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鲇幼鱼论文-李万军,刘立,闫玉莲,谢小军

南方鲇幼鱼论文-李万军,刘立,闫玉莲,谢小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方鲇幼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体锌(Zn),生长,生化组分,组织Zn累积

南方鲇幼鱼论文文献综述

李万军,刘立,闫玉莲,谢小军[1](2017)在《水体锌暴露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的生态毒理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工授精获得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18.92±0.09)g为研究对象,以ZnSO4·7H2O为毒物源,在水温(27.5±0.5)℃、硬度25~30mg CaCO3/L条件下,测得水体锌(Zn~(2+))暴露对南方鲇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96hLC50)为8.98mg/L.在水体Zn~(2+)质量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1/60 96hLC50和1/30 96hLC50(分别为149.60μg/L和299.30μg/L)的条件下,进行了为期8周的慢性暴露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体质量生长率、肥满度和肝指数均随着Zn~(2+)质量浓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且高质量浓度Zn(1/30 96h LC50)暴露组的终末体质量、特定体质量生长率、肥满度和肝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指数与静止代谢率随Zn~(2+)质量浓度的上升呈升高趋势,低质量浓度Zn(1/60 96hLC50)暴露组肾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高质量浓度Zn暴露组静止代谢率显着高于其余2个处理组(p<0.05).随着水体Zn~(2+)质量浓度的升高,鱼体蛋白质质量分数、灰分质量分数、干物质质量分数以及能量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而脂肪质量分数变化趋势恰相反.2个Zn暴露组鱼体蛋白质质量分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高质量浓度Zn暴露组鱼体能量密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脂肪、灰分、干物质质量分数在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鱼的肝、鳃、肾、肠、脑和肌肉等器官组织及全鱼中的Zn累积量均随水体Zn~(2+)质量浓度呈升高趋势;高质量浓度Zn暴露组肝、鳃、肠及全鱼的Zn累积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肌肉或脑Zn累积量在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暴露组鱼体各组织中Zn的累积量顺序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肠、鳃、肾、肝、全鱼、脑、肌肉,两暴露组组内肠、鳃和肾中Zn累积量相近且均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肌肉中的Zn累积量均显着低于其他组织(p<0.05).通过讨论提出,水体Zn暴露改变了南方鲇的能量利用模式,鱼体优先利用蛋白质提供解毒所需额外能量,降低了鱼体蛋白质及能量累积的速率,导致其生长速度减缓;水体Zn主要通过鳃进入鱼体,经血液循环后分布到鱼体各器官组织,其中肌肉是Zn累积的"非活跃组织".(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金星星[2](2015)在《循环饥饿对南方鲇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循环饥饿对南方鲇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其在补偿生长过程中的特点、规律和生理机制,为探讨投饲制度、提高饲料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防治病害等提供指导和依据,本研究设计了3种投喂方式分别为:对照组(A组:每2天饱食投喂1次,SOF0),实验B组(饥饿10d再投喂10d,S10F10),实验C组(饥饿20d再投喂20d,S20F20),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南方鲇(22.53±0.08g)生长性能、饵料系数、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历时80d。主要研究结果:(1)实验鱼的体重随着实验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S10F10组和S20F20组在进行80d的循环饥饿后终末体重和体长均显着性低于SOF0组(P<0.05)。循环饥饿对南方鲇幼鱼肥满度和比肝重变化影响不大。S10F10组和S20F20组在恢复投喂阶段的平均特定生长率高于SOF0组相应时期的平均特定生长率;S10F10组和S20F20组南方鲇幼鱼饲料转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S10F10和S20F20组南方鲇胰蛋白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胃蛋白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与对照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肠淀粉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20F20组的胰淀粉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肠脂肪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胰脂肪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本研究发现循环饥饿使S20F20组前肠粘液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中肠粘液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后肠粘液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粘液细胞数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南方鲇幼鱼前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至实验结束时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中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均与对照组之间不形成显着性差异(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后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均与对照组之间不形成显着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中南方鲇幼鱼的前肠、中肠和后肠大部分有PCNA阳性细胞的分布,但各实验组中胃存在PCNA阳性细胞的仅仅是S20F20组。S10F10组的前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但至实验结束时阳性细胞数量与对照组之间不形成显着性差异(P>0.05);S20F20组的前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的进行逐渐增加,至实验结束时阳性细胞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P<0.05)。S10F10组的中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S20F20组的中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 S10F10组和S20F20组至实验结束时阳性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P<0.05)。S10F10组的后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S20F20组的后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逐渐增加;S10F10组和S20F20组至实验结束时PCNA阳性细胞数量与对照组之间不形成显着性差异(P>0.05)。主要研究结论:(1)S10F10组和S20F20组南方鲇幼鱼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产生部分补偿生长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饵料成本。(2)研究表明:循环饥饿对S10F10和S20F20组南方鲇幼鱼消化酶活性有极大的影响,导致大部分酶活性降低,新陈代谢能力下降。(3)本部分研究表明:S10F10组和S20F20组循环饥饿投喂方式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南方鲇幼鱼胃肠道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的数量,从而加快胃肠道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速度,促进南方鲇幼鱼的生长性能。S10F10和S20F20循环饥饿投喂方式会减弱南方鲇幼鱼的肠道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20)

