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醇代谢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枳葛口服液,含药血清,L-02肝细胞,乙醇代谢酶
乙醇代谢酶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兰,王晓栋,李波,刘友平,魏嵋[1](2019)在《枳葛口服液含药血清对L-02肝细胞酒精性损伤乙醇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枳葛口服液含药血清对酒精性损伤L-02肝细胞内乙醇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探讨枳葛口服液对酒精性肝病的防治机制。方法:将正常L-02肝细胞接种于6孔板,贴壁后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2.5%乙醇处理)和不同浓度枳葛口服液含药血清(2.5%乙醇+2.5%、5%、10%枳葛口服液含药血清)干预组,24 h后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AST、LDH水平及细胞内ADH1、ALDH2 mRNA和CYP2E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清液中AST、LDH含量及细胞内CYP2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细胞内ADH1、ALDH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以上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逆转,其中10%枳葛口服液含药血清作用最显着(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枳葛口服液含药血清可逆转或阻止酒精性损伤L-02肝细胞内ADH1、ALDH2、CYP2E1等活性的改变,从而抑制氧自由基、乙醛等毒性产物生成,避免肝细胞受损。(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9年02期)
陈志元,鲁晓佳,余小玲,杨跃军,金悠[2](2018)在《苦荞提取物对正常小鼠乙醇代谢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苦荞提取物灌胃后对小鼠体内乙醇代谢酶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雄性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设阴性对照组、小剂量苦荞组、中剂量苦荞组、大剂量苦荞组,2 h后取肝脏组织。一部分肝脏组织用于提mRNA,并用荧光实时定量q PCR技术检测与乙醇和乙醛代谢密切相关的4个酶,即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的基因表达水平。另一部分组织则用相关的酶活性试剂盒检测上述4种酶活性的改变。结果小、中、大剂量苦荞提取物不改变小鼠肝脏内ADH的基因表达水平,但中、大剂量组明显增加其活性;小、中、大剂量苦荞提取物均促进小鼠肝脏内ALDH的基因表达水平,且小、中剂量组明显增加其活性;小、中、大剂量苦荞提取物不改变小鼠肝脏内POD基因表达,但大剂量组增加其活性;小、中、大剂量苦荞提取物对肝脏CYP2E1酶的基因表达和活性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苦荞可以促进酒精的代谢,加速酒精的排泄,起到解毒作用,并降低对各种细胞器和酶功能损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04期)
计柳玉,李航,黎乐群,杨伟萍,赵盛发[3](2012)在《局部无水乙醇注射后兔血清酶及肝组织中乙醇代谢酶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监测局部无水乙醇注射(PEI)前后兔血清AST、ALT、ADH及兔肝组织ADH、ALDH变化,探讨PEI后酒精是否通过肝脏酶学水平引起肝损伤,以对PEI的安全性进行实验分析。方法家兔20只,随机分为叁组:注射无水乙醇1ml组(A组,8只);注射无水乙醇2ml组(B组,8只);不做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组(C组,4只)。B超引导下在兔肝内单点单次注射规定剂量无水乙醇,在PEI后1、3、7、14天处死A、B组动物各2只,C组1只。在PEI前及PEI后1、3、7、14天清晨分别取耳缘静脉血测定血清ALT、AST及ADH。处死动物后,取注射坏死灶边缘(0cm)、距离坏死灶1cm处(1cm)及非注射肝叶(Xcm)肝组织0.1g匀浆后测组织ADH、ALDH活性。结果 B组PEI后1天血清ALT、AST、AST/ALT较A、C组明显增加(P<0.05);A、B组血清ALT、AST、AST/ALT在PEI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LT、AST随时间推移而降低;肝组织ADH及ALDH在不同时点活性有差异。结论 PEI在肝脏酶学水平对兔肝细胞造成损伤,其损伤程度与酒精注入量有关,剂量越大对兔肝损伤越大;其损伤具有时间性和一定空间性。(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23期)
刘燕[4](2012)在《青海地区藏族男性饮酒行为与乙醇代谢酶基因ADH3和ALDH2多态型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海地区藏族男性饮酒行为模式及乙醛脱氢酶2(ALDH2)与乙醇脱氢酶3(ADH3)基因多态型分布。方法(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用于收集研究对象的饮酒行为。在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青海省藏医院的体检人群中,提前找出在当天体检的所有藏族男性,然后每隔一个体检号进行抽样。在青海大学医学院藏医系,以年级分层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各班同学,被抽取班级的全部男同学进行调查。排除不愿意参与调查的人群。汉族抽取方法如上。所有被抽取的调查者均表示愿意参与该项目方可调查。