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盘镜论文-张民

间盘镜论文-张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盘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TLIF,间盘镜,联合应用

间盘镜论文文献综述

张民[1](2014)在《微创TLIF与间盘镜减压联合应用治疗伴双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创手术新技术,虽然微创优势明显,但对双侧减压则增加了手术复杂性和手术时间。本文探讨伴双侧神经根性症状者,一侧行MI-TLIF,对侧行间盘镜下减压,两种术式联合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LSS患者86例,均为单节段狭窄同时伴有双侧神经根性症状者。44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一侧行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间盘切除减压,单枚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手术;对侧行后路间盘镜开窗减压。其中男24例,女20例,L4/5节段33例,L5/S1节段11例,年龄51~77岁,平均63.9岁。另外42例患有相同疾病者行传统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23例,女19例,L4/5节段32例,L5/S1节段10例,年龄52~76岁,平均64.4岁。评测指标有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MI-TLIF与间盘镜下减压联合应用(微创组)与传统组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方面均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微创组在术后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VAS和ODI评分均优于传统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差异逐渐减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TLIF)与间盘镜减压联合应用,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卧床时间短、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为伴有双侧神经根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既避免了行双侧MI-TLIF手术的复杂性,又减小了手术创伤,是两种微创技术联合应用取得更加微创结果的创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3-01)

郭明锋,田国峰[2](2013)在《经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小关节不稳临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椎间盘镜下行椎小关节间融合治疗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黑龙江大庆龙南医学单节段腰椎间盘侧后方突出合并同节段椎体不稳25例实施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椎小关节间融合术。结果手术无神经根、硬膜损伤。术后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好。结论本手术方法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退变性腰椎小关节不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3年11期)

戴艳艳,李艳,任红梅,武汉,王金成[3](2012)在《腰背肌练习对间盘镜术后康复的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背肌练习对间盘镜术后康复的意义,提高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35例患者进行系统的腰背肌练习指导(A组),另外50例患者未进行系统腰背肌练习指导(B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门诊随访分析两组患者下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腿部神经症状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术后1个月和3个月腰部、骶尾部及髋部疼痛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腰背肌练习可明显改善MED患者伴随的腰部不适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2年15期)

武汉,姜睿,李文选,王洋,佟绅[4](2011)在《间盘镜减压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联合应用治疗双侧神经根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近年来新开展的微创手术技术,虽然微创优势明显,但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对双侧减压则更增加手术复杂性和手术时间,本论文探讨双侧根性症状患者一侧行MI-TLIF,对侧行间盘镜下减压,可简化复杂手术。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同时有双侧神经根症状者27例,一侧采用椎旁肌间隙人路,经椎间孔行间盘切除减压,单枚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手术,对侧采用后路间盘镜开窗减压,并与采用传统后路椎间融合手术(PLIF)25例治疗相同疾病疗效比较。评测指标有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前术后ODI指数。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图示1~3)。结果:微创MI-TLIF手术结合间盘镜下减压联合应用与传统PLF手术比较具有微创多种优势。在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前术后ODI指数等方面均有显着差异(表1~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间盘镜与微创MI-TLIF手术联合应用治疗双侧根性症状腰椎管狭窄,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卧床时间短、疗效高恢复快等优点。既避免了MI-TLIF手术需双侧减压的复杂性,又减小了手术创伤,是多种微创技术结合取得更加微创结果的创新。(本文来源于《东北叁省第二届国际骨科高峰论坛暨吉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叁届年会吉林省护理学会骨科护理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1-08-26)

