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黄煎剂加思密达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其乐格尔[1](2020)在《关于蒙医扎沐滋、尼如哈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古今文献的整理研究,对蒙医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分类,主治病症,药物应用以及方法和工具进行归纳,明确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优势病种,总结用药,方法和工具的特点,为蒙医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方式,对古籍文献主要通过收集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通辽市新华书店、导师珍藏书籍中查阅经过一一排查和筛选,从8-20世纪着作藏医学中蒙文翻译版及医学代表性的历史医籍,包括综合性医着,专着,医案等文献。2.期刊:对现代文献主要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选核心期刊,为灌肠主题词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中国蒙医药杂志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选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为主题词检索从2009-2019年有关于灌肠,扎沐滋和尼如哈的临床治疗类期刊和论文,从中收集与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整理,数理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的概念,作用及其理论的发展,利用Excel软件建立扎沐滋和尼如哈疗法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归纳扎沐滋和尼如哈的用药与特点,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1、从蒙文出版的文献中记载有扎沐和滋尼如哈等内容的书籍41册。关于扎沐滋的25部,关于扎沐滋的比较全的有9部。①在扎沐滋治疗中,药物使用累计103种。单药物频数是402次。使用最多的是荜拨。肉、油、和牛奶、共15种药剂。经过重复发现的有160次。使用最多的是牛奶。扎沐滋禁忌症共19例,禁忌症频数72次。扎沐滋适应症102例,频数156次。临床主用扎沐滋内科有17种疾病,频数83次。最常用的是便秘。②有尼如哈的35本书,关于尼如哈的比较全的10本书。在尼如哈中,药物使用累计69种。单药物的频数共336次。使用最多的是大黄。禁忌症21例,适应症共90例。4次频数以上为20种疾病。临床上主要使用尼如哈的内科有16种疾病,频数132次,排尿排便困难。2、期刊中采用抽取方法,符合蒙医使用尼如哈的15篇论文,符合现代医学使用扎沐滋和尼如哈要求的论文共收到69篇。内有10种疾病,频数54次,其中最多的是结肠疾病。在蒙医学中,尼如哈病为4种,频数15次,其中最多的是结肠疾病。结论:一、扎沐滋和尼如哈起源于印度阿尤韦德医学。古代文献中,扎沐滋和尼如哈广泛应用于临床,由内容分散到规范化,药物基础药物清晰,形成了具有理论系统特性的塔本威勒中的两种疗法。如今,尼如哈在蒙医学上的医术已为人们有所认识,已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少的特色。此外,由于扎沐滋的内容缺乏基础知识,误认为扎沐滋和尼如哈的用法同样,因此,扎沐滋的用法也逐渐失去了使用。此外,汉族药物和现代化医学都有具有自己特点的腹胀、灌肠治疗方法。二、由于环境等外界影响不同,古代时期的临床应用不同。在古代医学中,知识及手技虽广泛,但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影响,未能开发临床中的标准。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科技创新的影响而发生大的变化,疾病的认识、标准随之改。通过统计分析,扎沐滋疗法使用主要疾病有内科、外科、妇科、温病、男科疾病等。三、通过扎沐滋和尼如哈药物统计分析:扎沐滋药物主要由苦、辛辣、盐味、热性、温性、降巴达干和气、壮阳、滋润、活络、宰虫、排毒等功能组成。尼如哈主要有:由苦、辣味、寒性、温性、降巴达干、调理体质、活血、促进气血循环,泻法、除黄水、宰虫、排毒等强有力的药物组成以及根据病因,发病部位,治疗原则分类了三种扎沐滋和尼如哈。
唐清[2](2020)在《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中药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热毒伤络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对象及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省中医院肿瘤科及肛肠科门诊及住院部、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本研究纳入要求的62例术前诊断为Ⅱ和Ⅲ期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试验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采用调强放疗(IMRT),放疗剂量基本相同,同步放化疗期间化疗用药为5-FU(氟尿嘧啶)。用药方案:对照组保留灌肠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蒙脱石散3g+0.9%生理盐水100ml混合液(qd)),试验组保留灌肠液(中药“大黄甘草汤”(生大黄30g、生甘草10g,qd)),都是放疗完成2周即第15天开始灌肠,均用药至放疗结束。观察记录两组病例ARP首次出现时间、肠道反应分级、大便常规隐血试验、中医症候积分、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安全性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最终完成了本次研究的共为60例(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2例脱落被剔除)。(1)两组病例治疗前在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病变部位、肿瘤分期、急性放射性损伤RTOG分级、大便隐血试验、中医症候积分、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处于相当水平(P>0.05)。(2)两组病例在ARP首次出现时间,治疗后在急性放射损伤疗效、大便常规隐血试验疗效、中医症候疗效、KPS评分差值(疗效)、安全评价指标等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能够有效防治中低位直肠癌ARP,有效增加机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使ARP的首次出现时间得以延迟,降低直肠急性放射损伤程度及肠道反应分级,使中医症候得到改善,痛苦被减轻之后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使患者放射治疗期更加安全渡过,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薛亚妮[3](2015)在《思密达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思密达通过其特殊的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发挥着吸附、抑酸、止血、降低胆红素、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胃肠粘膜屏障的作用。因此思密达最常见的适应症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思密达利用其特殊结构不仅对胃肠道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结直肠炎、黄疸型肝炎、妊娠呕吐等的恢复有协同作用,对治疗胃肠外疾病如口腔溃疡、褥疮、百草枯中毒等也有一定的疗效。通过对思密达临床应用的认识,协助疾病治疗。
