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至丸在损容性皮肤病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1](2021)在《从心火论治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T、E2、P水平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减治疗心火旺盛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变化,为临床从心火论治青春期后痤疮提供临床依据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纳入符合要求的心火旺盛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60例及健康的女性志愿者15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减煎水内服,对照组采用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两组均外用夫西地酸乳膏,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2周。健康的女性志愿者设为健康对照组,不参与任何治疗;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4周的皮损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并将血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本试验研究中有3位研究对象因自身原因剔除后,最终收集病例57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病程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与治疗前皮损积分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及治疗4周的皮损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心火旺盛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均具有治疗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皮损积分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在治疗2周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4周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治疗2周时两组方案疗效相当,在治疗4周时治疗组方案疗效优于对照组。3.与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及治疗4周的中医证候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心火旺盛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证候表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在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时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5.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孕酮(P)、睾酮(T)、雌二醇(E2)水平相比,孕酮(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睾酮(T)、雌二醇(E2)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心火旺盛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患者血清睾酮(T)、雌二醇(E2)与健康女性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孕酮(P)、睾酮(T)、雌二醇(E2)水平相比,孕酮(P)、雌二醇(E2)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酮(P)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从心火论治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可以降低血清睾酮(T)的水平。6.随访发现治疗组中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10.5%;对照组中有5例复发,复发例为41.7%,说明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治疗组与对照组两者研究对象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实验室检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基于从心火论治方药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减治疗心火旺盛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在改善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睾酮(T)水平、升高雌二醇(E2)水平达到治疗功效的。
王莹[2](2021)在《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总结张丰川教授对寻常痤疮病因病机的理解及辨治思路,探讨张丰川教授的组方、用药特色,对其治疗痤疮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中医药临床对寻常痤疮的辩证、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张教授的经验系统化整理,便于今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方法:①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张丰川教授门诊中肺胃热盛证型的寻常痤疮患者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②通过跟诊学习、阅读中医文献及张丰川教授既往撰写的文章,结合张丰川教授亲自讲授,对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用药特色进行总结,并对收集的经典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临床观察的30例有效病例中,女性26例,男性4例,年龄以26-30岁之间居多;观察到最长病程为14年,最短为半年,其中以1-3年间最多见;多数患者的皮肤性质为油性皮肤(17例,57%)及混合性皮肤(12例,40%)。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发现,饮食辛辣、油腻、月经不调及熬夜被患者认为是影响痤疮加重的主要因素;多数患者自觉痤疮加重与季节无关(14例,47%),部分自觉夏季加重12例,40%),少有自觉秋冬季加重者(4例,13%)。量表评估显示,轻度焦虑者2人(7%);轻度及中度抑郁患者分别为2人(7%)及6人(20%);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较多(23例,76%),其中大部分患者有失眠情况(16例,53%);分别有7例(23%)、5例(17%)和5例(17%)的患者在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受到痤疮影响。