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精神论文-彭淼然,胡哲,白力文,杜雪婷

母性精神论文-彭淼然,胡哲,白力文,杜雪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母性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莎士比亚,母性缺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母性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彭淼然,胡哲,白力文,杜雪婷[1](2019)在《基于精神分析法的莎剧母性缺失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普遍存在母亲形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人物母亲在该人物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与失职、女性角色对本身母亲职责的放弃,其后果为男性角色的不婚倾向和女性角色的不育倾向。这种现象在《麦克白》中表现为女性身上母性的缺失,在《暴风雨》中表现为角色母亲的消失,对剧情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梦境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法,从心理学层面对母性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后果做出解释。(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7期)

汪晟[2](2019)在《论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绘画艺术中的“母性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古往今来遭受压迫的女性意识逐渐开始醒悟。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女性意识开始逐步显现。女性艺术家为追寻自身艺术的审美理念及人生定位,决定用她们独有的女性审美视角,描绘着她们内心的世界,再现出当时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她们独具特色的“母性精神”。在西方具有特色的表现主义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中,让人深深体会到这种“母性精神”的存在和意义。文章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炮火纷飞,民不聊生,饱受争议的德国社会作为背景,按照凯绥·珂勒惠支贯穿始终的母性情怀作为其艺术创作的主要脉络,通过对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剖析,探究她绘画创作所蕴藏的“母性精神”,由此引发大众对艺术家及其代表的众多女性形象的情感解读。本文第一部分是对此篇文章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的概述及对艺术家作品的考察。第二部分对凯绥·珂勒惠支的绘画背景和经历进行了具体描述。第叁部分是通过绘画作品对艺术家女性视角与“母性精神”的形成的内外因素做出了梳理,并通过对珂勒惠支艺术作品中“母性精神”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的描述让人们更加直观的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怀。文章第四部分,通过对珂勒惠支绘画艺术的充分理解和对画作深入的解读,对她绘画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让人们对作品中母性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五部分是对凯绥·珂勒惠支绘画艺术中“母性精神”对当代绘画的启示和对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影响。本文最后通过对凯绥·珂勒惠支在其绘画作品中独特的“母性精神”的分析引出了关于战争、死亡、母爱的永恒主题的感悟,并且以此对当代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正确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并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前进。(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0)

雷鸣宇[3](2019)在《以《百年孤独》谈母性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课程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多角度、多思维、多内容、多形式等方法,从各个角度加强学习。本文将以《百年孤独》的阅读为开始,从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百年孤独》的魔性小说经典作品作为标准,通过评价确定共识,完善神学与现实之间的有效结合。从销售人物的关键内容入手,充分考虑弘扬母性精神价值的标准水平,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多年的历史。(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9年01期)

王礼军,郭本禹[4](2016)在《“母性”与“慈母心”——多伊奇对“为人之母”心理发展的精神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尤其是成年女性的心理问题早已备受关注。精神分析开创女性行为的心理根源研究之先河,但女性心理发展问题并非一直受到青睐。作为女性精神分析的先驱者,多伊奇以"母性"和"慈母心"为核心,系统探究了成年女性从"尚为人妻"到"初为人母"再到更年期的心理发展,并对未婚母亲、养母和继母的心理特征作了有益探索。她独具创造性和前瞻性的"为人之母"的精神分析思想,不仅推动精神分析内部的女性主义转向,还为后来女性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现代社会正视女性问题以及现代女性认识自我亦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彭维芬[5](2012)在《被精神凌迟的“母性”——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觉下的悲剧美》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向来被描述成一个"斗士",有着金刚怒目伟丈夫的刚烈,"硬骨头精神"的鲁迅——时代的斗士,民族的英魂,中国的脊梁,他一直被放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张爱玲则是民国时期临水照花人,这小女子在乱世中自慰、自卑,游离于时代之外。似乎很少人把鲁迅和张爱玲这两个如此悬殊的人联系在一起。胡兰成第一个把鲁迅与张爱玲放在一起比较,他说"鲁迅之后有她(张爱玲)";夏自清、傅雷、于清等,也都把鲁迅与张爱玲作概括的比较评点。夏自清另具慧眼,认为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2年06期)

赵晓菲[6](2010)在《母性精神之塔的坍塌——析解张爱玲作品中的母女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的作品中对母女关系的处理一反常人的思路,她冷静甚至是残酷地揭去了掩盖于亲情之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用一切可以解构的语言解构了母亲神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她能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意识在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上达到贯通和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她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母女关系,可以洞察封建文化对女性无孔不入的破坏,窥见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前途的探寻,以及对人间至爱亲情的呼唤。(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华媛媛[7](2008)在《论母性的边缘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女性形象的一种极端表现,母性在父系—阳性话语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母性的身份由男性根据她同家庭及其他成员的关系而决定,而她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认可和满足。母性是男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附属品,她代表了男性的理想,为男性提供保护和精神支持,有时却又沦为男性错误行为的替罪羔羊。但是,母性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不懈寻求自我身份。她对父权制度的反抗主要表现在她试图对儿子进行控制并否认承担母亲的角色。本论文在弗洛伊德和拉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说以及伊里加利,德·波伏娃,和乔德罗,西克苏,克里斯蒂娃等的女权主义理论组成的理论架构下,通过解读尤金·奥尼尔《哀悼》、《长日入夜行》、《月照不幸人》叁部作品中的母性形象,试图讨论母性如何在男性话语中处于边缘地位,以及母性如何在父权社会中努力挑战男性的客体化从而寻求自我身份。我的研究创新点在于,将女权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说相结合更有助于诠释奥尼尔在作品中塑造的母性形象,洞悉女性身份问题。与此同时,我的研究也发现女权主义理论在同心理分析学说的关系,女性话语的建立以及母女纽带问题上存在的固有弊端。(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期刊2008-05-24)