武汉,李文选,王洋,姜睿,王金成[5](2011)在《间盘镜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联合应用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不稳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TLIF)联合应用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不稳症的短期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MED与单枚Cage椎弓根钉棒系统微创TLOF手术联合应用,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微创组)26例,其中2节段14例,3节段12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53~78岁,平均63.4岁。与同期随机选择传统正中入路PIIF手术患者(传统组)29例进行比较,其中2节段15例,3节段12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5~75岁,平均64.9岁。对两组手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术后ODI指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平均6.9±1.1em,手术时间232±28min,出血平均361±122ml,卧床时间6.1±0.8天,ODI指数术前40.3±6.7,术后11.5±3.8。传统组切口长度平均16.3±1.6cm,手术时间204±21min,出血平均610±194ml,术后卧床23.7±9.9天,ODI指数术前39.4±7.2术后13.6±3.1。两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疗效ODI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椎间融合手术(PLIF)相比,MED与微创TLIF手术联合应用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具有出血少、椎旁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卧床时间短、疗效高、恢复快等优点,短期临床效果与PLIF相近,是一种优势明显的微创脊柱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东北叁省第二届国际骨科高峰论坛暨吉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叁届年会吉林省护理学会骨科护理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1-08-26)

刘俊利,姜媛媛[6](2010)在《采用循证护理满足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患者的护理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在疾病的护理过程中运用循证护理,综合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及结合自身护理经验和患者的需求为病人做出最佳的护理决策,从而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临床患者尽快康复。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制定专科专病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补充护理问题,将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使用《循证医学》等书籍,查阅Medline、Cochrane图书馆及在线搜索循证护理等进行信息查询,运用实证,结合临床经验和病人需求,制定护理计划。结果全组92例,随访时间平均为12.2个月。按Macnab分级:优78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为97.8%。结论进行术前术后系统化的康复指导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且防止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殷国超[7](2010)在《间盘镜下单枚B-Twin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将单枚B-Twin椎间融合器与MED技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打的微创外科技术,研究并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疗效,为今后该方法在脊柱外科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后间盘镜微创联合单枚B—Twin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27—58岁,平均36.2岁,共56间隙。单纯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间不稳(L4-L5)共33例, (L5-S 1)共23例。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或下腰痛,单侧或双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病程6个月-25年,平均42.3个月。术前均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CT及MR行椎间高度、滑移程度和椎体稳定程度的测量。术前术后根据日本JOA评分标准,以及分别对疼痛强度进行的VAS评分和功能障碍进行的OID指数评分及融合情况,其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0~100min,平均78.5min;术中出血量20-65ml,平均42.5m1;MED减压切口缝合一针,均一期愈合。均为单枚B—Twin置入。术后住院时间3-6d.平均4.3d。未发现伤口及针道感染、神经功能损伤、B—Twin移位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激惹症状,一周后症状消退。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在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通过平片测量发现治疗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即平均增加了20%。到随访结束椎间隙增加的高度平均下降了10%,改善率100%。术后没有器械故障,内置物没有发生移位或脱出。VAS疼痛评分术后术前相比,术前8.9±1.3(范围:5.8-9.2),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3.0±1.8(范围:1.2-6.2),疼痛强度改善率96.7%(p<0.05).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后与术前相比,术前(43.35±8.35)分,术后末次随访(16.48±2.15)分,功能障碍改善率97.7%(p<0.05)。JOA评分法评估优45例(80.36%),良9例(16.07%),可2例(3.57%),未发现有评估为差的病例,术后效果良好,优良率为96.43%。术后影像学显示所有病例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椎间高度维持无塌陷。融合时间为5.7-8.6个月,平均为7.4个月。B—Twin周围无线透亮带,术后融合时间所有随访的患者治疗节段影像学显示均融合,无不融合病例,未发现B—Twin移位及断裂。结论:1)镜下联合B—Twin可膨胀融合器是一种微创椎间融合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即刻达到稳定、植骨量大、融合率高,手术时间短,无需输血,并发症相对较少,疗效确切,美观等特点;2)无须再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减少了对病人手术创伤及经济负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3)这一技术的开展,使传统开放式椎间隙融合术转变为闭合式融合术,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0-04-01)

