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表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视剧,都市题材,媒介形象,女性主义
女性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苏也菲[1](2019)在《表征与拟像:都市剧中女性的媒介镜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反映时代变化、把握时代精神的都市题材电视剧应运而生,并与社会相互建构。电视剧常以性别叙事来呈现特定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城市空间为主的都市题材电视剧体现出强烈的女性风格。本文通过梳理女性媒介镜像建构的表征,得出都市剧中女性类型从单一到多元、女性意识从隐现到泛化、女性话语从结构到消解、女性精神的现代性观照与双重背离的特征,揭示了女性媒介镜像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都市剧女性话语的运作机制,进而实现女性自我赋权。(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9期)
郝爽言[2](2019)在《2017华盛顿女性大游行交织性的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美国华盛顿女性大游行(以下简称“女性大游行”)是一场针对当时新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言论与立场的游行示威活动,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女权运动常常因“缺乏交织性”而受到批评,但此次女性大游行活动声称建立一个“交织性平台”,在捍卫女权的同时,也为终结暴力、堕胎权利、LGBT权益、工人权利、公民权利、残疾人权利、移民改革以及环境保护等多项议题发声。本文通过研究2017年美国女性大游行开始前舞台上的动员演讲活动直播录像,采用杰弗里·亚历山大的社会表演理论,对此次活动的交织性进行了表征研究。本文认为,此次动员演讲活动从发言嘉宾的组成到其演讲的具体内容都体现出了一定的交织性:该活动邀请的嘉宾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具有交织性身份,代表不同的少数群体进行发言,且嘉宾在发言中会采用一些技巧,有意识地覆盖多个议题,以取得来自不同群体的观众对于交织性的心理认同,呼应此次动员活动的主题。但本文同时发现,从整个活动的组织安排及其收效来看,相对于个人发言者,该活动对于组织发言者及政治家提供了更优质的演讲条件,在多项议题当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堕胎权利,而残疾人权利则鲜受关注。此外,本文也发现,虽然能够看到该活动在提高包容度与交织性上做出的努力,但其对于交织性的展现仍旧停留在多样性的层面上,即演讲者主要使用社会表演中的一些技巧建立思维捷径,将不同的身份与议题打包在一起,并未能寻找更为扎实的共识基础以建立未来的联合。不过,由于美国民众对于特朗普的不满以及对于时下多个社会议题的焦虑,从现场观众的反馈效果来看,该活动在交织性的呈现上仍旧可以算是一场比较成功的社会表演。(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23)
全红[3](2019)在《国家话语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政治宣传画早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便出现了。建国以后,出于国家建设和频繁的政治运动的需要,政治宣传画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下中国政治视觉系统中的一个专有名词、一种历史现象。作为早期的政治传播实践,宣传画一度是在全国范围开展动员、宣传和思想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主要由男女两性作为表现主体承载并传播特定政治信息的宣传画中,党和国家借由现代性话语对摆脱封建礼教束缚、“重生”为国家主人的妇女及其性别角色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解放和重塑。但是在国家自上而下推进妇女赋权、男女平等的过程中,传统性别规范依旧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深刻而隐秘的束缚,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也面临着父权国家压迫女性主体的质疑和指责。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进程而出现的压迫女性的新形式,也在进一步物化女性、边缘化女性,甚至在有关性别文化的官方政治传播实践中也出现了某种倒退。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政治宣传画可以视作观察特定时代社会关系的视镜以及权力再现的空间,其中关于妇女解放、妇女赋权的思想和实践提供了一种关照历史和批判当代的视角。通过国家“政治艺术”中妇女形象的变迁,以图像政治的视角考察权力的图像志,即国家意志如何通过视觉的形式建构和维护一种控制关系,被想象、表征、挪用和压制的妇女身体又如何被编制进这一由官方造像的政治图像中。以政治宣传画与妇女解放为焦点,运用政治传播学、图像学(符号学)、图像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多学科理论资源与方法,在两个层面上开展分析:一是客观历史条件下,国家选择政治宣传画这一艺术创作形式进行性别规范重构的历史性分析;二是当代批判语境下,聚焦国家话语对女性主体性的型塑、遮蔽和挪用,进行批判性分析。对20世纪(主要是建国以后)中国政治宣传画进行一种全景式的研究,选取女性形象变迁作为切入点,结合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探究变迁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不仅仅是为了对作为意义符号的图像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更是为了更好地回答以下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国家话语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关于妇女解放又有怎样新的政治传播?