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肟醚论文-王誉蓉,郑丹丹,王杨,叶浩,姚炜

吡唑肟醚论文-王誉蓉,郑丹丹,王杨,叶浩,姚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唑肟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2,4-叁唑,吡唑肟醚,合成,生物活性

吡唑肟醚论文文献综述

王誉蓉,郑丹丹,王杨,叶浩,姚炜[1](2019)在《新型含1,2,4-叁唑环结构的吡唑肟醚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设计制备了1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1,2,4-叁唑环结构单元的吡唑肟醚衍生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确认了其结构.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对粘虫、蚜虫和朱砂叶螨表现出良好的杀灭效果.在测试浓度为500μg/m L时,目标化合物对粘虫的致死率在90%~100%,与对照药阿维菌素的杀虫效果相近,其中有4个化合物对蚜虫的致死率均为100%,与对照药吡虫啉的防效相当;1-甲基-3-甲基-5-(3,5-二氟苯氧基)-1H-吡唑-4-甲醛-O-[4-(1H-1,2,4-叁唑-1-基)苯甲基]肟(8p)对朱砂叶螨的致死率为100%,与对照药唑螨酯的防效相当.当测试浓度降为100μg/m L时, 5个化合物对粘虫的致死率在90%~100%, 3个化合物对蚜虫的致死率在80%~100%;化合物8p对朱砂叶螨的致死率为80%.当测试浓度降至20μg/m L时, 2个化合物对粘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5%和70%.另外,部分化合物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周钱,郑丹丹,石玉军,姚炜,钱宏炜[2](2018)在《新型含恶唑环结构的吡唑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吡唑肟醚类化合物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含恶唑环结构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共计15个.通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朱砂叶螨、蚜虫和粘虫显示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测试浓度为500μg/mL时,10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均具有80%以上杀死率,其中4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表现出与对照药唑螨酯相当的防治效果,9个化合物对蚜虫的杀死率均达100%,与对照药吡虫啉的杀虫效果相近,14个化合对粘虫的杀死率均为100%,与对照药啶虫丙醚的防效相当.当测试浓度为100μg/m L时, 3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杀死率均为60%, 2个化合物对蚜虫的杀死率分别为90%和100%.当测试浓度降至20μg/m L时, 1,3-二甲基-5-(4-甲基苯氧基)-1H-吡唑-4-甲醛-O-[4-(恶唑-5-基)苯甲基]肟(7i)对蚜虫仍呈现出一定的杀虫效果,其杀死率为60%.(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姚炜[3](2018)在《新型吡唑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农药是植物保护的中心环节,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及抗性问题。因此,寻找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成为了农药创制者的研究重点。含氮杂环化合物结构灵活多变、活性高、选择性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农药领域。吡唑环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含氮杂环结构,许多常见的农药中均含有吡唑环结构,如唑螨酯、吡螨胺等。此外,1,2,3-叁氮唑、四氮唑、恶唑和1,3,4-恶二唑单元也是常见的农药、医药中间体。为了寻找高活性的吡唑肟醚类化合物,本文以唑螨酯为先导化合物,在其母体结构中引入1,2,3-叁氮唑、四氮唑、恶唑和1,3,4-恶二唑活性基团,设计合成了4个系列共6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吡唑肟醚类化合物,并用~1H NMR、~(13)C NMR及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含1,2,3-叁氮唑、四氮唑、恶唑和1,3,4-恶二唑结构的吡唑肟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杀螨活性。在5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A3,A4,A6,A8,A9,A10,A11,A12,A13,B9,B10,B11,B13,C2,C4,C6,C8,C9,C10,C12,C13,C6,D2,D5,D7,D9,D11和D13对粘虫、蚜虫的杀死率均为100%,化合物B2,B4,B5,B8,B9,B10,B11,B12和B13对褐飞虱的致死率均为100%,A3,A4,A6,A10,A11,A12,A13,C2,C6和D12对朱砂叶螨的杀死率均达100%;此外,在1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A2,A9,A11,A12和A16对粘虫杀死率均为100%;化合物A12对蚜虫致死率为100%,化合物A3和A10对朱砂叶螨的杀死率均为90%。在20μg/mL浓度下,化合物A9对粘虫杀死率仍为100%,优于对照药唑虫酰胺。本文所合成的6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吡唑肟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杀螨活性,相关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及生物活性测试数据可为今后吡唑肟醚类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合成方法及构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及实验基础。部分目标化合物亦可选作先导化合物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期刊2018-05-30)

戴红,姚炜,孙思宇,李玲,施磊[4](2017)在《新型含取代吡唑环结构的吡唑肟醚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吡唑肟醚衍生物,采用活性亚拼接方法,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含取代吡唑环结构的吡唑肟醚类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活性.在测试浓度为500μg/m L时,16个化合物对粘虫的杀灭活性可达80%~100%,14个化合物对蚜虫的杀死率可达80%~100%,12个化合物对褐飞虱的杀死率可达70%~100%.当测试浓度降为100μg/m L时,5个化合物对蚜虫的杀灭活性可达50%~80%.(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7年12期)

