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外引流术论文-谢经丰,范基元,袁晟光

胆汁外引流术论文-谢经丰,范基元,袁晟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胆汁外引流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切除术,外源性胆汁酸,肝再生,外引流术

胆汁外引流术论文文献综述

谢经丰,范基元,袁晟光[1](2018)在《外源性胆汁酸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障碍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源性胆汁酸(CA)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障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设为未引流组(未引流组,n=30)、外引流组(ED组,n=30)、外引流同时补充0.2%外源性胆汁酸组(ED+0.2%CA组,n=30),各组于实验第7天行部分(70%)肝切除,检测各组肝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检测回肠组织成纤维生长因子15(FGF15)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 ED组的FGF15蛋白及mRNA在肝部分切除术后各时段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ED+0.2%CA组和未引流组(P <0.05),其表达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24h达到高峰,峰值较ED+0.2%CA组和未引流组明显偏低(P <0.05),而ED+0.2%CA组的FGF15蛋白及mRNA各时段的表达明显低于未引流组,峰值较未引流组明显偏低(P <0.05)。在肝切除术后,ED组与ED+0.2%CA组和未引流组相比,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在48 h和72 h时段明显降低(P <0.05);而ED+0.2%CA组与未引流组相比,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水平在48 h时段明显降低(P <0.05)。结论外源性胆汁酸可以部分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延迟,其可能机制是与其上调肠道FGF15的表达从而促进肝再生有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谢经丰[2](2018)在《外源性胆汁酸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障碍及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源性胆汁酸(cholic acid,CA)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障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设为未引流组(未引流组,n=30)、外引流组(ED组,n=30)、外引流同时补充0.2%外源性胆汁酸组(ED+0.2%CA组,n=30),各组于实验第7天行部分(70%)肝切除,分别于肝切除术后0 h、4 h、12 h、24 h、48 h、72h处死。收集SD大鼠血清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等指标。收集切下的肝脏组织,检测各组各时间点的肝再生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收集切下的回肠组织检测成纤维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5,FGF15)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结果:肝切除术后,ED组与ED+0.2%CA组、未引流组相比,ED组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均明显升高;ED+0.2%CA组与未引流组相比,血清中AST和ALT明显升高;此外,与ED+0.2%CA组相比,ED组血清中ALB水平均明显降低;ED+0.2%CA组与未引流组相比,血清中ALB水平也明显降低,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D组的FGF15蛋白及mRNA在肝部分切除术后各时段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ED+0.2%CA组和未引流组(P<0.05),其表达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24 h达到高峰,峰值较ED+0.2%CA组和未引流组明显偏低(P<0.05),而ED+0.2%CA组的FGF15蛋白及mRNA各时段的表达则明显低于未引流组,峰值较未引流组明显偏低(P<0.05)。在肝切除术后,ED组与ED+0.2%CA组和未引流组相比,肝再生率、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在48 h和72 h时段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D+0.2%CA组与未引流组相比,肝再生率、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水平在48 h时段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胆汁酸可以部分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延迟,其可能机制是与其上调肠道FGF15的表达从而促进肝再生有关。(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8-06-01)

张赛,王付海,温庆彬,赵玉成,吴志正[3](2018)在《早期胆汁外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胆汁外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清炎性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抑炎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54只,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G组)、模型未引流组(SAP组)和模型引流组(BDG组);SAP组与BDG组采用逆行十二指肠穿刺胰胆管途径注射4%牛磺胆酸钠方法构建大鼠SAP模型;SOG组只行开腹手术,并行早期胆汁外引流处理。建模成功后3组研究对象于第3、6、和12小时各处死大鼠6只,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HMGB1、TNF-α和HO-1的表达。结果建模成功后第3、6和12小时SAP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SOG组(P<0.05);建模成功后第3、6和12小时,SAP组与BDG组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成功后第3、6和12小时,SAP组HMGB1水平均高于SOG组(P<0.05);建模成功后第6小时,SAP组与BDG组HMGB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成功后第3、6和12小时BDG组HO-1水平均显着高于SAP组(P<0.05);建模成功后第3、6和12小时,SAP组与SOG组HO-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胆汁外引流胆汁可显着抑制机体促炎细胞因子HMGB1和TNF-α的释放,提高抑炎因子HO-1的表达,从而改善SAP模型大鼠炎症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王金龙,陆美玲,陈影,赵冰,毛恩强[4](2018)在《胆汁外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部炎症和水肿的疗效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胆汁外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部炎症和水肿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24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S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SAP+胆汁外引流组(SAP+BTED组)、SAP+BTED+锌原卟啉组(SAP+BTED+Zn PP组)。Zn PP是血红蛋白氧合酶1(HO-1)的特异性阻断剂,抑制HO-1的表达。造模24 h后取肺组织和血液备用。采用Schmidt评分标准对肺组织进行病理评分。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HO-1蛋白质水平表达。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m RNA基因水平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计算肺组织干湿比。结果:SAP+BTED组大鼠肺组织Schmidt评分显着低于SAP组大鼠(P<0.05)。BTED使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 RNA基因表达水平、MPO含量显着低于SAP组大鼠(P<0.05)。SAP+BTED组大鼠干湿比和HO-1表达水平显着高于SAP组大鼠(P<0.05)。当应用Zn PP时,BTED引起大鼠的这些效应则消失。结论:BTED通过HO-1通路减轻SAP大鼠肺部的炎症和水肿。(本文来源于《外科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1期)

