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中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建设

请注意中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建设

一、请重视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建设 读《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有感(论文文献综述)

舒岚琼[1](2021)在《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专题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嘉欣[2](2018)在《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传播与接受》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革故鼎新、承上启下、反思与重构并存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各个领域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了适应新的社会体制,消除文化大革命对教育、文化领域的消极影响,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历史知识便显得尤为必要。历史通俗读物做为传播历史知识最为普遍的载体,得到了国家与史学界的高度重视。于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通俗读物编写出版的高潮。史学工作者秉承着材料上尊重史实,内容上简明扼要,情感上宣传爱国主义的原则,在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新编写数量大概有一千多种,体裁包括史话体、传记体、故事体、问答体、图解体、历史散文、游记多种形式,种类包括通史类、断代史类、历史常识类、文化知识类、中国革命史类、地方史类、民族史类、中外人物传记类、文物遗产类、经济科技史类等。这批历史通俗读物要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将读物传播给更多的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和市场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84年进行的首届“爱国主义优秀通俗历史读物”的评选,为广大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出版树立标杆的同时,也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对历史通俗读物的关注,推动了优秀读物的出版发行。以“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为代表的大规模读书活动,参与人数达数千万,覆盖职工、农民、青年、少年儿童等不同职业年龄人群,配有专题讲座、书刊评介、读书演讲、读书征文、知识竞赛、读书研讨、论文答辩等辅助形式,设有专门评价激励机制。有效的保证了阅读效果,加快了历史通俗读物向大众的传播速度。同时,在全面改革的浪潮中,图书发行机制开始多样化,地方出版社自主性增强,民营书店、个体书摊兴起。在自负盈亏的体制下,图书发行销售机构加强了对新出版读物的宣传,并通过参加各种书市、书展多渠道促进读物尽快流向读者。从上百万的发行量和再版量来看,这批历史通俗读物阅读者多,社会需求旺盛;从现有的报纸杂志书评对这些读物的好评来看,这批历史通俗读物质量较高,影响力大;从读书活动等普通读者的反馈资料来看,这批历史通俗读物在受众中流传广,推动了历史知识在民间的普及。

吴霞[3](2017)在《民国时期山东省中学文学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新文学的发展与山东省中学的文学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蔡元培、陈独秀、刘半农等新文化先驱在推进新文化发展的探讨中,将新文学的构建和传播深入到中小学校的国文教学之中,自此,山东省中学的国文教学便和新文学、新文化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国文教学作为文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发挥了沟通文学教育与新文学互动桥梁的作用。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便促使这些学校的国文教育直接参与到了新文化运动之中,并相继产生了良好的新文化、新文学风气。民国期间,该省吸引和接纳了诸多新文学作家,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有在中学任教的经历,在济南、青岛等诸多城市培养和带动了一批新文学爱好者和创作实践者,很多学生受他们的影响产生了新文化观念,树立了新文学理想。本文以校园为考察阵地,通过对山东部分中学文学教育的状况进行探究和分析,借助于部分中学的校史资料,以及与研究相关的回忆着作等相关资料,对民国时期山东中学的文学教育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他们之间的互动影响、教育成效、文化动向的相互关系。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主要交待选题的缘起、选题的意义、选题的价值以及选题的方法。正文部分分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在新文学的影响下,民国时期中学的课程设置情况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国文教材中的新文学选文以及学生接受新文学的效果这三部分,从“教”和“受”两个方面分析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阅读教学、教材选文等,具体考察新文学在具体国文教学中的存在状况,从局部窥探新文学与文学教育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探讨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较为系统的作文训练教育,以及这种基础教育对其文学素养的养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主要通过两部分来探究:一是在期刊制导下的作文训练促进了学生的写作的社会化;二是作文教学促进了学生新文学意识的养成。本章最后通过学生日后文学道路的选择,来看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新文学兴趣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第一节主要以校园为依托来考察学生的新文学阅读情况;第二节则通过对学校图书馆、社团以及读书会等组织或者机构引进书刊的状况,来了解学生的课外新文学阅读情况;第三节则通过学校的话剧演出等情况来看学生的校园活动参与状况及其校园活动的对外性。本章主要探讨校园文化活动为新文学的传播和生产所提供的生长空间问题。余论部分则是对山东省中学的文学教育所产生影响的总结,从形成了校园文学群体和新的文学传统角度入手加以分析,指出民国时期山东省中学的文学教育没有培养出有影响力的作家的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初高中语文教育的借鉴价值,从重视文学教育、合理对待经典作家作品的选材以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加以说明。