传统文化、国家主义、男权中心主义、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下,中国女性又面临着怎样的社会性别景观?从社会主义审美到父权式资本主义下的商品拜物教,从基于国家权力的妇女解放运动到基于公民社会的女性主义,中国的妇女解放、性别政治何去何从?(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姜汉西[4](2019)在《《霍桑探案》女性书写中的现代性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霍桑探案系列小说在近代中国颇具影响力,其题材选择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和社会生态,直面不同身份的女性在不同领域中的生存困境,呈现出对国家社会和民族未来的深沉思考,在消遣文学的表象背后有承载了严肃的创作诉求。霍桑探案系列小说以时代大环境作为人物的活动场和事件的发生地,在行文中针砭时弊并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社会构想,表达出知识分子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真诚愿望,具有极强的现代性表征。(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凌霓,张姮[5](2018)在《论创意休闲农业的生态女性主义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意休闲农业奉行生态发展理念,融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是我国"十叁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生态女性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多元性和谐发展,呼吁重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分析创意休闲农业的内涵、生态女性主义在创意休闲农业中的体现、创意休闲农业中女性角色的重构,论证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与生态女性主义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元协同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杨文英[6](2018)在《一个缺少女性称谓的族群——腾冲北部汉族称谓表征与军屯遗风》一文中研究指出腾冲北部地区女性称谓男性化,极少有女性称呼,而且这种传统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目前十五岁以上人使用的仍是这种传统称呼。笔者分析认为,腾北地区这种特殊称谓并非是男女平等、对女性的尊重,恰恰相反,透露出的是一种女性歧视的社会文化心理,体现的是中原汉族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古代戍边屯军历史遗迹。(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区》期刊2018年14期)
陈平阳[7](2018)在《论工笔画中女性形象对女性审美观的时代表征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女性题材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审美观念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而女性审美观念则与时代背景下女性被赋予的社会地位、女性在相应历史时期担当的角色、女性对社会审美观念的认同与影响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以父系社会为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男性在中国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却未被重视;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并传入中国后,女性主义批评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展开的关于绘画中女性形象的讨论也随之受到关注。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视角,以时代发展为纵线,以具体作品为切入点,以同时代作品作横向对比,分别论述封建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叁个时期的工笔画中女性形象所蕴含的时代女性审美观念及其演变。本文的叁部分中,第一部分以明代唐寅的《王蜀宫妓图》为切入点,通过解读画中女性形象的姿态、服装、所处情境等方面探究传统文人对理想女性的审美与表达,探究传统性别观念与女性审美标准以及女性对社会审美观念的认同。第二部分以姜燕的《考考妈妈》为切入点,探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女性地位、女性角色的转变及时代女性审美观念。第叁部分以何家英的《清明》为切入点,探寻在当代两性观念影响下两性工笔画家所作工笔女性形象的异同,这即可从两方面既体现在不同男性画家对女性审美态度与情感表达的异同上、以及男性画家与女性画家表现相同题材时情感表达的异同上。本文通过分析阐释各历史背景下的工笔画女性形象,讨论了其所反映的各历史时期女性审美观的时代演变,总结了各个时期两性画家对女性的认知发展历程、及其相应具有的局限性,以期能在当代工笔创作之中对女性形象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解与表达。(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8)