叁个采样点共抽取758人,剔除资料不完整者26份,实际分析资料640份,调查对象年龄为39.7±14.6。其中藏族430人,汉族302人,均为男性。(2)采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系统试剂盒提取DNA,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型(PCR-RFLP)方法对乙醇脱氢酶3(ADH3)和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型进行检测。结果(1)藏、汉族的整体饮酒率分别为66.47%和69.54%;藏、汉族人群中安全饮酒者分别占39.07%和41.39%,危险饮酒者分别占27.67%和28.16%;藏、汉族均以低度白酒为主分别占67.94%和64.28%;藏、汉族饮酒者中饮酒方式以众饮佐菜为主分别占79.44%和58.09%,其次为众饮不佐菜分别占12.89%和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藏、汉族饮酒人群中认为饮酒是一种交友方式的分别57.49%和51.43%,其次是认为饮酒是一种享受的分别占27.87%和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酒者脸红是发展成为危险饮酒者的保护因素,吸烟和身边人饮酒是危险饮酒者的危险因素。(2)藏、汉族ADH3*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占0.08和0.14,ALDH2*2等位基因的分别占0.22和0.19,ADH3*2和ALDH2*2等位基因在藏、汉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01);藏族男性中组合基因型分布以野生纯合性ADH3和ALDH2占优势为50%,其次是正常性ADH3和缺陷型ALDH2基因组合型、缺陷型ADH3和正常性ALDH2和缺陷性ADH3和ALDH2基因组合型分别占35.11%、10.46%和4.41%。(3)藏族饮酒行为与ADH3、ALDH2基因相关,与ALDH2基因的更为密切。结论藏族男性的饮酒率高,饮酒者年轻化,饮酒人群中仍存在不安全饮酒行为。藏族饮酒行为与ADH3、ALDH2基因具有相关性,与ALDH2基因的相关性更为密切。与汉族人群相比,藏族人群中ADH3*1和ALDH2*2占优势,表明藏族饮酒者酒后不良反应较汉族饮酒者多。藏族男性中以功能正常性ADH3和ALDH2基因组合型占优势,该类人群较其他基因组合型饮酒者更易发展成为酗酒者。同时有35.11%的人以正常型ADH3和缺陷型ALDH2基因组合型为主,该人群如果继续饮酒则对机体的损害将更为严重。健康工作者更加需要注意那些处于危险边缘的危险饮酒者和有害饮酒者,如果该危险饮酒者和有害饮酒者还没有发展到酒依赖的程度,能够早期及时的采取干预,能够有效的减少酒量和酒精所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2-03-01)
李航,李业钊,杨伟萍,丁战玲,吴永宁[5](2011)在《超声引导无水酒精注射术对肝癌患者乙醇代谢酶活性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无水酒精注射(PEI)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乙醇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行PEI治疗30例为治疗组,以同期门诊体检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治疗组转氨酶及乙醇代谢酶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观察比较PEI治疗前及治疗3、6、8次后转氨酶和乙醇代谢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PEI治疗前转氨酶及乙醇代谢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治疗3、6、8次后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01);第3次治疗后升高最明显,第6次后逐渐趋缓,第8次后下降但仍高于术前,两两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PEI治疗前就存在一定程度肝细胞损害,PEI治疗可造成癌旁肝细胞损害,致患者血清乙醇代谢酶活性升高,多次PEI治疗并未无限度地加重肝损害。检测乙醇代谢酶活性可作为临床评价PEI对癌旁肝组织损害程度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1年04期)
宋岩[6](2011)在《裕固族男性饮酒行为与乙醇代谢酶基因ADH3和ALDH2多态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裕固族男性饮酒行为及其与相关遗传学特征的关系,为饮酒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自评式问卷对肃南县505名裕固族男性饮酒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2)采用酒精依赖性诊断量表(ADS)筛选出酒精依赖者,比较洒精依赖人群和非酒精依赖人群血脂、肝功和肾功能以及乙醇脱氢酶3(ADH3)和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型的分布。基因多态型的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结果(1)裕固族男性饮酒率为56.83%,酒精依赖患病率为9.90%;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与饮酒行为有独立相关关系的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婚姻状况、日吸烟量(正相关P<0.05)、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负相关P<0.05);与酒精依赖有独立相关关系的因素包括年龄、家庭收入、婚姻状况、日吸烟量、年饮酒量(正相关P<0.05)、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负相关P<0.05);(2)饮酒量与血脂、肝肾功能指标存在相关关系;(3)ALDH2*2等位基因的分布与饮酒量负相关,裕固族男性ALDH2*1和ALDH2*2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82%和33.18%:ADH3*1和ADH3*2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87%和16.13%。