皮损数量方面,治疗第2周及第4周时皮损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0%及97%,平均皮损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 34%、58%,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皮损数量有所减少;中医证候方面,治疗2周、4周后的平均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 38%、71%,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均较前有所改善;结合皮损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综合评价,治疗第2周时有效4人,无效26人,总有效率13%;治疗第4周时显效15人,有效14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97%;在观察期间用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安全性较好。张丰川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病根本为郁,与湿、热、瘀、毒相关,病位在肺胃、肝肾,临床中根据痤疮的发病时间及病程分期辨证,从阴阳角度以阳证、阴证、半阴半阳证辨治痤疮皮损,从三焦角度宣通上焦、运化中焦、通利下焦,还根据皮损形态、皮损部位、皮损轻重多个角度进行痤疮的特色辨治。治疗时以自拟的消痤汤为核心处方,擅用疏风清热、清热凉血、逐瘀散结、补益肝肾、解郁安神类药物,常配伍加减的方剂有枇杷清肺饮、麻杏石甘汤、青蒿鳖甲汤、二至丸等。结论:采用消痤汤加减治疗肺胃热盛证痤疮,在皮损及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张丰川教授对寻常痤疮的诊疗有其独到的见解与体悟。他以“郁”为痤疮的发病根本,结合脏腑辨证及分期辨证,并从阴阳、三焦、皮损形态、皮损部位等多个角度进行痤疮的特色辨治,以核心处方为主,灵活加减用药,注重散郁火的同时固护阴液及正气,在临床中颇具疗效。
翟悦[3](2021)在《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斑秃的皮肤镜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在皮肤镜下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情志量表的得分,探讨加味逍遥散加减可通过调摄情志达到治疗肝郁化火型斑秃的目的。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符合标准的60例肝郁化火型斑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信封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选取加味逍遥散加减结合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诊治,对照组采用美能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分值的对比,并借助皮肤镜检测靶皮损分别在不同时间点的镜下疗效。利用SPSS23.0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结果:试验终末有效病例57例,过程中脱落3例,最终试验组29例,对照组28例。所有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未呈现不良反应而中止试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从8周至12周,试验组的终毛密度与三种镜像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焦虑量表得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好,且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终毛密度与三种镜像征得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焦虑量表得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加味逍遥散加减联合美能治疗斑秃患者对情志的改善及疗效优于单用美能治疗;通过皮肤镜作为毛发微观观察指标的测量仪器更加直观与科学,为肝郁化火型斑秃的诊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可进一步临床应用。
时晓婷[4](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对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的剂型应用和用药规律进行探讨。为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痤疮提供使用思路。材料与方法:1.材料准备: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库中2020年1月1日-2000年1月1日(近20年)。检索关键词为痤疮并含(外治法或面膜或自拟方或非口服给药)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相关文献,经过严格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最大程度全面收集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相关文献。将上述文献内的有效信息药物组成、中药分类、剂型等提取到Excel中,形成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数据库。2.研究方法:收集的数据在Excel、SPSS 26.0上进行分析、总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输出中药频次,中药分类频次,重点药物关联、剂型频次等结果。结果:1.收录文献102篇、方剂114首、药物共129味,建立数据库2.药物总频次为727次,药物种类前四位分别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泻下药。3.外治药物剂型为糊剂、膏剂、溶液剂、倒模及外治剂型的关于痤疮不同皮疹表现的运用。C1.糊剂: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或已成脓尚未破溃阶段。C2.膏剂:适用于皮损部位色素沉着,结节、囊肿为临床表现的痤疮。C3.溶液:适用于痤疮皮疹表现中面部油腻,皮疹尚未成脓破溃的时期。C4.倒模:适用于面部痤疮未破溃的各个时期以及痤疮后期的皮肤修复。4.通过聚类分析出外治法治疗痤疮具有临床意义的潜在新药方。C1:潜在组方组成为:大黄—白芷—黄连—连翘—黄柏—黄芩。C2:潜在组方组成为:白及—皂角刺—紫花地丁—当归—桑皮—甘草—栀子—红花。C3:潜在组方组成为: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苦参—冰片。C4:潜在组方为:硫磺—牡丹皮—赤芍—白及—皂角刺—紫花地丁。结论:1.外用治疗痤疮常用药物前十位的依次是黄芩,白芷,大黄,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黄柏,野菊花,蒲公英。2.治疗痤疮药物种类多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泻下药这四大类3.外治药物剂型多为糊剂、膏剂、溶液剂、倒模。4.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外治法治疗痤疮的潜在组方及潜在组方关于痤疮不同皮疹表现的运用。
