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七角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霍桑,七角楼,民主想象,罗曼司
七角楼论文文献综述
刘昕丹[1](2019)在《《七角楼》中霍桑的民主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七角楼》是霍桑实名发表的第二部罗曼司,它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美国民主的批判与反思。作品中品钦法官是专制的化身,亦是民主制度的破坏者,他的行为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霍桑用自己的民主想象杀死了品钦法官,构建了一个各阶级平等相处的大团圆结局,维护了社会的正义与公平。这一想象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武金红[2](2018)在《呼唤人性的爱与善:《七角楼》的宗教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七角楼》是纳撒尼尔·霍桑继《红字》之后的第二部浪漫主义小说,反映了善与恶、罪与罚等宗教主题。作品采用"乐园—犯罪—惩罚—救赎"的U型叙事结构,彰显了人性之罪、社会之罪和科技之罪,呼唤人类通过善与爱的力量获得救赎,回归乐园。(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武金红[3](2016)在《审视人性的恶之花——《七角楼》中的圣经意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圣经》是清教思想的准则和基础。霍桑的一生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霍桑作品《七角楼》中的圣经意象反映出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霍桑接受加尔文主义的"原罪"和"内在堕落",强调傲慢、贪婪、野心、阴谋、虚伪、妒忌、自私、堕落等与生俱来的人性之恶;认为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是人类原罪的延续;人类的恶劣行径会破坏自然秩序,并会因其罪而遭天罚。基于人类的共同命运,霍桑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这为研究该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学界对该作品研究的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武金红[4](2015)在《圣经视域下的《七角楼》——作品中的人物圣经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七角楼》是霍桑继《红字》之后的第二部罗曼史,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霍桑一生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植入了大量的圣经人物,作为自己创作的原型。详尽地分析《七角楼》中人物的圣经原型,包括耶稣原型、撒旦原型、亚当和夏娃原型,为分析和阐释该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进一步研究霍桑的清教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5年24期)
邹航[5](2014)在《文学审美视角下赏析《七角楼》的写作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透过《七角楼》我们能看出作者霍桑的独特审美倾向,同时,透过作者的审美倾向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合理运用这种文学审美视角对小说进行赏析,不难发现其自身比较显着的写作特点。通过对小说的审美倾向的分析和对其具体写作特点的探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七角楼》。(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4年14期)
胡文建[6](2012)在《花开伊甸园——从《七角楼》看霍桑爱的宗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者多认为霍桑主要写人的罪恶,霍桑作品的主要特点是阴暗。在对霍桑长篇作品《七角楼》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对《七角楼》主要人物结局处理、对待财富的态度及小说中伊甸园意象的运用进行分析,发现霍桑作品还体现了比较积极乐观的一面——用爱来拯救世人的宗教观。(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许丹,岳晨[7](2012)在《试论《七角楼》中霍桑的“光”之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霍桑在《七角楼》中继续展现他的"人性本恶"的悲观主义思想,但不同的是,霍桑为了使这篇小说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创造性地使用了他的"光"之哲学——如果一个人能得到上帝的眷顾,并受到上帝仁爱之光的照耀,他将拥有光明的未来和幸福的生活。(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26期)
胡文建[8](2012)在《浅析对霍桑《七角楼》的误读——诬陷还是指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霍桑长篇作品《七角楼》中平琼上校主持执行巫师莫尔死刑,论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说平琼上校是指控者,一种说平琼上校是诬陷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分析,发现认为平琼上校诬陷莫尔犯巫术罪是一种基于善恶观的文化误读。(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武金红[9](2011)在《从《七角楼》中的《圣经》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七角楼》是霍桑继《红字》之后的第二部罗曼史,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同霍桑的其他多数作品一样,《七角楼》以一个似乎只是发生在新英格兰小镇上的故事开头,继而拓宽开来,对人性和整个社会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萨莱姆浓厚的清教历史又一次为霍桑提供了创作的背景,也为该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虽然批评界观点不一,但多数读者对《七角楼》持肯定态度,尤其是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它甚至被认为是霍桑“最好的作品”,国外这方面的研究颇丰。