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系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荆条,辽西低山丘陵区,根系,生长规律
根系分布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锋佰,孙海红[1](2019)在《辽西低山丘陵区荆条根系特征与生长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等手段,研究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林龄荆条根系特征与生长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荆条年龄的增长,主要侧根根长与株高的比值有减小的趋势,1年生的荆条根茎比最大为3.25~3.44,4年生的荆条根茎比为2.67~2.78;侧根长和株高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荆条年龄与根茎比具有较好的3次函数关系。随着根系的延伸,其他侧根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随着荆条年龄的增加,其他侧根总量增加。随着荆条株密度增大,荆条样地土壤内根系生物量逐渐增大,表现为YD大(株密度大的样地)>CG(荒草地)>YD中(株密度中等样地)>YD小(株密度小的样地);随着株密度的增加,荆条根系密度随之增加,CG>YD大>YD中>YD小。(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刘尧[2](2018)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根系菌群的分布和演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对植物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产生着强烈影响,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了解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在空间微尺度的分布和时间演替特征对于作物改良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多年的研究已证实,植物显着影响了其根系微生物组的结构组成。由土壤到植物根际再到根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呈梯度降低,并受到植物生长时期的显着调控。但是,豆科植物对其根系微生物组成员的动态选择特征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阐明,并且大多数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研究均在室内可控环境中进行,而对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物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田间条件下种植的大豆为研究对象,结合高通量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主要从菌群物种多样性以及共发生互作网络两方面分别对处于不同生长期大豆的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展开研究。结果如下: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比,大豆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显着下降且功能组成更加单一,并在演替特征上呈现出与大豆生长阶段密切相关的模式。受植物调控程度的不同,大豆根际和根内菌群具有不一致的演替特征。其中,根际菌群的组建主要遵循生态位适应性原则而根内菌群更多地由宿主信号显着调节。尽管如此,二者在结构组成上均朝向更加保守和稳健的方向发展并使得多样性更趋一致,特定微生物类群也逐渐在各自微生境中占据主导位置。受共进化适应性的驱动,大豆共生根瘤菌在大豆根系环境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土壤、大豆根际和根内微生物群落的共发生模式也由微生物所处的微生境类型以及大豆的生长阶段共同决定。大豆根系具有比土壤更为复杂的微生物网络结构,并与对应的菌群物种多样性组成显着相关。在大豆根系菌群多样性组成趋于稳定的同时,不同微生物间的互作程度则在一直加强并使得网络更具连通性。受大豆根系的影响,尽管并未发生明显菌群多样性组成的变动,土壤微生物网络在大豆生长后期也具有了更为紧密的连接。随时间推移,3种微生境的微生物网络中均出现更多的物种以关键节点的形式主导着网络结构的形成,同时网络中各物种间也更具相似的生态位共享模式以及协同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单立山,苏铭,张正中,王洋,王珊[3](2018)在《不同生境下荒漠植物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根系的垂直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一直是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地下根系入手来探讨混生群落植物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胁迫响应的研究少见报道。该文以荒漠草原区(灵武)、典型荒漠区(张掖)和极端荒漠区(酒泉)3个不同生境条件下单生与混生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为实验材料,采用分层取样法对其垂直根系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探讨了两种植物根系分布对混生及荒漠环境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同一生境条件下,混生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均高于单生,说明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后其根系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互惠,促进了植株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不同生境条件下,同一生长方式的红砂根系分布深度均大于珍珠猪毛菜,且根系消弱系数也普遍高于珍珠猪毛菜,说明二者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占据不同生态位,红砂表现为深根性,根系位于土壤深层,珍珠猪毛菜表现为浅根性,根系分布于土壤浅层。