杨亚喆,林大勇,傅翠蓉,邹小毛[5](2015)在《新型含氯代噻唑基团和嘧啶环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抗性问题,寻找新的活性化合物,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运用生物等排原理,以吡唑肟醚为骨架,引入了第二代新烟碱类重要药效团氯代噻唑和另一重要基团嘧啶环,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吡唑肟醚类化合物.以1H NMR,IR,元素分析及MS进行结构确证,并进行了杀虫、杀螨及杀菌活性测定.部分具有氯代噻唑环的A系列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杀蚊虫活性(100%,5 mg·L-1)、杀豆蚜活性(100%,200 mg/L)和杀螨活性(100%,200 mg/L);具有嘧啶环的B系列化合物显示了一定的杀菌活性.(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5年01期)

[6](2013)在《新型含噻唑环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环化合物是当前新药发展的主流,而在杂环化合物中则以含氮杂环为主,吡唑类化合物作为含氮杂环体系中重要一员,在农药和医药领域都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如杀菌、除草、杀虫、植物生长调节及抗癌等,因而颇受人们的青睐。噻唑类化合物亦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杀虫、除草、杀菌、抗炎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在人类保健和农业生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已成为药物合成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国内外药物化学公司相继成功(本文来源于《今日农药》期刊2013年07期)

戴红,于海波,刘建兵,秦雪,王婷婷[7](2013)在《新型含噻唑环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活性较好的杂环农药,将噻唑基团引入到吡唑分子结构中,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含噻唑环的吡唑肟醚衍生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测试对标题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的杀菌、杀虫或植物生长调节活性.(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3年05期)

戴红,刘建兵,苗文科,吴珊珊,秦雪[8](2011)在《新型含吡啶环取代的吡唑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先导化合物,通过N-吡啶基吡唑肟与2-氯-5-氯甲基吡啶的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吡啶环取代的吡唑肟醚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杀虫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如化合物5c在浓度为50μg/mL时对番茄早疫的抑制率为61.4%;化合物5j在浓度为50μg/mL时对花生褐斑的抑制率为60.2%;化合物5i在浓度为500μg/mL时对蚜虫表现出50.3%的杀死率;化合物5f在浓度为10μg/mL时对黄瓜子叶生根表现出71.0%的促进生长作用.(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1年10期)

宁宇,付娜,朱有全,胡方中,李永强[9](2008)在《新型吡唑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优异生物活性吡唑肟醚类、新烟碱类和噻唑类化合物是农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由此诞生了许多新的杀虫剂,如唑螨酯、吡虫啉、吡虫胺和噻虫胺等。结合以上高活性杀虫剂的一些重要的结构特征如吡唑肟醚、噻唑杂环和吡啶环结构等,我们在唑螨酯的母核结构中分别引入吡啶和噻唑杂(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7-01)

史大斌[10](2006)在《吡唑肟醚、肟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类号:O621 吡唑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现已成为农药研究和开发的焦点,许多吡唑类化合物被用于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及医药。 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是一类重要有机合成中间体,而且它还在某些生物合成和代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吡唑肟酯(醚)类化合物不仅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且这类化合物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广泛的研究。为了找到新的有好的生物活性的吡唑衍生物,根据生物等排和亚结构连接法,我们设计合成了叁类新化合物,它们是10个N-取代-5-磺酰基吡唑肟酯(醚)类衍生物和5个N-取代对叁氟甲基吡唑硫醚类衍生物,同时我们还设计了5个双吡唑环的吡唑肟醚衍生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正在测试中。(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6-05-01)

吡唑肟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从吡唑肟醚类化合物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含恶唑环结构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共计15个.通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朱砂叶螨、蚜虫和粘虫显示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测试浓度为500μg/mL时,10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均具有80%以上杀死率,其中4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表现出与对照药唑螨酯相当的防治效果,9个化合物对蚜虫的杀死率均达100%,与对照药吡虫啉的杀虫效果相近,14个化合对粘虫的杀死率均为100%,与对照药啶虫丙醚的防效相当.当测试浓度为100μg/m L时, 3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杀死率均为60%, 2个化合物对蚜虫的杀死率分别为90%和100%.当测试浓度降至20μg/m L时, 1,3-二甲基-5-(4-甲基苯氧基)-1H-吡唑-4-甲醛-O-[4-(恶唑-5-基)苯甲基]肟(7i)对蚜虫仍呈现出一定的杀虫效果,其杀死率为6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唑肟醚论文参考文献

[1].王誉蓉,郑丹丹,王杨,叶浩,姚炜.新型含1,2,4-叁唑环结构的吡唑肟醚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有机化学.2019

[2].周钱,郑丹丹,石玉军,姚炜,钱宏炜.新型含恶唑环结构的吡唑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8

[3].姚炜.新型吡唑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探索[D].南通大学.2018

[4].戴红,姚炜,孙思宇,李玲,施磊.新型含取代吡唑环结构的吡唑肟醚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7

[5].杨亚喆,林大勇,傅翠蓉,邹小毛.新型含氯代噻唑基团和嘧啶环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5

[6]..新型含噻唑环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今日农药.2013

[7].戴红,于海波,刘建兵,秦雪,王婷婷.新型含噻唑环的吡唑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有机化学.2013

[8].戴红,刘建兵,苗文科,吴珊珊,秦雪.新型含吡啶环取代的吡唑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1

[9].宁宇,付娜,朱有全,胡方中,李永强.新型吡唑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2008

[10].史大斌.吡唑肟醚、肟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贵州大学.2006

标签:;  ;  ;  ;  ;  ;  

吡唑肟醚论文-王誉蓉,郑丹丹,王杨,叶浩,姚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