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拟开挖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坑开挖,基坑降水,抽水试验,数值模拟
模拟开挖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施刚[1](2018)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现场抽水试验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场试验反演出的渗透系数对工程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某抽水试验的数值模拟,确定了土体渗透系数,为降水方案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探索了精确模拟井结构的数值方法,最大程度地再现了降水过程。运用小应变硬化土模型和流固耦合分析,揭示出土体沉降在降水结束水头恢复后仍将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提出基坑开挖施工应设置回灌井以有效降低因降水引起的周边土体沉降等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02期)
唐雪峰[2](2018)在《叁明市水舞半山郡开挖边坡现场直剪试验和边坡治理效果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目前对滑坡现场岩土体材料参数的选取研究较为不足,从而对后续的边坡变形和稳定性分析造成重大影响,本文结合叁明市水舞半山郡开挖边坡的治理课题,按照“案例分析——试验研究与治理方案建议——数值模拟预测——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采用传统勘察结合原位直剪试验的手段对该边坡的岩土体材料参数进行准确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而后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对试验过程进行模拟还原,最后,对所提出的边坡治理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测。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叁明市水舞半山郡边坡进行了勘察分析,并结合现场直剪试验的研究手段对原位岩土体强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得到的散体状强风化石英砂岩抗剪断参数为c=180.79 kPa和φ=35.33°,抗剪(摩擦)参数为c=75.69 kPa和φ=35.23°。因此,参照工程经验,经参数折减后,最终推荐的抗剪(摩擦)设计参数为c=40 kPa,φ=30°。(2)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对现场直剪试验进行模拟还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土体强度参数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而后对试样的应力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一方面可以更为全面地展示直剪试验结果,揭示在试验中所无法获取的信息,另一方面,模拟结论也能够跟试验成果互为佐证,检验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便将其可靠地推广应用到滑坡的防治研究中。(3)针对Ⅲ﹟边坡的3a-3a’剖面,采用不同锚索框格梁方案,对11种边坡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敏感性分析的设计参数包括锚索的长度及倾角、锚索框格梁的层数。结果表明,最终确定的最优锚索框格梁方案为在前叁级开挖边坡采用锚索框格梁,锚索倾角为15°,其中第二级锚索长度为20 m,其余锚索长度为10 m,与治理前相比,边坡水平向位移能够降低62.36%。(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4-01)
李小瑞[3](2018)在《围岩试件(厚壁圆筒)模拟巷道开挖卸荷效应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岩石巷道(隧道)工程面临的地应力量级越来越大,巷道的稳定与维护越来越困难,对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机理的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若要准确全面地认识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机理,必须要掌握岩石和围岩在巷道(隧道)开挖卸荷条件下的变形和破坏机制,这是岩石地下工程亟待解决的基础性课题。为了探明巷道围岩在开挖卸荷条件下变形及破坏特性,论文首先构建成功了可以使用小型围岩试件(厚壁圆筒型)(高290 mm,外径200 mm,内径100~150mm)真实模拟与再现巷道开挖卸荷过程的试验系统。