汪宁[5](2020)在《基于数据分析探讨高子平教授治疗痤疮的证治规律及用药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通过收集、总结古代医家对痤疮的病因、病机、治法的认识,探析高子平教授治疗痤疮的证治规律和用药特点及对古代医家的继承与创新,阐释导师对痤疮的证治认识,对导师所用内服中药处方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导师治疗痤疮的常用方剂和经典药对,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方法:随导师出诊三年,整理笔记学习导师用药方法及规律,归纳导师治疗痤疮的诊治过程并与导师讨论疑点难点;搜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导师经治痤疮患者的首次完整中药处方252张,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记录统计,分析归纳经治痤疮病历中所用的频次>40的高频药的基本信息(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基本方药味组成,用以提炼导师对痤疮的辨治思路。结果:1.痤疮的总病机为“热、毒、痰、瘀”,据患者邪热的病位及热势轻重可分为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热毒炽盛证,兼有冲任不调、肝肾阴虚等。治则为清热解毒凉血,排脓散结化瘀。2.整理导师处方用药频次结果,用药功效以清热药为主,其次为排脓散结化瘀,四气中以寒性为主,其次为温性,五味以苦、辛、甘三味为主,归经主入肝、肺、胃、心、脾五经。3.基本处方为加减泻白散、楂曲平胃散、黄连解毒汤、消瘰丸,配伍具有排脓消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经典药对。4.重视外治疗法,同时注重生活调护。结论:1.导师在继承古代医家对痤疮的病因病机、治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认为痤疮总病机为“热、毒、痰、瘀”,治则以清热解毒凉血,排脓散结化瘀为主。2.整理导师处方用药特点,与痤疮的发病机理、治则治法具有一致性。3.导师治疗痤疮的基本处方为加减泻白散、楂曲平胃散、黄连解毒汤、消瘰丸,配合其他经典药对,与总的治疗思路相一致。4.导师选方选药较古时更加合理,一方一药常多兼他用,从多方面进行诊治。5.导师运用中医传统理论证治痤疮拥有独到见解,诊断主张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辨皮损与辨整体结合,治疗主张内治与外治兼顾,预防与调护并举。
刘俐[6](2020)在《中药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斑秃的病因不明,现有的常规治疗手段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的需求,仍需要寻找新型的治疗手段。激光在治疗斑秃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联合中药和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以期为斑秃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同时用皮肤镜下的观察数据作为客观指标判断疗效,对皮损部位的镜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皮肤镜在斑秃临床判愈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共纳入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斑秃患者,根据随机数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予以口服8周的乌地生发丸,每次40粒,每日3次。治疗组在口服8周的乌地生发丸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的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治疗能量为40mJ,150ub/cm2,治疗频率为2周一次,共进行4次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第10周进行皮肤镜拍摄,记录两组患者皮损处的毳毛密度、终毛密度和毛发总密度的平均值,以及包括黄点征、黑点征、感叹号发及断发在内的皮肤镜镜像特征。最后用SPSS 22.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疗效判定。结果1.第10周时,经肉眼判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 93.33%,15例患者中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15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4例。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中药内服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独口服中药组,但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对两组患者皮损处的毳毛密度、终毛密度以及毛发总密度平均值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整体上在治疗的过程中毳毛密度、终毛密度和毛发总密度均有明显的增长(P<0.05)。其中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中药组在终毛密度、毛发总密度上的增长要显着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毛发密度自第6周起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皮肤镜疗效判定,治疗组的疗效要显着优于对照组。3.30例斑秃患者中,治疗前的皮肤镜像特征为黄点征66.67%、黑点征73.33%、感叹号发30%,断发63.33%。经治疗后皮肤镜镜像特征显着消失,治疗10周后分别为黄点征20%、黑点征20%、感叹号发0%,断发16.67%。其中第6周时两组患者的感叹号发完全消失,第10周时治疗组患者的黄点征全部消失。结论1.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外用联合乌地生发丸口服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显着,优于单独口服乌地生发丸,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2.黄点征、黑点征、断发和感叹号发在斑秃患者的皮损中出现率较高,随着皮损的恢复,黄点征、黑点征、断发和感叹号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3.无创性的皮肤镜检查能够为临床提供客观的毛发数据,能够及早对斑秃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上的数据判断,且操作简便,可信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文霞[7](2019)在《丹滑消痤面膜配合内服对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丹滑消痤面膜治疗寻常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以门诊150例寻常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设计,A组(治疗组)、B组(对照组1)、C组(对照组2)各50例。