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亲缘学论文-刘久石

药用植物亲缘学论文-刘久石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用植物亲缘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十大功劳属,药用植物亲缘学,功劳木,植物代谢组学

药用植物亲缘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久石[1](2019)在《中国十大功劳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大功劳属(Mahonia)植物隶属于小檗科(Berberidaceae),在我国该属约有35种,其中特有23种,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及西藏东部)是其分布的多样性中心之一。该属植物中很多物种可做药用,阔叶十大功劳(M.bealei)和细叶十大功劳(M.fortune)的干燥茎作为药材“功劳木”被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台湾十大功劳(M.japonica)、长柱十大功劳(M.duclouxiana)等物种也被收载于各地方药材标准中,多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目赤肿痛、胃火牙痛、疮疖痈肿等。本论文首先对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本草典籍记载、植物分类与系统进化、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为指导,应用植物分类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化学分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和探讨该属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对阔叶十大功劳的干燥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24个化合物,其中9个化合物为本植物首次分离得到。对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及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及8个化合物均表现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考察了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对H2O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25 mg/L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对H20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盐酸小檗碱次之,并呈剂量依赖性。测定了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发现各个浓度的给药组对各炎症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阔叶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给药浓度为20mg/L时,抑制作用最为显着,能明显抑制巨噬细胞释放IL-6、IL-1β、TNF-α、NO和PGE2,盐酸小檗碱次之,以上研究为十大功劳属植物抗氧化、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抗炎活性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参考。对十大功劳属植物进行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对其数据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将十大功劳属12种植物分成2组,Group Ⅰ和Group Ⅱ,并将Group Ⅱ中物种分为2个亚组,亚组A和亚组B。其中,峨眉十大功劳、小叶十大功劳、长柱十大功劳聚为一组(Group Ⅰ),细叶十大功劳和鄂西十大功劳聚为亚组A,细梗十大功劳、宽苞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台湾十大功劳、小果十大功劳、尼泊尔十大功劳、阿里山十大功劳聚为亚组B。第Ⅱ组(Group Ⅱ)中的物种其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各亚组内部物种的化学成分更为接近。结果表明十大功劳属下各物种的化学成分既有差异,又有相似,从化学分类学的角度阐释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表明了植物代谢组研究在化学分类学上的潜在价值。对十大功劳属植物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研究,经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十大功劳属植物共分成具有很高支持率的两个大分支Ⅰ和Ⅱ,峨眉十大功劳(M.polydonta)、长柱十大功劳(M.duclouxiana)、小叶十大功劳(M.microphylla)聚为一支,为分支Ⅰ,其余多数种聚成分支Ⅱ。在分支Ⅱ中又分为2个亚支,即亚分支A和亚分支B,以上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传统分类学的观点(Ahrendt系统)。如峨眉十大功劳、长柱十大功劳属于亚组Subsect.Dolichostyles,单独聚为一支(分支Ⅰ)。在分支Ⅱ中,阿里山十大功劳和尼泊尔十大功劳分别属于亚组Subsect.Siamenses和Subsect.Napaulenses可以得到确认。而细梗十大功劳、宽苞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台湾十大功劳分别隶属Subsec.Japonicae、Subsect.Eulongibracteatae和Subsect.Dolichopodae亚组,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类群。整合植物代谢组学和叶绿体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探讨十大功劳属植物、功劳木药材基原物种及其近缘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和化学成分相关性,揭示十大功劳属植物系统进化关系和化学特征,以及其遗传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的内在联系。初步阐明了十大功劳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为扩大功劳木的药材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持,为合理开发利用本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6-01)