以此系统为基础,在模拟的开挖卸荷条件下,分别对有机玻璃、高强石膏、和天然砂岩这叁种材料制成的小型围岩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及破坏规律。首先对有机玻璃材料的试件进行了卸荷试验。有机玻璃是很好的弹塑性材料,在有机玻璃围岩试件的弹性阶段对其进行巷道开挖卸荷过程的模拟是为了探明巷道围岩在弹性阶段的卸荷响应是否与已成熟的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析理论相一致,同时为了检验试验系统的可靠性及可行性。其次论文对高强石膏材料配制的小型围岩试件进行了瞬态和缓慢卸荷的模拟试验,因为高强石膏材料的脆性特征,又对其进行了开挖卸荷破坏过程的模拟。最后主要对天然砂岩材质的围岩试件进行了不同卸荷速率、不同开挖半径、不同初始围压以及高应力条件下的卸荷试验。分别对其不同卸荷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变形及破坏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对高强石膏与天然砂岩两种材质不同的围岩试件在不同卸荷速率下的响应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如下:(1)岩石巷道围岩开挖卸荷模型试验系统的集成研制了一套可以使用小型围岩试件模拟与再现巷道围岩开挖卸荷路径的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叁个独立的系统组成:(1)系统Ⅰ:SAM-300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岩石叁轴试验系统;(2)系统Ⅱ:小型巷道围岩试件加、卸载腔;(3)系统Ⅲ:声波-声发射一体化测试系统。通过对这叁个系统的集成与调试,实现了在实验室内模拟与再现巷道/隧道开挖卸荷的过程。获得了对围岩试件进行开挖卸荷试验的创新性监测方法与成套试验技术,该试验方法简便易行,模拟效果比较真实,具有广泛的实用性。(2)开挖卸荷条件下巷道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阶段分析通过对有机玻璃围岩试件开挖卸荷模拟试验的结果分析,监测到的围岩变形呈现弹性特征,且变形朝向洞内,围岩试件的内侧变形大于外侧,即离洞壁越近,围岩的变形越大。根据厚壁圆筒弹性阶段的应变理论求解知识,计算出有机玻璃围岩试件的围岩卸荷应变理论解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可以与理论值很好的对应,且变化趋势相同,两者之间差值不大,理论值稍大于试验值。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弹性阶段的试验值与理论解的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试验系统性能是稳定的,试验模拟方法是可行的,因此可用此系统进行巷道围岩开挖卸荷过程的模拟,在模拟的开挖卸荷条件下进行巷道围岩变形及破坏特性的分析。(3)卸围压速率对围岩卸荷变形及破坏特性的影响对高强石膏围岩试件与天然砂岩围岩试件分别进行了瞬态与缓慢开挖卸荷过程的模拟,并对两种不同材质的围岩卸荷变形进行了对比分析。在高强石膏围岩试件瞬态卸荷和缓慢卸荷时,围岩的轴向和切向基本都呈受压状态,部分测点出现拉压变化,且外侧轴向应变大于内侧,外侧切向应变小于内侧。卸荷量相同时,围岩的变形在缓慢卸荷时表现出弹塑性,在瞬态卸荷时表现为脆性。同一测点的切向应变在卸荷的任一时刻都大于轴向应变,切向应变对卸荷的反应相较于轴向更敏感。巷道围岩在卸荷破坏时切向应变先发生突变,破坏沿着径向方向即朝向洞内,破坏形态呈现为剪切破坏并伴随着竖向劈列。在天然砂岩围岩试件瞬态卸荷时,外侧的轴向和切向都受压,内侧切向受压轴向受拉,围岩试件对瞬态卸荷的反应不仅向洞壁内膨胀而且轴向也有膨胀的趋势。说明在实际巷道/隧道开挖工程中在用爆破法施工时,洞壁处的变形是向四周扩散膨胀的。在天然砂岩围岩试件缓慢卸荷时,轴向应变对卸荷过程的反映稍滞后于切向应变。从卸围压一开始切向应变就急剧增大,明显大于轴向应变增长速率,即表现为明显的侧向扩容。切向应变大约是轴向应变的10倍,表明在开挖卸荷过程中对围岩变形起主导作用的是切向应变。在卸荷的全过程中,外侧轴向应变大于内侧轴向应变,外侧切向应变小于内侧切向应变,说明小型围岩试件在卸荷过程中是向内扩展膨胀的。对于硬脆性较高的高强石膏材料,卸荷速率对围岩卸荷最后的变形值影响不大。而对于性能稳定材质均匀的天然砂岩材料,缓慢卸荷时,围岩卸荷变形可以充分释放,瞬态卸荷时,围岩卸荷变形小于缓慢卸荷时的变形,在卸荷结束后还会持续变形。(4)不同开挖内径对围岩卸荷变形及破坏特性的影响天然砂岩围岩试件在瞬态卸荷与缓慢卸荷时,不同开挖内径下的围岩卸荷变形随内压卸除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围岩试件的内外侧应变都随开挖内径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在实际开挖工程中洞壁处的变形与围岩内沿径向某一点的变形随着开挖内径的增大即逐步向内开挖而逐渐增大。瞬态卸荷时,当内径为100 mm时,出现回弹变形。相同的初始围压,在内径为150 mm缓慢卸荷时围岩试件发生了破坏,而在瞬态卸荷时并没有发生破坏。围岩试件卸荷破坏时最先从试件的中部开始的,破坏时脆性特征明显,呈现很明显的沿卸荷方向的强烈扩容特征,围岩试件中部沿卸荷方向凸出呈鼓状,有掉块现象,并伴随有环向裂纹,围岩试件的卸荷屈服破坏呈现张拉破坏模式。