赵晓晖[4](2017)在《将天国建在人间—谢颂羔(1895-1974)的文化理想与人生实践》文中认为谢颂羔(1895-1974),笔名济泽,英文名Zong-KaoZia(简称Z.K.Zia),曾长期担任广学会的编辑部主任,兼任沪江大学教授,是近代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胡适、陈垣、张伯苓、丰子恺等近代文化名人都有交往。他一生有着译近200部,发表文章600多篇,在宗教教育、文学翻译及创作、青少年教育、社会启蒙等多方面均有不凡成就,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但1951年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致湮没无闻,至今尚无人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为揭示这一类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在大量搜集一手资料和深入考证、实地走访的基础上,首次对谢颂羔的文化理想和人生实践进行了全面研究,对他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思考。本文共八章。鉴于谢颂羔被湮没很深,前四章主要考述了他的家世背景、求学经历、人生实践及与各界友人交游的情况,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纠正了目前学界的一些错误,构成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第一章《时代境遇与思想根源》查考了基督教进入宁波的经过并对谢颂羔的家庭出身进行了深入考证。家庭出身使得基督教文化在他的成长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他的思想根源。第二章《文化人格的形成》通过梳理谢颂羔的中英文着述,结合国内外校史资料拼接出了他的求学经历。中西合璧式的教育培养了他的人格,留学经历给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造就了他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第三章《人生实践的过程及结局》综合各种史料还原了谢颂羔的人生实践,他深受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想的影响,要求自己"既能说,又能行",为用基督教改变中国人而奋斗。第四章《人生的拓展》通过多方印证的方法爬梳了谢颂羔与胡适、丰子恺、贺川丰彦等大量中外友人交游的经历及内容。他的交游以基督教为中心,又不仅仅局限于基督教中人。通过与这些友人的交游,丰富和拓展了自己的人生,同时感染了朋友,也影响了社会。后四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论述了谢颂羔文化理想的内容及其在各方面实践的成就,对其翻译、着述中所表现的社会政治及宗教文学思想作了深入分析与评价,并探究了他对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贡献。第五章《文化理想的三个维度》分析了谢颂羔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并辅以科学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理想,并就他对"人格救国"理念的发展和宗教教育的观点进行了阐述。第六章《着译实践及其思想意蕴》论述了谢颂羔在编辑翻译、散文小说创作方面的贡献。第七章《教育实践及其思想意蕴》主要论述了谢颂羔在编写教材、为青少年提供读物及英语教育方面的成就。第八章《社会启蒙实践的一种范式》分析了谢颂羔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做的启蒙工作,有显性启蒙和隐性启蒙两个维度,重点突出了他的公民观、妇女观及家庭观在现代中国的价值。本研究以谢颂羔为标本,运用"内部的他者"的概念,比较全面地研究了谢颂羔在各个方面的成就,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突破了"内部的他者"专指进入某一系统主体的外国人这一局限,更加侧重中西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作为基督徒对当时社会的贡献,从而加深了对那一个时代和当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认识。本文还强调了在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进行接触的时候,作为弱势文化"内部的他者",更应注意自己角色定位的问题,有助于学术界对以谢颂羔为代表的近现代基督教知识分子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跨文化研究能在一个更为客观的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上展开。

