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器移植论文-张薇薇,王亚刚

编译器移植论文-张薇薇,王亚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编译器移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像阵列处理器,并行处理,编译器移植,模式匹配

编译器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张薇薇,王亚刚[1](2015)在《基于PAAG系统的编译器移植技术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西安邮电大学自主设计的一款面向图形、图像应用的阵列处理器PAAG系统(polymorphic array architecture for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多核处理器并行编译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CC编译器框架的可实现并行编译的移植技术。结合图像处理器并行处理要求和硬件特点,通过一种底层中间表示——寄存器传输语言RTL(register transfer language)进行模式匹配,完成指令选择,实现编译器移植;使用堆栈管理方式解决PAAG系统没有寄存器文件的问题和函数调用问题。该技术的实现打破了PAAG系统只能手工编译的局面,有效提高了单个处理器的编译效率,使PAAG系统的性能得到提升;对于并行处理的图形图像处理器,该技术是一种正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5年03期)

王力生,王田[2](2014)在《计算机综合实验C语言编译器设计探讨——基于LLVM架构的MIPS后端移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如今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以单点技术为主,效果比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以MIPS I指令集子集处理器为目标机的C语言编译器的实现方案,作为实验改革方案的编译原理实验部分。该方案基于LLVM开源项目,与传统的编译原理实验方案相比,使用现代化的编译器构造工具,其内容更加新颖,实用性更强。(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教育》期刊2014年01期)

吕鹏伟,袁成军,贺骊[3](2012)在《GCC编译器后端移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GCC编译器的体系结构出发,提出了GCC前后端分离的结构以适合移植到不同的硬件平台,分析了GCC后端移植的关键技术。重点阐述后端移植所必须的文件,并详细说明这些文件的作用,给出了RTL中间语言的语法结构以及典型指令的RTL指令模板结构。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对移植到新硬件体系结构的GCC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针对特定的硬件体系结构,GCC后端移植技术是可行的,能够产生正确的汇编语言代码。(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邓丹林[4](2012)在《基于SPARC平台的GCC编译器的分析与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计算机基础软件之一,编译器的作用至关重要。现今已经有多种相对成熟的编译器。按照生成代码所运行的目标平台划分,编译器可以分为两类,本地编译器和交叉编译器。由于嵌入式系统通常没有软件开发环境,因此,为这类系统开发软件时,通常需要使用交叉编译器。GCC是一个GNU推出的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交叉编译器,是Linux下最重要的编译工具之一。GCC最大的特点是软件重用和可扩性,人们可以方便的从GNU的官网上下载GCC开源代码,进行研究或者实用。GCC编译器前端支持多种语言,后端支持多种平台。GCC编译器支持多平台的关键在于:将平台特性信息的描述与算法分离,并通过映射机制将平台特性信息作用在各算法上。共享了算法,又实现了对平台特性信息的处理。本次课题分析了GCC编译器的结构和特点,并对GCC支持多平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另外,本次课题还对编译器中的堆栈保护技术进行了分析。GCC后端支持的平台之一是可扩充处理器架构——SPARC.SPARC是一款RISC微处理器,已经应用在了科学/工程、规划设计、实时和商业等各个领域的芯片和系统中。本文研究了SPARC V8的系统特征,寄存器,寻址方式以及指令集。SPARC微处理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扩充性。可以在SPARC微处理器中自由实现协处理器,SPARC中也提供了支持协处理器的指令集。本次课题在linux环境下构造基于SPARC架构的交叉编译工具链(sparc-elf),并通过修改相关代码,在编译器中添加自定义的协处理器指令,测试完成。(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2-03-01)

孟昭天[5](2010)在《基于GCC的ARCA3的编译器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向用户提供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软硬件开发平台时,需要开发出相应的编译工具链?由于编译器的原理复杂,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开发全新编译器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满足不了嵌入式系统开发对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所以通常采用成熟的目标可重定位的编译器框架,针对目标处理器的体系结构进行移植,生成所需的编译器?GCC是嵌入式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编译器,它具有源代码开放,结构清晰,支持平台众多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是嵌入式开发的首选编译器?本文基于GCC编译器框架,针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器ARCA3,利用GCC的目标可重定位特性,探索GCC的移植原理和方法,生成适用于ARCA3的编译器?移植过程分为GCC编译系统结构分析,ARCA3体系结构分析?GCC后端移植实现和测试叁个部分?首先,从整体架构上对GCC编译器进行分析,重点在与目标机器移植相关的后端分析上,明确了移植需要修改的内容?其次,从编译器移植的角度对ARCA3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定义了一组应用二进制接口,归纳了GCC后端移植所需ARCA3体系结构的信息?接着,结合GCC后端移植机制与ARCA3体系结构,从整数指令集中精心挑选出35条指令,组成一个完备的子集,按照功能作用分层次?逐步递进地进行GCC的后端移植工作,最后,对移植后GCC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移植结果正确,达到预期ARCA3编译器的目标?本文的工作方法和结果对其它体系结构的编译器移植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9-01)

韩永杰,喻明艳,桑胜田[6](2010)在《低专利风险的开源编译器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主流的开源编译系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优秀的GCC编译系统与LLVM编译系统,探索了其基础架构与移植方法,并对各自的移植专利风险进行了评估,为处理器厂商开发编译器工具链,完善软硬件开发平台和提升硬件性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微处理机》期刊2010年04期)