随着荒漠环境胁迫增强,单生和混生红砂与珍珠猪毛菜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均呈现出极端荒漠区>典型荒漠区>草原荒漠区的规律,且生境越干旱,混生群落根系分离越明显;单生与混生红砂根系消弱系数也逐渐增大,在极端干旱区达到最大值,珍珠猪毛菜变化不大,表明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群落根系生态位分离随荒漠环境胁迫增强而加大,验证了环境胁迫梯度假说。可见"地上聚生,地下分离"的混生方式可能是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群落适应干旱胁迫环境的生长策略。(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文泰,马明,董铁,刘兴禄,赵明新[4](2016)在《陇东旱塬苹果根系分布规律及生理特性对地表覆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陇东旱塬区不同覆盖物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根系分布及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以14年生苹果树为试材,采用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法,调查根系空间分布,并对根系生物量、根长、表面积等进行分析,测定根系活力、抗氧化酶类、活性氧代谢等相关生理指标,同时测定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结果表明:覆草可有效增大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增幅分别为2.7%~11.6%、3.2%~27.7%、5.1%~36.0%,但土壤容重降低,为清耕(CK)的88.7%~96.4%.CK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树干30~120 cm范围内的0~60 cm深土层中;覆草、覆膜处理主要分布在距树干0~150 cm、0~60 cm水平范围内的0~100 cm深土层中,以20~40 cm根系最为密集;覆膜处理细根总量仅为CK的96.4%,根系水平分布范围较CK有所减小,0~60 cm内细根占根系总量的51.6%.不同覆盖处理显着增强0~80 cm土层根系活力及抗氧化酶活性,其中覆草处理根系活力为CK的111.3%~136.7%.综合分析根系生长分布与生理活性、土壤理化性状等,认为覆草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较为适宜的地表覆盖方式.(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孙振[5](2015)在《呼伦贝尔草原群落根系分布构型多样化分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植物生物量在草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分配和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对草原根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种根系形态特征,生理特征以及根系构型等,对于草地根系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研究也仅限于对某一具体植物类型根系整体的结构特点,而对草原区分布的各种不同草原群落及其退化类型根系生物量的系统对比研究尚未见报导。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鄂温克旗和陈巴尔虎旗对呼伦贝尔草原开展了大量的地上生物量调查与根系分层取样测定工作,判断其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相互关系,确定群落根系的分层构型类型,同时分析了群落根系构型与植物主要类群组成的相互关系,研究了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及草原退化状态对群落根系分布的影响,探讨了根系生物量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库的贡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地上生物量与每一土层深度及0-30cm、0-100cm根系生物量均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0-30cm和0-100cm土层深度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y=5.853x+237.8 (R2=0.434; P<0.001) y=6.548x+362.5 (R2=0.498; P=0.002)2.在以每个样方根系单独取样统计情况下,群落根系的分层分布具有多样化的分布构型,包括V型分布、Y型分布、E型分布、T型分布和L型分布、O型分布及X型分布。其中,前4种根系分布构型根系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具有正相关关系,而3种分布构型则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该结果是对原有对根系分层分布主要为T型分布的主要补充。3.草原植物根系分布类型与构成群落的植物类群组成存在密切联系。主要群落类型分层平均根系生物量的分布构型主要表现为V型分布、Y型分布、T型分布和L型分布4种类型。其中,V型分布和Y型分布以高大丛生禾草和杂类草植物为主,而L型分布以根茎禾草为主,小禾草比重提高,T型分布中根茎苔草占有显着优势。4.草原不同退化状态具有不同的根系分布构型。禁牧原生群落和严重退化群落表现为T型分布,但前者以原生群落建群种和杂类草植物为主,而后者以重度退化群落建群种占据绝对优势。在V型分布和L型分布中,原生群落建群种和杂类草植物占优比例相当,Y型分布中虽然仍以原生群落建群种为主,但重度退化群落建群种比例明显提高。5.不同的草地利用方式对个根系构型的根冠比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6.对不同草原类型碳库水平的分析表明,不同根系构型对应的草原生态系统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其变化与各种构型的退化状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5-05-04)