匡玲娟[5](2017)在《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教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是当今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教书育人可借鉴的元素。同时,古诗词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是一线历史教师以及历史师范生必须关注与研究的主题。在21世纪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得以延伸和扩大化,历史教科书和考试试卷中出现大量引用古诗词作为材料的试题。随着学术界对古诗词研究成果的公布与新课改的深入,在历史教学中以古诗词为切入点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解、探究、评析与陶冶学生品德情操的方式逐渐适用起来,这在灵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面对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不乏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历史、教育与文学界的理论论述与历史教学实践探索,针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这一主题进行基础研究。笔者通过对古诗词与历史背景的概念界定,从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理论基础出发,以具体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在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教学中教师所注意的问题、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意义、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现状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所提出的拙劣的思考建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古诗词,并发挥出古诗词的历史价值、教学价值、育人价值仍然是一项需要不断开发的系统工程,历史教师任重道远,同时学生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广泛阅读,通过对古诗词以及相关史料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王月燕[6](2013)在《论钱理群的鲁迅研究》文中提出钱理群的鲁迅研究起步于1960年代,其《鲁迅与毛泽东》显示了他对鲁迅主体精神的高度关注。文革后期,他的世界观受到冲击,在阅读马列经典着作时,他发现了辩证哲学的批判性与鲁迅的批判精神相通,为他形成独立的鲁迅观做了准备。1976年他写的《读<野草><朝花夕拾>随笔》并未摆脱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已显示了重新探寻鲁迅“心灵”的倾向。进入1980年代,他发起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并开始周作人研究,促使他形成新的独立的世界观,并决定了他讨论鲁迅“历史中间物”的理论框架。《心灵的探寻》的出版标志着他独立的鲁迅观的生成,对自我认识和世界的认识也达到新的阶段。1990年代至二十世纪初,他的鲁迅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与鲁迅相遇》一书中,他强调“感觉鲁迅”这带来了他对鲁迅独特的解读,这本书延续了钱理群论着的口语化特色,其中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与他以往的《走近当代的鲁迅》等构成互补关系,它也标示着钱理群的鲁迅作品研究体系已进向完备。另外,它紧扣“真的知识阶级”的概念讨论鲁迅的论战,反映了钱理群在新世纪的困惑和从鲁迅那里寻找精神支援的独特的处理困惑的方式。

朱蕾蕾[7](2013)在《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活在当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悉心指导是势在必行的。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保持积极性,评价是一种最有效途径。但实际学习中教师们都致力于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而疏忽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开展的课外阅读只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主地、尽情地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如果只有师生读书的的过程,缺少成果的展示,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整体的评价体系,那是达不到预定效果的。因此,要真正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整套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内容、效果得以落实。本研究重新研究细化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目标,具体化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内容,制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原则。在积累大量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氛围中,再通过各种或封闭或开放的有效的评价机制(如开展多元评价策略、活动评价策略、即时评价策略、互动评比评价、考试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策略等)来维持和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多读书,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平常资料的收集、记载、积累,对个体对象行为追踪,对学生、班级、学校等特定研究对象的连续不断的成长轨迹的描述,对学生学习实践中发生的有趣的情景的真实描述,阅读评价过程的精彩回忆,对实践中突发事件或遇到的困惑的记录,对师生、亲子阅读交往的曲折经历等等形成案例,向大家提供具体的背景、场合、任务、事件及后果,引发人们反思阅读评价机制的利弊和如何更有效地针对不同个体、群体实施最恰当的评价方式,以促使其快速地进步。

许菊芳[8](2012)在《民国以来重要唐宋词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本是文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民国以来,唐宋词选的价值、功能更体现了现代性的转变。20世纪以来,唐宋词选既是当代人接受唐宋词的重要媒介,又折射出中国时代转型时期文艺思潮嬗变的轨迹。同时,民国以来的唐宋词选大多出于词学专家学者之手,凝聚了他们词学研究的智慧成果,因此,透过每一部词选,又能触及到词学观念演进的脉搏。基于此,文章运用宏观概括与微观剖析的方法,既全面梳理民国以来唐宋词选的选坛体貌,又深入剖析若干重要选本,勾勒民国以来唐宋词选发展流变的轨迹。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并对民国以来唐宋词选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民国以来唐宋词选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正文以上编综论、下编分论的形式展开对民国以来近百年唐宋词选的梳理和探究。上编四章,前三章分别从民国时期(1911-1949)、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9)、新时期以来(1979至今)三个时期展开论述不同时代语境下唐宋词选的体貌特征:民国时期,唐宋词选体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鲜明特征,选坛上新旧词选杂糅,选心和选型逐步多样化,白话词选与评析型词选代表了词选发展的新方向,作词法词选体现出传统学者挽救词文体创作于式微的努力和普及词体创作的构想。建国后三十年中,在文艺理论与创作政治化、功利化的时代环境下,唐宋词选整体表现出数量少和类型单一的特点,其选心偏重于思想性和人民性,选域偏向于豪放词和民间词,选型表现出由重选向重释的全面转变。新时期以来,在较宽松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多元化的文艺思潮推动下,唐宋词选再度繁荣。不仅选本数量多,而且整体呈现出编撰者层次多样、选心多元化、选型多维度、传播媒介多样化等特点。第四章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抽绎出民国以来唐宋词选嬗变的轨迹,并阐述了其历史文化意义。下编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为分论部分,通过重点剖析民国以来以朱祖谋《宋词三百首》、胡适《词选》、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胡云翼《宋词选》、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唐圭璋、缪钺等《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为代表的七部词选,展现民国以来唐宋词选的演变历程。《宋词三百首》集历代词选之大成,且选词精当,校勘审慎,堪称传统词选之“结穴”。胡适《词选》宣扬了白话词史观念,开启了现代型词选的新体例,建立了开创性的现代型词选范式。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贯穿着名家词的客观意识,同时标注词韵,兼顾填词和读词的双重意旨,是新旧交融的典范之作。胡云翼《宋词选》选词精炼,注释完备,既顺应了时代读者群体的需要,又烙上“左倾”思潮的鲜明印记,因此,它是一部影响广泛而得失参半的普及型词选。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不仅切合了时代的主旋律,注重选词的思想性,又超脱于时代之上,注重了选词之“广”与释词之“深”,并宣扬了词体鉴赏的理念,因此,它是一部融研究、鉴赏于一体的选坛别调。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既衣钵于晚清常州词派“重拙大”的词学追求,又开创了“简释”体的词选体例,旧思想和新观念、新方法融合一体,体现出延续传统、开启新声的选词意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兼具词选和工具书的双重性质,其以超大的包容量、选词与鉴赏方面广泛的覆盖面、普遍的影响成为词体鉴赏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以上论述,论文的结论是:民国以来,唐宋词选与时代文化政治意识、社会历史语境相低昂;唐宋词选折射出20世纪以来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唐宋词选整体呈现出选心、选型、体例等的历变过程和多元化色彩;且随着词体创作的式微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唐宋词选指示门径的功能弱化,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突显,与此相应,唐宋词选体例根本上也发生了由重选到重释的转变。