曾令清,彭韩柳依,王健伟,庞旭,曹振东[3](2015)在《南方鲇幼鱼运动代谢的个体变异和重复性及其饥饿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温水性鱼类运动代谢的种内个体变异和重复性及其对饥饿的反应,本研究以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0.5)℃条件下,在饥饿前(测定Ⅰ)后(测定Ⅱ)分别测定饥饿组[(12.15±0.14)g,n=29,饥饿2周]和对照组[(12.00±0.23)g,n=28,每隔一天投喂一次4%~5%体质量黄鳝肉块]的静止代谢率(MO2rest)、临界游泳速度和活跃代谢率(MO2active),并计算有氧代谢空间(AMS=MO2active-M O2rest)、单位距离耗能(COT)和最适游泳速度(Uopt)。结果显示:(1)饥饿之后,饥饿组的MO2rest,MO2active和AMS分别下降了8.6%,36.3%和44.1%,而对照组的M O2rest较其两周前的上升25.9%,其MO2active的无显着变化导致AMS下降了12.6%,但该降幅明显小于饥饿组。(2)饥饿组MO2rest的变异系数(CV)变小,其MO2active和AMS的CV却变大,而对照组相应指标的CV呈反向的变化趋势。饥饿组MO2rest,MO2active和AMS的重复比例均相应低于对照组。(3)饥饿组在两次测定中运动耗氧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方程的斜率保持不变,但其截距明显下降,对照组的斜率和截距均无明显变化;饥饿导致南方鲇运动耗氧率的重复性下降。(4)饥饿组的最小COT(COTm in)和Uopt分别下降25%和11.3%,对照组的COTm in和Uopt也分别降低8%和4.8%,但均明显小于饥饿组。研究表明:在环境食物资源匮乏情况下,南方鲇表现出较高的运动代谢重复性,其降低最适游泳速度并提高游泳效率的策略是对饥饿环境的一种生态适应,可能有助于提高该种鱼的存活率。(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曾令清,彭韩柳依,王健伟,庞旭,曹振东[4](2014)在《饥饿对南方鲇幼鱼游泳能力个体变异和重复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肉食性鱼类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的种内个体变异、重复性及其对饥饿的响应,研究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0.5)℃条件下测定对照组(n=28)和饥饿组(n=29)的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暴发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speed,Ucat)和固定流速耐受时间(Endurance),分析游泳能力的个体变异、稳定性及饥饿的影响。结果显示:(1)饥饿组的体重、体长和肥满度均分别显着下降了(15.10±0.86)%、(2.57±0.40)%和(7.94±1.59)%(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对照组的Ucat和耐受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但Ucrit下降(6.63±2.25)%(P=0.031),而除耐受时间外饥饿组其Ucrit和Ucat分别显着下降了(26.00±2.76)%和(13.68±1.86)%(P<0.001),并饥饿组Ucrit的下降比例显着大于其Ucat(P<0.001);(3)并且对照组叁个指标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变化方向和程度不尽相同,饥饿组的Ucrit、Ucat和耐受时间的CV全部增加;(4)南方鲇幼鱼Ucrit和Ucat呈正相关且2周的饥饿并未改变此正相关。饥饿明显降低南方鲇幼鱼两种游泳能力并导致游泳能力的个体变异变大,但没有改变该种鱼的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之间的内在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无氧运动能力在环境改变后显得更为保守,种内个体变异的变动可能有利于在相同自然选择压力下种内个体采取不同的捕食和避敌对策。(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冯健,彭淇,吴彬,陈斌,梁品恒[5](2013)在《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日粮中适宜常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混合试验中的Cornell均匀设计法研究了初始重为(2.0±0.0)g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日粮中常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求量。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梯度变化范围分别为33%—51%、3%—18%和24%—33%,试验周期为40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日粮中3种常量营养素含量对南方鲇幼鱼成活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当日粮蛋白质水平≤45%时,其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上升而增加。当日粮脂肪水平≤9%时,其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脂肪水平上升而增加;但当日粮中脂肪含量≥12%时,鱼体和肝脏脂肪含量显着上升,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33%碳水化合物日粮组鱼特定生长率较24%、27%和30%组鱼显着降低,同时鱼体和肝脏糖原含量显着增加(P<0.05)。试验表明,南方鲇幼鱼日粮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3种常量营养素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45%、9%和≤30%。日粮总能约为19.0kJ/g。(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3年04期)