王晓琴,黄慧,李彩峰,李旻辉[2](2018)在《列当属、肉苁蓉属与草苁蓉属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在植物分类学上均归类为列当科。这3个属的物种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相近,传统疗效相似。苯乙醇苷类成分作为代表性的化合物,无论是在含量上,还是在化学结构多样性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它们被认为是这几个属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该文单列叙述了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此外,为了更好地比较属间药效物质基础的差异,也逐一综述了其他化合物。这些研究结果对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列当科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黄慧[3](2018)在《列当总苷制备工艺、生物活性及列当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依据历代本草和各地中草药手册记载,列当属Orobanche多种药用植物如列当O.coerulescens、黄花列当O.pycnostachya、弯管列当O.cernua在民间常用作肉苁蓉的代用品,具有与肉苁蓉相似的强筋壮骨、补肾助阳、抗疲劳的传统疗效。研究发现,列当属药用植物含有大量苯乙醇苷类成分,这类成分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和免疫增强等药理活性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弯管列当作为内蒙古地区农间常见的寄生杂草,资源丰富,富含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因此,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以弯管列当为研究材料,纯化富集其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建立其质量表征方法,并进行了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初步研究。列当属Orobanche、肉苁蓉属Cistanche和草苁蓉属Boschniakia在植物分类学上均归类为列当科。这叁个属的物种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相近,传统疗效相似。苯乙醇苷类成分作为代表性的化合物,无论是在含量上,还是在化学结构多样性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它们被认为是这几个属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因此,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以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HPLC法和UV-Vis法对列当属、肉苁蓉属以及草苁蓉属药材的特征性苯乙醇苷类成分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以及整理,探讨列当属与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的药用亲缘关系,进而为合理利用并综合挖掘列当属药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确立列当总苷的提取工艺;(2)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大孔树脂种类,上样浓度、流速,乙醇洗脱浓度,洗脱速度、体积等确定大孔树脂纯化工艺;(3)以总苯乙醇苷、活性单体acteoside、crenatoside和浸出物为考察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出列当总苷的最佳制备工艺;(4)按最佳制备工艺制备12批列当总苷,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以表征质量;(5)采用酶标仪对各类型苯乙醇苷化合物的DPPH自由基消除活性进行测定,并探讨苯乙醇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6)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组并给予不同剂量的列当总苷,通过观测血糖、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和血清胰岛素等指标对其降糖活性进行研究;(7)利用HPLC和UV-Vis法建立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苯乙醇苷特征性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结果:(1)优选的列当总苷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列当总苷、acteoside和crenatosid的含量可分别达到70%、30%和12%;(2)建立了12批列当总苷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15个共有峰,归属其中9个峰,相似度可达到0.99以上;(3)采用酶标仪对苯乙醇苷化合物的DPPH自由基消除活性进行测定,列当总苷、acteoside:crenatoside=1:1和12种苯乙醇苷类单体化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4)降糖活性研究表明列当总苷能明显改善糖耐受量,增强糖尿病大鼠对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且能够促进胰岛细胞的分泌,升高糖尿病大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5)分别建立了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苯乙醇苷的特征性图谱,结果表明肉苁蓉属的苯乙醇苷类成分与列当属的更相近,草苁蓉属苯乙醇苷化学成分与其他两属差异明显,crenatoside及isocrenatoside仅分布于列当属,echinacoside仅分布于肉苁蓉属;(6)建立了UV-Vis测定总苯乙醇苷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叁属总苯乙醇苷含量分别在47.77~325.43 mg·g~(-1)、15.46~117.79 mg·g~(-1)和56.65~132.42 mg·g~(-1)之间,列当属总苯乙醇苷含量明显高于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结论:本课题以传统疗效-成分-生物活性为主体思路进行,研究中采用了传统药物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以及数理统计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和方法,最终得到纯度较高的列当总苷成品,并且可用指纹图谱有效表征质量,在降糖活性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建立了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特征性图谱和总苯乙醇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有效地反映属间和属内苯乙醇苷类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大霞,张雪,王钰,潘媛,李隆云[4](2018)在《基于ISSR、SCoT、SRAP标记的川续断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9种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方法采用ISSR、SCoT、SRAP 3种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检测,TREECONW分析软件计算遗传距离,UPGMA方法构建树状聚类图。结果 ISSR、SCoT、SRAP标记揭示的多态百分率差异不大,分别为90.4%、88.5%、88.2%,均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极为丰富;3种标记均揭示日本续断与大头续断之间遗传距离最大,表明二者亲缘关系最远;3种标记均将川续断属9种药用植物聚为3类,即大头续断与丽江续断、深紫续断与日本续断分别聚为一类,峨眉续断单独为一支,其余4个种聚为一类;ISSR标记和SRAP标记的聚类结果基本相同,仅是大理续断和川续断聚类先后略有差异。结论 3种标记的聚类结果与经典分类具有很好的吻合度,证实了分子标记技术的可靠性,可作为川续断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04期)