温庆彬[5](2017)在《胆汁外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胆汁外引流”对由4%牛磺胆酸钠方法构建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观察胰腺组织内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蛋白的表达,血清内血红素氧合酶1(HO-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的含量以及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08只,采用逆行十二指肠穿刺胰胆管途径注射4%牛磺胆酸钠方法构建大鼠SAP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1)假手术组分为假手术未引流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G组)和假手术引流组(Sham Drainage Group,SDG组),每组18只。(2)模型组分为模型未引流组(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模型引流组(Bile Drainage Group,BDG组)每组18只。(3)各组于建模成功后的第3h、6h、12h将大鼠(各时间点n=6)再次麻醉后开腹观察,并取血和胰腺等组织,检测血清AMY的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HO-1、HMGB1和IL-10的表达和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胰腺组织内NF-κB P65蛋白表达。通过HE染色大鼠胰腺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建模后3h、6h、12h:(1)BDG组血清AMY、TNF-α的水平均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DG组的血清HMGB1水平低于SAP组,在6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DG组血清IL-10的水平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DG组血清HO-1水平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G组胰腺组织内NF-κB mRNA蛋白表达水平低于SAP组,在3h、6h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BDG组的病理评分值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鼠病理评分值呈增高趋势。结论:(1)逆行胰胆管穿刺建立大鼠SAP模型是一种简单操作、重复性好,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建模方法,可以满足胆汁外引流对胰腺功能保护作用研究的动物实验需要。(2)胆汁外引流提高SAP模型大鼠的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且显着抑制机体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缓解了胰腺组织的进展。(3)胆汁外引流能改善SAP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炎症状况下的病理变化,减轻胰腺组织损伤。(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09)