利用FLAC3D5.0对天然砂岩围岩试件的瞬卸和缓慢卸荷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显示,试验值要比数值解大2~3倍,但呈现的变形规律是一样的。(5)不同初始围压对围岩卸荷变形及破坏特性的影响通过改变初始围压,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得到初始围压对围岩卸荷变形的影响规律。相同的卸荷速率下,初始围压越大,卸荷结束点越靠后,即卸荷前围压越大,卸荷释放的能量越大,需更更多的卸荷步,变形就越大。随着初始围压的增大,围岩的卸荷变形越来越大,在实际工程中,原岩应力越高,巷道/隧道工程开挖中,围岩遇到的变形就越大,越容易出现破坏,需要的支护力越大。通过FLAC3D5.0对相同条件下的开挖卸荷过程进行模拟,得出的数值解与试验值对比,试验值较数值解要大,但两者呈现的规律相同都是随着初始围压的增大,围岩卸荷变形增大。(6)高应力条件下围岩卸荷变形及破坏特征的研究对高应力条件下内径为100 mm与125 mm的围岩试件进行了巷道/隧道开挖卸荷过程的模拟,内径大的围岩卸荷变形大,且同一内径条件下的内侧应变大于外侧应变。内径为125 mm时,发生了卸荷破坏现象,围岩试件破坏时内侧有层状剥离现象,且局部有掉块现象,围岩破坏时周边有很多的新生裂纹。由天然砂岩试件全部的卸荷破坏形态图可得出:初始围压越高,卸荷程度越强烈,岩体的破碎程度越高。卸荷破坏都具有沿卸荷方向的强烈扩容特征,主要表现为张拉破坏,都存在少量的平行于轴向加载的劈裂面,并伴随有环向裂纹。围岩试件的破坏形态随着围压的增高由脆性向延性进行了转化。通过FLAC3D5.0对相同高应力条件下的开挖卸荷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数值解的值虽小于试验值但呈现的规律相同。在内径为125mm的数值模拟中同样监测到了围压试件的卸荷破坏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8-03-30)
侯公羽,李小瑞,梁洪垚,梁金平,张广东[4](2018)在《使用石膏围岩试件模拟巷道开挖卸荷效应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巷道(隧道)围岩在开挖卸荷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及破坏机制,实现对巷道开挖卸荷过程中真实加、卸载过程的模拟,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巷道围岩开挖卸荷模型试验系统,对高强石膏材料制作的小型围岩试件(厚壁圆筒:高290 mm、外径200 mm、内径100 mm)进行了巷道开挖瞬态、缓慢卸荷以及破坏的模拟试验。试验过程中采集到围岩试件轴向和切向2个方向的应变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获得了开挖卸荷全过程的应变-时间曲线。试验结果表明:(1)围岩试件的轴向基本都呈现受压状态,部分测点出现拉压变化,轴向应变在缓慢卸荷时可充分展现其弹塑性变形,而在瞬态卸荷时大部分的变形是在卸荷后慢慢释放的,卸荷结束后围岩试件有轻微蠕变现象;(2)围岩试件的内测切向应变大于外侧,即离洞壁距离越远,应变越小,试件在卸荷过程中向内膨胀;(3)同一测点,卸荷过程中切向应变大于轴向应变,切向应变对卸荷过程的反应更敏感,具有瞬时性,在围岩变形中起主导作用;(4)卸荷破坏时,切向应变先于轴向应变发生突变,即围岩试件破坏方向朝向洞内,试件破坏主要是环向剪切破坏伴随有竖向劈裂。(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小耿[5](2017)在《临河深大基坑开挖隆起稳定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临近河流湖泊的深大基坑越来越多,此类基坑往往受到地下水渗流和非对称荷载的作用,临河的河流水位变化对基坑的变形及稳定势必带来影响,目前的工程实践中对基坑的抗隆起稳定研究的传统方法并未考虑水位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一个直观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河流水位变化对基坑受力及变形稳定的影响,然后建立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分析其受各种参数影响下的抗隆起稳定性。论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结合盐城市先锋岛基坑工程实际,进行临河深基坑的河流水位变化的室内模型试验,通过控制模型箱河流槽的水位变化来模拟河流水位的变化,监测其围护墙弯矩及水平位移的变化,分析其随基坑开挖及河流水位变化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流水位的上升会增加围护墙的弯矩及变形,同时建立实际尺寸有限元数值模型,发现随着河流水位的上升,围护墙的弯矩及变形也是呈现增大趋势,模型试验的结论相一致,说明数值分析的合理性。