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论文-尹晓利

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论文-尹晓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留守教育题材,发展困境,发展出路

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尹晓利[1](2015)在《新世纪农村留守教育题材儿童电影发展困境与出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农村留守教育题材儿童电影面临诸如拘泥于苦难叙事的贫困书写,儿童形象泛道德化等问题,对于乡土的描绘也多了都市人的主观想象,在主旨意义方面存在无效的升华。为此,此类题材的影片创作要始终坚持"儿童本位"理念,坚守"乡土"内核,建构丰富的儿童形象,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期更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5年12期)

周丽华[2](2013)在《镜像中的农村儿童——从教育视角透析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是中国版图的底色,农村儿童无疑是这个底色中最纤弱而活泼的一笔。从教育的视角透析近十几年来几部优秀的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反观当今农村儿童的生存现状与教育困境,以期为促进农村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3年11期)

王雪颖[3](2013)在《论新世纪农村教育题材儿童电影的内在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农村"教育"题材的儿童电影与20世纪90年代的同类题材电影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与转变。这主要体现在,儿童人物形象的深化;城乡教育空间内在互动的探索;以及用智性的"轻逸"力量对以往沉重化主题阐释的转化。在这些嬗变的背后体现了一种"大关怀"的视野,这是对以往同题材影片狭隘化"小悲悯"道德诉求的超越。(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3年09期)

尹晓利[4](2012)在《新时期中国农村题材儿童电影本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严格意义上是儿童电影的一种题材,在人们的印象中对它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本文力求阐明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概念:农村题材儿童电影首先是"为儿童"的电影,其次应以"乡土"为内核,再次还应正视成人审美和儿童审美二者的平衡和博弈。(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2年18期)

尹晓利[5](2012)在《开掘新的农村儿童形象——对新时期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中被接受者的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好的儿童影片塑造的儿童形象必须从儿童本位出发,满足受众群体的观影期待视野。同时,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在不断重建和改变的过程中。因此,新型的儿童形象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叁类:有缺陷的儿童、顽童和女孩以及挑战者。(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2年16期)

尹晓利[6](2012)在《新时期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中的儿童主体世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部分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中的儿童主体世界往往单一浅泛,农村儿童作为主流话语肯定的传统美德的化身而存在,忽略了儿童本身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缘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非儿童本位取向忽略了作为个体的儿童;影片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社会制度及相应的生产体制。另外,儿童观中的"儿童是可以被教育的"观点所造成的"文以载道"传统对儿童形象的"泛"道德化表述起了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2年59期)

胡彦吏[7](2009)在《近年中国“原生态”农村题材儿童电影风格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2000—2008年),原生态文化的蔚然兴起成就了原生态电影的艺术发展取向。原生态的民间文化与乡土特质使原生态电影大多与农村题材有天然的联系。采用自然本色的拍摄技法,呈现“原生态”风格特征的农村题材儿童电影,我们称之为原生态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什么是“原生态”?“原生态”从何而来?本文首先从不同角度分析“原生态”的内涵,并通过原生态电影的纪实性风格追溯其重要的理论来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中国电影界影响深远,从新时期至今,不断激发着中国导演的创作灵感,突出表现在近年来的农村题材电影上,呈现为“原生态”的风格特征。借助这股风潮,近年来一些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也散发出独特的原生态魅力。本文在论述其他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基础上,具体阐述原生态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风格特征,具体体现在:在展现农村自然风情的同时,大量非职业演员使用方言对白演绎动人故事,形成了影片强烈的纪实性风格,也为影片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市场的丰厚回报。“原生态”之于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还有很多需要正确把握的要素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与农村题材成人电影相比,农村题材儿童电影更适合体现原生态风格特征,但远没有原生态农村题材成人电影所能达到的批判力度和美学价值;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相比,原生态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继承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又加强了电影的故事性和“无技巧”的技巧性;与伊朗等国外优秀儿童电影相比,原生态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应该学习的是其单纯、简约、温情的电影语言与丰富的主题意蕴相辅相成的巧妙。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电影,不仅具备原汁原味的自然表现,更是生命真实和人性本真的追寻和表达,从而实现自然原生态和人性原生态的完美结合。最后,本文以点带面,由原生态农村题材儿童电影扩展开来,于中国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与中国儿童电影一种整体性观照,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中国儿童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期待本文在历时、共时的研究视野上给予中国儿童电影一种“智慧的关怀”。(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9-06-10)