徐支农[6](2017)在《胆汁回输在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胆汁回输对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胆道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进行胆汁回输,对照组不进行胆汁回输,术后第3 d和第7 d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每日补液量,电解质紊乱情况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 d,观察组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丙胺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静脉补液量少于对照组(P<0.05),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胃肠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汁回输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肠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操作简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韩卿[7](2017)在《胆汁内、外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内胆管中MUC2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是临床常见疾病,多由肝内或肝外胆管机械性梗阻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和胆汁淤积所致,其伴随和诱发的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及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等对肝屏障、肠道屏障等机体各脏器功能的影响,一直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虽然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仍有很多损伤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求更大的突破及发现。现代研究逐渐认识到肝内胆管在正常情况下能特异性表达黏蛋白(Mucins,MUC),对维持肝屏障的稳态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肝内胆管中MUC的异常表达及分布改变为胆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肝内胆管过度分泌的MUC5和MUC2所致的慢性增生性胆管炎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分泌型黏蛋白MUC2是肠黏液层的主要骨架,参与构成黏膜的保护屏障。大量的O-型寡聚糖链提供了较好的黏附功能,同时相邻聚糖链中不同糖基间通过分子内共价键连接,促使其弹性凝胶的形成。既往对MUC2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道,在正常的肠道黏液层中,MUC2对肠屏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多项研究证实梗阻性黄疸时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黏液层受损,可导致MUC2蛋白表达改变,肠黏膜因细菌侵袭而发生稳态失衡,使得炎症反应加重。除此之外,在炎症性胆管疾病中,肝内胆管中MUC2异常表达对肝屏障的破坏作用也同样引起重视。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有关OJ大鼠肝内胆管中MUC2蛋白及基因表达的研究报道。所以,积极开展OJ大鼠肝屏障损伤与肝内胆管中MUC2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OJ患者,外科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多数学者认为术前需要解除梗阻,但本身操作也会引起并发症,因此目前对于外科手术前是否需要解除,一直存在争议。胆汁内外引流术作为临床上解除胆道梗阻的两种方法,哪种引流方式更好,迄今尚无统一意见。因此本实验通过研究胆汁内、外引流术对OJ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组织MUC2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为OJ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指导依据。具体实验内容如下:目的:探讨OJ大鼠肝内胆管中MUC2表达与肝屏障损伤的关系,以及胆汁内、外引流术对OJ大鼠肝内胆管中MUC2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36只体重约200-250g的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H),梗阻性黄疸组(obstructive jaundice,OJ),胆汁内引流组(internal drainage,ID)及胆汁外引流组(external drainage,ED)。1利用改进的造模方法建立动物模型第一次手术:SH组模型(只做十二指肠牵拉,不结扎胆管),OJ组模型(分离胆管并结扎离断),ID组和ED组模型(操作同OJ组)。第8天行二次手术:SH组模型(只做十二指肠牵拉,不做其他处理),OJ组模型(可见膨大胆管,只做十二指肠牵拉,不做其他处理),ID组模型(可见膨大胆管,引流管一端插入胆管缝线固定,另一端与十二指肠相通并荷包缝合固定),ED组模型(可见膨大胆管,引流管一端插入胆管缝线固定,另一端经皮下引至颈背部缝线固定)。2留取标本各组大鼠模型均于2次术后第7天取材。应用去致热原处理的注射器在门静脉穿刺抽血1ml用于血清内毒素测定;留取下腔静脉血2ml用于血清肝功能检测。取肝组织数块,HE染色观察肝脏及肝内胆管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肝内胆管中MUC2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内胆管中MUC2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清肝功能水平通过肝功能检测发现OJ组大鼠血清TBIL(107.440±18.150μmol/L)、ALT(122.390±35.310U/L)、AST(409.760±72.500U/L)较SH组(21.130±3.230μmol/L)、(40.460±9.430U/L)、(89.050±28.840U/L)均明显升高(*P<0.01);ID组大鼠血清中TBIL(30.230±11.860μmol/L)、ALT(56.500±19.190U/L)、AST(178.910±66.870U/L)和ED组大鼠TBIL(35.640±11.860μmol/L)、ALT(59.690±19.700U/L)、AST(109.340±37.900U/L)较OJ组均明显降低(≠P<0.01);ID组与ED组大鼠血清TBIL、ALT之间无显着差异(P=0.454;P=0.793),然而ED组大鼠血清AST较ID组明显降低(#P<0.05)。2血清内毒素水平OJ组(0.940±0.290EU/ml)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较SH组(0.160±0.100EU/ml)明显升高(*P<0.01);而ID组(0.230±0.120EU/ml)和ED组(0.450±0.180EU/ml)较OJ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ID组较ED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显着降低(#P<0.05)。3 HE染色结果SH组:显示正常的肝小叶结构,汇管区肝内胆管排列整齐。OJ组:肝小叶结构消失,汇管区肝内胆管明显增生且排列紊乱,伴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ID、ED组:与OJ组相比肝小叶结构有所恢复,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但仍有部分纤维组织及肝内胆管增生存在。ED组汇管区纤维组织及肝内胆管增生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ID组明显。4免疫组化结果MUC2蛋白在OJ组大鼠增生的肝内小胆管中表达明显增强,阳性颗粒分布较广泛,且染色较深。而SH组大鼠的肝内胆管中MUC2蛋白表达较弱,阳性颗粒密度较小,且显色强度较弱。OJ组MUC2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OD 0.022±0.003)较SH组(OD 0.004±0.002)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D组(OD 0.008±0.002)和ED组(OD0.014±0.001)较OJ组均明显减少(≠P<0.01),而ED组MUC2蛋白表达较ID组增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Real time-PCR结果OJ组大鼠肝内胆管中MUC2 m RNA表达(0.390±0.080)较SH组(0.100±0.030)明显增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ID组(0.170±0.010)和ED组(0.240±0.050)较OJ组均明显降低(≠P<0.01)。