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皮微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谷种,种子形态,种皮微结构,扫描电镜
种皮微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郭世阳,任学军,张志雯,郭振清,付金锋[1](2019)在《6个品种谷子种子形态比较和种皮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做了6个品种谷子种子的形态比较和对种子表面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6个品种谷子种子形态均为卵圆籽实型,粒小,多为黄色,无显着性差异,但6个品种的谷子种子表皮微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冀谷42,中谷7,泰谷003,豫谷18的表皮微结构纹饰相似,但网脊存在区别;保谷008以及沧谷619的表皮微结构颗粒纹饰和突起相似,但颗粒状纹饰的排列均匀程度不同。结论:不同品种谷子种子表面微结构存在差异并可以作为谷子品种间差异鉴定的依据之一。(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6期)
陈士超,赛尼,傅承新[2](2007)在《菝葜科种皮微结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菝葜科Smilacaceae3个属(菝葜属Smilax、肖菝葜属Heterosmilax和Ripogonum属)共53种5变种植物的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种子形状为球形、半球形或钝叁角形。在扫描电镜下种子表皮纹饰可分为7种类型,即脑纹型、粗脑纹型、网纹型、细网纹型、孔穴型、密孔穴型和细条纹型。根据种皮微形态的特征,对菝葜科内属间和属内组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种皮形态分析结果支持将Ripogonum属从菝葜科中分离、独立成科,支持将肖菝葜属与菝葜属合并的观点,这与孢粉学和分子证据的分析结果一致;推测肖菝葜属和菝葜属的土茯苓组sect.Coilanthus及草本组sect.Coprosmanthus的多数种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菝葜组sect.China和圆锥组sect.Macranthae的大多数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较为密切,但种皮形态证据不支持Koyama将菝葜属分为6个组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孙航,陈书坤[3](1998)在《绞股蓝属植物种皮微结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绞股蓝属(Gynostemma)植物的13种和1变种的种子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本属植物种子表皮特征有光滑型和具纹饰型两大类。且以具纹饰型种类为主。就种的特征而言,每种在种子表皮细胞的形态、大小、纹饰等特征又各自有别,是较好的分类性状。(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1998年03期)
种皮微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菝葜科Smilacaceae3个属(菝葜属Smilax、肖菝葜属Heterosmilax和Ripogonum属)共53种5变种植物的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种子形状为球形、半球形或钝叁角形。在扫描电镜下种子表皮纹饰可分为7种类型,即脑纹型、粗脑纹型、网纹型、细网纹型、孔穴型、密孔穴型和细条纹型。根据种皮微形态的特征,对菝葜科内属间和属内组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种皮形态分析结果支持将Ripogonum属从菝葜科中分离、独立成科,支持将肖菝葜属与菝葜属合并的观点,这与孢粉学和分子证据的分析结果一致;推测肖菝葜属和菝葜属的土茯苓组sect.Coilanthus及草本组sect.Coprosmanthus的多数种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菝葜组sect.China和圆锥组sect.Macranthae的大多数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较为密切,但种皮形态证据不支持Koyama将菝葜属分为6个组的观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皮微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郭世阳,任学军,张志雯,郭振清,付金锋.6个品种谷子种子形态比较和种皮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J].种子.2019
[2].陈士超,赛尼,傅承新.菝葜科种皮微结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2007
[3].孙航,陈书坤.绞股蓝属植物种皮微结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