鲜雪梅,曹振东,付世建[6](2013)在《驯化温度与急性变温对南方鲇幼鱼皮肤呼吸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查鱼类皮肤呼吸代谢的温度反应特征,在不同驯化温度(10、20、30℃)及双向急性变温(10→20℃、20→30℃、10→30℃;20→10℃、30→20℃、30→10℃)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皮肤呼吸代谢装置测定麻醉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的皮肤耗氧率(MO2skin)及鳃部耗氧率(MO2gill),并计算整体耗氧率(MO2total)。研究显示:南方鲇幼鱼的MO2skin占MO2total的16.4%—19.0%,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MO2skin上升的幅度显着低于MO2total(P<0.05),MO2skin占MO2total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急性升(降)温组的MO2skin与升(降)温前驯化温度组相比显着升高(降低)(P<0.05),却与相应温度驯化组的MO2skin无显着性差异(P>0.05);急性变温组MO2skin的Q10值与驯化温度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却显着低于MO2total的Q10值(P<0.05)。通过相关资料比较发现,南方鲇幼鱼MO2skin占MO2total的比例处于中上水平。研究表明,在驯化温度和急性变温条件下,实验鱼的MO2total分别存在代谢补偿反应和急性胁迫反应;MO2skin与MO2total的温度反应不同,它既不是一个完全的化学反应过程,也不是生物反应过程,而更倾向于是一个物理的扩散过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杨晗[7](2013)在《周期性低氧驯化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耐低氧能力、运动及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周期性低氧驯化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生长能力、运动能力及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在25℃条件下,将实验鱼置于白天常氧(7:00-21:00,3.0±0.2mgO2/L),晚上低氧(21:00-7:00,7.0±0.2mgO2/L)的环境中驯化15天,期间每日使用0.2g/颗的去骨黄鳝肉饱足投喂两次(9:00,17:00)并记录摄食量。驯化结束分别依次测定南方鲇幼鱼的体重、体长参数,临界氧压(pcrit),水面呼吸(ASR)与失去平衡时(LE)的溶氧值以及常氧和低氧测定条件下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并计算其摄食率(FR)、摄食效率(FE)及特定生长率(SGR)。主要结果:1.实验鱼在经历周期性低氧驯化后,Pcrit (torr)值与出现ASR, LE时的溶氧值分别从1.62±0.10mg L-1(28.94±2.12torr),0.35±0.01mg L-1,0.09±0.009mg L-1下降为1.24±0.18mg L-1(23.02±1.98torr),0.28±0.03mg L-1,0.03±0.006mg L-1,差异均显着(Ppcrit=0.004, PASR=0.03,PLE=0.004);其中Pcrit值显着高于出现ASR与LE时的溶氧值,ASR显着高于LE。2.低氧测定环境下,驯化组与对照组实验鱼的Ucrit分别为,.3.11±0.10BLS-1,2.53±0.16BL S-1驯化组实验鱼的Ucrit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鱼的Ucrit,活跃代谢率(MMR)以及代谢倍率(MS)均随着溶氧的降低而降低。