钱理群[9](2000)在《请重视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建设 读《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有感》文中提出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任继愈先生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的几本。“编者献辞”里的一段话引起我的兴趣:“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展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这里,明确地把“中学生和具有中

二、请重视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建设 读《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有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请重视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建设 读《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前人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
    1.1 编写原因
    1.2 编写成就
    1.3 编写原则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传播
    2.1 首届“爱国主义优秀通俗历史读物”的评选:国家层面的倡导
        2.1.1 评选缘由及经过
        2.1.2 获奖作品的广泛传播及社会影响
    2.2 国家推动下的读书活动与历史知识的传播
        2.2.1 职工读书活动
        2.2.2 青年与少儿读书活动
        2.2.3 乡村读书活动
    2.3 历史通俗读物的商业化传播运行
        2.3.1 出版发行行业的新变化对历史通俗读物传播的促进
        2.3.2 书刊宣传与翻译对传播的促进
        2.3.3 书市、书展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接受
    3.1 从出版情况看读物的接受
        3.1.1 书籍发行量
        3.1.2 书籍再版量
    3.2 从专业工作者看读物的接受
        3.2.1 专业人员作序
        3.2.2 专业书评
    3.3 从普通读者看读物的接受
    3.4 1990年代读物对1980年代读物的接受
        3.4.1 对编纂体裁的接受
        3.4.2 思想与传播方式的接受
结语
附录A 1978-1989年主要新出版历史通俗读物
附录B 1980-1989年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历史通俗读物
附录C 1985香港“中国书展”参展历史通俗读物目录
附录D 20世纪1980年代报刊杂志历史通俗读物书评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3)民国时期山东省中学文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G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山东省中学的国文课程与文学教育的开展
    第一节 民国山东省中学的国文课程设置与课程安排
    第二节 情感教育的凸显与理性灌输的退让
    第三节 学生接受新文学的效果
第二章 现代期刊制导下的山东省中学文学教育
    第一节 民国山东省中学文学期刊的办刊状况
    第二节 作文写作与学生新文学意识的培养
    第三节 新文学教育与作家的成长
第三章 民国山东省中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民国山东省中学师生的文学活动
    第二节 学生的新文学阅读
    第三节 学校演出与对外宣传
余论 民国时期山东中学文学教育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将天国建在人间—谢颂羔(1895-1974)的文化理想与人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时代境遇与思想根源
    第一节 基督教进入宁波
    第二节 美国长老会在宁波的早期活动
    第三节 丁韪良入甬与谢行栋受洗
        一、丁韪良来华
        二、谢行栋受洗
    第四节 严父谢志禧
    第五节 谢颂羔的童年
    小结
第二章 文化人格的形成
    第一节 从育英书院到东吴大学
    第二节 赴美求学
    第三节 爱情与奋斗
    小结
第三章 人生实践的过程及结局
    第一节 初返祖国
    第二节 加入广学会
    第三节 经历"一·二八"
    第四节 "既能说,又能行"
    第五节 面对日本侵略者
    第六节 转战成都
    第七节 抗战胜利之后
    第八节 1949年后的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人生的拓展
    第一节 与翻译出版界人士的交往
    第二节 与教育文化界人士的交往
    第三节 与丰子恺及弘一法师
    第四节 与其他人士的交往
    小结
第五章 文化理想的三个维度
    第一节 对基督教文化的吸收
        一、对基督教与科学的认识
        二、与时俱进的基督教思想
        三、对"人格救国"观念的发展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一、对儒家文化的看法
        二、对其他宗教的态度
    第三节 宗教教育与人格的养成
        一、人类离不开宗教
        二、宗教教育为人格教育之本
    小结
第六章 着译实践及其思想意蕴
    第一节 编辑杂志
    第二节 翻译工作
        一、宗教类书籍的翻译/
        二、对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作品的译介
    第三节 文学创作
        一、谢颂羔的文学观
        二、散文创作
        三、小说创作
    小结
第七章 教育实践及其思想意蕴
    第一节 编写教材
        一、编写教材概况
        二、所编教材的特点
    第二节 为青少年提供读物
        一、编译读物概况
        二、《学生们的故事》
        三、其他读物
    第三节 英语教育工作
        一、教授英语的目的
        二、关于写作
        三、关于阅读
        四、编撰词典
        五、与学习者互动
    小结
第八章 社会启蒙实践的一种范式
    第一节 基督教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谢颂羔的启蒙方式
    第三节 对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贡献
        一、公民观
        二、妇女观
        三、家庭观
    小结
余论
    一、内部的他者
    二、时代与命运
    三、现代化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谢颂羔年谱
    附录二:谢颂羔作品系年(着译类)
    附录三:收录谢颂羔姓名或作品的部分工具书及着作
    附录四:谢颂羔的相关照片
后记

