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制度论文-谌明凤

古代死刑制度论文-谌明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代死刑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死刑,死刑替代制度,价值审视,制度思考

古代死刑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谌明凤[1](2019)在《古代死刑替代制度的当代价值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政治需求和人权意识的加强,死刑的罪名或者被废止或者被限制,死刑的执行方法也趋于人道,减轻受刑人的痛苦成为死刑执行的目标之一。然而死刑这种刑罚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伦理上备受争议,是人类社会基本伦理命题中不能自洽的命题之一。如何度过从适用死刑到限制实际适用死刑再到最终废除死刑这样一个曲折的过渡期,并且能够既符合当下中国法制环境又能符合刑罚根据,探求死刑替代性措施也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01期)

李洪帅,魏博,张德润[2](2018)在《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的死刑复奏制度指中央或地方判处死刑的案件需要上报到中央司法机关或皇帝,最后由皇帝对上奏的死刑案件进行重新审查,最终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死刑复奏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自北魏确立、隋唐、明清不断发展完善。死刑复奏制度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体现统治者对人生命的重视,是人权思想在古代法制中的体现。今天我们不但继承这古老的法律制度,并使之更加完善为社会主义法治服务。(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17期)

明静[3](2017)在《我国古代死刑制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之一,长久以来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功效。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总体上除了呈现出古代法固有的残酷特征之外,中国古代死刑制度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散发出宝贵的人道主义光辉。因为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我国古代死刑制度虽然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受其影响之下形成的死刑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中还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古代死刑制度的思想精神尤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进行深入的检视,让其中的积极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得以继承与发扬。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我国古代死刑制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探究。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人道主义内涵的界定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这两个方面来揭示法律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死刑制度中具体的体现人道主义的制度与措施,通过对死刑制度中具体的人道主义措施的阐述,以此证实和揭示我们国家古代的死刑制度中的确有人道主义精神。第叁部分分析了古代死刑中人道主义制度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因素,指出我国古代死刑制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来源包括儒家的慎刑思想、佛教文化的报应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观念等思想文化资源。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中,通过回顾历史,对中国古代死刑制度中人道主义精神做了简短的评价,同时,根据目前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提出对古代一部分优秀的切实可行的制度进行借鉴,以促进我们国家现代死刑制度向轻刑方向的改革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邢小月[4](2016)在《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一直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诉讼制度。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冤假错案的出现使得死刑复核制度一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头浪尖,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死刑复核程序的形式化和虚置化等等。那么如何解决当前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死刑复核制度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其中肯定有我们要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地方。(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22期)

杨文义,王双利[5](2015)在《论我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从建立到不断的发展、完善,成为古代的慎刑制度之一。本文认为无论是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还是为了缓和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死刑复核制度的确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死刑复核制度在客观上体现了儒家所强调的民本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人权理论相契合。(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5年21期)

岳力[6](2015)在《古代死刑覆奏制度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死刑覆奏制度是中国古代诉讼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察,覆也。”王平元教授考据“覆”作为法律用语,是审理、查核的意思。使用这一意义内容的,见之于古籍的还有覆讯、覆狱、覆考等词。向皇帝进言或上书谓之“奏”。死刑覆奏是向皇帝奏请,由皇(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报》期刊2015-05-15)

刘旭[7](2015)在《论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及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其实就是在吸收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逐渐完善起来的。在我国古代对于死刑的救济程序分为两种,一是死刑复核,二就是死刑复奏。而死刑复核程序是笔者在本文中要详细论述的。古代死刑复核制度虽然具有中国古代封建专制色彩,具有一定的人治性,但是总体上是进步的,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一项非常值得重视的宝贵的财富。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和今天中国当代的死刑复核制度相比较,在本质上,它们是一致的,是存在紧密关联的。中国刑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严刑峻法到不断文明的过程,与此同时死刑的适用也经历了一个由宽松到相对严格限制的过程。在死刑的不断适用过程中,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也伴随着产生和发展。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一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另外也受儒家“明德慎刑”思想的影响。本文从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脉络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基础及背景,探求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总结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尤其以比较典型的汉代“录囚”制度以及唐代的复奏制度和明清时期的会审和朝审制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求对当代死刑复核制度提出一点建议。本文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源流。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第叁部分具体以汉代“录囚”制度,唐朝的复奏制度以及明清的秋审和朝审制度为例,分析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评析和借鉴。评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优秀成分的总结,二是局限性的体现。通过对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分析总结,给现代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以启示。(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5-05-01)

徐焱[8](2015)在《浅论古代死刑复核与刑前会见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死刑犯在被执行的前夜,往往能将其最人性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作为执行刑罚的司法部门往往在这个时候会表现得更人文一些,对即将被处死的犯人,往往会考虑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临终需求,一般来说,一顿像样的酒食美味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吧家属带进牢里与囚犯做个告别,犯人被处死后,其家属可以将尸首带回自行处理。这种死刑犯人临终告别的方式,是我国古代立法者独有的"悯囚"思想,特别是"刑前会见"的权力,行之于中国古代有上千年历史,是国人传统习俗乃至法治信仰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5年08期)

王莹滢[9](2015)在《探析我国古代死刑制度的演变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国家废除了死刑或者停止了死刑的执行。我国死刑存废之争至今悬而未决。笔者将着力梳理出一条中国古代死刑制度演变的清晰脉络,而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对当代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12期)

刘江芊[10](2015)在《论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古代的司法制度逐渐形成发展,以死刑复核制度对现代司法制度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和借鉴作用。在儒家思想的作用下古代的审判制度中大量渗透着"仁"的思想,其死刑复核采用双轨制,分为复核与复奏两个制度,体现着制度的严谨性及科学性,其言辞审理与书面审理相结合,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同时维护了封建时期社会的秩序,缓解矛盾。但其在封建时期也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如等级秩序的不平等等。尽管如此,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仍然对现代时期的司法制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借鉴古代,吸纳优势,探究未来的基础上,中国审判制度和死刑复核制度定会不断发展,成为司法制度上光辉的一笔。(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5年05期)

古代死刑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代的死刑复奏制度指中央或地方判处死刑的案件需要上报到中央司法机关或皇帝,最后由皇帝对上奏的死刑案件进行重新审查,最终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死刑复奏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自北魏确立、隋唐、明清不断发展完善。死刑复奏制度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体现统治者对人生命的重视,是人权思想在古代法制中的体现。今天我们不但继承这古老的法律制度,并使之更加完善为社会主义法治服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代死刑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谌明凤.古代死刑替代制度的当代价值审视[J].法制博览.2019

[2].李洪帅,魏博,张德润.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研究[J].法制博览.2018

[3].明静.我国古代死刑制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探析[D].贵州大学.2017

[4].邢小月.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

[5].杨文义,王双利.论我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5

[6].岳力.古代死刑覆奏制度演变[N].人民法院报.2015

[7].刘旭.论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及现代启示[D].辽宁大学.2015

[8].徐焱.浅论古代死刑复核与刑前会见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5

[9].王莹滢.探析我国古代死刑制度的演变及启示[J].兰台世界.2015

[10].刘江芊.论古代死刑复核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影响[J].法制博览.2015

标签:;  ;  ;  ;  

古代死刑制度论文-谌明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