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探讨

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探讨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岩[1](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徐振连[2](2020)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家庭病床模式下,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为将来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性康复治疗工作提供借鉴与支持。方法将82例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是家庭病床普通服务组[1](对病情稳定后居家继续治疗的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我院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定期到患者家中免费提供药物,询问患者病情有无波动及有无口干、便秘、流涎、体位性低血压等各种药物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观察组是在对照组家庭病床普通服务基础上的综合性康复治疗组,康复医师在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不同时间点(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间SDSS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42.974,P<0.001),随着综合性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SDSS评分逐渐降低;经检验不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间SDSS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074,P=0.027),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前、4周末,两组患者的S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观察组患者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不同时间点(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间ADL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2.574,P<0.001),随着综合性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ADL评分逐渐降低;经检验不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间ADL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138,P=0.045),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前、4周末,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不同时间点(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间PSP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75.986,P<0.001),随着综合性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PSP评分逐渐升高;经检验不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间PSP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466,P=0.022),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前、4周末,两组患者的PS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观察组患者的PS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综合性康复治疗可以较明显的改善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衰退状态如自理能力差、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2、综合性康复治疗有效的提高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信心。3、综合性康复治疗增强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职业能力和家庭职能。使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到明显改善。4、综合性康复治疗改善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为他们更好的重返社会创造了条件,此研究也可以为社会病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提供借鉴。

雷艳辉[3](2020)在《精神分裂患者社区康复研究 ——以广州市N街社会工作介入为例》文中提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病因复杂、往往累及终生的常见精神疾病。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时有引发暴力事件,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少人对于这一群体的评价是“疯子”,“有病的”,这些标签的产生,导致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区康复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这样下去,导致其病情不断加重,人们对其标签化更加固化,从而产生恶性循环。本文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从微观、中观、宏观等多层面剖析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并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活动、政策倡导等多渠道深度解析介入方法和成效。本文研究发现,近年来广州市N街持残疾证精神病人的剧增并不是因为病人基数增多,而是跟地区良好的助残氛围不断浓厚,村(居)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分不开。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社会能加强社工服务的宣传力度,保障专业社工介入程序的畅通;加强村(居)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力度,充分挖掘辖区隐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视社区独生精神分裂症康复者家庭的帮扶;进一步落实民政系统、卫生系统、残联系统的工作联动部署,确保服务介入时的资源整合最大化。

朋娴[4](2020)在《接触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污名减少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由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三要素组成,指一般公众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施予心理疾病患者负面态度和标签。公众污名的存在影响了精神疾病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公众对他们的康复和危险信念、求助、就业、社交等方面,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家人和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员。由于心理疾病的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尤为重视对心理疾病污名的干预研究,以降低社会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污名。目前抗议、教育和接触这三种干预方式是国内外比较提倡的。其中,视频接触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且干预效果良好,但是干预效果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此外,对接触内容中的有效成分及影响机制的研究也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有效内容成分包括起患病经历、治疗过程和康复过程,即以往的干预多集中在病人的“病”,干预的有效因子也是与“病”相关的内容,如得到广泛认可的起病经过,治疗过程和康复过程。在本研究中引入高质量接触的概念以及贾玥蕾在其研究中所提炼的不同接触阶段,假设接触者对病人的“人”的部分的认识能显着减少污名,能认识到病人的“人”的部分代表着高质量的接触。根据以上假设,本文拟研究不同接触内容(高质量接触VS传统接触)对减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公众污名的影响,并探讨群际焦虑在接触干预与污名水平间的作用。由于国内外对心理疾病污名所采用的测量量表均无具体分类,因此本研究中所谈及的心理疾病污名具体指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本研究围绕这一目的,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的前后测实验设计,将108名大学生分为2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实验组1为高质量接触组(见病又见人),实验组2为传统接触组(见病不见人),控制组无任何干预。实验组视频材料1内容包括除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经过、治疗过程和康复过程之外,还加入了患者本身的人性特征,即ta与周围人相处的故事和ta自身的生活经历;视频材料2内容只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经过、治疗过程和康复过程。在干预活动前后分别以国内学者曾庆枝修订的精神疾病污名量表、群际焦虑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公众污名,在隔离、危险、能力三个维度上,传统接触组和高质量接触组均有显着干预效果,但两个实验组之间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接触干预内容均有良好的干预效果;(2)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群际焦虑在接触干预与污名水平中中介效应显着。最后,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讨论了其背后原因并针对今后在现实中应用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研究手段提出了一些建议。

