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现代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黑一雄,《长日将尽》,伦理环境,伦理身份物化
后现代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程彤歆,王桃花[1](2019)在《《长日将尽》:失落帝国中的后现代伦理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英国由于政治腐朽和经济落后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人心中的民族优越感与自豪感并未随帝国没落而消褪,反而在传统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努力维持其贵族文化及贵族绅士身份,展现了英国人面对时代更迭的无奈。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石黑一雄在小说《长日将尽》中将故事置于二战后的历史背景之下,以现实与回忆不断交替的方式审视了叙述者史蒂文斯的一生,并向读者展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可避免的伦理环境转变、伦理身份物化问题,表达了石黑一雄本人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类多元生存方式的深入思考。(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郭一兵[2](2019)在《论《别名格蕾丝》中的后现代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别名格蕾丝》讲述的是发生在加拿大的历史疑案,该事件牵扯到性、暴力以及阶级矛盾等问题。作家在小说中采用与后现代伦理思想一致的叙事策略,揭示了他者言语的伦理抵抗本质。书中对加拿大维多利亚时期底层劳动女性生存困境的描述讽刺了西方排他性的友爱经典和虚构的博爱神话,隐喻着尊重他者、倾听他者以及对他者负责的后现代伦理思想。一由于性别、种族和阶层等因素,弱势群体常被边缘化为他者。在《别名格蕾丝》中阿特伍德关注的正是在加拿大社会中被忽视或掩盖的他者声音。而通过后现代(本文来源于《名家名作》期刊2019年06期)
陈世丹[3](2018)在《戴维·洛奇小说《好工作》中后现代伦理的叙事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解构、批判了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主张革除现代性对权威、中心和等级的维护,强调承认差异,尊重他者,主张多元性和包容性,担负对他者的绝对责任。为了深刻表现后现代伦理思想,后现代主义作家用与后现代伦理主张一致的后现代伦理的叙事手法,消除作者的叙述权威和文本中的叙述中心,采用多角度观察、多叙述者和多声音(或复调)的叙事手法,揭示后现代社会中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导致的不同结果,为后现代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戴维·洛奇在其小说《好工作》中用平行结构、戏仿、直接引用等手段构成对话式互文叙事,表现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充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平等。(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彭成,田鹏[4](2018)在《从动物到“上帝”的黑色寓言——影片《一出好戏》的后现代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上映的《一出好戏》成为2018年暑期档的又一爆款电影,票房惊人,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作为影帝黄渤执导的处女作品,影片通过荒岛模式,喜剧类型,讲述了主人公马进在荒岛上的内心成长和人性回归的过程,主人公经历了从动物到上帝的"奴隶制体系""资本主义体系""乌托邦家园"叁个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规范所建构的社会体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丧失,并朝着非理性化和去主体化发展,人们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由的同(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15期)
杨国静[5](2017)在《客体化、反象征和面向他者的真诚:客体派诗学的后现代伦理面相》一文中研究指出"客体化"和"真诚"原则的提出反映了客体派诗人对以象征诗学为代表的西方诗学传统及其深层伦理危机的反思和应对。借助创新的客体化形式深挖语言的物质性并遏制移情机制和修辞话语,客体派试图削弱主体意识对意义生成机制的统制,重建语言与世界的直接性,以挑战形而上学传统下西方诗学话语的主体意识崇拜及其工具化语言观。这不仅是客体派诗人探索美学创新的需要,更是他们倡导真诚原则的伦理实质。基于特定社会语境及自身的阶级、族裔认同,客体派诗人更早地意识到主体意识崇拜所隐含的对他者的话语暴力,从而意在通过客体化策略探索一套新的话语模式,以建构一种疏离主体意识、尊重他者异质性的真诚表达。(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7年04期)
周福岩[6](2017)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后现代伦理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被赋予了极端重要性的"社区",同时也处在对现代性文化政治激进反思的后现代语境之核心位置上。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的表述及价值关怀中,我们能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意识同以列维纳斯所代表的后现代伦理立场及主张的吻合之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原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守护伦理的伦理原则或一种保存道德的道德立场。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社区伦理共同体及其所内蕴的对话机制,在家感、美感、团结、创造性以及多元性等方面的认同,使它能够与后现代社会想象联手,促进与扩充对话、增进人民团体之间宽容程度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政治。(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赵丽[7](2017)在《灵知中的“真理”探寻——《供水系统》中灵知主义下的后现代伦理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后现代作家E.L.多克特罗的创作具有浓重的伦理意识。在《供水系统》中,作者对"美国梦"下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伦理反思,认为在文化和价值取向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是诱发一系列道德难题的症结所在。在灵知主义的启示下,多克特罗探究灵知主义与后现代伦理观的思想契合之处,以"灵知"作为一种道德知识来建构后现代伦理观。作者希冀借助灵知主义,将后现代伦理打造成为普适道德观,以探寻道德真理存在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赵彩红[8](2016)在《后现代伦理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并迅速波及全球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其涉及到建筑、哲学、伦理、政治、美学等领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后现代伦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所涉及的一个分支,虽没有形成系统体系,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它高举反科学、反理性、反社会、反文化的大旗,否定传统和现存的一切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倡导建立完全“自我”的后现代伦理体系,如张扬多元主义、个性主义、价值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以及生活享乐主义等价值追求。这种伦理观势必对我国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及理性伦理造成极大地冲击。