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丙二酸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应激颗粒,丙二酸钠,磷酸化,线粒体
丙二酸钠论文文献综述
付雪[1](2016)在《丙二酸钠诱导应激颗粒形成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生物体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多变的环境中,外界环境中也存在许多有害刺激,如:热休克、冷休克、氧化应激、病毒感染和UV照射等,真核细胞为了适应这些外界刺激,进化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应激系统,包括: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SGs),加工体(Processing Bodies,PBs),线粒体应激,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等。然而在应激情况下去探讨细胞防御机制之间的功能联系是非常有意义的,有研究表明应激颗粒与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应激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研究证明,在一种内质网钙泵的抑制剂毒胡萝卜素的刺激下,TAR DNA结合蛋白43(TAR DNA binding protein 43,TDP-43)和staufen 1蛋白被招募到应激颗粒中,而内质网应激诱导应激颗粒形成的机制已有文献报导。一些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剂或解偶联剂等可以引起线粒体应激,同时有研究证明FCCP与百枯草还能诱导应激颗粒的形成,然而线粒体应激与应激颗粒形成之间的相关性,却没有明确的文献报导,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线粒体应激与应激颗粒形成之间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1)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确定丙二酸钠引起SGs形成的最适浓度;(2)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分析SGs标志性蛋白的共定位情况;(3)通过检测线粒体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膜电位(mitochon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以及形态的改变,证明丙二酸钠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4)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活细胞工作系统等技术,综合分析SGs与线粒体的定位现象。第二部分:(1)利用多聚核糖体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析SGs形成与翻译抑制的相关性;(2)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细胞免疫荧光等综合分析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2α,eIF2α)与SGs形成的相关性;(3)通过蛋白印迹,结合si RNA干扰、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eIF4E binding protein,4EBP1)与SGs形成的相关性;(4)通过蛋白印迹,结合激酶抑制剂、细胞免疫荧光分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途径与SGs形成间的相关性。第叁部分:(1)通过Cell Titer-Glo?萤光细胞活性,蛋白印迹,免疫荧光,凋亡及细胞增殖的检测来探讨ATP与SGs形成之间的关系;(2)通过ROS检测,蛋白印迹,免疫荧光,细胞凋亡及增殖的检测来探讨ROS与SGs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1)当丙二酸钠的刺激浓度为0~200 mM时,细胞的增殖活性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在丙二酸钠浓度为50 mM时,胞浆内开始出现细小的SGs,当药物浓度增大到100 mM时,出现的SGs最为明显,浓度继续增大后SGs逐渐消失。(2)浓度为100 mM的丙二酸钠刺激后,HeLa细胞内源性的SGs标志性蛋白Ras-GTP酶激活蛋白SH3结构域结合蛋白(Ras-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SH3domain-binding protein,G3BP)分别和T细胞胞内抗原相关蛋白(TIA-1-related protein,TIAR)、T细胞胞内抗原1(T 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 1,TIA-1)、人类抗原R(human antigen R,HuR)蛋白有共定位的现象。(3)与未处理组相比,100 mM丙二酸钠导致活性氧增多、膜电位降低、ATP减少。在未刺激时,线粒体呈现长条网络状结构,刺激后皱缩成小的团块。(4)在丙二酸钠刺激后,线粒体聚缩成为团块状,并在胞核周围聚集,形成的SGs聚集在线粒体的周围。第二部分:(1)与对照组相比,亚砷酸钠与丙二酸钠刺激时,多聚核糖体都出现了解聚的现象。(2)在丙二酸钠处理后,显着提高了eIF2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细胞内源性的蛋白激酶GCN2(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 2,GCN2)或血红素调节的起始因子2α(heme-regulated initiation factor 2αkinase,HRI)的含量后,降低了eIF2α的磷酸化水平,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和类蛋白激酶R的内质网激酶(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对其影响不大,但应激时GCN2或HRI这两个蛋白的敲低并未影响SGs的形成。(3)应激状态下,4EBP1的磷酸化被抑制,当下调细胞内4EBP1蛋白表达时,形成的SGs颗粒变少,体积减小。(4)应激时,MAPK途径的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都被激活,当分别使用p38、Erk1/2、JNK蛋白的抑制剂SB203580、PD98059、SP600125处理后,SGs的形成并未发现明显改变。第叁部分:(1)在丙二酸钠刺激情况下,提高细胞内ATP的含量时,形成SGs的数目不变,但体积有所增大。丙二酸钠处理后,补充或者不补充ATP都能引起4EBP1磷酸化的降低和eIF2α磷酸化的增强,然而ATP的补充与否并未引起eIF2α和4EBP1磷酸化状态的改变。在应激后,切割的caspase 3增多,凋亡增多,然而ATP的补充并未影响切割的caspase 3的含量以及凋亡情况,也未影响其细胞的增殖情况。(2)在丙二酸钠刺激情况下,当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NAC)降低ROS的水平后,形成SGs的数目、体积均未发生显着改变,与此同时eIF2α和4EBP1的磷酸化状态也没有明显变化。在应激后,ROS的清除并未影响切割的caspase 3的含量和凋亡情况,细胞的增殖情况也未受到影响。结论:1)在丙二酸钠刺激情况下,SGs标志性蛋白G3BP蛋白和TIAR、TIA-1、HuR叁种SGs相关蛋白完全共定位,细胞胞浆中形成SGs。同时线粒体的相关功能指标,如:ATP、ROS、MMP、形态等都发生了明显改变,证明线粒体发生了功能紊乱。2)应激时,发生eIF2α、4EBP1和MAPK磷酸化的变化,其中4EBP1磷酸化的改变是诱导SGs形成的关键因素,eIF2α与MAPK的磷酸化并不是起主导作用。3)在刺激时,ATP的补充能促进SGs体积增大,此改变并不是通过eIF2α、4EBP1起作用的,ATP水平的改变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显着影响。而清除ROS后对SGs的体积和数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也没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缪斌,陈长进[2](1983)在《藉丙二酸钠掩蔽铁碘量法测定铜》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碘一氟法测定铜具有准确、快速等优点。目前仍为多数化验室所采用。但是在流程中长期大量使用氟化物污染环境,有害人体健康,而且易损烧杯。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在分析工作中考虑取代毒性较大的试剂以减轻污染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铜的碘量法测定中,为了掩蔽铁,一些化学工作者曾经提出磷酸钠、焦磷(本文来源于《云南冶金》期刊1983年01期)
丙二酸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众所周知,碘一氟法测定铜具有准确、快速等优点。目前仍为多数化验室所采用。但是在流程中长期大量使用氟化物污染环境,有害人体健康,而且易损烧杯。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在分析工作中考虑取代毒性较大的试剂以减轻污染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铜的碘量法测定中,为了掩蔽铁,一些化学工作者曾经提出磷酸钠、焦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二酸钠论文参考文献
[1].付雪.丙二酸钠诱导应激颗粒形成的分子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2].缪斌,陈长进.藉丙二酸钠掩蔽铁碘量法测定铜[J].云南冶金.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