然而ED组大鼠肝内胆管中MUC2 m RNA表达较ID组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梗阻性黄疸时,存在严重的内毒素血症,肝屏障功能严重受损,组织学上,大鼠的肝内胆管明显增生且排列紊乱,并伴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在肝内的小胆管中MUC2蛋白可表达增强,提示MUC2可能参与了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屏障损伤的发病过程。2通过胆汁内、外引流术均可明显减轻内毒素血症,并不同程度改善肝屏障功能,组织学上,胆汁引流后的大鼠仍有部分纤维组织及肝内胆管增生存在,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同时肝内小胆管中MUC2蛋白及基因表达受到明显抑制,且相对于胆汁外引流术,胆汁内引流术可更大程度逆转这种病理改变,提示胆汁内引流术优于外引流术的机制可能与肝内胆管中MUC2蛋白及基因表达调控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李川,王丹蕾,刘璐[8](2016)在《胆汁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紧密连接与水通道蛋白8表达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胆汁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紧密连接和水通道蛋白8(AQP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梗阻性黄疸模型组(OJ组)和梗阻性黄疸外引流组(ED组),每组各10只。OJ组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ED组于建模后第7天插入引流管;各组动物于手术后第7天,取肠组织,一部分固定于中性甲醛溶液中,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另一部分冻于液氮,Western-blot法检测ZOs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和AQP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OJ组大鼠肠黏膜完整破坏,组织连接断续,黏膜发生萎缩、糜烂或溃疡改变。ED组大鼠黏膜排列相对规则,黏膜萎缩、糜烂或溃疡改变有所恢复;肠绒毛高度/宽度比值结果显示,OJ组和ED组肠绒毛均有所下降(P<0.05);与OJ组比较,ED组肠绒毛有所升高(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S组ZOs蛋白、Occludin蛋白和AQP8蛋白表达最高,与OJ组和E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ED组高于OJ组(P<0.05)。结论黄疸可影响肠屏障功能,降低黏膜ZOs蛋白、Occludin蛋白和AQP8蛋白表达。胆汁外引流法通过提高黏膜ZOs蛋白、Occludin蛋白和AQP8蛋白表达,对损伤的肠道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孙增鹏,蒋波,易为民,谭朝霞,杨平洲[9](2016)在《胆道梗阻大鼠肝切除术后胆汁内引流和外引流对肝功能及肝再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胆汁内引流和外引流对胆道梗阻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胆汁内引流组(ID组)、胆汁外引流组(ED组)、对照组,ID组和ED组均行胆总管结扎,对照组行假手术,各组均于术后72 h行部分(70%)肝切除,ID组和ED组同时分别行胆汁内引流与胆汁外引流。分别在肝切除术后0、1、2、3、7 d收集大鼠血清与残余肝组织,检测肝功能指标、肝组织有丝分裂细胞数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计算各组肝切除术后7 d残肝质量/体质量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D组和ED组肝切除术后各时间点,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谷草转氨酶(AST)均明显升高,而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ID组与ED组间比较,除T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外(均P>0.05),其他两项指标ID组均优于ED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ID组和ED组核分裂细胞数在肝切除术后大多数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ID组核分裂细胞数多于ED组,在肝切除术后2、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切除术后,ID组和ED组肝组织PCNA表达量升高的速度与幅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ID组升高的程度与衰退的速度大于ED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ID组和ED组在肝切除术后7 d的残肝质量/体质量比值均降低(均P<0.05),ID组的残肝质量/体重比值明显高于ED组(P<0.05)。结论:胆道梗阻的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胆汁内引流可以改善术后肝功能,促进残余肝脏再生。(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申少华[10](2016)在《胆汁内外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小鼠肠道FXR及TLR4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本研究属于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OJ,梗黄)系列研究。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胆汁内引流术优于外引流术,机制与胆汁酸调节肝脏枯否细胞和肠道免疫系统功能有关。本研究假设:胆汁酸通过调节胆汁酸核受体(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和病原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在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研究目的:通过小鼠梗黄及胆汁内外引流模型,观察小鼠肠黏膜FXR与TLR4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胆汁内引流术优于外引流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成年雄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即梗黄组(OJ),胆汁外引流组(ED),胆汁内引流组(ID)和假手术组(SH),每组15只。建立小鼠模型:首次手术建立OJ组和SH组,手术后第9天部分OJ组小鼠行内外引流术,建立ID组和ED组。SH、OJ组在首次手术后第9天处死小鼠并采集标本,而ID、ED组在引流术后第9天取标本,心脏取血检测肝功能,取末端回肠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肠黏膜组织病理,利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法检测回肠黏膜FXR与TLR4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此外,取4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OJ, ED、ID和SH四组,各组中再用FXR激动剂GW4064(n=5)灌胃干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n=5)作为对照。结果:小鼠胆道梗阻后,肠黏膜FXR蛋白(0.792±0.034)及其mRNA(0.902±0.072)表达较SH组(分别为0.407±0.072和0.315±0.081)明显升高(OJ vs SH,均P<0.001)。肠粘膜TLR4蛋白(0.294±0.065)及其mRNA (0.097 ±0.063)表达较SH组(分别为0.729±0.125和0.546±0.044)明显下降(OJ vs SH,均P<0.001)。胆道梗阻解除后,FXR降低,TLR4升高。胆汁外引流术后,相对于OJ组,FXR蛋白(0.675±0.046)表达下降而其mRNA (0.972±0.233)表达升高(ED vs OJ, P=0.001和P=0.519),TLR4蛋白(0.421±0.050)及其mRNA (0.194 ±0.022)表达升高(ED vs OJ,P=0.018和P=0.021)。胆汁内引流术后,FXR蛋白(0.524±0.021)及其mRNA(0.679± 0.010)表达较OJ组明显下降(ID vs OJ,P<0.001和P=0.066),但仍高于SH组(ID vs SH, P=0.002和P=0.008),效果好于外引流(ID vs ED, P<0.001和P=0.023)。TLR4蛋白(0.524±0.021)及其mRNA(0.397±0.023)表达较OJ组明显上升(ID vs OJ,均P<0.001),但仍然低于SH组(ID vs SH,P=0.007和P=0.002),效果好于外引流(ID vs ED,P=0.006和P<0.001)。安慰剂灌胃和上述未行灌胃的小鼠的TLR4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而利用FXR激动剂灌胃后,四组小鼠TLR4表达差异消失(P>0.05)。结论:小鼠梗黄形成后,肠道FXR升高,TLR1下降,胆汁内引流和外引流均可逆转这些改变,但内引流效果好于外引流。肠道内胆汁酸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6-05-18)