结论裕固族男性的饮酒率和酒精依赖的患病率均较高,长期大量饮酒者出现血脂代谢异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醇脱氢酶3(ADH3)和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在嗜酒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ADH3和ALDH2基因多态性可能对嗜酒的形成具有联合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3-01)
赵珍敏,李莉,向平,张素华,施妍[7](2010)在《华东汉族人群乙醇代谢酶相关SNP位点的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ADH2、ADH3、ALDH2和CYP2E1基因的40个SNP位点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得到多态性信息。方法利用PCR和质谱技术平台对SNP位点进行分型检测,通过对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199个无关个体的调查,统计分析40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40个SNP位点中,rs698、rs2241894(ADH3基因座),rs13306164、rs671(ALDH2基因座)和rs28371746、rs2515641(CYP2E1基因座)的小等位基因分布频率(MAF)均大于1%,其它SNP位点的MAF均小于1%。结论 ADH2、ADH3、ALDH2和CYP2E1基因的40个SNP位点中,6个位点(rs698、rs2241894、rs13306164、rs671、rs28371746和rs2515641)在华东汉族人群中具有多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司法鉴定》期刊2010年05期)
杨桓[8](2009)在《主要乙醇代谢酶编码基因及JW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当前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目前每年有超过100万的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而死亡人数约50万,在肿瘤新发病例数和因肿瘤死亡人数中均处于第叁位。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也正处于上升之中,至2008年,中国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已达24/10万。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将会继续大幅上升,成为我国的主要“癌症负担”之一。新近制订的《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将结直肠癌与肺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和鼻咽癌列为我国现阶段重点防治的8大癌症,这8类癌症死亡约占癌症死因的80 %以上。对结直肠癌的病因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是在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下,多步骤、多阶段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目前研究认为,环境因素中,膳食结构、体力活动等与结直肠癌发病显着相关;而对于遗传因素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叶酸相关代谢酶编码基因、Ⅱ相代谢酶基因等。全球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饮酒与亚洲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较欧美人群更为显着。研究人员推测,造成人群间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差异,遗传因素比生活因素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针对主要乙醇代谢酶编码基因功能多态性位点的研究也确实发现,这些基因多态性在亚洲人群和欧美人群间存在显着差异。就目前亚洲人群的资料来说,已报道的中国人群资料很少,仅我国东部地区一份资料对ADH1B、ALDH2、CYP2E1中的功能性多态位点进行了研究。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目前尚无应用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tagSNP)进行主要乙醇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研究,因此,我们在中、日、韩叁国协作课题的基础上,利用该课题所建立的结直肠癌病例-对照标本库为基础,加上后续收集的东北结直肠癌病例-对照标本库,进行主要乙醇代谢酶(ADH1B、ALDH2、CYP2E1)编码基因tagSNPs及CYP2E1和环境应答基因JWA中功能多态性位点和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目的:1.筛选中国北京汉族人群(CHB)乙醇代谢酶编码基因ADH1B、ALDH2、CYP2E1中tagSNPs,并在中国西南地区人群中进行tagSNPs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2.研究西南地区人群和东北地区人群CYP2E1功能多态位点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并对两地间的结果进行比较;3.研究西南地区人群JWA基因功能多态位点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1.