徐振连,张永东[5](2019)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荣复军人医院的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仅家庭病床常规服务,观察组在常规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末,采用社会功能评价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进行评定,比较效果。结果:治疗后8、12周末观察组SDSS、ADL、PSP的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家庭病床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袁素丽,朱春燕[6](2019)在《综合心理治疗及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综合心理治疗及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予以单纯系统药物治疗,对照组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综合治疗及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各项评分及治疗12个月末的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各项评分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末复发3例,复发率为4.8%,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综合心理治疗及干预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张沥支[7](2019)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编制适合用于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了解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患者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评价,为护理人员更好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人文关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华生的人性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形成问卷初稿。选取2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了预实验,修改了部分调查条目的语言表述,形成预试版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235份预试版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离散趋势法、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7种方法对问卷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问卷。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四所精神病医院的308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自行编制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2)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各维度得分及条目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3)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进行两两比较;(4)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措施。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1)护理满意度;(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3)康复疗效,包括5个指标: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4)负性情绪,包括2个指标:焦虑和抑郁症状。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采用c(17)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2)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的变化;(3)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患者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康复疗效、负性情绪得分的变化,分析护理人文关怀干预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根据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的结果初步形成5个维度和65个条目的备选条目池。经3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后,初步确定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5个维度,共有42个条目。进行预实验后修改了1个条目的语言表述。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后,删除了4条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742%,删除了3个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最终形成了5个维度,35个条目的正式版调查问卷。经信效度检验得出问卷总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32,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16,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11。第二部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爱与归属的需求(28.07±6.24)、自我实现的需求(27.32±4.97)、自尊的需求(26.98±4.62)、安全的需求(25.94±4.83)、生理需求(25.39±5.76),需求总分(133.7±15.69)。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住院次数、患病年限、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病年限、住院次数、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是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1)护理满意度: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由84.6%提高到96.2%,有显着性差异(U=857.0,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满意度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6.5%,有显着性差异(U=839.5,P<0.05)。(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试验组的ITAQ得分由干预前的8.74±2.69分提高到干预后的13.38±2.07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ITAQ得分13.38±2.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9.37±2.01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3)康复疗效:试验组的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由干预前的12.36±2.18分、9.87±2.65分、8.04±1.96分、6.12±1.77分、9.25±1.69分降低至干预后的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工作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分别为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11.86±2.54分、9.56±1.68分、7.63±1.04分、5.88±0.49分、8.73±1.42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4)负性情绪:试验组的SDS、SAS得分分别由干预前的55.24±5.91分、51.42±5.46分降低到干预后的42.53±4.82分、38.45±4.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SDS得分42.53±4.8分、SAS得分38.45±4.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DS得分53.64±5.52分、SAS得分48.29±5.37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了解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康复期患者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较高并呈现多样化,应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优质护理的效果。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人文关怀观念,把关怀真正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3)基于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基础上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能增强患者的康复疗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梅真[8](2019)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医务社工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患者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本文从人口健康视角出发,关注精神障碍患者人群健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干预精神障碍患者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效果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促进医务社工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还为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成果贡献绵薄之力。