三组患者均根据临床证候内服茵陈蒿汤加味,A组配合丹滑消痤面膜,B组配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外用,C组纯酸奶外用,分别连续用药8周,4周做一次观察,记录皮损积分、中医证候、卡的夫痤疮指数情况,8周后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组之间的疗效差异,评价丹滑消痤面膜对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沉着的改善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A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B组)为82.0%,对照组(C组)为74.0%,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后对皮损丘疹、脓疱、伴随中医症状以及卡的夫痤疮指数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痤疮疤痕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后比与治疗前、第4周比较,治疗组评分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评分上升,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期间,治疗组有2例在治疗过程中自觉皮肤干燥,嘱其面部喷洒矿泉水后症状消失,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组有4例患者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立即去除药物后症状消失,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肾功无明显异常指标。治疗前后,所有患者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肾功均无明显异常指标,本药安全性良好。结论:1.丹滑消痤面膜治疗Ⅱ级、Ⅲ级痤疮疗效好,安全性高。2.丹滑消痤面膜可以有效改善痤疮后红斑、色素沉着。
徐依然[8](2019)在《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联合火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口服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联合火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GAGS评分,DLQI评分及血清IL-6客观指标的变化,评价其安全性、复发率。方法:将120例符合中重度痤疮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口服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联合火针外治。B组口服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C组外用火针治疗。三组均外擦夫西地酸乳膏。并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患者的GAGS评分,DLQI评分及血清IL-6水平,将治疗前后进行比较。三组均以4周为一个治疗疗程。结果:1.基本信息比较:A、B、C三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A组总有效率为89.74%;B组总有效率为81.08%;C组总有效率为68.57%。经检验,A组与B组疗效比较(P=0.03<0.05),A组与C组(P=0.00<0.01),B组与C组(P=0.2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得出A组疗效高于B组和C组。3.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10.53%,B组为5.41%,C组5.71%;复发率分别为12.50%、25.00%、50%。结论:加味以薏苡附子败酱散联合火针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复发率低。
徐亭亭[9](2018)在《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中医体质问卷表及证素调查表,调查黄褐斑患者的体质分布规律和证素分布特点。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中医体质与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体质调查表、证素问卷表,对207例黄褐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患者的体质及证素信息。采用SPSS20.0软件对患者的中医体质及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7例黄褐斑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平和质>特禀质。2、黄褐斑患者的主要病位在肝、脾、肾。黄褐斑患者的病性分布中,气滞占比最多,其次分别为血瘀>痰阻>阴虚>气虚>湿阻>阳虚>火热>血虚。3、病位与体质的关系中:肝与气郁质(P=0.00)<0.05呈显性相关关系;脾与痰湿质(P=0.00)、阴虚质(P=0.00)、湿热质(P=0.02)均<0.05呈显性相关关系;肾与阴虚质(P=0.00)、阳虚质(P=0.00)、气郁质(P=0.018)均<0.05呈显性相关关系;心肺与黄褐斑的9种体质均无相关性。4、病性与体质的相关性:病性气滞与气郁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血瘀与血瘀质(P=0.00)、阳虚质(P=0.36)、湿热质(P=0.04)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痰阻与痰湿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湿阻与痰湿质(P=0.00)、湿热质(P=0.00)、阳虚质(P=0.017)、气郁质(P=0.011)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火热与阴虚质(P=0.039)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气虚与气虚质(P=0.00)、阴虚质(P=0.044)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阴虚与阴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病性阳虚与阳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血虚与各体质无显性相关关系。结论:207例黄褐斑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最为易感。其易发病位为肝、脾、肾,病性为气滞、血瘀、痰阻、湿阻、气虚。体质与证素间存在显着联系。
欧阳卫权[10](2016)在《禤国维学术经验总结及运用六味地黄汤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榻国维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广东省名中医、岭南皮肤圣手,在其50多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特色鲜明的学术思想及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本文旨在全面系统整理总结榻国维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通过文献调研、数据挖掘,归纳总结榻教授补肾法的临证思辨特点,寻找其辨证论治过程中隐藏的规律,为后辈提供学习经验,有利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榻国维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为今后大规模名老中医疾病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整理与挖掘提供有效的方法学参考。