李文文,孟繁洁,靳英辉,周倩妹[4](2015)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 Med、EMbase、维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保留灌肠(试验组)对比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肝性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13年11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6个RCT,共计1 691例患者。根据干预时间的长短进行亚组分析,7 d为1个疗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时间≤1个疗程,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4,95%CI(1.25,1.44),P<0.000 01];干预时间>1个疗程,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4,95%CI(1.21,1.48),P<0.000 01]。结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保留灌肠对于治疗肝性脑病有显着疗效。由于纳入分析的研究质量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毛毛[5](2011)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及治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特点,阐明其病因病机本质,为本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2.通过临床观察以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组方的结肠靶向给药新剂型-护肠清毒微丸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为结肠靶向给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1.证候规律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病房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的临床资料200例。由高年资专业教授通过对患者的四诊等临床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辨证,得出中医基本证候要素,将资料录入利用Excel软件建立的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总结出证候规律。2.临床治疗研究: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口服中药组、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结肠滴注给药组、口服乳果糖组。中药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充分休息、补充足够能量及维生素、保肝、对症处理)基础上加中药辨证复方常规口服治疗;护肠清毒微丸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口服护肠清毒微丸;护肠清毒汤组在中药组基础上以护肠清毒汤结肠滴注法保留灌肠;乳果糖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口服乳果糖。四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 8 ,IL-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门冬氨基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白蛋白(albumin ,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及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的变化。结果: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主要症状为大便异常(便溏/腹泄,便秘,大便先干后溏)、胁肋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身目发黄、小便发黄、口苦等症状。主要证候要素为毒、大肠、脾、湿、热、瘀血、肝。2.护肠清毒微丸能显着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血浆内毒素、TNF-a、IL-6、IL-8、ALT、AST、TBIL水平,升高Alb、PTA%水平,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结论: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位在大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毒为致病之因,湿热毒瘀蕴结大肠为本病基本病机,脾虚、湿毒贯穿本病始终。2.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组方的结肠靶向给药新剂型-护肠清毒微丸可以有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李乃科[6](2011)在《肝性脑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分析近年来肝性脑病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对目前尚未统一的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具体方案提供帮助,以提高肝性脑病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及预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和参考1989年以来关于肝性脑病的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各医家对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方法,并且结合临床治疗病例以观其疗效。[结果]肝性脑病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我们应当借鉴现代医学对肝性脑病治疗成果,并通过其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尝试从新的视角来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做起:①把握肝性脑病的基本病理特点;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与辨证治疗相结合;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有机统一,积极借鉴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以探讨肝性脑病各种实验检测指标的临床辨证意义;④深入广泛地开展中医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引入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弥补我们临床上辨病、辨证和治疗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结论]肝性脑病在临床上是一个比较难治疗的疾病,临床很多证型与病人的症状、血液检查及病理学实验结果有关联,所以现代医学研究对提高中医辨证准确性及治愈率极有帮助,对进一步做好中西医两个系统的相互渗透对推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提高肝性脑病中西医治疗研究水平。