王艳丽,朱菊香[8](2007)在《对打工嫂母性精神的赞颂——由罗伟章小说《大嫂谣》引起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罗伟章的中篇小说《大嫂谣》,除了体现作者对底层农民工生存境遇的关怀和思考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曲母性颂歌。作者在对传统母性给予一种纯审美意义上的讴歌和礼赞的同时,也对女性身上的母性精神作了完美化、超功利化的书写。与此相关的是,在其它一些作品中对贤妻良母型女性精神的赞颂和同情背后,却深深蕴含着作者较浓的男权文化思想,这不免引起女性读者的深深遗憾和对女性文学状况及局限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期刊2007年09期)

黄茜[9](2004)在《环境的母性精神之研究与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历史上建筑思想流派纷呈,当代建筑理论更是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本原,任何远离甚至失去其本质的事物都没有永恒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尝试从相关社会科学入手,以“母性精神”为立足点,探寻人类集体无意识等层面上对环境的共同本质要求。 第一章:绪论。本章对研究目的、“环境”概念、“母性精神”及立论理论基础(包括精神分析学说、习性学、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进行阐释;第二章:母性精神的存在与意义。本章具体论述母性精神叁个方面的涵义,对人类个体及种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叁章:母性精神在环境中的体现。本章分析由于环境场的作用及人的内部图式在环境中的具体化,环境中大量体现“母性精神”,包括人类早期环境的形式,风水学的观念和方法,“母性精神”类型学研究的角度和目的。第四章:构建具有“母性精神”的环境。由于格式塔的同构效应,环境与人具有互动作用,该章详细论述了如何建构一个具有“母性精神”的环境,就向心性、中心化、适度刺激、节奏、具有空间、平衡、水的关联意义等及七个方面提出母性精神的设计意象。第五章:研究和构建具有“母性精神”环境的意义。本章阐释本论文的研究出发点和哲学思考,及建筑师的责任,综述研究和构建具有“母性精神”环境的意义。 “母性精神”是人类本性的需求之一,而具有“母性精神”的环境使人感受到母性温暖、保护、包容的意象,使人回到“在”中,真正得以“诗意的栖居”。(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4-04-16)

危砖黄[10](1999)在《从《百年孤独》谈母性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性作品,关于它的评论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认为它是神话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本文则尝试着从小说的人物关系入手,考察其弘扬的母性精神。《百年孤独》以虚构的马孔多镇为背景,写了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一百多年(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母性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末,古往今来遭受压迫的女性意识逐渐开始醒悟。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女性意识开始逐步显现。女性艺术家为追寻自身艺术的审美理念及人生定位,决定用她们独有的女性审美视角,描绘着她们内心的世界,再现出当时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她们独具特色的“母性精神”。在西方具有特色的表现主义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中,让人深深体会到这种“母性精神”的存在和意义。文章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炮火纷飞,民不聊生,饱受争议的德国社会作为背景,按照凯绥·珂勒惠支贯穿始终的母性情怀作为其艺术创作的主要脉络,通过对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剖析,探究她绘画创作所蕴藏的“母性精神”,由此引发大众对艺术家及其代表的众多女性形象的情感解读。本文第一部分是对此篇文章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的概述及对艺术家作品的考察。第二部分对凯绥·珂勒惠支的绘画背景和经历进行了具体描述。第叁部分是通过绘画作品对艺术家女性视角与“母性精神”的形成的内外因素做出了梳理,并通过对珂勒惠支艺术作品中“母性精神”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的描述让人们更加直观的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怀。文章第四部分,通过对珂勒惠支绘画艺术的充分理解和对画作深入的解读,对她绘画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让人们对作品中母性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五部分是对凯绥·珂勒惠支绘画艺术中“母性精神”对当代绘画的启示和对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影响。本文最后通过对凯绥·珂勒惠支在其绘画作品中独特的“母性精神”的分析引出了关于战争、死亡、母爱的永恒主题的感悟,并且以此对当代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正确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并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前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母性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彭淼然,胡哲,白力文,杜雪婷.基于精神分析法的莎剧母性缺失现象分析[J].文教资料.2019

[2].汪晟.论凯绥·珂勒惠支(KaetheKollwitz)绘画艺术中的“母性精神”[D].安徽工程大学.2019

[3].雷鸣宇.以《百年孤独》谈母性精神[J].北极光.2019

[4].王礼军,郭本禹.“母性”与“慈母心”——多伊奇对“为人之母”心理发展的精神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5].彭维芬.被精神凌迟的“母性”——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觉下的悲剧美[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

[6].赵晓菲.母性精神之塔的坍塌——析解张爱玲作品中的母女关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7].华媛媛.论母性的边缘性[D].大连外国语学院.2008

[8].王艳丽,朱菊香.对打工嫂母性精神的赞颂——由罗伟章小说《大嫂谣》引起的思考[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

[9].黄茜.环境的母性精神之研究与构建[D].湖南大学.2004

[10].危砖黄.从《百年孤独》谈母性精神[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标签:;  ;  ;  ;  

母性精神论文-彭淼然,胡哲,白力文,杜雪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