方法:通过跟师临诊、病房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诊余解惑、整理榻教授论文专着、讲稿、个人报道、临证心得及病案资料等,结合临床实践,对榻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同时研读经典,坚持临床,将榻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特色融入到个人的临床实践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个人的临证水平。基于数据挖掘,以回顾性分析法探讨榻国维教授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榻教授补肾法的临证思辨特点,进一步总结榻国维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结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榻国维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包括:①榻国维教授补肾法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重点总结了榻教授补肾法学术思想渊源,补肾法学术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运用补肾法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斑秃、痤疮的临床经验;②榻教授解毒法学术思想及运用解毒法论治银屑病、皮肤血管炎的临床经验;③总结了榻教授具有岭南特色的祛湿法临床经验;④总结了榻教授运用黑白配对、平调阴阳的方法治疗白癜风经验;⑤总结了榻教授颇具特色的用药经验,包括其临床最擅长使用的中药如灵芝、松针、崩大碗等,以及妙用药对,包括麻黄与牡蛎、徐长卿与丹皮、鱼腥草与白鲜皮等;⑥总结了榻教授外治法学术经验。基于数据挖掘,回顾性分析榻教授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皮肤病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榻教授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的主要脉症为:脱发、舌淡、舌红、苔薄、苔白、脉弦、脉细。②榻氏六味地黄汤核心方药为: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薄盖灵芝、甘草。③运用聚类分析将六味地黄汤核心方药量分4类,居首位的为第1类群,本类群为小剂量组,本类群百分比在38.2%以上(含38.2%)的主要脉症为脱发、舌红、脉弦、脉细、苔白、苔薄、舌淡,与前面统计的主要脉症相比,脱发、脉细、苔白、苔薄、舌淡百分比增多,舌红、脉弦百分比减少;居第二位的是第2类群,本类群为大剂量组,百分比在38.2%以上(含38.2%)的主要脉症为舌红、脉细、脉弦、脱发、舌淡、苔白、苔薄,与前面所统计的主要脉症相比,脱发、脉细百分比增多不明显,舌红、脉弦、舌淡、苔白、苔薄百分比减少;第1类群与第2类群所含药物均为茯苓用量最大,可能与岭南地区兼夹脾虚体质者较多有关。泽泻、甘草用量第2类群较低于第1类群,可能与防止泽泻渗利太过,甘草助湿中满有关。用量相差最大的为山萸肉,第1类群山萸肉为15.7g,第2类群几乎不用山萸肉。脉症方面,与前面统计的主要脉症相比,第1类群脱发百分比较前增多,第2类群脱发百分比增多不明显。山萸肉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肝藏血,肾其华在发,榻教授多用山萸肉意在通过滋补肝肾而促进头发生长之效。④加减药物方面,总共涉及加味药物共99味,总频次1512次,平均次数为15.3次。217例病例中共加味使用补虚药22味,频次为454次,居首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补阴药,使用频次198次;其次为补阳药,使用频次154次。六味地黄汤以补肾阴为主,但加味后阴阳并重,以期“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体现榻国维教授“平调阴阳”的学术思想。.其次为清热药17味,频次为284次,其后依次为平肝熄风药、解表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安神药、止血药等。结论:本文对榻国维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整理。榻教授强调“平调阴阳,治病之宗”,创造性地提出补肾法、解毒法、祛湿法、外治法等治疗皮肤病的法则,在皮肤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后辈学习效仿。榻教授临床重视补肾,擅长使用六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以补肾阴为主,通过加味后阴阳并重,以期“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体现榻教授平调阴阳的学术思想。榻氏六味地黄汤核心处方包括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薄盖灵芝、甘草八味,具有补益肝肾,平调阴阳之效,是榻国维教授“平调阴阳”、“补肾法”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与临床推广。
二、二至丸在损容性皮肤病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至丸在损容性皮肤病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从心火论治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T、E2、P水平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从肝论治 |
2 从心论治 |
3 从脾论治 |
4 从肺论治 |
5 从肾论治 |
6 小结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线值比较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 阳郁致病 |
1.2 血热致病 |
1.3 酒毒致病 |
1.4 肺经风热致病 |
1.5 气血失和致病 |
2 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
3 西医对痤疮发病机制的认识 |
4 立题依据 |
4.1 心火的理论探讨 |
4.2 经验方导赤散合泻心汤分析 |
4.3 西药选择分析 |
4.4 青春期后痤疮与性激素关系 |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临床观察分析 |
5.2 临床疗效分析 |
5.3 血清孕酮(P)、睾酮(T)、雌二醇(E_2)水平分析 |
5.4 复发率分析 |
5.5 安全性分析 |
5.6 小结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寻常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 流行病学特点及分布 |
1.2 寻常痤疮的发病因素 |
2. 寻常痤疮的现代医学治疗 |
2.1 外用药物治疗 |
2.2 系统药物治疗 |
2.3 物理治疗 |
3. 中医对寻常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
3.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一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
1. 研究方法 |
2. 临床资料 |
二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量表评估 |
3 疗效评价 |
三 讨论 |
1. 资料分析 |
2. 张丰川教授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用药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斑秃的皮肤镜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典型病例 |
5.1 试验组典型病例 |
