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点接触论文-柴宇峰,曾良才,陈克应

摩擦点接触论文-柴宇峰,曾良才,陈克应

导读:本文包含了摩擦点接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颗粒脱黏,点接触,弹流润滑,摩擦界面

摩擦点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柴宇峰,曾良才,陈克应[1](2019)在《颗粒脱黏对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模型,利用MATLAB对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颗粒脱黏对接触区域油膜厚度和压力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异质材料内部的最大剪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颗粒脱黏均会增加颗粒分布区域的油膜厚度,其中颗粒上方脱黏的作用最为明显;随着颗粒埋布深度的增加,其脱黏对于膜厚的影响逐渐减小,高弹性模量颗粒脱黏对油膜厚度变化的影响小于低弹性模量颗粒脱黏;颗粒发生脱黏后,油膜压力会在油液移出颗粒分布区域时产生激增,严重影响点接触弹流润滑性能;颗粒脱黏会在颗粒靠近脱黏区域的两侧形成很大的剪应力,从而导致异质材料产生裂纹甚至断裂等进一步失效。(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聪[2](2019)在《油-气润滑点接触滑动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润滑作为气-液两相流润滑技术,具有润滑效率高,密封性能好以及洁净无污染等众多优点,在轧辊轴承和高速电主轴等点接触摩擦副润滑系统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油-气润滑供给参数对摩擦界面润滑油的流动特性和配副间的散热行为有重要影响,是决定配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关键因素。若参数设计不合理,将导致润滑失效,引起配副发生剧烈磨损以至报废。目前对于油-气润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液两相流的形成机理、应用效果评价与分析等方面,而对油-气润滑条件下点接触副摩擦磨损特性研究较少。为明晰油-气润滑对配副摩擦学特性的影响,本文以点接触滑动摩擦副为研究对象,开展油-气润滑点接触摩擦试验,结合空间流场模拟以及对流换热理论对油-气润滑流动特性和散热性能进行分析,考察油-气润滑对点接触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油-气润滑点接触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验证。首先对油-气润滑试验方案进行设计,对试验测试系统进行合理架构。然后搭建油-气润滑点接触试验系统,并对相关测试分析项目进行介绍。最后在搭建的油-气润滑点接触试验台上,进行干摩擦、滴油润滑和油-气润滑摩擦试验,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试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实验设备的可靠性。同时试验结果也表明:油-气润滑在供气速度一定时,随供油量增加润滑性能得到明显提升。(2)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点接触滑动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研究。合理设计供油位置,开展油-气润滑点接触滑动摩擦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点接触滑动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大、过小的喷射角度和距离均会使接触点油相体积分数下降,导致试件磨损呈现增大趋势;在接触点附近一定距离和角度下喷射,摩擦副间油相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试件磨损较轻微;改变喷射距离以及喷射角度,试件滑动摩擦的磨损机理均为磨料磨损。(3)油-气润滑散热对点接触副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设计环境温度加热装置,进行不同供气速度和温度下的油-气润滑试验,并与滴油润滑试验进行对比,考察油-气润滑散热对点接触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副间对流换热能力随供气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摩擦系数与摩擦温升均先减小后增大;提高环境温度,配副间对流换热能力几乎不变,摩擦系数和磨损质量均呈轻微减小趋势,摩擦闪温几乎不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幅度较小;试验中增大供气速度和试验环境温度,使试件材料表面的磨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综上所述,合理设计系统参数,能改变润滑油在接触点的流动特性和改善配副间的散热性能,降低点接触滑动摩擦磨损。研究工作可为工程中油-气润滑系统性能开发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5-16)