胡彦吏[8](2008)在《当下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得与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农村题材的成人电影一样,新世纪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也充分表现出关注当下的热情。以区域性的贫困为创作背景,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纷纷把焦点对准贫困中儿童的教育、亲情、成长等问题上。它们或突出农村孩子求学的艰辛、逃学的无助;或呼唤亲情的温暖、传统的伦理道德;或思考成(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08-07-12)

尹晓利[9](2008)在《新时期中国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题材儿童电影”是一个很少被专门使用的概念,本文中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特指以农村儿童为表现对象,以乡村为故事背景,具有乡土意识同时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为儿童”和“以乡土为内核”始终是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两大关键词。本文以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界定入手,细致梳理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发展脉络,同时结合典型影片的分析对新时期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后结合儿童心理学、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等相关理论,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文化学角度就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艺术突围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题材儿童电影正走着一条越来越向儿童内心深处靠近的道路,尤其是多元化发展阶段,但是仍然有不少影片徘徊在农村儿童生活的外围,对其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鲜有深刻而细致的刻画。加之主题,类型的单调,“伪现实主义”,“泛”道德化倾向严重,造成其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为求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研究结论认为:应当给予农村题材儿童电影更多的人文关怀,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儿童心理出发,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方法,力求贴近儿童生命的核心;另一方面要在儿童审美意识和成人审美意识之间寻求平衡,使二者得以自然融合,避免“伪现实主义”,“泛”道德化倾向。另外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创作应当紧扣“乡土”内核,时刻怀有一种悲天悯人式的乡土感知和乡土文化思考对农村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予以特殊观照。农村题材儿童电影是儿童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发展同样关系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和业界对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关注和研究,以求触摸到农村的内质,见证和捍卫农村儿童这一失落群体的同样不容忽视的美好童年。(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6-30)

张浩月[10](2005)在《新时期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应该是新时期以来最富于变动,从而含义最含混的所指之一。一片氤氲之中,城市的身影赫然矗立在旁边。解读农村题材的儿童电影,城市也许是最好的比照坐标。农村题材儿童片的表述者是城市的成年人,影片蕴含的其实是城市人对城市和自己的想像,以及城市人对农村和农村儿童的想像。基于城市人在影片中体现出的对这两个向度想像的流变,以及年产量的走势,本文试图对农村题材儿童片的发展脉络进行划分。(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05年03期)

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村是中国版图的底色,农村儿童无疑是这个底色中最纤弱而活泼的一笔。从教育的视角透析近十几年来几部优秀的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反观当今农村儿童的生存现状与教育困境,以期为促进农村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尹晓利.新世纪农村留守教育题材儿童电影发展困境与出路分析[J].艺术品鉴.2015

[2].周丽华.镜像中的农村儿童——从教育视角透析农村题材儿童电影[J].科技创业月刊.2013

[3].王雪颖.论新世纪农村教育题材儿童电影的内在嬗变[J].当代电影.2013

[4].尹晓利.新时期中国农村题材儿童电影本体分析[J].青春岁月.2012

[5].尹晓利.开掘新的农村儿童形象——对新时期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中被接受者的再认识[J].青春岁月.2012

[6].尹晓利.新时期农村题材儿童电影中的儿童主体世界分析[J].考试周刊.2012

[7].胡彦吏.近年中国“原生态”农村题材儿童电影风格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2009

[8].胡彦吏.当下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得与失[N].文艺报.2008

[9].尹晓利.新时期中国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8

[10].张浩月.新时期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分析[J].电影艺术.2005

标签:;  ;  ;  

农村题材儿童电影论文-尹晓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