但在国内美国文学批评界,与对其代表作《红字》的近800篇批评文章相比,人们对《七角楼》关注极少,相关评论文章不足十篇,从清教这一视角研究的文章仅有一篇。这与该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本篇论文希望通过对《七角楼》的文本细读来分析作品中植入的大量《圣经》原型,继而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这些原型,从人与上帝,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来揭示霍桑独特的清教观。通过对作品中《圣经》原型的分析,该论文从一个侧面回答了霍桑从清教中继承了些什么,又拒斥了什么的问题。这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包括所研究的问题,作品内容简介和其艺术成就性,以及该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从家族渊源、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影响、以及当时美国社会文化背景叁方面谈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第叁章发现问题,作品中处处是《圣经》原型,包括《圣经》意象,人物原型和情节原型等。第四章从这些原型分析霍桑对上帝、自然、人和社会的独特的清教观。最后一章给出研究的结论:霍桑虽然受清教思想影响极大,但他在对人性深邃的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教观;虽然《七角楼》的研究还有着很大的空间,但《圣经》原型和清教思想为该作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1-06-01)
谢琼[10](2011)在《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读《七角楼》中的人物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也是心理描写大师。《七角楼》是他继《红字》之后的又一力作。本文主要运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故事中主要人物心理需要的满足情况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从而揭示出霍桑的人文关怀和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这种解读方式为进一步研究《七角楼》及霍桑的其他作品提供了相对新颖的视角。本文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面对平民阶层、知识分子阶层以及贵族阶层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发现他们都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心理需要满足过程。平民菲比虽然寄人篱下,却因自信能干赢得了爱、归属感以及自尊,并渴望建立自己的家园,而贫民凡纳大叔虽然生活艰苦,却因勤劳工作和乐于助人而受到尊重,希望过悠闲自在的生活;自立自强的知识分子木匠马修莫尔和霍尔格雷渥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热衷于实现社会平等,可是缺乏爱心和同情心;落魄的贵族赫普兹芭和克利福德在生理需要的支配下依靠小店生存,并感受到来自外部陌生世界和权贵的威胁,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只希望能与家人过平静生活;权贵品钦上校和品钦法官生活富裕,生命却受到遗传病的威胁,他们的自尊建立在通过迫害他人而积累的财富和地位之上,既不稳定又不健康。品钦法官猝死后,平民成员菲比和凡纳大叔、知识分子霍尔格雷沃以及没落贵族赫普兹芭和克利福德才各自完成了自我实现。这暗示了霍桑对健康的人性,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的向往。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各有差异,而社会的剧烈变化更加剧了这种差异,因此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这五层心理需要无法得到完全满足的现象。同时本文认为健康和谐的社会应该要满足社会成员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要保障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要建设和谐社区,还要构建和谐文化以满足人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04-20)
七角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七角楼》是纳撒尼尔·霍桑继《红字》之后的第二部浪漫主义小说,反映了善与恶、罪与罚等宗教主题。作品采用"乐园—犯罪—惩罚—救赎"的U型叙事结构,彰显了人性之罪、社会之罪和科技之罪,呼唤人类通过善与爱的力量获得救赎,回归乐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七角楼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昕丹.《七角楼》中霍桑的民主想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2].武金红.呼唤人性的爱与善:《七角楼》的宗教文化阐释[J].长治学院学报.2018
[3].武金红.审视人性的恶之花——《七角楼》中的圣经意象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武金红.圣经视域下的《七角楼》——作品中的人物圣经原型[J].高教学刊.2015
[5].邹航.文学审美视角下赏析《七角楼》的写作特点[J].语文建设.2014
[6].胡文建.花开伊甸园——从《七角楼》看霍桑爱的宗教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
[7].许丹,岳晨.试论《七角楼》中霍桑的“光”之哲学[J].名作欣赏.2012
[8].胡文建.浅析对霍桑《七角楼》的误读——诬陷还是指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
[9].武金红.从《七角楼》中的《圣经》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D].山西大学.2011
[10].谢琼.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读《七角楼》中的人物心理[D].湖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