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及其馏分论文-元慧英

原油及其馏分论文-元慧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油及其馏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油,有机氯,形态,分析,转化规律

原油及其馏分论文文献综述

元慧英[1](2019)在《原油及其馏分中有机氯化物的形态鉴定与转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中氯化物引起的腐蚀等消极影响已由常减压蒸馏等一次加工装置延伸到催化裂化等二次加工装置。无机氯化物的存在形态、脱除方法已基本明确,但有机氯化物分析鉴定研究相对较少,脱除方法更基本处于空白。随石油开发力度增加,氯化物对加工装置、催化剂的危害日益严重,研究原油及其馏分中氯化物形态鉴定、转化规律以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意义重大。本论文选取脱盐处理后胜利、中捷原油和长庆原油及其常压渣油、减压渣油,分析了各馏分油中氯的含量,探究了有机氯的分布规律及形态结构。胜利原油的有机氯含量异常偏高,达到195.42mg/L,长庆、中捷原油的氯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4.74mg/L和6.43mg/L。其中胜利原油有机氯化物呈中间高两头低的纺锤型分布,中捷原油则以两头高中间低的哑铃型分布,长庆原油相对较少的氯主要集中在重馏分中。利用带有电子捕获器的气相色谱(GC-ECD)直接分析原油轻馏分中有机氯化物的化学组成,利用溶剂萃取等手段富集重馏分中有机氯化物、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富集物中有机氯化物化学组成及形态结构的实验表明胜利原油、中捷原油中均含有四氯化碳、叁氯乙烯和四氯乙烯。胜利原油中5-氯-2-甲基苯胺含量最高,但中捷原油不含氯代苯胺类物质。长庆常压渣油中鉴定出的氯化物较复杂,主要为DL-对氯苯丙氨醇、邻苯二甲酸、2-氯苯基乙酯、甲基氯苯基四氢恶嗪等。对具有代表性结构的有机氯化物热力学分析表明:氯苯、5-氯-2-甲基苯胺、1-(5-氯-2羟基-苯基)乙酮等有机氯化物在原油二次加工过程—延迟焦化和催化裂化、加氢过程中均可发生转化,转化的小分子氯化物更有利于在催化剂表面、催化床层的扩散,影响装置的安全生产运行。温度升高、压力降低均有利于有机氯转化反应的进行。(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6)

刘东,王加宁,付玉娥,孔学,李美玉[2](2013)在《石油污染土壤中孤东原油及其馏分的微生物降解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孤东油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原油、柴油馏分(180~360℃)、蜡油馏分(360~500℃)为研究对象,采用BC-I和BC-E 2种菌剂,对其进行微生物降解。研究表明,BC-I和BC-E菌剂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明显,BC-E菌剂对孤东油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达35.7%。2种菌剂对石油烃中轻馏分的降解效率均远远高于其对重馏分的降解效率。柴油馏分降解产物中鉴定出O1、O2、N1等多种分子类型,其中O2相对丰度远高于O1、N1类型,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是脂肪酸,油样中脂肪酸存在明显的C16、C18优势,降解后低碳数脂肪酸相对丰度略有增加。蜡油(VGO)降解后以m/z=293(C19双环环烷酸)为中心正态分布,烷基咔唑中C5-咔唑丰度最高,苯并咔唑相对丰度很低。O2类化合物丰度很低,表明脂肪酸含量很低,DBE为4或5的O2类化合物明显占优势,对应3~4环环烷酸丰度较高。(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马方义[3](2013)在《胜利混合原油及其馏分油中氯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石化企业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设备腐蚀、催化剂中毒以及铵盐堵塞等问题,认识到原油中氯化物的危害日趋严重。本论文通过对电脱盐前后胜利混合原油的简单评价,考察了原油中的氯含量和氯化物的来源,弄清了原油及其馏分油中氯化物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原油的脱盐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改进措施,以期降低氯化物的危害,确保石化企业生产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通过对胜利混合原油中氯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中的氯分布于原油的所有馏分中,且主要分布于重馏分中,轻馏分中的氯含量相对较低;原油中的氯以无机氯化物居多(>81%),而有机氯化物只占少部分(<19%);电脱盐工艺对原油重馏分中的无机氯化物脱除效果明显,但有机氯化物很难脱除。通过对比计算发现,氯含量在原油馏分中的分布具有可加和性。通过破乳剂评选实验,筛选出破乳脱盐效果较好的NS-80破乳剂,并用其进行高温电脱盐实验。采用两种电脱盐注水(循环水与新鲜水),分别考察了各种脱盐条件对混合原油脱盐效果的影响,并与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筛选得到合适的脱盐条件,可以将原油盐含量从63.56mgNaCl/L降至<3.0mgNaCl/L,满足原油加工要求。论文选取氯代苯和2,4-二硝基氯苯分别作为低沸点模型氯化物和高沸点模型氯化物,建立了管式炉加热-电量法测定氯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十几种化学助剂的氯含量进行了测定,考察了化学助剂种类及其添加量的变化对原油盐含量与脱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化学助剂对原油盐含量及脱盐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化学助剂的氯含量越高,对原油盐含量及脱盐率的影响越大。由此看出,若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大量使用含氯化学助剂提高采收率,则会大大增加炼化企业原油的脱盐难度,影响原油脱盐效果,给原油的后续加工过程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使用含氯化学助剂,尤其是油溶性的含氯助剂。(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3-05-01)

