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碳氮比污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低碳氮比污水,FBC,MBBR
低碳氮比污水论文文献综述
钱亮,贺北平,刘瑞东,高阳,陈周华[1](2019)在《低碳氮比污水提标改造工程设计及运行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中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设计规模为10×10~4m~3/d,原主体生物处理工艺为DE氧化沟。改造工程将原出水水质标准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提高至一级A。该厂进水为典型低碳氮比污水,BOD_5/TN低至1. 6,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生化处理改为改进型AAO+流态化生物载体工艺(FBC/MBBR),并新建深度处理设施,采用化学辅助除磷。在全年未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实际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准Ⅳ类标准。介绍了该工程的工艺流程、构筑物设计和设备配置情况,并对调试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4期)
闫沛涵,兰书焕,涂卫国,罗雪梅,李旭东[2](2019)在《反硝化菌YYD4强化生物滤池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实验室筛选到的高效反硝化菌YYD4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进行强化脱氮,探究了该菌在不同C/N比下脱氮性能,考察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处理低C/N比污水时的启动时间、脱氮能力与脱氮稳定性。结果表明,反硝化菌YYD4处理低C/N比水时其12 h硝氮去除率为99%,总氮去除率达81.38%,无亚硝氮积累。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对硝氮去除率为95.18%±4.10%,总氮去除率为94.11%±6.33%,较未强化滤池分别提升了9.76%与19.89%,停止投加菌液后强化滤池的硝氮去除率为96.81%±3.00%,总氮去除率为97.84%±1.40%,强化终止后反硝化生物滤池仍具备良好且稳定的脱氮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李昂,马放,张栋俊,邢路路,孙移鹿[3](2019)在《基于好氧反硝化及反硝化聚磷菌强化的低温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很难达标处理,多级A/O工艺、生物强化技术及生物膜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的】开发出一种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并进行中试研究,驯化出高效脱氮除磷菌剂并对系统进行生物强化。【方法】通过测定中试设备出水及污水处理厂出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NH_4~+-N)、硝氮(NO_3~--N)、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对比分析两种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能,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生物强化技术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中试设备对COD、NH_4~+-N、NO_3~--N、TN、TP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驯化的低温好氧反硝化菌TN去除率最大值可达84.21%,驯化的低温反硝化聚磷菌群对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5.75%;利用驯化菌群对中试设备进行生物强化后较好地改善了系统NH_4~+-N、NO_3~--N、TN、TP的去除效果;经生物强化后,具有好氧反硝化和反硝化聚磷功能的Pseudomonas菌群明显增多。【结论】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对于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很好的效果,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低温条件下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志华,秋亮,吴晓婷,张玥颖,刘胜军[4](2019)在《MAAO工艺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时流量的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段多级厌氧缺氧好氧工艺(MAAO)在实际工程中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但在低碳氮比条件下如何优化运行策略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在低碳氮比条件下(C/N<6),分析了在5组不同的进水流量和污泥分流量条件下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与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贡献率是影响总氮去除率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加大前端进水比实现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总磷的去除率主要依赖于第二、叁、四级的厌氧池的释磷效率,该效率取决于厌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综合考虑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确定进水流量分配比为35%∶30%∶20%∶15%,污泥分流比为10%∶19%∶29%的工况为最优工况.