建立了临河基坑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研究河流水位,临河距离,围护墙插入比及基坑开挖宽度对其基坑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抗隆起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在临河距离的大小对基坑的受力变形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是无限制的,在一定临河距离内临河侧围护墙的弯矩及水平位移会随着临河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围护结构的弯矩及水平位移随着基坑开挖宽度的增加而增加,抗隆起稳定性则随之降低。同样围护结构的插入比的增加会减小基坑的水平位移,提高抗隆起稳定性,但并不是无限制的提高,有一个合理的范围。所有上述变化临河侧的变化都较背河侧明显。对基坑工程某实例建立有限元的数值分析模型,将模拟的结果与现场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但在合理范围之内,有限元数值模拟能很好的分析基坑的开挖过程。(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侯公羽,李小瑞,张振铎,梁洪垚,张继成[6](2017)在《使用小型围岩试件模拟与再现巷道围岩开挖卸荷过程的试验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在实验室进行巷道(隧道)开挖卸荷过程的模拟,获得对围岩试件进行开挖卸荷试验的创新性监测方法与成套试验技术,研制了一套可以使用小型围岩试件模拟与再现巷道围岩开挖卸荷路径的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3个独立的子系统组成:(1)系统I:SAM–300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岩石叁轴试验系统;(2)系统II:小型巷道围岩试件加、卸载腔;(3)系统III:声波–声发射一体化测试系统。通过对3个子系统进行软、硬件集成与调试,获得了小型巷道围岩试件级别(高290 mm,外径200 mm,内径100~150 mm)的开挖卸荷过程的室内模拟与再现。使用小型巷道围岩试件进行了初步的开挖卸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试验系统可以有效地模拟:巷道围岩的开挖卸荷条件;巷道围岩在开挖卸荷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应力分布特征和破坏机制等。(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郭振宇[7](2017)在《TJ-1模拟月壤室内开挖试验与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月球上蕴藏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已知的矿物达100多种,稀土元素约有225-450亿吨,其中氦-3(一种清洁的核聚变材料)约有100-500万吨,是地球上蕴藏量的几十万倍。此外,月球表面表现出低重力、高真空、无磁场以及高温差等特殊的环境。如若在其上建立永久的月球基地,将对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有着重大的价值,同时可以缓解地球上的人口压力以及资源压力等问题。基于以上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世界多个国家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月球的探测,在此过程中,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登月的国家。我国的嫦娥月球探测计划从2004年起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未来人类开发月球资源以及建立月球基地时,将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月壤的开挖问题。由于月面的特殊环境以及月壤独特的力学特性,使得已有的基于地面环境下的地球土壤而得出的开挖经验和理论并不一定适用于月壤的开挖。故而,本文采用室内模型箱试验与有限元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月壤的替代材料—TJ-1模拟月壤开挖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设计合理的开挖设备和方案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TJ-1模拟月壤进行了不同开挖深度、推板宽度、开挖倾角、推板弧度的试验研究,着重分析了开挖阻力、推板前土坡、推板后土槽以及地基中土压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开挖阻力随推板向前推进迅速增大,达到峰值后逐渐趋于稳定。开挖阻力随开挖深度、推板宽度、开挖速度、推板弧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开挖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水平开挖阻力F与开挖深度h和推板宽度w的关系可以分别拟合为F=ah2+bh和F=aw+b,其中a、b、c、d均为拟合参数。开挖过程中,推板前侧土体快速堆积,推板后侧土体相应的产生凹槽,随着推板的推进,板前的土堆和板后的土槽形状逐渐稳定并持续到开挖结束。