5.2 对照组典型病例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基线资料分析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讨论 |
1 AA的中医病因、病机探究 |
2 AA的现代医学发病病因、机制认识 |
3 AA的组织病理学 |
4 斑秃不同疗法的“百家争鸣” |
5 临床资料分析 |
6 皮肤镜在AA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 |
7 AA的情志量表比较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斑秃的特色及优势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痤疮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概要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基于数据分析探讨高子平教授治疗痤疮的证治规律及用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古代对粉刺病因病机和治法的认识 |
1.古代医家对粉刺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外邪因素 |
1.1.1 风寒郁闭腠理 |
1.1.2 风热搏结皮肤 |
1.2 内生因素 |
1.2.1 正虚 |
1.2.2 体热 |
1.3 病机总结 |
2 古代对痤疮治法的认识 |
2.1 单味药物的记载 |
2.1.1 解表类药物 |
2.1.2 消痈散结药物 |
2.1.3 活血化瘀药物 |
2.1.4 补益肝肾药物 |
2.1.5 疏肝理气药物 |
2.2 痤疮复方的记载 |
2.2.1 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
2.2.2 疏风利水,清热燥湿 |
2.2.3 扶正益气、清热燥湿 |
2.2.4 祛风清热、升阳泻火 |
第二部分、导师对痤疮的证治认识 |
1.基于三因学说对痤疮的认识 |
1.1 导致痤疮的外因 |
1.2 导致痤疮的内因 |
1.3 导致痤疮的不内外因 |
2.病机详审 |
2.1 肺经风热 |
2.2 脾胃湿热 |
2.3 热毒炽盛 |
3.辨证施治 |
3.1 肺经风热型 |
3.2 脾胃湿热证 |
3.3 热毒炽盛证 |
4.常用外治疗法撷英 |
4.1 药物外治法--香连金黄散外敷 |
4.2 非药物外治法 |
4.2.1 火针 |
4.2.2 自血疗法 |
4.2.3 穴位埋线 |
4.2.4 耳穴治疗 |
5.生活调护 |
5.1 戒烟限酒 |
5.2 保证睡眠充足 |
5.3 拒绝挤压及不良面部护理 |
5.4 注意饮食 |
5.5 关注心理健康 |
第三部分、内服用药特点分析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方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基本信息统计 |
3.2.1 药物基本信息统计(药味、功效、药性、归经) |
3.2.2 高频药功效归类统计 |
3.2.3 高频中药按四气统计 |
3.2.4 高频中药按五味统计 |
3.2.5 高频中药按归经统计 |
3.3 小结 |
讨论 |
1.导师辨治痤疮的理与法 |
1.1 详辨病因病机 |
1.2 以“理”制“法” |
1.3 重视外治 |
1.4 强调“治未病”思想 |
2.内服用药特点鲜明 |
2.1 高频药物特点 |
2.1.1 功效归类分析 |
2.1.2 四气分析 |
2.1.3 五味分析 |
2.1.4 归经分析 |
2.2 高频药物中的基础方 |
2.2.1 泻白散加减 |
2.2.2 楂曲平胃散 |
2.2.3 黄连解毒汤 |
2.2.4 消瘰丸 |
2.3 经典药对 |
2.3.1 夏枯草、皂角刺与白花蛇舌草 |
2.3.2 白芷与桔梗 |
2.3.3 丹参与郁金 |
2.3.4 栀子与连翘 |
2.3.5 紫花地丁与蒲公英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1 内分泌及内分泌疾病 |
1.2.2 毛囊皮脂腺开口过度角化 |
1.2.3 微生物感染 |
1.2.4 遗传 |
1.2.5 炎症和免疫反应 |
1.2.6 不良生活习惯 |
1.2.7 其他因素 |
1.3 .治疗 |
1.3.1 外用药物 |
1.3.2 口服药物 |
1.3.3 物理与化学疗法 |
2.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2.1 古代中医的认识 |
2.2.2 近现代中医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方法 |
2.3.1 古代中医的记载 |
2.3.2 近代中医的经验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中药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斑秃的认识现状和进展 |
1. 斑秃的病因病机 |
2. 斑秃的中医药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斑秃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1. 斑秃的发病机制 |
2. 斑秃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附录2 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皮肤镜图像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丹滑消痤面膜配合内服对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3.中药经皮给药 |
临床研究 |
1.研究方法 |
2.医学伦理学要求 |
3.数据处理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从脾胃湿热论治痤疮 |
2.丹滑消痤面膜的组方用药 |
3.丹滑消痤面膜治疗痤疮现代医学机理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附录 B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联合火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病例剔除标准 |
6.脱落标准 |
7.研究方法 |
7.1 入组方法 |
7.2 治疗方案 |
7.3 药品来源 |
7.4 疗程 |
7.5 注意事项 |
7.6 随访 |
8.观察指标 |
8.1 实验室检测 |
8.2 疗效性观察 |
8.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调查问卷表 |
9.安全性检测 |
10.临床疗效评定 |
11.统计学处理 |
临床资料 |
1.纳入病例 |
2.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3.临床基线资料分析 |
4.治疗结果 |
5.安全性观察结果 |
6.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
7.不良反应 |
8.不良反应的处理 |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方剂组成 |
3.方义分析 |
4.现代药理研究 |
5.火针的分析 |
6.夫西地酸乳膏的分析 |
7.结果分析 |
8.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黄褐斑文献研究概述 |
1.1 古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研究 |
1.3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2 中医体质文献研究概述 |
2.1 体质源流概述 |
2.2 体质对疾病的影响 |
2.3 体质对黄褐斑的影响 |
3 黄褐斑的证型简述 |
3.1 教材中黄褐斑的证型 |
3.2 期刊文献中关于黄褐斑的证型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疾病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体质诊断标准 |