其中对照组的Ucrit, MMR与MS分别降低31,43及54%,而驯化组则分别降低15,28与29%,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实验鱼经过周期性低氧驯化后的运动能力对低氧的敏感性降低。3.周期性低氧驯使得南方鲇幼鱼的摄食量(FR)、摄食效率(FE)及特定生长率(SGR)分别降低了21,20及45%,从而使得实验鱼的体重、体长增量与对照组比分别减少了78%与16%,差异显着。结果表明:1.周期性低氧驯化提高了南方鲇幼鱼静止、饥饿状态下的耐低氧能力及低氧下的运动能力。经过周期性低氧驯化后的南方鲇幼鱼表现出高的低氧耐受能力以及生理可塑性,这可能与其较低的维持能量消耗,伏击取食的生活习性及底栖的生活环境(经常会面临溶氧波动)密切相关。2.周期性低氧驯化显着降低了南方鲇幼鱼的生长率,可能与南方鲇的代谢类型有关。南方鲇为内脏代谢型的鱼类,与非内脏代谢型鱼类相比,其生长能力在低氧条件下更易受损,这可能与其高的餐后代谢峰值有关系,因为低氧条件下,较高的餐后代谢峰值可能会限制鱼类的代谢空间。(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李凤杰,曾令清,葛胜东,李秀明,黄小铭[8](2013)在《不同摄食状态下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化分析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在正常摄食节律下摄食前(S0d)、摄食后64 h(S0d-64h)、饥饿16d(S16d)、饥饿32 d(S32d)以及饥饿后首次恢复摄食64 h(S16d-64h,S32d-64h)肠道各类型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结果发现,摄食后肠道各部位黏液细胞总数均有一定程度减少,其中前肠减少最为显着(P<0.05);中肠和后肠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中肠的I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5);肠腔中黏液增多,黏液细胞呈空泡结构。S16d组和S16d-64h组前肠和中肠的I型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III型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5)。S32d组和S32d-64h组前肠各类型细胞数量以及黏液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P>0.05);中肠的II型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5),IV型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饥饿和恢复摄食后肠各类型黏液细胞数目变化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摄食反应明显;饥饿胁迫以及恢复摄食后肠道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与肠道各段的生理功能相适应;面对营养胁迫时,肠道前段能迅速调节黏液细胞的数目,而后肠基本不变,可能是该鱼应对营养缺乏的保护性适应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贺晓科,曹振东,彭姜岚,付世建[9](2012)在《摄食和饥饿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快速启动能力及隐匿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查摄食和饥饿对伏击取食鱼类快速启动特征及隐匿场所竞争的影响,探讨该类鱼在应对大量摄食或饥饿胁迫时的适应机制。本研究以我国特有的伏击捕食鱼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N=240,10.32±0.05cm)(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09-01)