刘聪,童宝宏,徐培民[3](2019)在《油-气润滑对点接触副滑动摩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MFT-3000型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以球/盘模型为考察对象开展油-气润滑点接触副滑动摩擦试验,并与相同工况下滴油润滑和干摩擦试验进行对比。利用白光干涉形貌仪、扫描电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和铁谱分析设备对磨痕轮廓、表面形貌、化学元素组成以及磨粒形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油-气润滑工况下,当供油量不足时,随供油量增加,摩擦因数、磨损量和磨痕参数等均出现明显减小趋势,但润滑性能较滴油润滑差;当摩擦副间润滑油充足,且供气速度达到一定值时,与滴油润滑相比,油-气润滑能够获得更低的摩擦因数,但磨痕形貌变化较轻微;在较低的滑动速度和载荷下,油-气润滑点接触滑动摩擦不会发生氧化磨损,油-气润滑散热功效对摩擦行为无明显影响,与滴油润滑以及干摩擦下磨损机制相同,均为磨粒磨损,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磨屑形状以碎屑状和片状为主,伴随着少数长条状。(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4期)

吴亮,童宝宏,郭丹,马丽然,胡晓磊[4](2018)在《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点接触副摩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润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常规零部件润滑设计中,通过合理制定润滑工艺方案,能有效减小接触副之间的摩擦,达到最佳润滑状态.选用45钢圆盘和GCr15球作为摩擦副材料,在MFT-3000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开展球-盘点接触副油-气润滑试验,同时结合油-气润滑流场数值模拟考察喷射方位、供油量和供气速度等不同润滑参数对点接触副摩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合理的喷射方位下点接触区域油相分布较为均匀,并有利于压缩气体将润滑油以微油滴形式喷射至摩擦副表面,润滑油滴与摩擦副表面发生碰撞、黏附和铺展等作用后形成油膜层,从而降低摩擦系数,提高润滑性能;供油量和供气速度对空间流场油相分布影响较为明显,在一定范围内,供油量的增加和适当的供气速度均能够改善油-气润滑效果.(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亮[5](2018)在《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点接触副摩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润滑是将润滑介质吹散成细小液滴并准确输送至摩擦副,从而达到降低摩擦热并实现减摩延寿的一种新型润滑技术。它克服了传统润滑方式的诸多缺点,以极低的耗油量和近零排放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常规零部件润滑设计中。本文以点接触副为研究对象,考察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点接触副摩擦特性的影响规律,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点接触油-气润滑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建立球-盘点接触油-气润滑空间模型,根据多相流的特点与流动性质,选择VOF模型与RNGk-e模型,设定适当的物理参数与边界条件,通过PISO算法对控制方程进行迭代计算求解。在模型与方法确定的基础上进行实例仿真,观测点接触副油-气两相流的运动过程和球表面的油相分布情况。(2)利用已建立的空间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下(供油量、供气速度、喷射方位和圆周速度)点接触副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润滑流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气润滑工艺参数(供油量、供气速度和喷射方位)通过改变空间流场的速度分布与压力分布,进而影响球盘表面油膜形状的形成;而油-气润滑工况参数(圆周速度)通过改变润滑油在球盘表面的分布与粘附能力来影响油膜均匀性。(3)以球-盘点接触摩擦副为试验对象,在MFT-3000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开展油-气润滑试验研究,同时结合数值模拟考察供油量、供气速度、喷射方位和圆周速度等不同参数对点接触副摩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试验过程中合理的润滑参数有利于压缩气体将精细油滴喷射至摩擦副表面,油滴与摩擦表面发生碰撞、粘附、铺展等作用后形成油膜层,从而降低摩擦系数以实现对摩擦副的有效润滑。(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2)

张占立,周鹏举,左朋辉,李延峰[6](2018)在《负游隙对四点接触转盘球轴承摩擦力矩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建立的摩擦力矩模型,分析了四点接触转盘球轴承的负游隙与摩擦力矩间的关系,并通过试验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轴承的负游隙越小,轴承的摩擦力矩越大,并且增幅越来越大。拟合出了摩擦力矩与负游隙间的关系式,解决了实际应用中轴承负游隙难以测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01期)