以CHB信息为蓝本,从HapMap(http://www.hapmap.org)获取主要乙醇代谢酶(ADH1B、ALDH2、CYP2E1)编码基因全长及上游1200bp序列内的SNP信息,应用Haploview 4.0软件,按稀有等位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 MAF)大于0.03进行多态性位点的纳入,并构建LD区域,在每个区域选择一个与该区域内其他位点关联最强的SNP,作为tagSNP纳入候选位点,以西南地区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SNPlex技术对tagSNPs进行基因型分型;2.以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对CYP2E1中研究较多的功能多态位点RsaⅠ、DraⅠ、TaqⅠ(rs2031920、rs6413432、rs2070676)进行基因型分型;以西南地区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对JWA中两个功能多态位点-76 G>C和723 T>G进行基因型分型;3.采用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version 9.0)软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基因型对结直肠癌易感性影响的独立主效应,以比值比(odds ratio, OR)衡量其相对风险度;采用Haploview 4.0软件,构建单倍型;采用unphased 3.0.13软件计算单倍型OR;以MDR 1.0.0软件评估各位点间的交互作用;以分层分析计算吸烟、饮酒与多态性位点的交互作用。结果:1. ADH1B, ALDH2, CYP2E1叁个基因中共筛选出16个候选位点,进入分型15个,成功分型14个;ALDH2 rs671 AA基因型、CYP2E1 rs1329149 CC基因型使西南地区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显着升高(OR值分别为1.86和4.01,95% CI分别为1.12-3.08和2.4-6.66),且两位点均在直肠癌发生中表现出更高的风险(rs671 AA与结肠癌遗传易感性无关联,在直肠癌中OR=2.20, 95% CI=1.25-3.86;rs1329149 CC基因型在结肠癌中OR=3.05,95% CI=1.54-6.06,在直肠癌中OR=4.72,95% CI=2.73-8.16);ALDH2和CYP2E1间存在交互作用,当个体同时携带rs671和rs1329149风险基因型(分别为AA和CC)时,个体患结直肠癌风险升高4.97倍;两位点间与饮酒也存在交互作用,在风险基因型合并作下,饮酒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由非饮酒者的2.55升高到7.39,P均小于0.05。2.西南地区人群发病年龄低于东北人群,饮酒人群少于东北人群,两地人群间CYP2E1 rs6413432和rs2070676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关联分析发现,西南地区人群中,相对于GG基因型,rs2070676 GC基因型具有微弱升高直肠癌易感性的作用(OR=1.38,95% CI=1.04-1.84);与饮酒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在西南地区人群中,相对携带非风险基因型且不饮酒的个体,当合并饮酒时,携带rs6413432 T等位和rs2070676 C等位个体对结直肠癌易感性升高(OR分别为2.26和3.54,95% CI分别为1.05-4.88和1.03-12.13)。3.西南地区人群中,JWA -76G>C和723T>G这两个位点与结直肠癌的发病不具有显着关联,与吸烟、饮酒也不具有交互作用。结论:1.主要乙醇代谢酶编码基因多态性中,ALDH2 rs671 AA基因型,CYP2E1 rs1329149 CC基因型,rs2070676 GC基因型是西南地区人群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因素,CYP2E1和ALDH2间存在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两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饮酒间存在环境-基因交互作用,表现出危险因素迭加时,增强西南地区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2.西南地区人群和东北地区人群间,CYP2E1存在显着遗传差异,且饮酒习惯、结直肠癌发病年龄也存在显着差异。3.环境应答基因JWA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西南人群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因素。综上所述,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人群在所研究的基因中具有遗传差异,提示多人群的对比研究在遗传易感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地区人群中,主要乙醇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同时与饮酒具有交互作用,提示个体是否罹患结直肠癌,除个体的生活习惯外,与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有很大关系,对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李业钊[9](2009)在《超声引导无水酒精注射术对肝癌患者乙醇代谢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监测超声引导下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术(PEI)治疗前、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乙醇代谢酶、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变化,研究PEI治疗对患者乙醇代谢酶活性及癌旁肝