本研究成果对于低碳氮比条件的脱氮除磷工艺运行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于靖,黄显怀[5](2019)在《外加Fe~(2+)对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碳氮比情况下污水处理系统生物脱氮效果较差的问题,在外加Fe~(2+)情况下,通过监测氨氮、总氮去除率及活性污泥微生物种群分布情况,分析铁离子对低碳氮比SBR污水处理系统生物脱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Fe~(2+)质量浓度为2 mg/L,碳氮比由6.67降至2.22时,铁离子的存在对SBR污水处理系统脱氮效果作用明显,氨氮去除率均接近100%,总氮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0.69%,较起始阶段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0.09%、 40.59%。随着Fe2+的加入,活性污泥中优势菌属也转变为参与生物脱氮的厌氧绳菌科、红环菌科和硝化螺旋菌科。停止外加Fe~(2+),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降低至89.20%、 36.10%。铁离子的存在和累积对低碳氮比SBR污水处理系统生物脱氮有促进效果。(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9年02期)
袁悦,刘瑾瑾,彭永臻[6](2019)在《污泥厌氧发酵物强化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脱氮除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使用污泥厌氧发酵物作碳源时的成本,以及简化使用步骤,研究将既不进行发酵液与污泥的分离,也不去除副产物氮和磷的污泥发酵物直接作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碳源的可行性.以实际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将不同量的污泥碱性发酵物(0,20,50,100,200 mL,对应的SCOD质量依次为0,79,198,396,792 mg)作为生物反硝化脱氮和厌氧释磷的碳源,考察脱氮和释磷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反应结束时氮氧化合物(NO~-_x-N)先降低后升高,当投加量为50 mL(SCOD质量为198 mg、氮质量为12.9 mg、碳氮比为15.3)时,NO~-_x-N质量浓度最低,仅为1.2 mg/L且全部以NO~-_2-N的形式存在,对应的反硝化效率为94.9%;厌氧释磷过程随着污泥发酵物投加量的增多,释磷量不仅没有升高,反而会降低,当投加量为20 mL(SCOD质量为79 mg、氮质量为5.2 mg、磷质量为1.6 mg、碳氮比为15.3、碳磷比为49.5)时,反应结束时释磷量最多,高达23.8 mg/L.此外,通过模拟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以及鉴定细胞形态,得出污泥发酵物中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其活性均被抑制,即发酵物的引入不影响污水脱氮除磷系统主要菌群结构的稳定性.因此,污泥厌氧发酵物直接做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碳源是可行的,本研究中对于反硝化脱氮,50 mL为最佳投加量,对于厌氧释磷,20 mL为最佳投加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岩,赵剑文,宋超,俞斌,康树林[7](2019)在《低碳氮比污水脱氮技术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主要适用于低氨氮废水,对于低碳氮比、高氨氮的废水,其达不到理想的处理效果。本文综述了目前常规脱氮技术以及新型脱氮技术的近五年进展,以期为低碳氮比污水的治理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3期)
王于靖[8](2019)在《外加铁源对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脱氮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水环境问题显着,创造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迫在眉睫。氮作为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其危害大,但是目前对氮的去除尤其是高氮废水的研究还未十分完善,高氮废水的去除依旧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脱氮的方法对高氮废水并不适用,碳源不足是目前处理高氮急需解决的问题。短程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理论上可以降低脱氮过程对有机碳源的需求,但是因为工艺对条件要求苛刻,需要进行预处理等方式才能使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因此目前解决高氮废水的主要方式是人工投加碳源,使得碳氮比可以满足正常脱氮过程的需求,但此方法会使污水厂处理成本大大提高。而铁作为微生物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铁不同价态之间转化会产生电子转移,因此研究铁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投加少量的铁源促进生物脱氮进程,结合现有的处理方法,可以更好的达到高氮废水的处理要求,且二价铁盐有价格优势,可以降低因投加大量碳源而提高的处理成本。本试验采用SBR反应器,结合小试试验和连续性试验两部分,通过检测出水氨氮浓度、总氮浓度、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结合污泥形态变化等指标,分析外加铁源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小试试验分为碳氮比为0.5和2.2两部分,在不同碳氮比条件下,通过单次投加不同浓度及不同种类的外加铁源,研究外加铁源投加量及种类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试验研究在不同碳氮比条件下外加铁源的作用差异。