张硕[7](2015)在《点接触中低速状态下轴承润滑脂摩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工业领域,轴承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中,以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保证回转精度。目前,多数轴承采用脂润滑,润滑脂既可以起到减摩、抗磨的作用,又可发挥防锈、密封的效果。轴承在工作过程中常因运转温升、冲击载荷、差动滑动等现象致使润滑不良,因此在脂润滑轴承设计中,润滑脂基于实际工况的弹流摩擦特性以及润滑脂在不同材料配副下的减摩抗磨性能已成为决定轴承使用寿命与动态性能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利用现有试验设备,深入研究了SKF公司LGHB2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同时完成了对该脂实际工况下弹流摩擦特性的测试分析工作,为研发高性能轴承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本文利用改进后的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等对LGHB2润滑脂进行了多种配副、载荷条件下的减摩抗磨性能试验。对比分析了该脂在不同配副、载荷下展现的减摩抗磨效果,以及在润滑过程中配副间的摩擦磨损机理。研究表明:该脂在GCr15钢盘/GCr15钢球配副下展现的极压减摩、抗磨性能相对较好,GCr15钢盘/Si3N4陶瓷球配副次之,GCr15钢盘(未热处理)/GCr15钢球配副相对较差。本文以FVA3标准油品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球盘试验机和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双圆盘试验机的试验结果为参考,对原弹流摩擦力试验机进行改进和调试。当试验机稳定、精确后,模拟滚动轴承实际工况,对LGHB2润滑脂进行测试。通过分析试验结果,总结了弹流摩擦系数随滑滚比、载荷、卷吸速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中低速情况下适合于该脂的模型。研究表明:LGHB2润滑脂弹流摩擦系数随滑滚比、载荷、卷吸速度的变化规律明显,是一种轻、重载性能良好,能在较宽速度范围内使用的高效润滑剂;从模型的拟合结果可以看出,T-J模型仅适用于拟合该脂在热效应相对微弱时的弹流摩擦特性曲线,适用载荷、速度范围相对较窄。而四参数指数模型可以在整个试验范围内较为精确的拟合弹流摩擦特性曲线,适合于工程中预测该脂的润滑性能。(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鲁建东,张笠峥,宋晓利[8](2014)在《振动对点接触摩擦影响的测量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测量不同振动条件下的点接触摩擦力,对于研究振动与摩擦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精确地测量振动对点接触摩擦力的影响,研发了一套测量振动条件下点接触摩擦力的装置,可以改变频率、振幅和加速度等振动参数,测量在该振动参数下接触点摩擦力的大小,还能够测量振动条件下接触点处的压力变化,为研究振动与摩擦的关系提供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岳纪东,邓四二,倪受俊,李亮,杨虎[9](2014)在《负游隙薄壁四点接触球轴承空载下的摩擦力矩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负游隙四点接触球轴承游隙的计算方法,以空载状态下的薄壁四点接触球轴承QJ1830为例,考虑了负游隙状态下套圈变形对钢球与沟道间接触载荷的影响,分析了影响该轴承摩擦力矩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了该轴承空载状态下的摩擦力矩,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游隙值越小,摩擦力矩的理论计算值相对实测值的误差越小,当游隙小于-7μm时,误差小于30%。(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4年03期)

刘洪龙,王文中,赵自强,孔凌嘉[10](2014)在《表面微织构影响点接触润滑摩擦性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球-盘高副点接触开展微织构表面摩擦学性能实验研究。采用激光工艺在试样表面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形状、深度和面积比的矩形微织构,采用叁维表面形貌仪测量微织构的形貌特征,在摩擦磨损实验机上进行摩擦学实验,研究往复运动模式下微织构深度、间距等参数对球-盘点接触润滑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浅的微织构具有相对较小的摩擦因数;较高频率下微织构表现出较好的润滑和减摩效果;沿运动方向的微织构间距增大,摩擦因数逐渐降低,超过Hertz接触直径之后,摩擦因数变化不明显;垂直于运动方向微织构边长增大,摩擦因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4年01期)