曹倩[7](2009)在《治疗肝性脑病保留灌肠药液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保留灌肠是目前治疗肝性脑病的常规方法。国内外有多种药物可以用于肝性脑病的保留灌肠,比如:食醋,乳果糖,以及中药类成分的参菊饮,大黄箭剂,清肠合剂等等,当然各种药物在应用时都有相应的注意事项,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药物。
梁红梅[8](2009)在《丹黄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丹黄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07年8月至2009年2月,在武汉市医疗救治疗中心住院的4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将48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以常规卧床休息,护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免疫调节、血浆置换对症支持及抗病毒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之上,以丹黄方治疗,丹参30g,大黄15g,日1剂,水煎服取汁240ml,分两次服。以一个月时间为观察期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ALT、AST、TBiL、AMM、ALB、PTA)和肝脾B超的变化及安全性指标(血、尿、大便常规及肾功能和心电图)。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T、TNF-α变化情况。实验结束,进行数据录入及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8例患者(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按研究方案完成1个月治疗,病人依从性良好。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分别为显效5例(20.8%),有效16例(66.7%),无效3例(12.5%),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3例(12.5%),有效12例(50.0%),无效9例(37.5%),总有效率(6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2.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疗效显着(P<0.05),且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证候总积分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临床显效7例(29.2%),有效15例,总有效率91.6%;对照组临床显效3例(12.5%),有效13例,总有效率66.7%,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比较(包括血清ALT、AST、TBiL、AMM下降疗效比较及ALB、PTA疗效比较):(1)血清ALT、AST: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TBiL、AMM: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着疗效(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白蛋白及PTA: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ALB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PTA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T、TNF-α治疗前后变化比较:血清ET、TNF-α: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所下降,均有疗效(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肝脾B超检查:两组肝脾B超检查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血、尿、粪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结论丹黄方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血清ALT、TBiL、AMM、PTA等指标,具有明显的护肝、降酶、退黄作用,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且能有效降低影响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ET、TNF-α。丹黄方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好,未发现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
毛德文,龙富立,邱华,黄古叶[9](2009)在《大黄及其复方拮抗肝衰竭的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
胡建华[10](2009)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研究》文中认为钱英教授为我国着名中医肝病专家,他近年提出运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截断逆挽法”是“截断法”和“逆流挽舟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在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方面的理论创新。本文在研究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和基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毒损肝体”理论证候学研究基础上,探讨“截断逆挽法”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并进一步进行疗效验证。第一章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研究目的:研究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探索“截断逆挽法”理论渊源,分析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学术观点、临证思辨、应用规律、临床医案和相关文献,研究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结果与结论:“截断逆挽法”是“截断法”和“逆流挽舟法”的综合运用。钱英教授认为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要抓住疾病发生发展中病机演变、脏腑传变、虚实转化等特殊规律,将辨证与辨病紧密结合,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灵活运用“截断逆挽法”。1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急病重”的特点,快速截断为首要治则,其主要治法是:(1)清热解毒是截断的关键(清除病因-疫毒)。解毒不能拘泥于清热解毒一法,要依据“毒邪”的具体性质辨证遣方用药。(2)通腑攻下是截断的转机(净化肠道,阻断二次打击)。(3)凉血化瘀是截断的要点(顿挫病势,防止传入营血)。2“逆流挽舟法”是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因虚致病的病机,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强调尽早补肝以扶正,包括滋肝肾之阴、益肝脾之气、温脾肾之阳等。根据肝“体阴而用阳”理论,补肝体与益肝用,体用同调,阴阳兼顾:(1)益肝用与补肝体并重;(2)重用生地黄以养肝阴;(3)疏肝理气与顾护肝体并施。3注重脏腑传变规律,及时截断逆转。主要涉及脾肾二脏:(1)调理肝脾,以固其本:用大剂量的生黄芪,因本病肝脾气损严重,“重病必重药”,非重剂难以奏效,同时注意补中、健中、理中三法的配合运用。