宋金英[8](2018)在《女为悦己者容:中国古代女性服饰表征与审美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抛开表象化的外在因素,从男权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服饰特点和审美取向,通过对典章史籍的资料搜集与整合,发现古代男权社会影响下女性社会地位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女性对男性特殊的依赖与屈从。这种依赖与屈从,主要体现在内在心理上无条件地服从与外在服饰审美上的取悦,并深受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古代女性服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己悦者容"的独特性,而更多的是"悦己者容"的迎合性、趋同性、规则性和哲学性。审美取向则是由社会制度的阶级化、道德化、哲学化所决定的。(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杜若松[9](2018)在《清末民初女性写作的身份表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民初的女性写作中,女性的文学身份的实现是一个糅合政治、文化、权力、历史、大众传媒等多重意蕴的复杂综合体。既有一些勇于走出家门,在大众文化媒介中被塑造为文化英雄的"玛丽苏"形象;也有部分传统文化体系、家学式体系培养出的闺秀群体,在用文字彰显才学;而在刊印出来的文字中,女性写作的"白日梦"现象成为一种重要写作心理指向。这些文学心理表征反映的是清末民初女性急于获得社会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其中虽包含很多"现代性"局限,也孕育了女性文学现代性步伐的先声。(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黄娟娟[10](2017)在《消费与男权:女性用品广告中的文化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本身成为批判对象由来已久,但是从既往的研究成果可见,广告批判在很多时候除了切入点、落脚点存在问题外,往往没有抓住批判的对象。广告是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认知的折射,这种认知又被广告以其特有的方式进一步夸大和普遍化,进而形成一种影响社会的大众文化,加深对各个阶层(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7年26期)
女性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美国华盛顿女性大游行(以下简称“女性大游行”)是一场针对当时新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言论与立场的游行示威活动,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女权运动常常因“缺乏交织性”而受到批评,但此次女性大游行活动声称建立一个“交织性平台”,在捍卫女权的同时,也为终结暴力、堕胎权利、LGBT权益、工人权利、公民权利、残疾人权利、移民改革以及环境保护等多项议题发声。本文通过研究2017年美国女性大游行开始前舞台上的动员演讲活动直播录像,采用杰弗里·亚历山大的社会表演理论,对此次活动的交织性进行了表征研究。本文认为,此次动员演讲活动从发言嘉宾的组成到其演讲的具体内容都体现出了一定的交织性:该活动邀请的嘉宾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具有交织性身份,代表不同的少数群体进行发言,且嘉宾在发言中会采用一些技巧,有意识地覆盖多个议题,以取得来自不同群体的观众对于交织性的心理认同,呼应此次动员活动的主题。但本文同时发现,从整个活动的组织安排及其收效来看,相对于个人发言者,该活动对于组织发言者及政治家提供了更优质的演讲条件,在多项议题当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堕胎权利,而残疾人权利则鲜受关注。此外,本文也发现,虽然能够看到该活动在提高包容度与交织性上做出的努力,但其对于交织性的展现仍旧停留在多样性的层面上,即演讲者主要使用社会表演中的一些技巧建立思维捷径,将不同的身份与议题打包在一起,并未能寻找更为扎实的共识基础以建立未来的联合。不过,由于美国民众对于特朗普的不满以及对于时下多个社会议题的焦虑,从现场观众的反馈效果来看,该活动在交织性的呈现上仍旧可以算是一场比较成功的社会表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1].苏也菲.表征与拟像:都市剧中女性的媒介镜像[J].视听.2019
[2].郝爽言.2017华盛顿女性大游行交织性的表征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3].全红.国家话语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与表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姜汉西.《霍桑探案》女性书写中的现代性表征[J].绥化学院学报.2019
[5].凌霓,张姮.论创意休闲农业的生态女性主义表征[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杨文英.一个缺少女性称谓的族群——腾冲北部汉族称谓表征与军屯遗风[J].中国高新区.2018
[7].陈平阳.论工笔画中女性形象对女性审美观的时代表征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8
[8].宋金英.女为悦己者容:中国古代女性服饰表征与审美取向[J].民俗研究.2018
[9].杜若松.清末民初女性写作的身份表征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黄娟娟.消费与男权:女性用品广告中的文化表征[J].青年.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