首先,本研究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对微观系统中的患者进行效果研究发现,干预组自身前后比较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均具备显着差异(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具备非常显着的差异(P<0.05);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具备非常显着的差异(P<0.001),而对照组在三个量表中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次,采用了自身对照法对中观系统中的家属进行效果研究发现,家属的后测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在前测基础上基本均呈下降趋势,评分优于服务前。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宏观系统的社区环境进行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自身精神健康的关注度、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得到了提升,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消除。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从患者的社会生态系统出发,不仅有利于患者稳定病情、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提升社会功能,而且有助于缓解家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区居民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营造一个利于患者居家康复的和谐社区环境,使得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本文提出了关于促进精神健康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精神卫生问题纳入国家健康政策,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体系,二是加强精神健康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这类特殊弱势群体的偏见与歧视。三是鼓励医务社工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政府增加购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财政投入,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贾玥蕾[9](2019)在《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在全球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障碍中精神分裂症是污名最重的一种疾病,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对于疾病的治疗,很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较少关注患者本身,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在用接触干预减少污名的研究中,同样较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较少采用质性方法研究其过程。本研究采用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为接触者,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录研究者本人在接触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展现其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见病不见人;病先于人;人先于病;病是病,人是人。通过一方面呈现患者患病40年中的经历,包括药物治疗、胰岛素昏迷疗法、电抽搐疗法、脑立体定向手术,从而展现在该病人身上体现的中国40年中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的变迁与问题;另一方面身边人对其的看法,包括3名医生、一名护士、患者母亲、一名扫地阿姨、一名病友、患者本人,从而揭示不同人的角度对同一个精神分裂症看法的不同及其与患者的关系互动,探索该患者在康复中的困境,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黄闻[10](2019)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特征,分析一般资料、社会支持水平和病耻感水平对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的影响,为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临床理论参考。方法:对3所医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主要家庭照顾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疾病负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内在病耻感量表。结果:1.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率为100%;2.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中等程度以上负担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负担(69.15%)、家庭日常活动(64.68%)、家庭娱乐(64.18%)、家庭成员关系(59.20%)、家庭成员心理健康(51.24%)、家庭成员躯体健康(26.86%);3.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31.92分;客观支持得分7.40分;主观支持得分17.70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6.82分;4.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内在病耻感总分63.79分;疏远因子平均得分14.11分;刻板因子得分14.63分;歧视因子得分13.62分;退缩因子得分10.89分;抵抗因子得分10.54分;5.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总分与年龄、与患者关系、婚姻状况、职业、人均月收入、照顾时间、居住地以及患者病程、坚持服药程度、自理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社会支持总分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与患者关系、人均月收入、职业、照顾时间、居住地以及患者病程、坚持服药程度、自理程度、家族精神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在病耻感总分与性别、年龄、与患者关系、婚姻状况、职业、人均月收入、照顾时间、居住地,以及患者病程、坚持服药程度、自理程度和家族精神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6.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总分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内在病耻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总分的主要因素有:照顾者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总分、病耻感总分,以及患者坚持服药程度、病程和自理程度,共解释家庭疾病负担总分变异的64.9%。结论:1.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负担程度总体较重;2.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下;3.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病耻感水平总体处于中等;4.照顾者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总分、病耻感总分以及患者能否坚持服药、病程和自理程度是家庭疾病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5.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与家庭疾病负担呈显着负相关,病耻感与家庭疾病负担呈显着正相关。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1 绪论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流程图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3.5 有效性分析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致谢信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2)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组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脱落标准
        1.4 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评定
        2.2 研究工具
        2.3 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
        2.4 家庭病床服务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观察组与对照组 SDSS 量表比较
    3.观察组与对照组 ADL 量表比较
    4.观察组与对照组 PSP 量表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3)精神分裂患者社区康复研究 ——以广州市N街社会工作介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视角
    1.5 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者需求分析
    2.1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征
    2.2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问题鉴定与原因分析
第三章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工服务研究
    3.1 社工介入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方法
    3.2 专业服务的介入策略
    3.3 社工服务案例分析
    3.4 发挥社会工作政策倡导的功能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结论
    4.2 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接触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污名减少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心理疾病污名研究综述
        2.1.1 污名的概念
        2.1.2 心理疾病污名的种类
        2.1.3 污名成因