(2)肝肾同治,滋水荣木:肝肾同源,故肝病多伤及于肾,临床多表现为肝阴虚与肾阴虚并见,肝气虚、肝阳虚与肾气虚、肾阳虚兼夹。治疗上必须重视“肝肾同治”。4分期而治:针对疾病分期中正邪演变规律,”截断法”和“逆流挽舟法”应有偏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进展期应以“解毒化瘀,截断病势”为主,以达到“留人治病”之目的,但攻逐之法当“衰其大半而止”,不可久施;待病情平稳后或进入恢复期则以扶正为主,以恢复生机,采用“体用同调”、调理肝脾、滋水荣木等法,缓缓久图;但若出现毒瘀与正虚均已严重的局面,则应攻补并重。第二章基于“毒损肝体”理论及“截断逆挽”治则的证治规律研究目的:进行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基于“毒损肝体”理论的证候学研究,探讨证候规律,从证候学角度分析“截断逆挽法”的合理性;探讨基于“截断逆挽法”治则的证治方案,以应用于临床。方法:进行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学调查研究,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分布规律;分析“毒邪”症候要素;结合证候分布规律和“毒邪”症候要素,确立“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治方案。结果与结论:1证候分布规律: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基本证型为肝脾血瘀、阴毒内结、阳毒内盛、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证。基本证型体现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毒(阴毒和阳毒)损肝体,脾肾气阴或阴阳两伤”的病机特点。证候规律与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基本原则(清热解毒、通腑攻下、凉血化瘀、滋肝肾之阴、益肝脾之气、温脾肾之阳)完全相符,证候学规律说明了钱英教授应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合理性。2“毒邪”症候要素:两大特征性证型为阴毒内结证和阳毒内盛证,兼有阴毒内结和阳毒内盛特征者为阴阳兼证。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阴毒内结110例、阳毒内盛46例、阴阳兼证104例。阳毒内盛证与阴毒内结证基础证:身目尿黄、面色晦暗、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性欲减退、口干;舌红暗或紫、舌有瘀斑,苔厚腻,舌下静脉增粗或迂曲;脉滑、弦、沉、濡等。基础证也反映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之常候“毒(阴毒和阳毒)贯穿始终,肝体用同损,出现肝脾血瘀、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等病机变化”。舌质红、苔黄腻,滑脉、数脉对辨证阳毒内盛证有意义。下肢浮肿、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肝掌、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腐等症对辨证阴毒内结证有意义。14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色诊图片资料分析:采用奥林巴斯2.0数码相机在室内、近焦、闪光灯条件下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面部、唇部、手掌、舌象(舌质、舌苔、舌下络脉)进行拍照,将图像输入计算机,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软件(北京普利生公司研制)中检测其RGB值(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1)面色、唇部、手掌及舌质RGB值均为阳毒内盛证>阴阳兼证>阴毒内结证,且阴阳兼证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RGB值、唇部RGB值及舌质RG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阳毒内盛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R值、唇部RGB值及舌质R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舌苔RGB值特点,阴毒内结证>阴阳兼证,GB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舌下静脉RGB值特点,阳毒内盛证>阴阳兼证及阴毒内结证。(2)肝脾血瘀证舌质RGB值均高于非肝脾血瘀证,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脾血瘀证唇部RGB值均低于非肝脾血瘀证,唇部B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毒(阴毒和阳毒)与面色、唇部、手掌、舌象RGB值密切相关,肝脾血瘀证与唇部、舌质RGB值密切相关,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色诊RGB值可作为辨证阴阳毒证、肝脾血瘀证的参考指标。3证治方案:以“截断逆挽法”为指导思想,基于阴毒阳毒辨证思路,确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治方案。治疗原则:阴毒阳毒兼证,以解毒化瘀、通腑泄浊、清利湿热、调补肝脾肾阴阳为法;阳毒内盛证,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通腑泄浊、益气养阴为法;阴毒内结证,易伤阳气,以温阳化湿、化瘀通络、通腑泄浊、温扶脾肾为法。组方:(1)基础方:叶下珠30克,瓜蒌30克,金钱草30克,莪术6克,生地20克,生黄芪30克,槲寄生30克,丹参20克,三七6克,黒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2)灌肠1号方:大黄30克,厚朴30克,枳实30克,生地30克,蒲公英30克。(3)灌肠2号方:黑附片30克,干姜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30克,桂枝15克。阴毒阳毒兼证,基础方1日1剂,水煎300ml,分2次服。灌肠1号方、2号方,150m1灌肠,每日1次,二方交替使用。阳毒内盛证,基础方中生地加量至35克,加用赤芍15克,紫草10克。以加强解毒、养阴、凉血、化瘀之用。灌肠1号方,150ml,灌肠,1日1次。阴毒内结证,基础方中黒附片加量至25克,加用桂枝15克,干姜10克。以加强温阳化浊之用。灌肠2号方,150ml灌肠,1日1次。第三章“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验证目的:初步验证“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案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约110例患者,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或西医治疗(对照组),观察有效率、并发症出现率、病死率及主要化验指标的改善情况,初步验证“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案的有效性。结果与结论:有效病例111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56例。