连续性试验在小试试验得到初步成果的条件下长期投加Fe~(2+),并调节进水碳氮比,结合出水总氮浓度、微生物多样性及活性污泥形态变化研究Fe~(2+)对系统内微生物的影响,从而分析Fe~(2+)对生物脱氮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不同的铁源种类对脱氮进程都有促进作用,且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单次投加Fe~(3+)和Fe~(2+)的作用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是两者作用效果都优于铁粉。且单次投加铁源对于硝化反应的促进效果要优于对反硝化反应的效果。(2)在低碳氮比的SBR系统中,Fe~(2+)单次投加量为2mg·L~(-1)时脱氮效果效果最佳。氨氮去除率可达到93.98%;总氮去除率最高为45.22%,相对空白对照组提高了8.77%。当单次投加量为20 mg·L~(-1)时系统脱氮有抑制现象。(3)连续投加Fe~(2+)对SBR的硝化反应进程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迅速,氨氮去除率可维持在95.52%以上。当停止向系统投加铁源后氨氮去除率即刻下降,恢复外加铁源去除率会立即回升。Fe~(2+)使污泥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系统不会因进水氨氮浓度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活性污泥在冲击负荷过大时部分微生物解体而引起硝化反应效果不佳的问题。(4)铁的累积对反硝化反应有促进作用。长期投加Fe~(2+)总氮去除率可达到90.69%,相对于未投加铁盐时提高了40.59%。当停止投加铁源后总氮去除率会逐渐下降,复加铁源后去除率逐步上升,这说明是由于铁的累积对反硝化反应起促进作用。(5)外加铁源对系统脱氮反应的促进作用随着碳氮比的升高而降低,Fe~(2+)的促进作用在低C/N下较为显着。仅靠单次投加铁源的促进效果并不足以完全解决碳源不足引起的问题,系统整体的脱氮效果依旧不佳,实际应用时还是需要碳源和铁源的联合作用。(6)外加Fe~(2+)可以显着提高微生物活性,投加铁盐使得表征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活性的TTC-DHA稳步增长,从初期的7.80μg/(mg?h)提高到59.21μg/(mg?h),停止外加铁源TTC-DHA会显着下降。(7)外加Fe~(2+)对SBR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丰度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脱氮除磷密切相关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等有促进繁殖的作用,有助于活性污泥中与脱氮除磷的相关菌种成为优势菌种,从而提高系统脱氮除磷的效果。参与生物脱氮的厌氧绳菌科、红环菌科和硝化螺旋菌科以及与除磷密切相关的PHOS-HE51和Xanthomonadales_Incertae_Sedi数量显着增加。停止外加铁源后,虽然系统内微生物物种丰度即物种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等优势物种的繁殖会受到抑制。(8)铁的存在和积累使得活性污泥颗粒增大、污泥浓度增加,抗冲击负荷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活性污泥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随着外加铁源的投加,污泥的颗粒增大,原生动物数量增加,活性污泥系统稳定运行,从而提高SBR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9-03-01)
徐炳阳[9](2019)在《铁碳微电解对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反硝化作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反硝化工艺以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脱氮效能高但投资成本较大,低C/N废水的处理一直是水处理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在低C/N环境下有机物无法供给活性污泥足够的电子进行彻底的反硝化作用,因此如何改善反硝化过程中电子供给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UASB反应器培养的反硝化活性污泥为基础,将铁碳微电解反应与生物脱氮作用耦合,在低C/N条件下达到了较高的脱氮率。分别进行了铁碳比、pH、温度、无机离子浓度及反应时间的对比实验,考察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铁碳微电解对微生物反硝化的适用性。并对铁碳微电解耦合微生物的复合体系进行了微生物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分析。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通过投加铁碳对生物脱氮促进作用的可行性研究得到,投加Fe-活性碳对原有的脱氮系统可以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铁碳的投加减少了微生物在反硝化过程中对碳源的依赖。在C/N=3条件下,与单独投加活性污泥相比,投加Fe-活性碳后NO_3~--N去除率由52.1%提高到了83.3%,在相同的时间内NO_3~--N浓度相对降低了14.08mg·L~(-1)。对比单独投加单质铁与活性碳来看,这一促进效果并不是简单的迭加作用。(2)固定铁的质量,控制投入的铁碳质量比,在C/N=2.25的条件下进行了铁碳比例分别为1:1、2:1、3:1、4:1、5:1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铁碳比为1:1时的反硝化效率最高,对比反硝化污泥,NO_3~--N的去除率由41.99%提升到93.84%。同时随着铁碳比的增大,复合体系内氨氮的生成量也随之增大。(3)在温度为10℃(低温)、25℃(常温)、35℃(高温)条件下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表明,铁碳微电解在25℃和35℃条件下的促进效果接近,在低温条件下促进作用不明显。