与开挖阻力表现出的规律相同,板前土堆和板后土槽的尺寸随着开挖深度、开挖宽度、开挖速度以及圆弧形推板弧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开挖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地基中开挖深度以下的土压力随着推板靠近逐渐增大,在距离约为100mm时土压力达到峰值,而后随着推板的远离而减小,并达到稳定值;地基表面埋设的土压力用于监测推板前受扰动土体的范围,受扰动范围也随着开挖深度、推板宽度、开挖速度、推板弧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开挖角度的增大而减小。(2)采用商业有限元软件ABAQUS中自带的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对TJ-1模拟月壤先进行了叁轴试验和静载荷试验的模拟,并将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随后模拟了一系列的开挖试验,分析了开挖阻力的变化及地基中的变形等信息,并将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本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TJ-1模拟月壤的力学特性和承载特性,可以用于开挖试验的模拟。采用直接对土体施加位移的方式进行开挖,结果表明开挖阻力以及地基内土体的影响范围均随开挖深度、开挖宽度、开挖速度、推板弧度的增大而增大,与室内试验的结果相符合。但开挖阻力随着开挖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与室内试验的结果相反。而后采用推板加载的方式对土体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开挖,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结果定性上与室内试验的结果相符,即开挖阻力随着开挖角度的增大而显着减小,但所得的数值与室内试验结果相比较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20)
姜萧,马险峰,袁聚云,午鹏奇[8](2017)在《软土异形基坑开挖离心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心模拟试验对非对称异形基坑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应用停机开挖方式,分叁步进行了开挖。根据左墙与中墙的间距L分别设置了叁种不同的工况L为30,18,6 m,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左墙与中墙的距离对中墙的变形特性影响以及墙后的土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左墙与中墙距离L的减小,开挖完成后中墙外侧的土压力逐渐增大,中墙顶部的左侧水平位移逐渐减小;上部悬臂下部内支撑开挖的坑中坑与普通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特性不同。(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缪林昌,王非,吴宏伟,吕虎[9](2017)在《平行盾构开挖离心机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平行盾构隧道近接开挖施工,研究了盾构隧道近接开挖对既有隧道结构内力、管片变形和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大小与开挖的步骤有关,而沉降槽的范围基本不变;2既有隧道靠近新建隧道一侧受拉,这一侧弯矩出现负增量,侧向土压力也有一定的减小,且既有隧道直径水平向变大,而垂向直径基本不受影响;3由于土拱效应,新建隧道已完成开挖部分管片拱顶的土压力随开挖进程先减小后增大;4采用地层结构法可以准确模拟隧道开挖过程的隧道结构力学特性与变形规律。(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徐前卫,程盼盼,朱合华,丁文其,陈国中[10](2016)在《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应力扰动特征试验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武宁—吉安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以Ⅳ级围岩为对象,采取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拱顶上方有、无断层两种情况下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塌方破坏的渐进性过程以及岩体内部的应力演化规律开展研究,从而为隧道塌方事故的预防和支护结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后,拱腰以下岩体往往因应力集中程度较高而率先剪切破坏;(2)当有断层存在时,隧道开挖使得断层下盘岩体处于悬挑状态而容易出现拉剪破坏;(3)隧道开挖主要对自两侧拱脚向上与水平面成45°+φ/2范围内的岩体有影响,而塌落破坏的岩体只占此影响区域的一小部分;(4)断层的存在使得拱顶上方岩体径向压力在隧道开挖后更易于出现降低,且应力降低范围相对无断层时的要大;(5)当无断层存在时,拱顶上方岩体切向应力集中是伴随着岩体的开裂和塌落而逐步由隧道周边向外侧发展的,而当有断层存在时,拱顶上方切向应力集中则出现在距拱顶更远的位置。