汤国星,丹阳[5](2016)在《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创建——肖培根院士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访谈整理者按肖培根,1932年生,国际知名的药用植物学家,药用植物亲缘学创立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1953年春,肖培根提前半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工作。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却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密封锁。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肖培根没有畏缩,迎难而上(本文来源于《科学文化评论》期刊2016年06期)

陈大霞[6](2014)在《川续断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与川续断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续断属(Dipsacus Linn.)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有9种2变种可作药用,其中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Ai)是《中国药典》收录药材续断的基源植物(“续断”为药材名,“川续断”为植物名)。目前,对川续断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多侧重于形态特征,对一些外形极为相似种难以进行有效区分,而川续断的研究多集中于栽培、化学及药理等方面,缺乏对种质资源的综合性研究。本文采用显微特征、化学成分及多种分子标记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结合资源分布及药材质量,为筛选新的药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川续断不同居群的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以期为野生抚育或人工驯化栽培中环境的选择提供参考;通过产量等生长性状分析和药材的质量评价,为引种及筛选优质种源奠定基础;采用ISSR分子标记评价我国各地川续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揭示其群体遗传结构,并结合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为下一步川续断的种质创新奠定基础。本文以采集到的9种川续断属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含量、分子标记3个层次的研究表明:(1)根部、茎部及叶片的显微特征可作为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的鉴别依据,即根部木栓层列数、导管数、皮层有无裂隙、射线及形成层明显与否;茎部皮层列数、皮层排列紧密程度、皮层有无裂隙、射线细胞明显与否;叶片维管束数量多少、草酸钙簇晶数量多少、主脉有无中空、维管束中导管排列情况以及栅栏组织紧密与否;基于显微特征的数量分类在大分支上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2)DNA条形码matK序列在川续断属9种药用植物中高度保守,不适用于揭示其种间的遗传差异,trnL-F间隔序列仅能将日本续断和深紫续断与其他7个种分开,鉴别能力较弱。(3)3种标记(ISSR、SCoT、SRAP)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基于形态特征的传统经典分类具有很好的吻合度,证实了3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可靠性,可作为川续断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和物种资源分类的有效方法。(4)基于川续断皂苷VI等6种化学成分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聚类相似度不高,但基于川续断皂苷VI和当药苷聚类结果,除峨眉续断外,则与传统聚类及本文的分子聚类相同,因此,川续断属药用植物化学分类的依据建议以川续断皂苷VI和当药苷作为分类指标。(5)作为续断药材基源植物的川续断,其根中的川续断皂苷VI含量并不是最高,但从主成分分析的角度看,川续断的综合质量评价得分最高,提示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进行续断药源的筛选是可行的。(6)经过产量和质量综合评价推荐大头续断可作为备选药源,3个野生大头续断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各居群内存在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较窄的倾向。本文对我国川续断种质资源的生态环境、生长性状、化学成分、遗传差异等多个角度的研究表明:(1)多个聚集强度指数的测定均显示川续断种群呈集群分布,群落植物大多为草本,分布于路边及林缘,提示在野生抚育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其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2)不同产地川续断资源大部分生长性状之间密切相关,其中反映产量性状的根总重与地上总重不相关,与茎粗、分枝数显着相关,与株高等其余7个生长性状指标极显着相关,提示川续断栽培获高产需注意控制地上部分的生物量。(3)我国各地野生川续断资源根的产量差异极大,提示引种时应重点考察与重量相关的性状,尤其是产量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布于重庆和湖北的大部分资源综合得分较高,可以作为引种或品种选育的首选种源。(4)不同产地续断药材的质量差异极大,既便来源于同一区域的药材差异性也极大。(5)我国66份川续断野生种质资源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0.13%,从分子水平上说明我国川续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利于川续断培育出优良品种。(6)从反映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各个遗传参数来看,续断12个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PPB=79.17%、Ne=1.2152、H=0.1361和Hsp=0.2213),遗传变异水平较高,但种内居群水平上其遗传多样性却较低;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已受阻,群体的遗传分化明显。综上所述,3种分子标记(ISSR、SCoT与SRAP)与2种化学成分(川续断皂苷VI和当药苷)均能有效的揭示川续断属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可作为主要的鉴别依据,显微特征在大的分类结果上与传统分类相一致,可作为辅助手段,本文采用的DNA条形码类型鉴别能力有限,需进一步筛选新的条形码。我国野生川续断资源的生长性状、产量与质量差异极大,引种或筛选优质种源时需进行综合考虑;ISSR标记揭示川续断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且大多来源于居群间,建议迁地保护时应在尽可能多的居群中取样。(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10-01)