由于铁碳微电解的作用,传统反硝化活性污泥不再需要高温条件也可达到相似的脱氮效果。(4)研究了pH值对Fe-活性碳-反硝化污泥脱氮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初始pH为5、7、9和11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pH=7时的脱氮效果最好,pH为5、9、11时的脱氮无太大差别,但pH=5时产生了较多的氨氮。pH值对Fe-活性碳-反硝化污泥复合系统的反硝化率无太大的影响,但会影响氨氮的生成量。(5)通过向系统内投加NH_4~+和Fe~(2+)研究其对复合体系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NH_4~+浓度的增大,复合体系的反应速率降低;Fe~(2+)的加入会提高NO_3~--N去除率及反应速率,但过高的Fe~(2+)会增加体系内氨氮的生成量。(6)对不同铁碳比下的复合体系进行了连续四个周期的实验,四个周期的实验结束后,铁碳比1:1和2:1的实验组仍可保持较好的促进作用,而铁碳比3:1、4:1和5:1叁组的微电解促进作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7)对实验过程中的微生物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投加铁碳会对传统生物脱氮系统内的微生物构成产生影响,投加铁碳后的样本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目(Betaproteobacteriales)及陶厄氏菌属(Thauera)的含量相对于污泥样本有所提高,铁碳比5:1样本中铁矿沙单孢菌属(Arenimonas)的含量高于其他样本。(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嘉辉,王武强,王春,刘小真[10](2018)在《低碳氮比污水投加Fe~0、Fe~(2+)协同活性污泥脱氮效率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许多城市污水属于典型的低碳氮比污水,低碳氮比污水本身所能提供的碳源已经不能满足高效脱氮的要求。以强化活性污泥脱氮性能为目的,本文探究了Fe~0、Fe~(2+)及其投加剂量对活性污泥脱氮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0和Fe~(2+)对活性污泥脱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Fe~0投加浓度为0.1g/L时,硝态氮去除率最高(35%),比不添加Fe~0时脱氮效率提高了5%。当Fe~(2+)投加浓度为0.05g/L时,硝态氮去除率最高(43%),比不添加Fe~(2+)时脱氮效率提高了8%。(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34期)
低碳氮比污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利用实验室筛选到的高效反硝化菌YYD4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进行强化脱氮,探究了该菌在不同C/N比下脱氮性能,考察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处理低C/N比污水时的启动时间、脱氮能力与脱氮稳定性。结果表明,反硝化菌YYD4处理低C/N比水时其12 h硝氮去除率为99%,总氮去除率达81.38%,无亚硝氮积累。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对硝氮去除率为95.18%±4.10%,总氮去除率为94.11%±6.33%,较未强化滤池分别提升了9.76%与19.89%,停止投加菌液后强化滤池的硝氮去除率为96.81%±3.00%,总氮去除率为97.84%±1.40%,强化终止后反硝化生物滤池仍具备良好且稳定的脱氮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碳氮比污水论文参考文献
[1].钱亮,贺北平,刘瑞东,高阳,陈周华.低碳氮比污水提标改造工程设计及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9
[2].闫沛涵,兰书焕,涂卫国,罗雪梅,李旭东.反硝化菌YYD4强化生物滤池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3].李昂,马放,张栋俊,邢路路,孙移鹿.基于好氧反硝化及反硝化聚磷菌强化的低温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中试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9
[4].李志华,秋亮,吴晓婷,张玥颖,刘胜军.MAAO工艺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时流量的优化控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王于靖,黄显怀.外加Fe~(2+)对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影响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9
[6].袁悦,刘瑾瑾,彭永臻.污泥厌氧发酵物强化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脱氮除磷[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7].张岩,赵剑文,宋超,俞斌,康树林.低碳氮比污水脱氮技术最新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
[8].王于靖.外加铁源对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脱氮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
[9].徐炳阳.铁碳微电解对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反硝化作用影响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
[10].张嘉辉,王武强,王春,刘小真.低碳氮比污水投加Fe~0、Fe~(2+)协同活性污泥脱氮效率对比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