏关税行为的规定 |
三、 有关海关缉私奖励的规定 |
四、 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统一缉私政令 |
一、 应对战时环境的各项查缉走私的法令法规 |
二、 各项查缉走私法令法规的施行 |
三、 统一缉私政令 |
第四节 简评 |
第五章 战时缉私队伍之建设 |
第一节 海关缉私警察制度 |
一、 关警队的组建 |
二、 关警队的发展 |
三、 全面抗战期间的关警队 |
第二节 缉私署税务缉私警察制度 |
一、 税务缉私警察制度 |
二、 税务缉私警察管理 |
三、 财政部税警总团 |
第三节 国民政府经济游击队 |
一、 经济游击队的组建 |
二、 经济游击队的缉私工作 |
三、 经济游击队的裁撤 |
第四节 国家总动员会议经济检查队 |
一、 组建 |
二、 组织与分工 |
三、 缉私与抢购 |
第五节 财政部查缉人员干部训练班(简称查干班) |
一、 组建情况 |
二、 训练内容 |
三、 班期沿革 |
四、 学员招募与分发 |
五、 内部控制 |
第六节 简评 |
第六章 战时国民政府缉私策略之嬗变 |
第一节 1931年9月到1937年6月国民政府缉私策略 |
一、 民众呼吁国民政府加强缉私 |
二、 国民政府防止白银走私的努力 |
三、 由妥协退让向强硬政策的转变 |
四、 强化海关缉私制度的建设 |
第二节 1937年7月至1943年3月国民政府缉私策略 |
一、 国民政府经济抗战的战略调整 |
二、 加强金融方面的缉私 |
三、 提高查禁走私的效能 |
第三节 1943年4月至1945年8月国民政府缉私策略 |
一、 国民政府面临着空前的困难 |
二、 走私活动对战时物资供需的作用 |
三、 国民政府战时利用走私的策略 |
四、 财政部货运管理局的抢购与缉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战时国民政府缉私成效评估 |
第一节 海关缉私成效评估 |
第二节 缉私署缉私成效评估 |
结语 |
第一节 战时国民政府缉私的积极作用 |
一、 对维持国民政府战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二、 战时确立的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对现实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第二节 战时国民政府缉私存在的问题 |
一、 决策者的认识问题 |
二、 政府部门的腐败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扬州培训保安武装押运骨干(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银方金融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坦. 山东大学, 2019(09)
- [2]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D]. 林远洲.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3]国有保安服务公司经营体制改革研究 ——以海南省临高保安服务公司为例[D]. 吴小兰. 华侨大学, 2014(02)
- [4]城市接管中的社会动员(1949.5-1952.12) ——以江西城市接管为例[D]. 郭常顺.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5]中国共产党对武汉市的接管(1949.5--1952.12)[D]. 李珊珊. 武汉大学, 2010(05)
- [6]越走越宽的“保安之路”——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管理侧记[J]. 陈忠军,王涛. 中国保安, 2009(06)
- [7]奋进中的淮安保安——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队伍管理侧记[J]. 陈忠军. 中国保安, 2005(21)
- [8]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D]. 孙宝根. 苏州大学, 2004(01)
- [9]扬州培训保安武装押运骨干[J]. 扬州治安信息. 中国保安,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