1症候积分疗效:治疗1周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2周后,对照组积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积分均值下降1.82±3.88,而对照组积分均值下降-0.02±4.1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积分均值下降8.29±7.53,而对照组积分均值下降4.41±9.64,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肝功能:(1)胆红素:两组治疗2周后TBIL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凝血功能:治疗组PTA明显升高,且1周后PTA(43.6%)与治疗前(35.0%)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PT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1周后治疗组PTA(43.6%)明显高于对照组(33.4%),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并发症:(1)肝肾综合征:治疗后出现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出现率(1例,1.8%)与对照组(8例,14.3%)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腹腔感染:两组治疗后腹腔感染出现率均有下降,治疗组8周后腹腔感染出现率(16例,29.1%)明显低于治疗前(25例,45.5%),有显着性差异(P<0.05)。(3)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4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37例,67.27%)高于对照组(30例,53.57%),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病死率(5例,9.09%)低于对照组(13例,23.2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改善肝功能(退黄、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等)、防治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证实了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案的有效性。
二、大黄煎剂加思密达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煎剂加思密达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蒙医扎沐滋、尼如哈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2)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1.6 试验终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2.1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方案 |
2.2.2 具体给药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2.3.1 观察指标 |
2.3.2 疗效评价标准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5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临床资料分析 |
3.1 性别分布情况 |
3.2 年龄分布情况 |
3.3 肿瘤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
3.4 肿瘤病变部位分布情况 |
3.5 肿瘤分期分布情况 |
3.6 治疗前急性放射性直肠炎RTOG分级分布情况 |
3.7 治疗前大便隐血试验分布情况 |
3.8 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总和分布情况 |
3.9 治疗前KPS评分对比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4.1 放化疗完成情况及有效病例数 |
4.2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RP)首次出现时间对比 |
4.3 治疗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所处RTOG分级对比 |
4.4 治疗后两组病例放射损伤疗效对比 |
4.5 大便隐血试验疗效对比 |
4.6 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
4.7 中医症候疗效对比 |
4.8 两组病例治疗后KPS评分对比 |
4.9 两组病例治疗后KPS评分差值对比 |
4.10 安全性评价 |
第五部分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直肠癌ARP发病因素、机制及治疗的认识 |
5.2 祖国中医学对直肠癌ARP的认识 |
5.2.1 对直肠癌的认识 |
5.2.2 ARP与“痢疾”相关性 |
5.3 关于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癌ARP机制的讨论 |
5.4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直肠癌TNM分期标准(UICC/AJCC2017 年第8 版) |
附录三 WH0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分级表 |
附录四 临床研究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3)思密达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思密达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
1 急慢性腹泻 |
2 胃与食管 |
3 结直肠 |
4 黄疸 |
5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
6 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不适 |
7 其他 |
第二部分 思密达与消化系统外疾病的关系 |
1 口腔溃疡与手足口病 |
2 中毒 |
3 褥疮 |
4 宫颈糜烂 |
第三部分 思密达作用机制 |
1 吸附 |
2 增加粘膜屏度 |
3 止血 |
4 抗炎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4)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检索策略 |
1.3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文献质量评价 |
1.5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文献检索结果 |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Meta分析结果 |
2.5发表偏倚 |
3讨论 |
3.1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
3.2本研究的局限性 |
(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及治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研究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 中医研究进展 |
1.2 多元统计方法在证候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一般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症状体征特点 |
3.2 证候要素特点 |
3.3 证候要素聚类分析 |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因病机探讨 |
4.1 脾虚为发病之本 |
4.2 湿毒内侵为发病之因 |
4.3 湿热瘀毒蕴结大肠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基本病机 |
第二部分 结肠靶向给药清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内毒素临床研究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 中医研究进展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一般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 结果 |