(5)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教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价值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2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历史背景
        2.1.1 历史背景的概念
        2.1.2 历史背景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2.2 古诗词的历史特点
        2.2.1 古诗词在历史背景中的概述性
        2.2.2 古诗词在历史事件中的写实性
        2.2.3 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艺术性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2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
3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意义
    3.1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2 提高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
4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问题
    4.1 教师教学方面
        4.1.1 教师对古诗词中历史资料的掌握能力不够
        4.1.2 无法区别古诗词中历史背景的文学性与历史性
    4.2 学生学习方面
        4.2.1 课外文史知识涉猎贫乏
        4.2.2 对古诗词中的历史解读存在偏差
5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教学策略
    5.1 历史背景教学中古诗词的选用
        5.1.1 避免选用的片面性
        5.1.2 紧扣历史背景的相关性
        5.1.3 注意古诗词中诗人的感情色彩
    5.2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
        5.2.1 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
        5.2.2 区分古诗词中历史背景的文学性
        5.2.3 讲解历史背景的深刻性与全面性
    5.3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教学思考
        5.3.1 提高教师的历史与文学专业素养
        5.3.2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转变教学方式
        5.3.3 拓宽学生课外文史阅读视野
        5.3.4 在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附录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论钱理群的鲁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1960-1980 年代鲁迅观的转向
    1 民间思想村落中的探索
    2 1980 年代鲁迅观的转向
二、 1980 年代对鲁迅“心灵”的探寻
    1 作为研究目标的心灵辩证法
    2 主体参预与精神自救
    3 历史中间物与自我定位
三、 新世纪钱理群的鲁迅研究
    1 形式的创新与感觉鲁迅
    2 鲁迅作品研究的新进展
    3 真的知识阶级:新的自我定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
        三、 对学生期末考试课外阅读题试题及得分情况的分析
    第二节 论题的理论依据
        一、 教育学基础
        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
        三、 认知教学心理学理论
        四、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第三节 论题概念的界定
        一、 课外阅读
        二、 课外阅读评价
    第四节 国内外课外阅读研究综述
        一、 国外课外阅读研究概述
        二、 我国课外阅读研究概况
第二章 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研究操作与案例
    第一节 研究细化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目标
    第二节 研究具体化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内容
        一、 课外阅读的读物
        二、 阅读的读速和阅读量
        三、 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四、 独立阅读的能力
        五、 言语的积累与运用
    第三节 研究制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原则
        一、 模糊性原则
        二、 重过程原则
        三、 导向与激励性原则
        四、 多种评价策略相结合原则
        五、 开放性原则
    第四节 研究实施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策略
        一、 多元评价策略
        二、 即时评价策略
        三、 活动评价策略
        四、 考试评价策略
        五、 综合评价策略
    第五节 研究的成效
        一、 课外阅读的状况相对于试验初有了很大改观
        二、 课外阅读评价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三、 课外阅读立体评价系统开始形成
第三章 讨论和分析
    第一节 各种评价策略利弊对比分析
    第二节 课外阅读评价的注意点
        一、 因校因生施评
        二、 重施评,也重指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表(入学初家长填写)
    附录二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永嘉县 2009 学年语文下册期末试题(节选)
致谢