胆汁外引流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外源性胆汁酸(cholic acid,CA)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障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设为未引流组(未引流组,n=30)、外引流组(ED组,n=30)、外引流同时补充0.2%外源性胆汁酸组(ED+0.2%CA组,n=30),各组于实验第7天行部分(70%)肝切除,分别于肝切除术后0 h、4 h、12 h、24 h、48 h、72h处死。收集SD大鼠血清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等指标。收集切下的肝脏组织,检测各组各时间点的肝再生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收集切下的回肠组织检测成纤维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5,FGF15)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结果:肝切除术后,ED组与ED+0.2%CA组、未引流组相比,ED组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均明显升高;ED+0.2%CA组与未引流组相比,血清中AST和ALT明显升高;此外,与ED+0.2%CA组相比,ED组血清中ALB水平均明显降低;ED+0.2%CA组与未引流组相比,血清中ALB水平也明显降低,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D组的FGF15蛋白及mRNA在肝部分切除术后各时段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ED+0.2%CA组和未引流组(P<0.05),其表达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24 h达到高峰,峰值较ED+0.2%CA组和未引流组明显偏低(P<0.05),而ED+0.2%CA组的FGF15蛋白及mRNA各时段的表达则明显低于未引流组,峰值较未引流组明显偏低(P<0.05)。在肝切除术后,ED组与ED+0.2%CA组和未引流组相比,肝再生率、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在48 h和72 h时段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D+0.2%CA组与未引流组相比,肝再生率、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水平在48 h时段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胆汁酸可以部分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延迟,其可能机制是与其上调肠道FGF15的表达从而促进肝再生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胆汁外引流术论文参考文献

[1].谢经丰,范基元,袁晟光.外源性胆汁酸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障碍及其机制[J].实用医学杂志.2018

[2].谢经丰.外源性胆汁酸恢复胆道外引流导致的肝再生障碍及其机制的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8

[3].张赛,王付海,温庆彬,赵玉成,吴志正.早期胆汁外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8

[4].王金龙,陆美玲,陈影,赵冰,毛恩强.胆汁外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部炎症和水肿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8

[5].温庆彬.胆汁外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6].徐支农.胆汁回输在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

[7].韩卿.胆汁内、外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内胆管中MUC2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7

[8].李川,王丹蕾,刘璐.胆汁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紧密连接与水通道蛋白8表达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6

[9].孙增鹏,蒋波,易为民,谭朝霞,杨平洲.胆道梗阻大鼠肝切除术后胆汁内引流和外引流对肝功能及肝再生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6

[10].申少华.胆汁内外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小鼠肠道FXR及TLR4表达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

标签:;  ;  ;  ;  

胆汁外引流术论文-谢经丰,范基元,袁晟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