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层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铝合金复合材料,界面质量,凝固过程,模型化
层状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同敏[1](2019)在《层状铝合金复合材料连铸坯凝固过程模型化及界面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工业生产中常用的3系和4系铝合金为典型,以不同形状的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为对象,针对连续铸造过程中复合界面的控制问题以及复层铸坯的成型问题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以期为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直冷连续铸造制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9-10-28)
王行宁[2](2019)在《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面外压缩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是一类新型缓冲吸能结构,其结合了纸瓦楞、纸蜂窝、聚乙烯泡沫的承载性能和缓冲吸能特性,拓宽了缓冲包装材料在产品防护与包装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这类结构的面外压缩特性的力学模型及其本构关系。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通过对瓦楞夹层结构、蜂窝夹层结构、聚乙烯泡沫及其复合层状结构进行静态压缩测试分析,研究了其面外静态压缩特性,获得单层多孔结构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及其主要参数,为进一步分析复合层状结构的力学模型提供支持。其次,解析分析了单层多孔结构在面外静态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模型及其本构关系。将瓦楞芯层单元作为典型体积单元,利用工程悬臂梁模型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导了瓦楞夹层结构屈服强度、压溃强度的计算公式;以蜂窝芯层中的单个蜂窝胞元作为分析单元,采用经典屈曲理论和超折迭模型等,研究了蜂窝芯层单元的屈曲、压溃行为,分析了蜂窝夹层结构的屈服强度、平台应力以及密实化应变的理论预测公式;探讨了聚乙烯闭孔泡沫密实化应变的理论预测公式。再次,建立了单层多孔结构的本构关系,并且基于瓦楞夹层结构、蜂窝夹层结构以及聚乙烯泡沫在静态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和应变数据,对本构关系中的参数进行了识别,验证了本构关系的合理性。最后,基于单层结构的本构关系,利用分段函数法建立了纸瓦楞-蜂窝复合层状结构、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本构关系,并且对各分段本构关系中的参数进行了识别。(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赵东雷,左双英,王嵩,黄春[3](2019)在《层状岩体各向异性损伤模型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导层状岩体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研究损伤对层状岩体力学参数的劣化程度,通过层面局部坐标系下的两组损伤变量对横观各向同性弹性本构方程进行修正,经坐标转换形成整体坐标系下的损伤本构方程,采用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和叁轴压缩试验结果验证该损伤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层状岩体损伤模型计算所得的强度和变形参数均可较好地反映试验结果,并具有各向异性,计算出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2)通过该损伤模型,仅需层面倾角为0°和90°时的两组变形参数即可求解各倾角下的应力-应变关系;(3)通过对摩尔-库伦屈服准则中的参数进行损伤劣化修正,可对试件破坏后的力学行为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对于层状岩体的试验研究、理论计算和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张力,王华[4](2019)在《深部层状围岩巷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浅部资源的开采枯竭,深部开采的频率将会增加,并且采深也会加大。深部巷道围岩大多为沉积岩,沉积岩的层理结构面,使其变形破坏特征明显不同于均质岩体结构,给巷道的稳定控制带来了困难。鉴于此,依托WYQ1000—Ⅰ型地下工程综合试验模拟系统,对深部层状围岩巷道展开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叁种支护方式下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围岩的应力演化规律,为深部开采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曹中华,夏家莉,李光泉,张志斌[5](2019)在《词关联规则层状稀疏主题编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型规则化可以通过给模型加入先验知识,而避免模型过拟合,并且能够使模型参数稀疏,选择出最有代表性的模型参数.具有稀疏性的主题特征能够更有效的表示文本语义信息,通过WordNet和Word2Vec可以得到相似词集,将相似词集的编码向量归属为相同组,构造相似词组语义约束,并将其表示为层状结构化先验信息,论文因此而实现了两种层状稀疏规则化方法,应用于主题编码模型.实验表明采用层状规则化的稀疏编码模型可以提高主题模型编码效果,学习到主题一致性、分类结果更好的文本主题信息.(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9年03期)
翟路生,张宏鑫,鄢聪,王红梅,金宁德[6](2019)在《基于界面形态修正的油水层状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径为20 mm的管道内开展了水平油水两相流实验,实验中观察到油水分层(ST)流型、波状(SW)流型及存在液滴夹带现象的双连续(DC)流型。利用双环形电导探针及平行线电导探针测量了油水分层界面形态及界面波动特征,同时利用差压传感器测量了油水两相流在不同流型下的压降,建立了基于油水界面形态及波动特性的逆向双流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ST和SW流型,基于油水界面特性修正的逆向双流体模型对分相表观流速预测效果优于标准双流体模型;而对于DC流型,修正的逆向双流体模型预测结果改善不明显,表明双流体模型在液滴夹带特征明显的DC流型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红岩,祝凤金,张帅[7](2019)在《考虑岩石蠕变与损伤的直立层状边坡倾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倾倒破坏是直立层状岩质边坡失稳破坏的模式之一,目前仅研究了岩石分别为线弹性体、损伤体或蠕变体时在自重作用下边坡倾倒临界高度的计算方法,而实际工程中,岩体则往往同时具有损伤及蠕变特性。为此,针对软岩中同时存在的损伤与蠕变特性,在经典欧拉压杆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假定岩石为Maxwell蠕变体、基于Weibull分布的统计损伤体及损伤与蠕变共存的复合体等叁种模型,获得了相应的边坡倾倒临界高度计算方法,并讨论了相关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直立层状边坡倾倒计算中,应同时考虑细观损伤与蠕变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当考虑岩石蠕变性时,边坡倾倒临界高度随时间增加近似呈指数规律下降。(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梁方,吕连灏,竺培显,曾维平[8](2019)在《铅/锡/钢层状复合材料的Miedema模型和Toop模型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对铅/锡/钢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为基础,为了从理论上揭示过渡金属Sn在Pb、Fe非混溶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文章借助Miedema模型和Toop模型对Pb、Sn、Fe二元及叁元合金混合焓进行了计算,并对前期研究过程中铅/锡/钢层状复合材料界面出现的弥散颗粒物进行了理论解释,计算结果表明:过渡金属Sn的引入能够起到降低Pb-Fe非混溶合金体系混合焓,增大混合熵进而达到降低吉布斯自由能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湖南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1期)
