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入软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接入网,宏基站,基站系统,软件定义
接入软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晏[1](2019)在《软件定义通信关键一步 赛特斯进军5G无线接入网》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5G发展的大趋势,赛特斯确定了无线接入网的战略方向,在今后的3~5年内,5G接入网产品研发将是赛特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将走向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实现万物互联,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5G产业链上下游分布之广,涵盖厂商之多,前期投入和预期收益之大,产业红利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创纪(本文来源于《通信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赵海强,庞超,李倩[2](2019)在《无线接入鉴权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无线接入相比有线接入更易遭到"中间人"、"钓鱼"和Sybil等形式的攻击,接入鉴权和准入控制是对抗基于假冒身份攻击的有效手段。无线接入鉴权系统采用AAA认证管理框架,对标准认证协议进行了优化改进,设计了面向异构无线网络的鉴权协议族。完成了无线鉴权协议软件和鉴权管理服务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详细描述了软件的组成和主要模块功能。在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技术验证平台下对无线接入鉴权系统软件进行了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功能正常。(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方策,吴命利[3](2018)在《电气化铁路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仿真计算软件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C#语言和SQL数据库技术开发了电气化铁路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仿真计算软件ErailLink,采用可视化的图形操作界面,可方便地对包含牵引变电所的高压电网进行仿真,能够分析牵引变电所接入情况下对电网谐波和负序的影响。利用牵引变电所现场测试数据,使用ErailLink仿真软件对天津新兴村牵引变电所接入电网的谐波和负序情况进行了评估计算,验证了软件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第九届电能质量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6-28)
姜燕红[4](2018)在《窄带PLC数据链路层仿真软件设计及接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是指利用电力线为传输媒介,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耦合到电力线上进行传输的技术,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近年来,随着新服务和新应用的出现,对通信的可靠性和数据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改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出发,针对我国电力线通信的应用场景和信道条件,研究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关键技术,特别是研究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信道接入机制,对推动我国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窄带电力线通信中的PRIME和G3协议标准进行研究,设计PRIME和G3协议数据链路层仿真软件,对PRIME协议和G3协议的数据链路层信道接入机制进行系统的仿真,并通过测试对两种协议的机制进行仿真分析及对比,为后续的协议研究工作积累经验,同时对窄带电力线通信发展的研究提供仿真环境与研究参考。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PRIME和G3的协议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层对数据传输的支持、信道接入机制、数据帧格式以及数据传输机制等。其次在实验组自主搭建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基础仿真平台上设计并实现PRIME和G3协议MAC层仿真系统,其中包括PRIME系统的数据传输模块、信道规划模块以及CSMA/CA机制实现,G3系统的数据传输模块、CSMA/CA机制以及重传机制。最后,在仿真系统中,对协议性能进行测试,选择吞吐量、时延以及信道利用率作为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性能指标,根据物理层调制格式、MAC帧大小、业务源输入速率等设计了多种测试场景,分别对PRIME和G3协议进行了测试,同时结合测试数据,对G3和PRIME协议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对比。(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林[5](2018)在《支持软件定义网络的网关安全接入技术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进入网络时代,Wi-Fi已经完全融入办公与生活。大量公司的研发办公、商务交流、BYOD移动办公等需要通过Wi-Fi接入办公网络。在这种场景下,传统的基于MAC地址绑定或者路由端唯一静态口令的Wi-Fi接入控制方式,存在灵活性差和安全性不足的问题。所以,如何利用身份关联和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实现灵活的企业网络安全接入与控制,是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基于SDN的智能接入控制网关研发任务,面向解决中小型企业Wi-Fi管理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身份关联的接入控制机制,以及基于SDN的智能流量异常检测及控制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提出了基于身份关联的接入控制方法,通过管理员授权员工,员工授权外来设备的方式,解决了Wi-Fi接入灵活性差和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具体研究项包括员工拥有的与其身份关联、并定期更新账号和密码的生成机制;员工如何利用工作电脑和该账号连接Wi-Fi;员工如何为外来访客和BYOD设备生成二级账号密码;外来设备如何利用员工授权生成的二级账号密码连接Wi-Fi。该二级账号具有较短的可用周期、受限的数据操作和访问范围,并且二级账号的所有操作记录与账号关联,便于追踪审计。(2)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流量异常检测方法,通过对网络特征参数的提取,建立检测流量异常模型的思路,解决了外部设备的安全状况各异且外部接入的恶意操作的问题。具体研究项包括基于SDN的实时分析与主动控制,智能接入控制网关实时对接入设备进行安全评估和网络行为、流量特征的实时分析,当发现异常情况时,自动生成对策并主动执行,限制网络访问行为,然后进行告警。(3)本文针对研究的基于身份关联的接入控制和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流量异常检测的内容,提供了管理平台的实现,通过平台可以掌握网络接入的情况。本文在支持Wi-Fi的主机设备上,对外部设备的接入控制以及多种操作行为分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的成果具有技术可行性,并且具有智能、易用、高效、准确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30)