施宜君[4](2013)在《四种钢材在高硫高酸值原油及其馏分中的腐蚀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原油品质不断劣化,原油含酸、含硫量不断升高,原油及其馏分的腐蚀性进一步增强,由此造成的常减压蒸馏装置腐蚀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对原油腐蚀规律及机理的研究主要在高温环境中环烷酸腐蚀、硫腐蚀及其交互作用,以及常减压装置塔顶冷却系统低温环境中,由于H2S-HCl-H2O体系的共同作用引起的腐蚀。本文针对某炼油企业高硫高酸值原油的炼制过程,通过测试不同温度下四种材料在高硫高酸值原油及其馏分中的腐蚀速率,并对腐蚀产物膜表面进行SEM观察及EDS分析,研究高硫高酸值原油对钢材腐蚀的影响规律。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钢材在模拟常减压装置塔顶冷凝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钢材的腐蚀速率随着介质中酸值、硫含量的升高而增加。四种钢材在高温高硫高酸值原油及其馏分中的耐蚀能力优劣为: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1Cr5Mo钢>20钢,Cr、Mo等合金元素有助于提高钢材的抗环烷酸及硫化物的腐蚀能力。四种钢材的腐蚀速率总体上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当温度大于200℃时,20钢和1Cr5Mo钢的腐蚀速率增加较快,不锈钢的腐蚀速率随温度变化并不明显。钢材在240℃以下的原油中主要为轻微的环烷酸腐蚀,当温度达到240℃附近时硫化物参与反应,形成了环烷酸与活性硫协同腐蚀的环境,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这种协同作用更加明显,腐蚀速率增大。在环烷酸沸点温度附近,增加反应压力会对环烷酸的气液相变化产生影响,使得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环烷酸浓度较高的油膜,显着增大了钢材腐蚀速率。模拟冷凝水溶液中存在的H2S不同程度的加速了四种材料的腐蚀,而对于四种钢材而言,在含有H2S的水溶液中,原油中的腐蚀产物膜都起到了加速腐蚀的作用,尤其以20钢和1Cr5Mo钢腐蚀加速最明显;而在不含有H2S的水溶液中,四种材料的产物膜对电化学腐蚀影响不大。合金钢的原油腐蚀产物在模拟的冷凝水中的阻抗随增大成膜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在温度到达280℃时突然减小,但不锈钢的阻抗一直随成膜温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3-05-01)