王如转,罗春希,李定玉,邢安,贾碧[9](2019)在《可计及温度与层状结构影响的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残余热应力理论表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创建可计及温度与层状结构共同影响的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与基体层因热不匹配导致的残余热应力的理论表征模型。方法基于经典的层合板理论与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引入温度和层状结构对涂层与基体层所受残余热应力的影响,形成各层残余热应力温度相关性的理论表征方法,并以ZrB_2-SiC复合材料涂层为例,利用该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各种控制机制对残余热应力的影响及其随温度的演化规律。结果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与基体层所受的残余热应力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涂层热膨胀系数与基体层热膨胀系数差别越大,变化幅度越大。当涂层材料热膨胀系数大于基体层材料热膨胀系数时,涂层材料遭受残余拉应力,基体层材料遭受残余压应力;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涂层所受拉应力减小,而基体层所受压应力增大;当涂层材料热膨胀系数小于基体层材料热膨胀系数时,涂层材料遭受残余压应力,基体层材料遭受残余拉应力;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涂层所受压应力减小,而基体层所受拉应力增大。低温下,各层所受残余热应力对层厚与每层材料组成的变化比较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敏感性降低。结论对于涂层材料,应设计涂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小于基体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使涂层遭受残余压应力,这不仅能够降低材料表面产生裂纹的危险,同时可以抑制表面已有缺陷的扩展。同时应当设计相对较小的涂层厚度,以增大涂层所受的残余压应力,降低基体层所受的残余拉应力,有效提高整体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强度性能。(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单仁亮,白瑶,孙鹏飞,隋顺猛,黄一霖[10](2019)在《冻结层状红砂岩叁轴蠕变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冻结、叁轴应力条件下层状红砂岩蠕变失稳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DRTS-500型动力扰动低温岩石叁轴试验系统对-10℃,围压为8MPa下不同节理面倾角的层状红砂岩进行叁轴压缩试验和叁轴蠕变试验,建立了冻结层状红砂岩叁维蠕变模型.结果表明:冻结层状红砂岩轴向初始蠕变特性、非线性蠕变特性以及蠕变破坏形式受层理方向影响显着;所提出的新模型可以精确描述冻结层状红砂岩在叁轴压缩条件下的轴向、径向蠕变全过程曲线,且该模型在描述初始蠕变阶段和非线性蠕变阶段时优于经典西原模型和改进西原模型.研究成果对西北地区层状岩层中立井冻结法施工时冻结岩壁支护时间、非线性变形预测以及井筒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层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是一类新型缓冲吸能结构,其结合了纸瓦楞、纸蜂窝、聚乙烯泡沫的承载性能和缓冲吸能特性,拓宽了缓冲包装材料在产品防护与包装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这类结构的面外压缩特性的力学模型及其本构关系。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通过对瓦楞夹层结构、蜂窝夹层结构、聚乙烯泡沫及其复合层状结构进行静态压缩测试分析,研究了其面外静态压缩特性,获得单层多孔结构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及其主要参数,为进一步分析复合层状结构的力学模型提供支持。其次,解析分析了单层多孔结构在面外静态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模型及其本构关系。将瓦楞芯层单元作为典型体积单元,利用工程悬臂梁模型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导了瓦楞夹层结构屈服强度、压溃强度的计算公式;以蜂窝芯层中的单个蜂窝胞元作为分析单元,采用经典屈曲理论和超折迭模型等,研究了蜂窝芯层单元的屈曲、压溃行为,分析了蜂窝夹层结构的屈服强度、平台应力以及密实化应变的理论预测公式;探讨了聚乙烯闭孔泡沫密实化应变的理论预测公式。再次,建立了单层多孔结构的本构关系,并且基于瓦楞夹层结构、蜂窝夹层结构以及聚乙烯泡沫在静态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和应变数据,对本构关系中的参数进行了识别,验证了本构关系的合理性。最后,基于单层结构的本构关系,利用分段函数法建立了纸瓦楞-蜂窝复合层状结构、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本构关系,并且对各分段本构关系中的参数进行了识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状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同敏.层状铝合金复合材料连铸坯凝固过程模型化及界面质量控制[C].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9
[2].王行宁.纸夹芯—聚乙烯泡沫复合层状结构的面外压缩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赵东雷,左双英,王嵩,黄春.层状岩体各向异性损伤模型及验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张力,王华.深部层状围岩巷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19
[5].曹中华,夏家莉,李光泉,张志斌.词关联规则层状稀疏主题编码模型[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9
[6].翟路生,张宏鑫,鄢聪,王红梅,金宁德.基于界面形态修正的油水层状流模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7].刘红岩,祝凤金,张帅.考虑岩石蠕变与损伤的直立层状边坡倾倒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8].梁方,吕连灏,竺培显,曾维平.铅/锡/钢层状复合材料的Miedema模型和Toop模型热力学分析[J].湖南有色金属.2019
[9].王如转,罗春希,李定玉,邢安,贾碧.可计及温度与层状结构影响的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残余热应力理论表征模型[J].表面技术.2019
[10].单仁亮,白瑶,孙鹏飞,隋顺猛,黄一霖.冻结层状红砂岩叁轴蠕变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