刘飞[7](2010)在《面向YHFT-DSP的GCC编译器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已广泛应用于雷达、音频视频、生物医学仪器等诸多领域。YHFT-DSP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自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高性能32位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它采用的是分簇的超长指令字体系结构,其主要特点在于运用静态指令调度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完全依赖编译器对程序中指令的相关性进行静态的分析,并以此决定指令是否可以并行执行,以及执行的顺序。可见编译器的编译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YHFT-DSP性能的发挥。由于目前并不存在与之完全匹配的开源编译器,完全重新设计又费时费力,因此面向YHFT-DSP的编译器重定向移植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基于可重定向编译器GCC,深入研究了GCC编译器后端移植技术,设计实现了面向YHFT-DSP的YHFT-GCC编译器。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在全面研究YHFT-DSP体系结构和指令系统以及GCC编译器结构的基础上,对GCC编译器的后端展开深入分析,提出了面向YHFT-DSP的GCC编译器后端移植方案,并完成了对YHFT-DSP的机器描述。设计实现了YHFT-GCC的函数调用、跳转指令、条件执行、指令调度等关键模块。这些模块的实现在GCC的后端移植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根据本文所研究的编译技术,完成了面向YHFT-DSP的GCC编译器移植,并对移植成功的YHFT-GCC编译器进行了具体测试和性能分析。结果显示,YHFT-GCC可以满足YHFT-DSP的编译要求。鉴于GCC编译器的开源特性,相信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随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能够获得更好的编译效果。论文最后给出了本文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05-01)

刘飞,孙永节,孙海燕[8](2010)在《基于C6x平台的GCC编译器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GCC提供的移植到新目标机的结构机制出发,讨论了C6x平台的GCC编译器移植实现方法。在分析GCC编译器的实现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移植GCC的后端,实现了一个基于C6x平台的编译器。在简要介绍C6x系列芯片体系结构以及GCC后端架构之后,对GCC移植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实现的过程加以描述。最后对后续研究工作做出规划。(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07期)

曾楠[9](2006)在《可重定目标编译器辅助移植系统设计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家电、手持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嵌入式产品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嵌入式软硬件开发也成为当今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为了实现复杂的功能,现代嵌入式系统大多拥有操作系统和一组应用程序,而编译器则是生成这些软件系统的基础。目前基于Linux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发多采用PC机为宿主机,使用交叉编译器来编译生成目标平台上运行的程序。这对编译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高质量的输出代码,又要有很好的可移植性。GCC是支持多语言、多目标编译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特别是它的后端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已支持基于叁十多种处理机的上百种硬件平台。这得益于它高度概括的抽象机中间语言和灵活有力的机器描述,以及其开源的版权。尽管GCC在可移植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GCC移植还是比较繁琐的工作,需要编写很长的GCC机器描述文件。其中核心的内容是用RTL语言写成的,机器对它分析比较容易,而人阅读和编写起来比较困难。这就意味着手工移植GCC需要较长的周期,这在当今技术高速更新的环境下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本文对GCC移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着重对RTL表示和机器描述的内部技术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套具有可视化图形界面的GCC辅助移植系统。该系统的输入是用户通过程序界面输入的目标平台硬件特性及其与GCC抽象机的映射关系,经过程序处理后输出可用于GCC的移植的机器描述文件。该系统是在GCC辅助移植方向上一次大胆和成功的尝试,对于提高GCC移植效率有很大帮助。此外,该系统还可以作为软硬件协同设计和ASIP设计中软件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6-06-30)

何群[10](2004)在《C编译器自动测试工具的剖析与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测试自动化是为了提高测试效率,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测试成本。Ctcgen对比验证测试模式使测试更加全面且容易实现测试过程自动化,用随机的思想和算法,代替“穷举”方法解决证明正确性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4年20期)

编译器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如今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以单点技术为主,效果比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以MIPS I指令集子集处理器为目标机的C语言编译器的实现方案,作为实验改革方案的编译原理实验部分。该方案基于LLVM开源项目,与传统的编译原理实验方案相比,使用现代化的编译器构造工具,其内容更加新颖,实用性更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编译器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1].张薇薇,王亚刚.基于PAAG系统的编译器移植技术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

[2].王力生,王田.计算机综合实验C语言编译器设计探讨——基于LLVM架构的MIPS后端移植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4

[3].吕鹏伟,袁成军,贺骊.GCC编译器后端移植技术[J].现代电子技术.2012

[4].邓丹林.基于SPARC平台的GCC编译器的分析与移植[D].华北电力大学.2012

[5].孟昭天.基于GCC的ARCA3的编译器移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韩永杰,喻明艳,桑胜田.低专利风险的开源编译器移植[J].微处理机.2010

[7].刘飞.面向YHFT-DSP的GCC编译器移植[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8].刘飞,孙永节,孙海燕.基于C6x平台的GCC编译器移植[J].科技信息.2010

[9].曾楠.可重定目标编译器辅助移植系统设计实现[D].厦门大学.2006

[10].何群.C编译器自动测试工具的剖析与移植[J].计算机工程.2004

标签:;  ;  ;  ;  

编译器移植论文-张薇薇,王亚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