王文静[6](2014)在《根区交替滴灌方式对葡萄根系分布规律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不同根区交替滴灌方式葡萄根系分布规律、根系生理特性以及光合作用的研究,为构建高效根区交替滴灌方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1a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植株两侧安装不同的滴灌设备,模拟根区交替滴灌技术。共设3种根区交替滴灌方式,分别为:树体两侧均采用地面滴灌方式(处理1);树体两侧均采用地下滴灌方式(处理2);树体一侧(A侧)为地面滴灌方式,另一侧(B侧)为地下滴灌方式(处理3)。对不同交替滴灌方式下根系重量、直径、长度、表面积、体积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以及根系活力、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片光合作用随灌水时间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结果:1.3种处理方式在A侧垂直方向0-20cm土层内,处理3的根重、根长、根表面积与根体积最大,与处理1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处理2;在20-60cm土层内,上述各根系参数表现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处理3与处理1差异不显着,与处理2差异显着。B侧垂直方向0-20cm土层内,上述各根系参数表现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在20-60cm土层内,上述各根系参数处理3与处理2差异不显着,都显着大于处理1。各处理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规律不同。处理1葡萄根系在0-20cm土层内的分布最多,占总根长的55%;处理2在20-40cm土层内分布最多,占总根长的49%;处理3的根长分布规律A侧与处理1一致,B侧与处理2一致。不同根区交替滴灌方式中,处理2的根系平均直径最大;处理3的根系总重、总长、总表面积与总体积均为最大,处理2次之,处理1最小。2.各处理灌水区根系活力随灌水后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缓慢下降,未灌水区根系活力迅速下降。不同处理方式,在灌水区根系活力表现为处理3>处理2>处理1,未灌水区表现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各处理灌水根区根系的Pro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未灌水根区,并随灌水后时间延长先保持稳定状态再逐渐升高,处理1上升最快,上升幅度最大。未灌水根区在复水后各处理Pro含量均迅速下降,处理1下降幅度最大,不同处理方式在灌水周期内处理1均为最大。不同处理方式对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与根系活力大致相同。3种处理方式均随灌水后时间的延长根系SOD、POD、CAT活性逐渐增强。不同处理方式中处理2的SOD、POD、CAT活性在各个时期均较低,处理3在A侧高于处理2但低于处理1,B侧与处理2无明显差异。处理2和处理3根系的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CAT活性在整个灌水周期内的变化幅度比处理1小。3.各处理方式葡萄叶片Pn、Gs、Tr和Fv/Fm、qP、ΦPSII,在灌水后3天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降低,在灌水后7天降至最低,异侧复水1天后,又逐步升高。不同处理方式在灌水后1天,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随灌水后时间延长各处理之间逐渐呈现显着差异,灌水后7天,上述各参数值表现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异侧复水1天后,各参数表现为:处理1>处理3>处理2。结论:结合根系分布规律与根系生理特性的结果,综合分析3种不同根区交替滴灌方式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光合作用的关系,认为处理3和处理2对根系构型的建成诱导效应优于处理1,促进根系下扎,使根系在土层内分布更加均匀,保持较好的根系生理特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4-06-01)
田福军[7](2014)在《杏-农复合系统大扁杏林带根系的分布规律及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辽西半干旱地区,通过建立以大扁杏为主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采用剖面挖掘法,对大扁杏林带根系的分布规律及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弄清了大扁杏吸水根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揭示出大扁杏林带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效应,提出可通过挖沟覆膜截根来减轻林带胁地危害的新办法,其中梯田壁栽植大扁杏具有开创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3期)
杨荣光,于春霞,张兴强,毕建杰,刘建栋[8](2014)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在土壤深度中的分布规律,为精细化农田灌溉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池栽定量灌溉的方法,在冬小麦的几个主要生长发育期进行0~10cm,10~20cm,20~30cm土壤层次的根系鲜重、干重测定并计算不同层次土壤中的根系占整个根系干重的百分数。结果表明0~10cm土壤中根干重占总重80%以上,10~20cm土壤中根干重占总重10%以上,20~30cm土壤中根干重占总重5%左右。小穗型品种山农20根干重顺序孕穗期是轻度干旱﹥水分过量、干旱和适宜水分,开花期是适宜水分>轻度干旱>水分过量>干旱。大穗型品种山农21根干重顺序孕穗期是适宜水分>水分过量>轻度干旱>干旱,开花期是适宜水分>水分过量>轻度干旱>干旱。在干旱型生产上多采用小穗型品种,根系强大,可减轻干旱危害,小麦全生育期生产上以灌溉水为宜。(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14年01期)