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口,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在校大学生们在网络“碎片化”、知识与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在校园生活、网络(虚拟)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突出的后现代伦理倾向,对个人、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首先对后现代伦理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取向进行阐述,然后分析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后现代伦理倾向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用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现代理性伦理的合理内涵,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深刻伦理内涵来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伦理教育体系。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伦理及后现代伦理的相关概述。这部分主要阐述了伦理的概念及内涵、中国传统伦理、西方现代理性伦理以及后现代伦理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论述了后现代伦理产生的根源;后现代伦理对现代性的批判,即“反对理性伦理观,倡导道德的非理性化,消解道德主体性”;以及后现代伦理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审视。第叁部分: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在文化、网络、家庭和社会中的后现代伦理倾向,然后分别从后现代伦理传播的特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高校对大学生伦理观的引导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根据第叁部分大学生的后现代伦理倾向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伦理内涵为引导,传承中国优秀传统伦理及理性伦理,培育大学生的伦理判断力,完善大学生伦理观教育体系以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大学生伦理观教育合力。(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20)
李岩,张烨[9](2016)在《后现代伦理思想的审美转向——列维纳斯他异性美学研究现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伦理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以其特有的他异性、异域感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其趋于无限的异质性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国内外学者把其思想的影响从对法国战后的反思扩展到了由批判思想、美学、精神生活或精神分析构成的整个潮流,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另一方面,其美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且国内外美学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外学界可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加大列维纳斯对当下英美学界(而不仅仅是法国学界)及第叁世界的美学影响的探究;国内学界对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仍有待开展,如中国新儒家与列维纳斯的关系、美学、文学、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伦理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待加强。列维纳斯的美学思想有助于建构后现代美学,彰显了对西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美学的建设性批判以及后现代伦理思想中的审美转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赵晓敏[10](2015)在《后现代伦理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消解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却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尤其在伦理道德领域。关于后现代伦理观的研究仍未形成完整的后现代伦理学,当代大学生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也仅限于听说过或只言片语的理解,对后现代伦理观更是知之甚少,然而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却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在道德信仰方面出现了空白与危机,这是是新时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后现代伦理观反对普遍主义、本质主义,强调道德的非理性基础、道德内容的不确定性、道德主体的去中心化和道德目标的虚无化,而道德信仰确立需要的是强烈的道德理性、坚定不移的道德情感、超越现实的理想价值追求,二者之间的不和谐使得大学生这一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要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存在难度。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帮助大学生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本文通过综合研究众多学者在后现代伦理观及道德信仰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信仰上呈现的后现代特点,探索如何能够弱化后现代伦理观的消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道德信仰。本文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后现代伦理观及道德信仰的涵义,重点突出后现代伦理观与道德信仰的实质。第二部分论述后现代伦理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道德信仰消极影响的具体表现。第叁部分论述了后现代伦理观作为一种思潮能够对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即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受到后现代伦理观影响的原因在于这种思想得以存在的社会、学校、个人根源。第四部分论述如何应对后现代伦理观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消解影响,即深化对道德信仰的理论研究,优化道德信仰现实环境,加强树立正确道德信仰的学校教育。(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后现代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别名格蕾丝》讲述的是发生在加拿大的历史疑案,该事件牵扯到性、暴力以及阶级矛盾等问题。作家在小说中采用与后现代伦理思想一致的叙事策略,揭示了他者言语的伦理抵抗本质。书中对加拿大维多利亚时期底层劳动女性生存困境的描述讽刺了西方排他性的友爱经典和虚构的博爱神话,隐喻着尊重他者、倾听他者以及对他者负责的后现代伦理思想。一由于性别、种族和阶层等因素,弱势群体常被边缘化为他者。在《别名格蕾丝》中阿特伍德关注的正是在加拿大社会中被忽视或掩盖的他者声音。而通过后现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现代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程彤歆,王桃花.《长日将尽》:失落帝国中的后现代伦理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郭一兵.论《别名格蕾丝》中的后现代伦理思想[J].名家名作.2019
[3].陈世丹.戴维·洛奇小说《好工作》中后现代伦理的叙事手法[J].国外文学.2018
[4].彭成,田鹏.从动物到“上帝”的黑色寓言——影片《一出好戏》的后现代伦理[J].电影评介.2018
[5].杨国静.客体化、反象征和面向他者的真诚:客体派诗学的后现代伦理面相[J].外国文学评论.2017
[6].周福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后现代伦理意识[J].民族文学研究.2017
[7].赵丽.灵知中的“真理”探寻——《供水系统》中灵知主义下的后现代伦理表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赵彩红.后现代伦理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
[9].李岩,张烨.后现代伦理思想的审美转向——列维纳斯他异性美学研究现状述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赵晓敏.后现代伦理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消解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