刘黄刚,张铁军,王莉丽,马琳,张丽娟[7](2011)在《獐牙菜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及其资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獐牙菜属为龙胆科的一个大属。该属的多种植物在我国民间已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具有清热利胆、退黄、除湿、平肝风、舒肝健胃的功效。从组织形态学、孢粉学、胚胎学、遗传分子标记学等方面系统地综述獐牙菜属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并对该属药用植物的种类和资源分布进行评价,探讨资源开发的途径,为扩大该属传统药物藏茵陈、青叶胆、当药等药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1年08期)

唐仕欢[8](2011)在《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北沙参“辛味”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特色理论之一。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一般认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揭示其科学内涵,是中药理论自身创新的客观要求。为此,本论文以分析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为切入点,比较了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和中药药性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以伞形科“辛味”中药为代表,开展了相关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述。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一、象思维——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取象比类”是古代认识复杂性事物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古代中国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为更好的理解中药药性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本论文对中药药性形成的主要思维方法——象思维进行了阐述。指出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是历代医家在大量临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象思维方法加以总结归纳而得出的,其中的各个方面均有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在对中药药性认识过程中,历代医家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以“象”为工具,根据药物外在之象,与天地自然之象加以关联,将中药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进行标志、归类,从而达到认识和应用中药的目的,蕴涵了“取象、类比、交叉、明理”的深刻含义。象思维的方法仍然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带来重大启示。二、类比——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与中药药性之关系本论文对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析了各自的认识方法,联系中药药性形成的思维方法,指出叁者在认识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象思维指导了中药药性的形成,并成为认识药物和发现药物的工具,而药用植物亲缘学是现代发现新药物和新资源的理论和方法,同样也蕴含了传统象思维的理念,植物分类学则是认识和鉴别植物的理论,是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基础;也是中药(植物类药)药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叁者都非常重视植物(药用植物)的外在特征(外在之象),即形态性状,依据形态性状的共同性,进一步归纳总结其共性规律,包括从外在的形态性状进行类比或(和)归纳推理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传统疗效、性味归经等。叁、交叉——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药用植物亲缘学证实,亲缘关系-化学成分-药理效应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将药用植物学中的亲缘关系与传统中药药性相互结合,在科属的分类单元内,对其中的药物进行归纳总结其共性的化学成分、相似的药理效应、共同的中药药性,从而开展中药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药性叁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由此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即按照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提供的线索,在一定亲缘关系范围内,确定同一药性的共性药理效应,分析与药性相关联的化学成分,进而揭示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以此将中药药性、药理效应、化学成分有机结合,为突破制约中药药性研究的瓶颈,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四、实践—伞形科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性研究根据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本论文以伞形科中药为代表,药性中“辛味”为切入点,开展了伞形科辛味中药的共性功效和生物效应的关联性分析研究。伞形科常用中药多数具有辛味,能祛风止痛或行气活血。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结合现代药理学实验结果以及前期的研究表明,以血管舒张作用为观测指标,伞形科辛味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均具有较好的血管舒张活性,表现出辛味的功能。血管舒张作用是伞形科辛味的药理活性之-五、探索——北沙参“辛味”探索及其实验研究北沙参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该科常用中药白芷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本文进行了北沙参、白芷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北沙参与白芷的成分共有峰有16个,体现了北沙参的化学成分与白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一步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报道及前期的研究结果,北沙参与白芷含有的共性成分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具有很好的舒张血管的活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辛味能行能散的作用特点。以此为基础,根据伞形科辛味中药共性的功效表现在祛风止痛的作用,本实验考察北沙参水煎液的止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北沙参能减少冰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显示出一定的镇痛作用,呈现出与白芷趋同的止痛效应。古籍本草中沙参没有南、北之分,通称为沙参。为更好地认识北沙参的功效和药理作用,本文进行了北沙参、南沙参的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北沙参与南沙参的成分共有峰及其峰面积比例低于北沙参与白芷的成分共有峰及其峰面积比例,进一步体现了北沙参的化学成分与白芷更具有相似性。结合文献报道,南沙参不含有的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等舒张血管活性的成分。南沙参水煎液的止痛实验结果显示,南沙参未能显示出一定的镇痛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北沙参具有辛味,拥有伞形科辛味中药的共性功效即止痛作用。六、提升——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科学内涵上述思路与实践表明,亲缘(遗传)关系是中药药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以此,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现代的相关认识,进一步对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形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中药药性,即为中药的属性,包括其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两个方面,是中药秉承遗传之变化,秉受环境之异同,用于机体之调整,便于临床之辩证,而运用中国哲学之方法(象思维等)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正确理解中药药性的形成及其思维方法,有助于加强两个属性(取象、类比)之间的关联性(交叉),将中药药性的研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揭示自然属性—化学成分—生物效应—效应属性的关联规律(明理),从而解读和诠释中药药性的内在本质和内涵。本论文综述了中药药性、辛味理论、北沙参的研究进展,以中药药性形成的象思维方法入手,将中药药性与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类比和交叉,提出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策略,并以伞形科中药为代表,药性中“辛味”为切入点,对伞形科中药辛味共性药理效应和功效分析,探讨了伞形科中药“辛味—血管活性—化学成分”的关联性,以此思路和实践进一步对该科中药北沙参具有辛味及其相应的新功效进行了探索,并通过实验做以佐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形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述。上述内容对明确中药药性的研究内容,拓展中药药性的研究方向,开展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1-05-25)