摩擦点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气润滑作为气-液两相流润滑技术,具有润滑效率高,密封性能好以及洁净无污染等众多优点,在轧辊轴承和高速电主轴等点接触摩擦副润滑系统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油-气润滑供给参数对摩擦界面润滑油的流动特性和配副间的散热行为有重要影响,是决定配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关键因素。若参数设计不合理,将导致润滑失效,引起配副发生剧烈磨损以至报废。目前对于油-气润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液两相流的形成机理、应用效果评价与分析等方面,而对油-气润滑条件下点接触副摩擦磨损特性研究较少。为明晰油-气润滑对配副摩擦学特性的影响,本文以点接触滑动摩擦副为研究对象,开展油-气润滑点接触摩擦试验,结合空间流场模拟以及对流换热理论对油-气润滑流动特性和散热性能进行分析,考察油-气润滑对点接触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油-气润滑点接触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验证。首先对油-气润滑试验方案进行设计,对试验测试系统进行合理架构。然后搭建油-气润滑点接触试验系统,并对相关测试分析项目进行介绍。最后在搭建的油-气润滑点接触试验台上,进行干摩擦、滴油润滑和油-气润滑摩擦试验,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试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实验设备的可靠性。同时试验结果也表明:油-气润滑在供气速度一定时,随供油量增加润滑性能得到明显提升。(2)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点接触滑动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研究。合理设计供油位置,开展油-气润滑点接触滑动摩擦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点接触滑动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大、过小的喷射角度和距离均会使接触点油相体积分数下降,导致试件磨损呈现增大趋势;在接触点附近一定距离和角度下喷射,摩擦副间油相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试件磨损较轻微;改变喷射距离以及喷射角度,试件滑动摩擦的磨损机理均为磨料磨损。(3)油-气润滑散热对点接触副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设计环境温度加热装置,进行不同供气速度和温度下的油-气润滑试验,并与滴油润滑试验进行对比,考察油-气润滑散热对点接触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副间对流换热能力随供气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摩擦系数与摩擦温升均先减小后增大;提高环境温度,配副间对流换热能力几乎不变,摩擦系数和磨损质量均呈轻微减小趋势,摩擦闪温几乎不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幅度较小;试验中增大供气速度和试验环境温度,使试件材料表面的磨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综上所述,合理设计系统参数,能改变润滑油在接触点的流动特性和改善配副间的散热性能,降低点接触滑动摩擦磨损。研究工作可为工程中油-气润滑系统性能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摩擦点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1].柴宇峰,曾良才,陈克应.颗粒脱黏对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

[2].刘聪.油-气润滑点接触滑动摩擦磨损试验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

[3].刘聪,童宝宏,徐培民.油-气润滑对点接触副滑动摩擦行为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9

[4].吴亮,童宝宏,郭丹,马丽然,胡晓磊.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点接触副摩擦特性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8

[5].吴亮.油—气润滑流动行为对点接触副摩擦特性的影响[D].安徽工业大学.2018

[6].张占立,周鹏举,左朋辉,李延峰.负游隙对四点接触转盘球轴承摩擦力矩影响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8

[7].张硕.点接触中低速状态下轴承润滑脂摩擦特性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

[8].鲁建东,张笠峥,宋晓利.振动对点接触摩擦影响的测量装置[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

[9].岳纪东,邓四二,倪受俊,李亮,杨虎.负游隙薄壁四点接触球轴承空载下的摩擦力矩计算[J].轴承.2014

[10].刘洪龙,王文中,赵自强,孔凌嘉.表面微织构影响点接触润滑摩擦性能的实验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4

标签:;  ;  ;  ;  

摩擦点接触论文-柴宇峰,曾良才,陈克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