    2.2 心理疾病污名的影响
        2.2.1 公众污名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
        2.2.2 自我污名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
    2.3 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干预研究综述
        2.3.1 抗议干预
        2.3.2 教育干预
        2.3.3 接触干预
    2.4 群际焦虑
        2.4.1 群际焦虑的定义
        2.4.2 群际焦虑的相关研究
    2.5 问题提出
3 视频接触减少大学生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污名的干预研究及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研究设计
        3.2.3 测量工具
        3.2.4 视频材料
        3.2.5 实验程序
    3.3 研究结果
        3.3.1 被试基本情况
        3.3.2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公众污名干预结果分析
        3.3.3 群际焦虑在接触对康复期分裂症患者外显公众污名干预中的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从隔离维度来看
    4.2 从危险维度来看
    4.3 能力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4 两组实验干预效果分析
    4.5 群际焦虑在干预与心理疾病污名水平的中介作用分析
5 大学生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建议及对策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6)综合心理治疗及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社会功能评价
        1.3.2 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社交功能各项评分比较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7)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1 理论基础
        2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4 预实验
        研究结果
        1 文献分析结果
        2 患者访谈结果
        3 小组讨论结果
        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5 预实验结果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
        2 项目分析结果
        3 效度分析结果
        4 信度分析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3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4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干预效果评价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学原则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剔除与脱落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价指标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1.1.2 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精神康复工作
        1.1.3 医务社会工作更好地弥补现有精神健康服务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精神障碍患者
        1.3.2 居家康复
        1.3.3 医务社会工作
    1.4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述
        1.4.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
        1.4.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5 相关文献综述
        1.5.1 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研究
        1.5.2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服务研究
        1.5.3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服务研究
        1.5.4 简要评述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医务社工介入精障患者居家康复服务的实践
    2.1 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困境
        2.1.1 经济贫困
        2.1.2 家属照顾负担大
        2.1.3 社会歧视
    2.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的医务社工服务架构
        2.2.1 服务原则
        2.2.2 服务对象
        2.2.3 服务手段
    2.3 实践概况
        2.3.1 个案服务的实践情况
        2.3.2 小组活动的实践情况
        2.3.3 社区工作的实践情况
第3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
    3.1 实验设计
    3.2 正态分布检验
    3.3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
        3.3.1 精神障碍患者的生理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3.3.2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3.3.3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3.4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患者的个案效果分析
第4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效果研究
    4.1 家属服务效果研究设计
    4.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效果总体评分分析
        4.2.1 正态分布检验
        4.2.2 总体评分比较
    4.3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效果具体评分分析
        4.3.1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
        4.3.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家属抑郁情绪的影响
    4.4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患者家属的案例效果分析
第5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的效果研究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1.1 前测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1.2 后测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居民的精神卫生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5.2.1 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情况
        5.2.2 对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
    5.3 居民对精神障碍患者态度的调查结果
    5.4 居民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调查结果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结论
        6.1.1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促进精障患者康复效果
        6.1.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缓解精障患者家属的负面情绪
        6.1.3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消除社会歧视
    6.2 建议
        6.2.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体系
        6.2.2 加强精神健康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2.3 鼓励医务社工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发挥积极作用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9)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热点——基于VOSviewer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1.2.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求定性研究综述
        1.2.3 接触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公众污名的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及问题分析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什么是“叙事探究”
        2.1.2 叙事探究的发展史
    2.2 为什么选择叙事探究
    2.3 亲历叙事探究
        2.3.1 研究疑题的产生
        2.3.2 进入研究现场,确定研究对象
        2.3.3 我的角色定位
        2.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2.3.5 呈现研究结果
第三章 病,见病不见人——医学模式是污名的维持者?
    3.1 我初次见到林付生
    3.2 A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古怪刻板、意向倒错
    3.3 B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行动不便、药物效果不太好
    3.4 C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他不是那么没有救
    3.5 我眼中的林先生——他会伤害我吗?
第四章 病人,病先于人——关注病时,背后的人怎样了?