彭冰[9](2011)在《叁白草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叁白草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白草科Saururaceae植物是由一个共同祖先发生的单系类群,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胡椒目Piperales,与胡椒目的其他科如胡椒科、马兜铃科以及短蕊花科归为被子植物的基底类群。该科有4属6种,呈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格局,东亚现存四分之叁的属并代表着科内从原始到进化的各个阶段,是叁白草科多样化中心和可能的起源地。我国是叁白草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分化发展及多样性中心。叁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Lour.) Baill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生于海拔200-1800米的沟旁、沼泽等低湿处及近水的地方。叁白草作为一种常用草药,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带下等症。现代研究发现它具有抗炎、保肝、抗癌、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药用植物亲缘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药理活性及传统疗效)间相关性的一门多学科交叉和渗透的边缘学科。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们在对叁白草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以及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探讨叁白草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关系,同时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对叁白草资源利用的前景进行展望。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叁白草科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阐明该科植物的分类学地位和种间关系,为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我们对叁白草全草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初步分离,结合反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叁白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分离出61个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了其中53个化学成分,包括萜类17个、木脂素类18个、黄酮类8个、生物碱类3个、酚酸类3个、甾体2个、核苷类成分1个。其中新化合物11个(1☆-9☆,21☆,22☆),其余有22个化合物为本属首次分离得到,有13个化合物为本科首次分离得到。详见下表(Tab.1)和图(Fig.1)。在研究中,通过协作,我们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抗氧化及心血管活性等药理模型的活性筛选。我们在对国内叁白草样品采集和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间叁白草地上和地下部分中叁白草酮进行含量测定;同时也对同科植物裸蒴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白苞裸蒴Gymnotheca involucrate Pei、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和峨眉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var. emeiensisZ.Y.zhu et S.L.Zhang中叁白草酮的分布进行了考察。本文还对叁白草科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系统分类学、地理分布、传统药效、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并对叁白草科植物的化学分类学和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初步探讨。注:☆为新化合物*本科首次分得**叁白草属首次分得13图1叁白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53)结构Fig.1 Chemical structures (1-53) isolated from the Saururus chinensis.(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1-05-01)