(8)民国以来重要唐宋词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本学的由来及选本的价值功能
    第二节 唐宋词选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上编 综论篇
    第一章 民国时期唐宋词选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唐宋词选兴盛的原因探求
        第二节 民国时期唐宋词选的体貌特征
        第三节 三大类型词选探究
        小结
    第二章 建国后三十年唐宋词选概述
        第一节 建国后三十年中唐宋词选衰退的原因透视
        第二节 建国后三十年唐宋词选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建国后三十年若干重要唐宋词选探论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唐宋词选概述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唐宋词选繁盛的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唐宋词选概貌
        第三节 五种特殊类型词选探析
        小结
    第四章 民国以来唐宋词选的发展轨迹及历史文化意义
        第一节 民国以来唐宋词选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民国以来唐宋词选的历史文化意义
        小结
下编 分论篇
    第五章 传统型词选的结穴之作:朱祖谋《宋词三百首》
        第一节 朱祖谋及其《宋词三百首》研究述评
        第二节 朱祖谋词学成就及《宋词三百首》成书过程
        第三节 《宋词三百首》对传统选本的继承与开拓
        第四节 《宋词三百首》的词选特色
        第五节 《宋词三百首》刊刻以来的传播与接受
        小结
    第六章 开创现代型词选的典范之作:胡适《词选》
        第一节 胡适的白话文学思想及其词学观念
        第二节 《词选》的编撰缘起及成书过程
        第三节 《词选》的选本特色
        第四节 《词选》的重要意义与影响
        小结
    第七章 与古维新、取精用弘的名家之选: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第一节 龙榆生其人及其词学贡献
        第二节 《唐宋名家词选》的成书过程及其版本考述
        第三节 《唐宋名家词选》的选本特色
        第四节 《唐宋名家词选》的选本价值与历史意义
        小结
    第八章 建国三十年中最具影响的普及型词选:胡云翼《宋词选》
        第一节 胡云翼的生平着述及其词学贡献
        第二节 胡云翼的词选观念及其词选编撰
        第三节 《宋词选》的选本特色
        第四节 《宋词选》的传播与影响
        小结
    第九章 识才兼备、意寓深广的研究型词选: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第一节 俞平伯的治词经历及其词学思想
        第二节 俞平伯的选词实践及其词选观念
        第三节 《唐宋词选释》的选本特色
        第四节 《唐宋词选释》的选本价值与时代意义
        小结
    第十章 亦新亦旧、“蕴义宣扬”的苦心之选: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第一节 唐圭璋的词学渊源及词学成就
        第二节 《唐宋词简释》的成书缘起
        第三节 《唐宋词简释》的选本特色
        第四节 《唐宋词简释》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小结
    第十一章 唐宋词鉴赏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唐宋词鉴赏辞典》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鉴赏热产生之原因及其表现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唐宋词鉴赏辞典的编撰及其共性特征
        第三节 《唐宋词鉴赏辞典》的选本特色
        第四节 《唐宋词鉴赏辞典》的历史意义和重要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民国以来唐宋词选经眼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请重视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建设 读《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有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专题教学行动研究[D]. 舒岚琼. 赣南师范大学, 2021
  • [2]20世纪80年代历史通俗读物的编写、传播与接受[D]. 张嘉欣.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民国时期山东省中学文学教育研究[D]. 吴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将天国建在人间—谢颂羔(1895-1974)的文化理想与人生实践[D]. 赵晓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5]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教学创新研究[D]. 匡玲娟.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6]论钱理群的鲁迅研究[D]. 王月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7]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研究[D]. 朱蕾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8]民国以来重要唐宋词选研究[D]. 许菊芳. 苏州大学, 2012(03)
  • [9]请重视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建设 读《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有感[J]. 钱理群. 出版广角, 2000(01)

标签:;  ;  ;  ;  ;  

请注意中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