3.1 综合疗效 |
3.2 血浆内毒素疗效 |
3.3 细胞因子(TNF-A、IL-6、IL-8)改善情况 |
3.4 肝功能改善情况 |
3.5 PTA(%)改善情况 |
3.6 中医症状疗效 |
4 讨论 |
4.1 治法探讨 |
4.2 护肠清毒微丸组方分析 |
4.3 结肠靶向给药必要性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6)肝性脑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肝性脑病的定义 |
二、肝性脑病的病因及机理 |
(一) 西医方面 |
(二) 中医方面 |
三、肝性脑病的诊断 |
(一) 西医诊断方面 |
(二) 中医辨病辨证 |
四、肝性脑病的西医治疗 |
(一) 及早识别并纠正或去除诱因 |
(二) 减少和去除肠道氮源性毒物的生产与吸收 |
(三) 人工肝支持系统 |
(四) 肝移植 |
五、肝性脑病的中医药治疗 |
(一) 行气化湿法 |
(二) 凉血解毒法 |
(三) 通腑泻热法 |
(四) 清营凉血法 |
(五) 益气养阴法 |
(六) 滋补肝肾法 |
(七) 回阳固脱法 |
六、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一) 药物治疗 |
(二) 饮食调护 |
七、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待解决的问题 |
(一) 关于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 |
(二)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
(三)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验研究 |
八、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望 |
第二部分 导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病案评析 |
病案一 |
病案二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丹黄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病例选择 |
3. 分组和处理方法 |
4. 试验目的 |
5. 临床观察 |
6. 疗效评价 |
7. 安全性评价 |
8.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判定标准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理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丹黄方的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丹黄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毒盛血瘀证)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中的应用 |
前言 |
第一章 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研究 |
1 理论渊源 |
1.1 "截断扭转法" |
1.2 "逆流挽舟法" |
1.3 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学术观点 |
2 临证思辨及应用规律 |
2.1 针对病因及病机演变,宜"截断逆挽法" |
2.2 脏腑传变,宜"截断逆挽法" |
2.3 分期而治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毒损肝体"理论及"截断逆挽"治则的证治规律研究 |
1 前期工作基础 |
2 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证候规律研究 |
2.1 观察指标和方法 |
2.2 诊断标准 |
2.3 调查结果 |
2.4 证候规律探讨 |
3 毒(阴毒阳毒)的证候要素分析 |
3.1 症状体征 |
3.2 舌象 |
3.3 脉象 |
3.4 结论 |
4 毒(阴毒阳毒)的色诊客观化研究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结果 |
5 证候学研究小结 |
6 证治方案 |
6.1 组方 |
6.2 辨证论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验证 |
1 研究对象 |
1.1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诊断及分期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出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分组与治疗方案 |
2.1 分组 |
2.2 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中医证候评分表 |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 |
3.3 辅助检查项目 |
3.4 并发症出现率 |
3.5 综合疗效评价指标 |
3.6 症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
3.7 安全性评价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治疗及随访情况 |
5.2 证候疗效 |
5.3 生化指标 |
5.4 并发症 |
5.5 综合疗效评价 |
5.6 安全性评价 |
6 结论 |
6.1 基础方组方解析 |
6.2 灌肠1号方、2号方解析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全文总结 |
附件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科研工作情况 |
附件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证候调查表 |
附件三、"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大黄煎剂加思密达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蒙医扎沐滋、尼如哈的文献研究[D]. 其乐格尔.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唐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思密达临床应用进展[D]. 薛亚妮. 重庆医科大学, 2015(06)
- [4]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J]. 李文文,孟繁洁,靳英辉,周倩妹. 华西医学, 2015(04)
- [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及治疗性研究[D]. 毛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6]肝性脑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及展望[D]. 李乃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治疗肝性脑病保留灌肠药液的研究进展[J]. 曹倩.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28)
- [8]丹黄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梁红梅.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0)
- [9]大黄及其复方拮抗肝衰竭的研究概述[J]. 毛德文,龙富立,邱华,黄古叶. 陕西中医, 2009(05)
- [10]“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研究[D]. 胡建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