何春年[10](2010)在《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芍药科(Paeoniaceae)系单属科,由芍药属(Paeonia)从毛茛科(Ranunculacea)独立而来。芍药属约35种,划分为3个组,即牡丹组、北美芍药组和芍药组,中国是芍药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分化发展及多样性中心,特别是其中的牡丹组为我国特有植物。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芍药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阐明该属植物的分类学地位和种间关系,为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我们首先在对牡丹种子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国产芍药属主要药用植物种子的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布特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揭示其化学分类学意义;通过快速色谱分析白芍、赤芍和牡丹皮的指纹特征,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叁味药材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叁味药材药性的差异与化学成分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并详细对芍药属牡丹组和中国产芍药组植物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化学分类学探讨,揭示芍药属植物根部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分布特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芍药属(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关系,同时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对牡丹种子资源利用的前景进行展望。本文对牡丹(P.suffruticosa)种子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初步分离,结合反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牡丹成熟种子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了其中31个化学成分,其中芪类成分11个,分别为:Resveratrol (E)-form (1)、Resveratrol (Z)-form (2)、trans-ε-Viniferin (3)、cis-ε-Viniferin (4)、Suffruticosol A (5)、Suffruticosol B (6)、Suffruticosol C (7)、Gnetin H (8)、cis-Gnetin H (9)、trans-Suffruticosol D (10)和cis-Suffruticosol D (11);单萜苷类11个,分别为:6'-O-β-D-葡萄糖芍药内酯苷(18)、芍药苷(19)、氧化芍药苷(21)、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 (22)、8-去苯甲酰芍药苷(23)、8-Debenzoylpaeonidanin (24)、Debenzoyl albiflorin (26)、Pyridylpaeoniflorin (27)、Piperitone-4-en-9-O-β-D-glucopyranoside (28)、1-O-β-D-Glucopyranosylpaeonisuffrone(29)和芍药内酯苷(31);黄酮类4个,分别为:芹菜素(13)、木犀草素(14)、槲皮素(15)和山萘酚(16);其他类5个,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2)、苯甲酸(17)、1-O-α-D-乙基甘露糖苷(20)、蔗糖(25)和1-O-β-D-对羟基苯甲酰葡萄糖苷(30)其中是9、10、11、22、27和28是新化合物,其余有3个为本属植物首次分离得到,有9个为本种植物首次分离得到。另外,对其中10种芪类化合物(1,3-11)的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清除DPPH自由基和诱导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均具有适度的活性,表明这些化合物可能会在抗癌、抗衰老、抗炎中发挥作用。在上述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采用HPLC-DAD技术分别建立了同时测定10种芪类(化合物1、3-11)和8种苷类(化合物18、19、21、22、27、28、30和31)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芍药属植物种子46份样品(其中牡丹组32份,6种4变种1杂种;芍药组14份,3种)进行了含量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对芍药属的植物的化学分类学进行了探讨。首次对牡丹、凤丹和芍药种子中主要化学成分(化合物1、3-11、19和22)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在种子生育期内呈明显规律性,10种芪类化合物在种子近成熟时(8月)才大量合成,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 (22)与芍药苷(19)有相互转化的可能。在对种子部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采用HPLC技术对传统药用部位根/根皮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首先采用HPLC整体柱快速分析比较了白芍、赤芍和牡丹皮叁味药材共81份样品的指纹图谱,利用指纹图谱数据处理软件比较他们的相似度,建立了色谱图谱共有模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叁味药材能够很好地区分,在指认了13种常见主要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比较了影响他们异同的物质基础。首次利用HPLC-DAD方法对中国产芍药属植物52份样品(其中牡丹组8种29份样品,芍药组共有6种23份样品)根部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全面分析,分别建立了牡丹组和芍药组植物的色谱图谱共有模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两组植物进行了比较,两组植物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区分,指认了15种常见主要化学成分,比较影响他们异同的物质基础,对芍药属的化学分类学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还对芍药属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分析方法等,并对芍药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和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10-05-01)

药用植物亲缘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在植物分类学上均归类为列当科。这3个属的物种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相近,传统疗效相似。苯乙醇苷类成分作为代表性的化合物,无论是在含量上,还是在化学结构多样性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它们被认为是这几个属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该文单列叙述了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此外,为了更好地比较属间药效物质基础的差异,也逐一综述了其他化合物。这些研究结果对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列当科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用植物亲缘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久石.中国十大功劳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2].王晓琴,黄慧,李彩峰,李旻辉.列当属、肉苁蓉属与草苁蓉属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2018

[3].黄慧.列当总苷制备工艺、生物活性及列当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18

[4].陈大霞,张雪,王钰,潘媛,李隆云.基于ISSR、SCoT、SRAP标记的川续断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J].中草药.2018

[5].汤国星,丹阳.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创建——肖培根院士访谈录[J].科学文化评论.2016

[6].陈大霞.川续断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与川续断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D].重庆大学.2014

[7].刘黄刚,张铁军,王莉丽,马琳,张丽娟.獐牙菜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及其资源评价[J].中草药.2011

[8].唐仕欢.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北沙参“辛味”探索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

[9].彭冰.叁白草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叁白草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10].何春年.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

标签:;  ;  ;  ;  

药用植物亲缘学论文-刘久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