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战争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东尼·,赫希特,战争,讽刺
战争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陈翔宇[1](2019)在《安东尼·赫克特诗歌的战争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要诗人之一,安东尼·赫克特以其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讽刺的精湛运用而闻名。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歌总是渗透到我们生活中那些复杂而又黑暗的地方,在他的诗中也饱含着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深深同情。本文通过分析他的两首诗歌来解读其战争主题。(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2期)
张慕林[2](2019)在《中美战争诗中反战态度表达之对比——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共享的艺术形式,诗歌的魅力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巨大鸿沟。诗歌在表达相似的人类情感时,却也折射出不同时代和民族间不同的价值观念。该文从诗歌意象使用的角度,对比了战争主题在中国古诗与美国现代诗中诗人反战态度的表达方式,得出以下结论:在个人主义思想的潜移默化下,美国现代诗人倾向使用个体人物意象和日常自然景物意象来与读者的个人情感取得认同,激发他们的反战情绪。与之相反,中国古代诗人偏爱使用群体人物意象和象征国家、历史的自然景物意象,显示出他们对儒家思想中,国家>家庭>个人这一价值排序的认同。(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6期)
王存良[3](2019)在《抗日战争对贵州诗歌现代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边缘的贵州,文学上的自觉是发生得较为缓慢的,而抗日战争促进了贵州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新变,推动和加快了贵州诗歌现代性的发生和发展,使一度处于边缘的贵州诗歌融入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无论是从地域性上,还是从诗歌本身来看,都对现代文学做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王金凤[4](2019)在《论清代诗人杨揆的咏藏诗歌——兼论清代第二次廓尔喀战争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乾隆五十六年,杨揆以汉军机章京身份,随同福康安大将军参加了第二次廓尔喀战争。战争过程中,他创作了一批极富藏区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诗歌作品,跟随杨揆诗歌的脚步,深度剖析第二次廓尔喀战争的始末,从以文补史的角度突出杨揆咏藏诗歌的文学文献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燕[5](2019)在《战争、政治与生命意识:哈罗德·品特诗歌中的死亡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是贯穿于哈罗德·品特作品的重要母题。品特的死亡书写披露了西方列强联手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保守势力对左翼的迫害,还富有哲理地展现了死亡与爱情、亲情、友情之间既矛盾对立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性的贪婪与残酷是诱发侵略战争和政治迫害的根源。生命的意识和本能注定了死亡与情爱的缠绕纠结。品特的死亡书写文体形式简约,擅用象征表意,充满压抑恶谑的黑色幽默,成为"品特式"风格的注脚与诠释。(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敏[6](2019)在《美德的追寻—玛丽安·摩尔战争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安·摩尔,作为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坛杰出的女性诗人,深入探究二十世纪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思考美德对于现代人生存的真正意义。国内外关于摩尔及其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记评论、女性主义、现代主义、和认知诗学方面,而鲜有学者研究摩尔战争诗歌中的美德思想。因此,本文试图运用美德理论,从勇气美德、谦逊美德和正义美德叁个方面分析摩尔的战争诗歌。本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要论述玛丽安·摩尔的诗学成就、国内外研究现状、美德理论以及本论文的中心论点。第二章探讨勇气美德,质疑英雄式的勇气和倡导蕴含着克制与实践智慧的勇气,以此抵抗战争暴力。第叁章从自我认知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探讨谦逊美德,以消除引发战争爆发的傲慢与偏见。第四章从注重平等和追求友爱探究正义美德,以此消解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五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主题加以重述,摩尔的战争诗歌揭示出摩尔对人性美德的追寻,以人为本,关注战争中人的生存状态,和对战争暴力的批判。(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娜[7](2019)在《战争诗歌《为国捐躯》和《他们》中的反战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的诗歌《为国捐躯》和西格弗雷德·萨松的诗歌《他们》都是典型的战争诗歌。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讽刺意象以及残酷的战争对年轻士兵造成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反映了两位诗人的反战思想。(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8期)
孙恒[8](2018)在《《诗经》中战争类诗歌感情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也是最早反映古代社会变迁的故事集。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诗经》中战争类诗歌集,本文从贵族、平民、战士、征夫和思妇等不同的主体出发,做了一个类别汇总及感情划分,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诗经》的璀璨文化。《诗经》,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叁百》或《叁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叁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8年12期)
赵洪波[9](2018)在《回首抗战历史 重温烽火岁月》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3日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当日下午,由市委“两学一做”办公室、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伊春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伊春革命老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诗歌朗诵会在伊春广播(本文来源于《伊春日报》期刊2018-09-04)
黄彦延[10](2018)在《杜甫诗歌战争环境下的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诗人之一,他写下不少言及战争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有43首塑造了女性形象,既折射出诗人对这些女性的尊重与同情,也反映出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这些战争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杜甫以己度人、以情度人的心怀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儒家精神。(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8期)
战争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共享的艺术形式,诗歌的魅力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巨大鸿沟。诗歌在表达相似的人类情感时,却也折射出不同时代和民族间不同的价值观念。该文从诗歌意象使用的角度,对比了战争主题在中国古诗与美国现代诗中诗人反战态度的表达方式,得出以下结论:在个人主义思想的潜移默化下,美国现代诗人倾向使用个体人物意象和日常自然景物意象来与读者的个人情感取得认同,激发他们的反战情绪。与之相反,中国古代诗人偏爱使用群体人物意象和象征国家、历史的自然景物意象,显示出他们对儒家思想中,国家>家庭>个人这一价值排序的认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战争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陈翔宇.安东尼·赫克特诗歌的战争主题[J].北方文学.2019
[2].张慕林.中美战争诗中反战态度表达之对比——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分析[J].名作欣赏.2019
[3].王存良.抗日战争对贵州诗歌现代性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9
[4].王金凤.论清代诗人杨揆的咏藏诗歌——兼论清代第二次廓尔喀战争始末[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
[5].王燕.战争、政治与生命意识:哈罗德·品特诗歌中的死亡书写[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
[6].周敏.美德的追寻—玛丽安·摩尔战争诗歌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7].李娜.战争诗歌《为国捐躯》和《他们》中的反战主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9
[8].孙恒.《诗经》中战争类诗歌感情透析[J].唐山文学.2018
[9].赵洪波.回首抗战历史重温烽火岁月[N].伊春日报.2018
[10].黄彦延.杜甫诗歌战争环境下的女性形象研究[J].名作欣赏.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