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欧论文-陈泰可

美国东欧论文-陈泰可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东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东地区,土耳其,Powell

美国东欧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美国国际棉花协会任命其在土耳其、非洲、东欧和中东地区的新代表》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15日,美国国际棉花协会(CCI)宣布,Nezihi Aslankeser将代替Marsha Powell Associates担任其在土耳其、非洲、东欧和中东地区(EMEA地区)的代表。CCI通过全球高管猎头公司Stanton Chase进行了大面积的人才搜寻,最终在5名优秀的候选人中选择了Aslankeser。Aslankeser的任命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生效,并有3个月的过渡期与Marsha Powell Associates进行工作方面的交接。Marsha Powell将于(本文来源于《纺织导报》期刊2019年11期)

左凤荣[2](2019)在《透过美对波政策,认识美国对东欧和平演变与后续发展的影响——评宋超《打造战略支点国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兰被地缘政治学家称为"欧洲的心脏",历来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之一。波兰是东欧剧变后发展比较好的国家,也是原苏联集团中最早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国家,波兰的剧变与顺利转轨与美国有极大关系。宋超撰写的专着《打造战略支点国家——美国对波兰剧变与转轨的影响研(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9年20期)

陈泰可[3](2019)在《“遏制”与“推回”的两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二战后美苏同盟的破裂与冷战的爆发,美苏两国围绕着东欧进行了一系列的争夺。战后的美国政府为了遏制苏联的对外扩张与渗透,分化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其先后出台了“遏制战略”(Containment)与“推回战略”(Rollback)。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以准军事行动为代表的隐蔽行动政策也随之出台。本文在对美国对外关系文件及相关解密档案基础上,学习吸收国内外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冷战初期美国对东欧准军事行动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尝试对战后初期美国准军事行动政策的失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就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案例选取与文章结构做相关交代。第二部分主要对准军事行动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交代了美国冷战初期准军事行动政策出台的相关背景及其过程。其中重点论述了战后初期杜鲁门政府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遏制战略”与“推回战略”对准军事行动政策的塑造与影响,认为准军事行动为代表的隐蔽行动政策实际上是美国在此时期所奉行的冷战大战略的延伸,并在冷战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第叁至第六部分就冷战初期美国在东欧的准军事行动的组织、实践和破产进行了梳理分析。着重对美国在此时期所计划组织的在东欧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准军事行动进行了详尽的历史叙述。第七部分通过国际政治的层次分析法对美国政府战略摇摆对东欧准军事行动两难特征的形成及其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该部分主要认为,美国对东欧准军事行动在目标选择、对流亡者的信任以及是否实施方面存在两难。美国政府的战略选择、中情局内部政治等国内因素以及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和盟国对流亡者团体的掣肘等国际因素造成了美国对东欧准军事行动时面临“遏制”与“推回”的两难。这种两难最终对冷战初期美国对东欧的准军事行动的失败造成了极大影响。最后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在对冷战初期美国的冷战战略及准军事行动的分析评价后,得出美国在此时期对东欧地区的准军事行动都未能取得理想成效。究其根源,则是由于当时美国政府“遏制”与“推回”思想的相互作用对准军事行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最终造成了这一系列准军事行动的失败,并认为冷战初期美国对东欧的准军事行动推动了美国情报体制的成熟,并为日后美国对外隐蔽行动积累了大量经验,最终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为促使苏联解体立下了汗马功劳。(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7)