曾令清,李风杰,李秀明,付世建,曹振东[10](2012)在《首次恢复摄食对南方鲇幼鱼消化系统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饥饿后首次恢复摄食对鱼类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暖水性、伏击摄食鱼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为实验对象,运用生理生态学、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技术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09-01)

南方鲇幼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考察循环饥饿对南方鲇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其在补偿生长过程中的特点、规律和生理机制,为探讨投饲制度、提高饲料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防治病害等提供指导和依据,本研究设计了3种投喂方式分别为:对照组(A组:每2天饱食投喂1次,SOF0),实验B组(饥饿10d再投喂10d,S10F10),实验C组(饥饿20d再投喂20d,S20F20),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南方鲇(22.53±0.08g)生长性能、饵料系数、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历时80d。主要研究结果:(1)实验鱼的体重随着实验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S10F10组和S20F20组在进行80d的循环饥饿后终末体重和体长均显着性低于SOF0组(P<0.05)。循环饥饿对南方鲇幼鱼肥满度和比肝重变化影响不大。S10F10组和S20F20组在恢复投喂阶段的平均特定生长率高于SOF0组相应时期的平均特定生长率;S10F10组和S20F20组南方鲇幼鱼饲料转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S10F10和S20F20组南方鲇胰蛋白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胃蛋白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与对照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肠淀粉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20F20组的胰淀粉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肠脂肪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胰脂肪酶活性至实验结束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本研究发现循环饥饿使S20F20组前肠粘液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中肠粘液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后肠粘液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粘液细胞数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南方鲇幼鱼前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至实验结束时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中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均与对照组之间不形成显着性差异(P>0.05)。S10F10组和S20F20组的后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至实验结束时均与对照组之间不形成显着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中南方鲇幼鱼的前肠、中肠和后肠大部分有PCNA阳性细胞的分布,但各实验组中胃存在PCNA阳性细胞的仅仅是S20F20组。S10F10组的前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但至实验结束时阳性细胞数量与对照组之间不形成显着性差异(P>0.05);S20F20组的前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的进行逐渐增加,至实验结束时阳性细胞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P<0.05)。S10F10组的中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S20F20组的中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 S10F10组和S20F20组至实验结束时阳性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P<0.05)。S10F10组的后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S20F20组的后肠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逐渐增加;S10F10组和S20F20组至实验结束时PCNA阳性细胞数量与对照组之间不形成显着性差异(P>0.05)。主要研究结论:(1)S10F10组和S20F20组南方鲇幼鱼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产生部分补偿生长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饵料成本。(2)研究表明:循环饥饿对S10F10和S20F20组南方鲇幼鱼消化酶活性有极大的影响,导致大部分酶活性降低,新陈代谢能力下降。(3)本部分研究表明:S10F10组和S20F20组循环饥饿投喂方式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南方鲇幼鱼胃肠道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的数量,从而加快胃肠道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速度,促进南方鲇幼鱼的生长性能。S10F10和S20F20循环饥饿投喂方式会减弱南方鲇幼鱼的肠道免疫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方鲇幼鱼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万军,刘立,闫玉莲,谢小军.水体锌暴露对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的生态毒理学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金星星.循环饥饿对南方鲇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

[3].曾令清,彭韩柳依,王健伟,庞旭,曹振东.南方鲇幼鱼运动代谢的个体变异和重复性及其饥饿响应[J].水产学报.2015

[4].曾令清,彭韩柳依,王健伟,庞旭,曹振东.饥饿对南方鲇幼鱼游泳能力个体变异和重复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4

[5].冯健,彭淇,吴彬,陈斌,梁品恒.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日粮中适宜常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3

[6].鲜雪梅,曹振东,付世建.驯化温度与急性变温对南方鲇幼鱼皮肤呼吸代谢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

[7].杨晗.周期性低氧驯化对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Chen)幼鱼耐低氧能力、运动及生长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3

[8].李凤杰,曾令清,葛胜东,李秀明,黄小铭.不同摄食状态下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量化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3

[9].贺晓科,曹振东,彭姜岚,付世建.摄食和饥饿对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快速启动能力及隐匿行为的影响[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2

[10].曾令清,李风杰,李秀明,付世建,曹振东.首次恢复摄食对南方鲇幼鱼消化系统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影响[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2

标签:;  ;  ;  ;  

南方鲇幼鱼论文-李万军,刘立,闫玉莲,谢小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