范宗珍[9](2013)在《庆阳市董志塬区苹果根系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庆阳市地处全国苹果优生区,是国家区划的苹果栽培最佳区域之一。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具备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果树根系分布规律的研究,是为了揭示果树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改良土壤、养根壮树、合理施肥、节约用水、调节地上地下平衡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乡镇企业》期刊2013年11期)
李宏,郭光华,郑朝晖,杨婵婵[10](2013)在《阿克苏地区红枣盛果期根系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红枣(Ziziphus zizyphus)盛果期根系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红枣田间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剖面挖掘和分层取样法,利用WinRHIZO Pro2010a根系分析系统对漫灌条件下红枣盛果期吸收根(根径<2 mm)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系在水平方向上(0~450 cm)随着树干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水平距离0~200 cm以内是根系分布的主要区域;根系在垂直方向上(0~170 cm)随着土层垂直距离的增加先增多后减少,垂直距离0~90 cm以内是根系分布的主要区域。水平距离0~200 cm以内、垂直方向0~90 cm以内土层是红枣盛果期田间水肥管理的重要区域,土壤质地条件是影响根系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0期)
根系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对植物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产生着强烈影响,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了解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在空间微尺度的分布和时间演替特征对于作物改良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多年的研究已证实,植物显着影响了其根系微生物组的结构组成。由土壤到植物根际再到根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呈梯度降低,并受到植物生长时期的显着调控。但是,豆科植物对其根系微生物组成员的动态选择特征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阐明,并且大多数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研究均在室内可控环境中进行,而对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物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田间条件下种植的大豆为研究对象,结合高通量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主要从菌群物种多样性以及共发生互作网络两方面分别对处于不同生长期大豆的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展开研究。结果如下: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比,大豆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显着下降且功能组成更加单一,并在演替特征上呈现出与大豆生长阶段密切相关的模式。受植物调控程度的不同,大豆根际和根内菌群具有不一致的演替特征。其中,根际菌群的组建主要遵循生态位适应性原则而根内菌群更多地由宿主信号显着调节。尽管如此,二者在结构组成上均朝向更加保守和稳健的方向发展并使得多样性更趋一致,特定微生物类群也逐渐在各自微生境中占据主导位置。受共进化适应性的驱动,大豆共生根瘤菌在大豆根系环境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土壤、大豆根际和根内微生物群落的共发生模式也由微生物所处的微生境类型以及大豆的生长阶段共同决定。大豆根系具有比土壤更为复杂的微生物网络结构,并与对应的菌群物种多样性组成显着相关。在大豆根系菌群多样性组成趋于稳定的同时,不同微生物间的互作程度则在一直加强并使得网络更具连通性。受大豆根系的影响,尽管并未发生明显菌群多样性组成的变动,土壤微生物网络在大豆生长后期也具有了更为紧密的连接。随时间推移,3种微生境的微生物网络中均出现更多的物种以关键节点的形式主导着网络结构的形成,同时网络中各物种间也更具相似的生态位共享模式以及协同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系分布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王锋佰,孙海红.辽西低山丘陵区荆条根系特征与生长分布规律[J].辽宁林业科技.2019
[2].刘尧.大豆生长过程中根系菌群的分布和演替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单立山,苏铭,张正中,王洋,王珊.不同生境下荒漠植物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根系的垂直分布规律[J].植物生态学报.2018
[4].孙文泰,马明,董铁,刘兴禄,赵明新.陇东旱塬苹果根系分布规律及生理特性对地表覆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6
[5].孙振.呼伦贝尔草原群落根系分布构型多样化分异规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6].王文静.根区交替滴灌方式对葡萄根系分布规律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4
[7].田福军.杏-农复合系统大扁杏林带根系的分布规律及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14
[8].杨荣光,于春霞,张兴强,毕建杰,刘建栋.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4
[9].范宗珍.庆阳市董志塬区苹果根系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13
[10].李宏,郭光华,郑朝晖,杨婵婵.阿克苏地区红枣盛果期根系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