朱晨歌[4](2019)在《制造“卫星国”:美国政府针对东欧的叙事建构与意象投射(1947-1956)》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投射是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经典研究领域,也是国家间互动的重要形式。现有研究集中于国际互动中决策者的意象解读,意象对错误知觉的建构作用,以及作为国内动员机制的意象建构。相关研究未就研究层次达成统一,缺乏国际—国内政治系统的联动,对于意象建构者的理性假定也存在差异。这些不足限制了对于部分历史问题的阐释,以及当代重大战略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国际政治中,意象投射行为主要涉及到于目标行为体、其他行为体与投射行为体叁方,其中关于投射者自身——主要是进行意象投射的决策过程与国内规范扩散机制——的分析较为薄弱,但具有高度的分析价值。基于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与政治系统分析的相关理论,作者试图将国内政治结构与外交决策过程纳入到统一的研究框架中。作者关注国内政治系统的精英—大众互动模式,以及外交决策系统中的信息流动过程。在本文的基本假定中,决策者为“有限理性者”,其对于他者意象的建构受到官僚制度中决策信息来源、选择、组合、比重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决策圈层内部的认知模式竞争与选择后,主流决策者的认知进而通过政策形式进行输出,推动塑造其他政治精英与大众的观念,并向其他国际行为体释放信号。规范的扩散有利于消弭这一政策过程中的阻力,在一定时间内保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意象投射分析体系中纳入对叙事因素的研究。作为具有明确结构的认知图式,叙事同时以冷认知、热认知两种方式塑造信息受众的观念。一方面,叙事在政策过程中通过情节化的模式以组织决策信息,促使决策者建立起简单、稳定的信念系统,甚至导致在外交决策中的认知闭合;进而设置公众议程,塑造民众观念。另一方面,叙事本身的传输效应可以使信息受众获得道德认同,激活情绪反应与国家身份认同。目前国际政治的叙事研究,集中于针对宏观身份认同的分析,缺少中微观层次的研究。作者指出,在诸如官僚组织的叙事型信息传递、决策者的叙事建构与扩散、大众对于他者意象的建构等诸多流程中,叙事在不同层次的政治信息互动中均具有可传导性。政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内的叙事研究对于分析国际危机管控、外交决策过程、安全战略建构均具有借鉴意义。作者试图以这一强调叙事因素的意象投射分析框架,对冷战初期十年美国针对东欧的叙事性意象投射进行机制概括与过程还原。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开始采纳“卫星国”叙事指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概念内包括着复杂的价值评估与政策框架,在针对相关国家进行心理战的同时,通过建构安全威胁以塑造本国认同。这一“卫星国”意象投射过程起始于决策者的叙事建构,由现有的档案文献中,针对东欧地区的情报信息具有明显的情节化组织形式,导致决策者的政策构想分化,进而引致了“旁观”“拯救”“对抗”叁种叙事变体。尽管部分官僚部门对“卫星国”具有相对温和的政策倾向,叁种叙事的互动主导了冷战初期美国针对东欧地区安全战略的演进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官方叙事塑造了美国民众对东欧政治的认知,也重塑美国在冷战世界中正义形象的自我道德认同。这种意象投射显着地体现在大众媒体与公众政治观念的叙事重构之中,并影响了国际政治中其他行为体的决策走向。总之,这一案例集中展现了叙事建构在外交决策过程中信息传递、观念塑造、意象投射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3)

刘乾[5](2018)在《北溪2号管道动了谁的“奶酪”》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阅读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米勒日前出席俄罗斯油气工作者节活动时表示,从俄罗斯经黑海海底通向土耳其的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已铺设1500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80%。“公司将继续实施通往欧洲方向的重要出口项目,包括正在开展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铺设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8-09-14)

[6](2017)在《美国LNG进军中东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装有美国LNG的Clean Ocean号驶入立陶宛克莱佩达港,这是美国首次向波罗的海国家输送LNG。立陶宛成为继波兰之后第二个收到美国LNG的中东欧国家。立陶宛能源部长维奇乌纳斯表示,这是第一批但不会是最后一批,随着市场发展,预计出货量将增长。这批LNG是立陶宛天然气公司于2016年6月向美国钱尼尔能源公司订购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企业》期刊2017年09期)