    4.1 病史
    4.2 起病
    4.3 从积极治疗到失去希望
        4.3.1 四处诊治
        4.3.2 绝处求生
        4.3.3 崩溃边缘
        4.3.4 彻底放弃
    4.4 我眼中的林先生——他痛苦吗?
第五章 人病,人先于病——是什么样掩盖了原本鲜活的生命?
    5.1 林付生的“疯言疯语”
    5.2 鲜活的生命
    5.3 林先生又打人了
    5.4 我眼中的林先生——我会因这样一个生命的消逝而感到难过吗?
第六章 人是人,病是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可以被消除多少?
    6.1 你想走就走吧,我不留你
    6.2 林付生的朋友
    6.3 林付生给我唱歌
    6.4 我眼中的林付生——这个疯子一直清醒着吗?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7.1 理解林付生——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7.1.1 林付生的生活关系
        7.1.2 林付生的康复困境
    7.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
        7.2.1 接触过程的变化阶段总结
        7.2.2 从初始阶段到第一阶段(只见病不见人)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3 从第一阶段(只见病不见人)到第二阶段(病先于人)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4 从第二阶段(病先于人)到第三阶段(人先于病)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5 从第三阶段(人先于病)到第四阶段(人是人病是病)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3 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与困难
        7.3.1 基于功能理论取向的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
        7.3.2 基于生物文化理论取向的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
        7.3.3 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困难
    7.4 研究的局限和困难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10)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精神分裂症患病现状
        1.1.2 我国精神卫生医疗现状
    1.2 家庭疾病负担的相关研究
        1.2.1 疾病负担的评价方法
        1.2.2 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负担现状
        1.2.3 家庭系统理论在评价精神分裂症疾病负担的应用
        1.2.4 家庭疾病负担的测量工具
        1.2.5 精神分裂症家庭疾病负担的研究进展
    1.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1.3.2 社会支持的测评工具
        1.3.3 精神分裂症家庭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
    1.4 病耻感的相关研究
        1.4.1 病耻感的概念
        1.4.2 病耻感的测评工具
        1.4.3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病耻感的研究进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家庭疾病负担
        1.5.2 社会支持
        1.5.3 病耻感
    1.6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问题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工具
        2.2.1 人口学资料调查表
        2.2.2 家庭疾病负担量表
        2.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2.4 内在病耻感量表
    2.3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估计
        2.3.1 样本量估计
        2.3.2 预调查样本量
    2.4 资料收集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对象选择
        2.5.2 问卷质量控制
        2.5.3 数据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照顾者基本情况
    3.2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得分情况
    3.3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3.4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内在病耻感得分情况
    3.5 不同人口学变量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及社会支持差异
        3.5.1 不同性别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2 不同年龄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3 不同家庭关系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4 不同婚姻状况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5 不同文化程度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6 不同职业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7 不同人均月收入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8 不同照顾时间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9 不同居住地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10 患者病程对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影响
        3.5.11 患者服药程度对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影响
        3.5.12 患者自理程度对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影响
        3.5.13 患者精神病家族史对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影响
    3.6 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与病耻感的相关性
    3.7 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照顾者一般情况
    4.2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现状
        4.2.1 家庭经济负担现状
        4.2.2 家庭日常活动现状
        4.2.3 家庭娱乐负担现状
        4.2.4 家庭成员关系现状
        4.2.5 家庭成员躯体健康现状与心理健康现状
    4.3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现状
    4.4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病耻感现状
    4.5 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与病耻感的相关性
    4.6 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D]. 徐振连. 青岛大学, 2020(01)
  • [3]精神分裂患者社区康复研究 ——以广州市N街社会工作介入为例[D]. 雷艳辉. 广州大学, 2020(07)
  • [4]接触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污名减少的干预研究[D]. 朋娴.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J]. 徐振连,张永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19(36)
  • [6]综合心理治疗及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 袁素丽,朱春燕. 中国现代医生, 2019(26)
  • [7]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D]. 张沥支. 青岛大学, 2019(02)
  • [8]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D]. 梅真.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D]. 贾玥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相关因素研究[D]. 黄闻.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