(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模拟开挖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到目前对滑坡现场岩土体材料参数的选取研究较为不足,从而对后续的边坡变形和稳定性分析造成重大影响,本文结合叁明市水舞半山郡开挖边坡的治理课题,按照“案例分析——试验研究与治理方案建议——数值模拟预测——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采用传统勘察结合原位直剪试验的手段对该边坡的岩土体材料参数进行准确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而后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对试验过程进行模拟还原,最后,对所提出的边坡治理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测。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叁明市水舞半山郡边坡进行了勘察分析,并结合现场直剪试验的研究手段对原位岩土体强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得到的散体状强风化石英砂岩抗剪断参数为c=180.79 kPa和φ=35.33°,抗剪(摩擦)参数为c=75.69 kPa和φ=35.23°。因此,参照工程经验,经参数折减后,最终推荐的抗剪(摩擦)设计参数为c=40 kPa,φ=30°。(2)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对现场直剪试验进行模拟还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土体强度参数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而后对试样的应力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一方面可以更为全面地展示直剪试验结果,揭示在试验中所无法获取的信息,另一方面,模拟结论也能够跟试验成果互为佐证,检验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便将其可靠地推广应用到滑坡的防治研究中。(3)针对Ⅲ﹟边坡的3a-3a’剖面,采用不同锚索框格梁方案,对11种边坡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敏感性分析的设计参数包括锚索的长度及倾角、锚索框格梁的层数。结果表明,最终确定的最优锚索框格梁方案为在前叁级开挖边坡采用锚索框格梁,锚索倾角为15°,其中第二级锚索长度为20 m,其余锚索长度为10 m,与治理前相比,边坡水平向位移能够降低62.3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拟开挖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施刚.软土地区基坑开挖现场抽水试验数值模拟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8
[2].唐雪峰.叁明市水舞半山郡开挖边坡现场直剪试验和边坡治理效果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3].李小瑞.围岩试件(厚壁圆筒)模拟巷道开挖卸荷效应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
[4].侯公羽,李小瑞,梁洪垚,梁金平,张广东.使用石膏围岩试件模拟巷道开挖卸荷效应的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8
[5].王小耿.临河深大基坑开挖隆起稳定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D].苏州科技大学.2017
[6].侯公羽,李小瑞,张振铎,梁洪垚,张继成.使用小型围岩试件模拟与再现巷道围岩开挖卸荷过程的试验系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7].郭振宇.TJ-1模拟月壤室内开挖试验与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17
[8].姜萧,马险峰,袁聚云,午鹏奇.软土异形基坑开挖离心模拟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7
[9].缪林昌,王非,吴宏伟,吕虎.平行盾构开挖离心机模拟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7
[10].徐前卫,程盼盼,朱合华,丁文其,陈国中.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应力扰动特征试验及数值模拟[J].现代隧道技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