张兴兴[7](2017)在《美国东欧犹太女性移民研究(1881-1914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881至1914年进入美国的东欧犹太女性移民为研究主体,对其移民的原因,移民的社会内外关系和其对美国社会适应的过程进行分析,来进一步探究东欧犹太女性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以及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1881-1914年进入美国的东欧犹太女性移民加快了犹太社群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型的结论。首先,本文分析了以俄国为首的东欧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反犹迫害行动是东欧犹太女性移民美国的推力因素,欧洲人移民美国浪潮的带动和美国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市场需求,是东欧犹太女性移民美国的拉力因素,在推力和拉力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欧出现了犹太女性移居美国的移民潮现象。其次,通过分析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欧犹太女性移民的态度、东欧犹太女性移民自身面临的消费问题和在美国生存的高生活成本问题以及美国犹太社团的生存救助,体现了东欧犹太女性移民的社会内外关系以及在美国立足的问题。再次,通过对东欧犹太女性移民积极参与美国经济活动、适应美国文化生活,以及对她们生活状况的改善和传统的家庭结构变化的阐述,体现了东欧犹太女性凭借在母国学到的技能,积极外出工作,最终对家庭条件的改善、自身素养的提高和融入美国社会做出不朽贡献。最后,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论述了东欧犹太女性移民对美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庄严[8](2017)在《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引发的大国地缘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2016年5月13日美国在波兰部署的反导系统正式开工建设,美国正式加快了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步伐。俄罗斯对此不得不绷紧反导神经,运用强硬的军事手段加以回应。在东欧反导系统的部署问题上,美国对俄罗斯步步紧逼,俄罗斯对美国更是毫不退缩,美俄间围绕反导问题所展开的地缘博弈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02期)

史杰[9](2016)在《美国冷战战略对苏联东欧剧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期间,为削弱苏联东欧集团的力量,扩大资本主义阵营,取得冷战的胜利,美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冷战战略。虽然苏联东欧集团的内部因素是其裂变的根本原因。但是,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冷战战略,在苏联东欧培植了破坏的种子,激化并加剧了苏联东欧国家的困难与矛盾,并成为苏联东欧剧变的催化剂。(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6年36期)

史澎海[10](2016)在《冷战初期美国对东欧国家心理战行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初期,为了瓦解苏联集团,削弱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力量,美国将矛头对准了东欧国家。除了采取政治、经济和军事行动外,美国还采取了被称之为"第四种武器"的心理战,试图通过这一政策武器来实现对东欧的政策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宣传战以及实施精心策划的心理战计划,美国的心理战行动在东欧国家取得了一定效果,使东欧与苏联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对冷战初期美国对东欧国家开展的心理战行动进行探析,有助于推动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同时也能对美国实现政策目标手段的多样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美国东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波兰被地缘政治学家称为"欧洲的心脏",历来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之一。波兰是东欧剧变后发展比较好的国家,也是原苏联集团中最早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国家,波兰的剧变与顺利转轨与美国有极大关系。宋超撰写的专着《打造战略支点国家——美国对波兰剧变与转轨的影响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东欧论文参考文献

[1]..美国国际棉花协会任命其在土耳其、非洲、东欧和中东地区的新代表[J].纺织导报.2019

[2].左凤荣.透过美对波政策,认识美国对东欧和平演变与后续发展的影响——评宋超《打造战略支点国家》[J].世界知识.2019

[3].陈泰可.“遏制”与“推回”的两难[D].南京大学.2019

[4].朱晨歌.制造“卫星国”:美国政府针对东欧的叙事建构与意象投射(1947-1956)[D].南京大学.2019

[5].刘乾.北溪2号管道动了谁的“奶酪”[N].中国石化报.2018

[6]..美国LNG进军中东欧[J].中国石油企业.2017

[7].张兴兴.美国东欧犹太女性移民研究(1881-1914年)[D].西北师范大学.2017

[8].庄严.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引发的大国地缘博弈[J].城市地理.2017

[9].史杰.美国冷战战略对苏联东欧剧变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6

[10].史澎海.冷战初期美国对东欧国家心理战行动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标签:;  ;  ;  

美国东欧论文-陈泰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