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原发性肝癌30例,检测原发性肝癌PEI治疗前、后不同时点的乙醇脱氢酶(ADH)、细胞色素P450-2E1(CYP450-2E1)、乙醛脱氢酶(ALD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甲胎蛋白(AFP)的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PEI治疗前ADH、CYP450-2E1、ALDH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第3次、第6次、第8次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治疗后第3次、第6次、第8次之间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以第3次升高最明显,第6次后逐渐趋缓,但第8次仍高于术前。PEI治疗前血清ALT和AS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次、第6次、第8次与治疗前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以第3次治疗后ALT和AST的升高最明显,第6次后逐渐趋缓,第8次下降至治疗前水平。血清AFP浓度治疗后呈下降趋势,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01)。结论:血清ADH、CYP450-2E1、ALDH活性在肝癌病人明显升高,PEI治疗对患者血清乙醇代谢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血清ALT和AST的测定可反映出癌旁肝组织的损害程度。(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李业钊,李航[10](2008)在《乙醇代谢酶与乙醇性肝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醇在肝内主要由乙醇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2E1和乙醛脱氢酶代谢,乙醇代谢酶在乙醇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这些乙醇代谢酶具有基因多态性,并且可以通过干扰代谢、介导炎性、免疫反应、生成氧自由基损伤等机制在乙醇的肝损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乙醇对肝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将逐步被揭示,对乙醇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控制也会有新的突破。(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08年18期)
乙醇代谢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苦荞提取物灌胃后对小鼠体内乙醇代谢酶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雄性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设阴性对照组、小剂量苦荞组、中剂量苦荞组、大剂量苦荞组,2 h后取肝脏组织。一部分肝脏组织用于提mRNA,并用荧光实时定量q PCR技术检测与乙醇和乙醛代谢密切相关的4个酶,即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的基因表达水平。另一部分组织则用相关的酶活性试剂盒检测上述4种酶活性的改变。结果小、中、大剂量苦荞提取物不改变小鼠肝脏内ADH的基因表达水平,但中、大剂量组明显增加其活性;小、中、大剂量苦荞提取物均促进小鼠肝脏内ALDH的基因表达水平,且小、中剂量组明显增加其活性;小、中、大剂量苦荞提取物不改变小鼠肝脏内POD基因表达,但大剂量组增加其活性;小、中、大剂量苦荞提取物对肝脏CYP2E1酶的基因表达和活性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苦荞可以促进酒精的代谢,加速酒精的排泄,起到解毒作用,并降低对各种细胞器和酶功能损伤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醇代谢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李超兰,王晓栋,李波,刘友平,魏嵋.枳葛口服液含药血清对L-02肝细胞酒精性损伤乙醇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中药材.2019
[2].陈志元,鲁晓佳,余小玲,杨跃军,金悠.苦荞提取物对正常小鼠乙醇代谢酶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8
[3].计柳玉,李航,黎乐群,杨伟萍,赵盛发.局部无水乙醇注射后兔血清酶及肝组织中乙醇代谢酶变化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
[4].刘燕.青海地区藏族男性饮酒行为与乙醇代谢酶基因ADH3和ALDH2多态型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12
[5].李航,李业钊,杨伟萍,丁战玲,吴永宁.超声引导无水酒精注射术对肝癌患者乙醇代谢酶活性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1
[6].宋岩.裕固族男性饮酒行为与乙醇代谢酶基因ADH3和ALDH2多态型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1
[7].赵珍敏,李莉,向平,张素华,施妍.华东汉族人群乙醇代谢酶相关SNP位点的多态性[J].中国司法鉴定.2010
[8].杨桓.主要乙醇代谢酶编码基因及JW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9
[9].李业钊.超声引导无水酒精注射术对肝癌患者乙醇代谢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
[10].李业钊,李航.乙醇代谢酶与乙醇性肝损伤[J].医学综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