张丽娟[8](2009)在《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围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常见病、多发病[1]。既往以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为主,近年来大多以小切口"开窗"切除椎间盘。后路腰椎间盘镜(MED)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新方法,是将传统的开放式椎间盘摘除术与内窥镜术相结合的一种脊柱微创技术,具有切口小、组织剥离少、修复快、出血少、术后硬膜和神经根粘连轻、(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09年S1期)

葛全胜,杨群,张卫国,田孟强[9](2007)在《跪俯卧位腰间盘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262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7月~2006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采用腰间盘镜(MED)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选择性应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62例。其中,男96例,女166例,平均年龄34.2岁,病程平均2年2个月。突出间隙L3/4 27例,L4/5 143例,L5/S1 80例,突出部位:中央型52例,旁侧型210例,合并有后纵韧带钙化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57例,伴腰椎管狭窄69例。手术均采用跪俯卧位,间盘镜下间盘摘除,对伴有单节段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椎管扩大开窗减压、神经根探查松解、神经根管减压术。手术时间20~150 min,平均出血25 mL。术后间盘称重平均2.9 g,术后第1天即可起床、进食及排便。[结果]本组262例病例平均随诊15个月,疗效参考Nakai标准。其中,优199例(76%),良35例(16.9%),可17例(6.6%),差1例(0.5%),优良率达到92.9%。[结论]跪俯卧位下采用MED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及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其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李勤,田伟,刘波,胡临,王永庆[10](2007)在《术前精确神经定位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影像方法术前精确神经定位间盘镜手术(MED)手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 MED 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87例,其中男54例,女33例,85例进行了 CTM 检查,11例进行了 CTD 检查,2例进行了神经根造影及封闭术。从 JOA 评分、Odom's 标准、NAPS、术后下地活动及生活自理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方面进行疗效观察。结果JOA 评分术前(18.2±3.3)分,随访(23.8±4.6)分,JOA 改善率(58.7±4.2)%。按 Odom's 标准:优59例,良2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5.5%。下腰痛 NAPS 评分术前(1.8±0.4)分,随访评分(1.7±0.3)分,P=0.607。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38±0.21)d,生活自理时间(12.1±2.2)d,手术切口大小(1.86±0.04)cm,手术时间(72.2±12.4)min,出血量(47.5±4.6)mI。结论 MED 术前应用造影方法精确定位责任间隙及神经根,可以明显减低术中神经损伤的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术后疗效,使镜下手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15期)

间盘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下行椎小关节间融合治疗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黑龙江大庆龙南医学单节段腰椎间盘侧后方突出合并同节段椎体不稳25例实施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椎小关节间融合术。结果手术无神经根、硬膜损伤。术后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好。结论本手术方法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退变性腰椎小关节不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盘镜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民.微创TLIF与间盘镜减压联合应用治疗伴双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D].吉林大学.2014

[2].郭明锋,田国峰.经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小关节不稳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

[3].戴艳艳,李艳,任红梅,武汉,王金成.腰背肌练习对间盘镜术后康复的意义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

[4].武汉,姜睿,李文选,王洋,佟绅.间盘镜减压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联合应用治疗双侧神经根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C].东北叁省第二届国际骨科高峰论坛暨吉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叁届年会吉林省护理学会骨科护理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1

[5].武汉,李文选,王洋,姜睿,王金成.间盘镜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联合应用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不稳症[C].东北叁省第二届国际骨科高峰论坛暨吉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叁届年会吉林省护理学会骨科护理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1

[6].刘俊利,姜媛媛.采用循证护理满足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患者的护理需求[J].中国临床研究.2010

[7].殷国超.间盘镜下单枚B-Twin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

[8].张丽娟.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围术期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

[9].葛全胜,杨群,张卫国,田孟强.跪俯卧位腰间盘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262例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

[10].李勤,田伟,刘波,胡临,王永庆.术前精确神经定位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医学杂志.2007

标签:;  ;  ;  ;  

间盘镜论文-张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