1.6 证素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黄褐斑体质概况分布 |
2.1 一般体质分布情况 |
2.2 兼夹体质分布情况 |
3 病位分布概况 |
3.1 单一病位分布情况 |
3.2 相兼病位分布情况 |
4 病位与体质相关性 |
4.1 肝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4.2 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4.3 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4.4 心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4.5 肺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5 病性分布概况 |
6 病性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6.1 气滞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6.2 血瘀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6.3 痰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6.4 湿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6.5 火热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6.6 气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6.7 阴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6.8 阳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6.9 血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7 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气郁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2 痰湿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3 血瘀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4 阴虚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5 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与不足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禤国维学术经验总结及运用六味地黄汤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禤国维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及简介 |
第一节 少立宏愿,博览群书 |
第二节 学术创新,自成体系 |
第三节 融汇新知,与时俱进 |
第四节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古代文献研究 |
一、六味地黄(丸)汤方的方名 |
二、六味地黄(丸)汤方的组成与用量 |
三、六味地黄(丸)汤方的炮制与服法 |
四、六味地黄(丸)汤方的方解 |
五、六味地黄(丸)汤的证治 |
第二节 现代文献研究 |
一、实验研究 |
二、临床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禤国维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第一节 平调阴阳,治病之宗——禤国维教授补肾法学术思想探析 |
一、阴阳之要,古今脉承 |
二、平调阴阳,治病之宗 |
三、皮肤顽疾,久必及肾 |
四、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
五、补肾八法,贵在活法 |
六、我的思考与实践 |
第二节 禤国维教授补肾法临床经验 |
一、补肾法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
二、补肾法论治斑秃 |
三、补肾法论治痤疮 |
第三节 禤国维教授解毒法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一、解毒法治疗银屑病经验 |
二、解毒法治疗皮肤血管炎经验 |
第四节 重脾胃、顾阴分,滋阴除湿——禤国维教授“祛湿法”临床经验 |
一、湿邪的特点与皮肤病 |
二、岭南湿热特点 |
三、禤教授治湿特点 |
第五节 黑白配对,平调阴阳——禤国维教授治疗白癜风经验 |
一、求根本,责之阴阳失衡 |
二、明辨证,分清虚实主次 |
三、寻方药,倡导黑白配对 |
第六节 巧识药性,妙用药对——禤国维教授常用中药及药对经验 |
一、巧识药性 |
二、妙用药对 |
第七节 禤国维教授外治法学术经验 |
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
二、外治之法,手段多样 |
三、博采众长,创“禤氏截根疗法” |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禤国维教授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皮肤病的回顾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案 |
四、研究结果 |
五、讨论 |
继承人创新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二至丸在损容性皮肤病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心火论治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T、E2、P水平变化的影响[D]. 王婧.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D]. 王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斑秃的皮肤镜下疗效观察[D]. 翟悦.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D]. 时晓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数据分析探讨高子平教授治疗痤疮的证治规律及用药特点[D]. 汪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中药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初探[D]. 刘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丹滑消痤面膜配合内服对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疗效观察[D]. 刘文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联合火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D]. 徐依然.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9]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徐亭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禤国维学术经验总结及运用六味地黄汤的数据挖掘研究[D]. 欧阳卫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