斯拉依力·托合提[5](2009)在《复合微生物降解原油及其馏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是一种成分极其复杂的混合物,经常减压蒸馏可以得到各种馏分,在加工原油的过程中,各国均采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提高轻油的产率。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大量的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本研究旨在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的特性,将长链烃降解为短链烃、将重油降解为轻质油。本论文利用油平板法,从长期受原油及其它油类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筛选出了62株原油降解菌。对部份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肠杆菌属、醋杆菌属、短状杆菌属、哈夫尼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其中哈夫尼菌属降解原油鲜有报道。通过单菌株降解原油及馏分油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微生物能选择性降解原油或馏分油中的不同组分。通过复合微生物对原油及馏分油的降解实验,证明微生物在降解原油及馏分油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关系:协作关系和相互抑制关系。本研究为利用复合微生物对原油及馏分油降解成轻质油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单石灵,徐志达,李志松[6](2004)在《原油及其馏分油的硫含量关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汇集了 8 3种国内外原油共 110次的硫含量分析数据 ,对原油及其各馏分硫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 ,找出了各馏分硫含量与原油硫含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 ,轻馏分硫含量与原油硫含量的关联性较差 ,重馏分硫含量与原油硫含量的关联性较好。在装置设计和生产控制过程中 ,可以用原油和馏分油硫含量的线性关系来预测原油各馏分油的硫含量(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04年05期)

田松柏[7](1999)在《原油及其馏分油中活性硫的测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原油及其馏分油中元素硫、硫化氢、硫醇硫、二硫化物、腐蚀性硫、总活性硫以及单体活性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期刊1999年03期)

张金锐[8](1993)在《原油及其馏分油中氯化物的含量、来源及其对加工的影响的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 炼制含氯原油对生产带来的影响近年来炼制辽河、管输、中原和冀东原油的炼厂均发现常减压塔顶,尤其是石脑油加氢冷换装置腐蚀日趋加重,不仅影响了装置的正常操作,而且埋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如表1。(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期刊1993年03期)

原油及其馏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以孤东油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原油、柴油馏分(180~360℃)、蜡油馏分(360~500℃)为研究对象,采用BC-I和BC-E 2种菌剂,对其进行微生物降解。研究表明,BC-I和BC-E菌剂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明显,BC-E菌剂对孤东油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达35.7%。2种菌剂对石油烃中轻馏分的降解效率均远远高于其对重馏分的降解效率。柴油馏分降解产物中鉴定出O1、O2、N1等多种分子类型,其中O2相对丰度远高于O1、N1类型,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是脂肪酸,油样中脂肪酸存在明显的C16、C18优势,降解后低碳数脂肪酸相对丰度略有增加。蜡油(VGO)降解后以m/z=293(C19双环环烷酸)为中心正态分布,烷基咔唑中C5-咔唑丰度最高,苯并咔唑相对丰度很低。O2类化合物丰度很低,表明脂肪酸含量很低,DBE为4或5的O2类化合物明显占优势,对应3~4环环烷酸丰度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油及其馏分论文参考文献

[1].元慧英.原油及其馏分中有机氯化物的形态鉴定与转化规律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9

[2].刘东,王加宁,付玉娥,孔学,李美玉.石油污染土壤中孤东原油及其馏分的微生物降解性能[J].环境工程学报.2013

[3].马方义.胜利混合原油及其馏分油中氯的分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4].施宜君.四种钢材在高硫高酸值原油及其馏分中的腐蚀行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

[5].斯拉依力·托合提.复合微生物降解原油及其馏分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

[6].单石灵,徐志达,李志松.原油及其馏分油的硫含量关联的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4

[7].田松柏.原油及其馏分油中活性硫的测定方法[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1999

[8].张金锐.原油及其馏分油中氯化物的含量、来源及其对加工的影响的调查报告[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1993

标签:;  ;  ;  ;  ;  

原油及其馏分论文-元慧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