周华漫[6](2018)在《支持多业务接入和冗余通道的FC节点卡软件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FC-AE(Fibre Channel-Avionics Environment)网络是光纤通道协议应用到航空电子环境中而产生的,因其能够满足高带宽、高可靠性、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要求,在航空电子网络、工业控制网络中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和厂商已经开始着眼于FC-AE网络的应用需求,开发出了符合应用场景的节点卡设备和交换机设备。然而,目前FC-AE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各个厂商之间的节点卡网络编程接口不统一、传输数据业务单一、网络利用率低等现状,对实现将以太网IP业务等其他应用业务接入存在需求缺口。本文正是在充分考虑了这些网络场景应用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多业务接入FC-AE网络的软件技术方案,目的在于对上层提供多业务接入的网络接口,包括支持以太网IP(Internet Protocol)业务的socket接口、支持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业务的网络接口等,对下驱动FC节点卡设备根据FC-AE传输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并且保证传输的可靠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多业务接入软件技术方案的技术实现路径以及所需要涉及到的关键协议规范和技术,包括FC(Fibre Channel)协议栈、TCP/IP协议栈等。在结合了这些协议规范以及操作系统网络栈的基础上,本文创新性的对TCP/IP协议栈、CAN网络栈进行了扩展,提出了Ethernet/IP over FC、CAN over FC等技术解决方案。接着,根据方案需要实现的技术指标跟功能,本文详细介绍了软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包括整体软件层次结构的规划、内核驱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应用层配置软件的设计与实现、CAN和ASM(Anonymous Subscriber Message)仿真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等。为了保证多业务在FC-AE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特别是解决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业务的丢包的问题,本文在技术方案中创新性的提出了帧调度缓冲机制、多通道优先级发送机制;另外,本文讨论了保证网络健壮性的冗余通道方案,并且在软件层面上提供了支持。最后,本文对支持多业务接入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软件测试和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方案实现了以太网IP业务、CAN业务和普通ASM业务在FC-AE网络上的透明传输,同时,在系统传输带宽、包延时、抖动、丢包率等性能上达到了商用千兆网卡的传输指标,特别是在丢包率上实现了对UDP业务的零丢包。本文提出的技术方案充分利用了广泛使用的网络编程接口,使得FC-AE网络能够传输更多类型的数据业务,满足了网络应用方更多的应用需求,同时也为异构网络间的接入提供了借鉴,继而节省网络布局的成本。(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26)
胡志言,杜学绘,曹利峰[7](2019)在《软件定义天地一体化网络接入认证架构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地一体化网络因结构复杂存在网络异构动态、间歇连通、节点高度暴露等特性。为了保证安全,需要研究专有的接入认证架构与方法。利用软件定义网络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的思想将其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接入认证架构,对认证架构与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可以实现对网络的安全防护与资源的优化控制;根据架构特点,提出七个影响接入点决策的属性,给出各个属性的计算公式,将层次分析法与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接入点决策算法。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接入点决策准确,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黄强[8](2017)在《将P-BIM软件接入HIM》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经》中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极简主义也是这样。与传统经典不谋而合,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虽简约,却不简单。20世纪中期,从着名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那句"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开始,化繁为简的美学设计理念,几乎影响了我们生活的一切。从建筑到时尚,从设计到摄影,再到包裹着我们生活的家居产品,(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标准化》期刊2017年11期)
张涛,李强,张继良,张蔡霞[9](2017)在《面向软件定义无线接入网的高效协作内容缓存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解海量的移动业务数据与容量受限的无线接入网回传链路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一种面向软件定义无线接入网(SD-RAN)的协作内容缓存网络架构.在宏蜂窝基站(MBS)的控制管理下,小蜂窝基站(SBS)可以在存储单元有序存储一些高流行度的内容.针对SBS存储单元空间受限问题,进一步提出SD-RAN网络架构下的协作内容缓存算法.该算法中,每个SBS缓存空间被分割成两部分:(1)用于存储全网流行度最高的公共内容以保证各小蜂窝小区本地命中率.(2)用于存储流行度较高的差异化的内容以促进MBS内SBS之间的协作.在此基础上,解析推导具有最优平均内容获取开销的分割参数闭合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不同系统参数条件下能显着降低SDRAN的平均内容获取开销.(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申文晗,张鹏辉,徐兴良,赵耀[10](2017)在《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物联网接入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对物联网接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以软件无线电平台为核心的物联网接入系统方案,完成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解决了硬件平台和上位机之间的高速通信问题。该物联网接入系统与传统的物联网接入系统相比,可以拓展信道带宽,改善信号质量,具有开发周期短,灵活性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自动化大会(CAC2017)暨国际智能制造创新大会(CIMIC2017)论文集》期刊2017-10-20)
接入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无线接入相比有线接入更易遭到"中间人"、"钓鱼"和Sybil等形式的攻击,接入鉴权和准入控制是对抗基于假冒身份攻击的有效手段。无线接入鉴权系统采用AAA认证管理框架,对标准认证协议进行了优化改进,设计了面向异构无线网络的鉴权协议族。完成了无线鉴权协议软件和鉴权管理服务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详细描述了软件的组成和主要模块功能。在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技术验证平台下对无线接入鉴权系统软件进行了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功能正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入软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晏.软件定义通信关键一步赛特斯进军5G无线接入网[J].通信世界.2019
[2].赵海强,庞超,李倩.无线接入鉴权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J].无线电工程.2019
[3].方策,吴命利.电气化铁路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仿真计算软件开发[C].第九届电能质量研讨会论文集.2018
[4].姜燕红.窄带PLC数据链路层仿真软件设计及接入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5].陈林.支持软件定义网络的网关安全接入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8
[6].周华漫.支持多业务接入和冗余通道的FC节点卡软件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8
[7].胡志言,杜学绘,曹利峰.软件定义天地一体化网络接入认证架构与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9
[8].黄强.将P-BIM软件接入HIM[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7
[9].张涛,李强,张继良,张蔡霞.面向软件定义无线接入网的高效协作内容缓存算法[J].电子学报.2017
[10].申文晗,张鹏辉,徐兴良,赵耀.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物联网接入系统设计[C].2017中国自动化大会(CAC2017)暨国际智能制造创新大会(CIMIC2017)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