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机制论文-杜梅杰,张琰,黄戒介,刘哲语,王志青

导热机制论文-杜梅杰,张琰,黄戒介,刘哲语,王志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热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酸处理,醋酸,盐酸,气化灰渣

导热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杜梅杰,张琰,黄戒介,刘哲语,王志青[1](2019)在《酸处理影响气化灰渣导热系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灰渣经酸化处理制成多孔材料,可大幅降低其导热系数,在保温材料领域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文中采用醋酸和盐酸分别对灰渣进行酸处理,探究了酸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改性灰渣导热系数的影响。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灰渣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引起导热系数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盐酸和醋酸处理均可有效降低灰渣的导热系数,但醋酸效果更好。反应条件中酸浓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较反应时间和温度更大;而酸处理过程中一定的比表面积、介孔和结晶度的增加是导致其导热系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王养俊[2](2018)在《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热—流—固耦合减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海豚等温血生物,可利用其表皮弹性、体表温度对液体介质主动控制实现减阻。基于上述生物耦合现象,课题组构建并制备了一种弹性与导热性能兼备的仿生功能表面,该表面在流体作用下能够发生变形,而其变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耗散将以热量的形式表现,且依靠其导热性能将耗散的热量传递出去并对流体边界层加热,从而实现减阻。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在工作过程中与流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作用,其中主要包括流场与固体边界变形的耦合、固体变形与表面温升的耦合、表面变形和温度与流体介质之间的耦合。为探讨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高度非线性复杂的耦合关系,本研究建立了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TEW)与流体介质之间的应力-应变-温度叁场耦合模型。针对TEW与流场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本文采用ANSYS+CFX双向流固耦合研究手段,在不同入口速度条件下,对TEW与刚性壁面在槽道内流中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对TEW与刚性壁面的流场近壁面速度、涡粘性、湍流耗散、湍动能进行对比分析和压差减阻计算;针对TEW应变-温度关系的研究,则将TEW在流体介质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量数据导入ANSYS软件中并对TEW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进行TEW的最高温升和表面温度与流速和弹性模量的关系研究;针对TEW表面温度和变形对流体介质的影响研究,本文则在壁面温升条件下对TEW与流体介质之间进行双向流固耦合计算,并进行壁面温差、流体温度和流体速度对流体介质的作用研究。TEW与流场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EW流场近壁面速度要比刚性壁面的大,而涡粘性、湍流耗散、湍动能则要比刚性壁面的小;TEW能够对流体介质的扰动迅速作出反应,并利用其弹性变形抑制流体的扰动,从而达到稳定流体介质的作用。本文在四种流体速度:1 m/s、3 m/s、6 m/s和12 m/s下对不同弹性模量的TEW相对刚性壁面的压差进行减阻计算,得到TEW的减阻效果与流速有关,流速为1 m/s时,形变量较小,不足以产生减阻作用;流速为6 m/s、弹性模量为0.05 Mpa时减阻率最高为7.55%;然而流速过大(即12 m/s)时,TEW的减阻效果反而不明显;此外,TEW的减阻效果还与弹性模量有关,不同的流速具有相应的弹性模量最优值。本文从近壁面速度梯度出发分析TEW的减阻机理,发现TEW在流体介质作用下产生波动变形,该变形能够降低近壁面黏性子层与过渡层厚度,提高整体流动效率,降低流体与壁面的黏性阻力,增大近壁面速度,从而实现减阻。TEW应变-温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TEW的最高温升和表面温度与流速和弹性模量有关;流速越大,弹性模量越小(即形变量越大)时,TEW生热量越高,表面温度也就越大,但相对于初始设定温度20℃,TEW表面最高温升不超过0.5℃;这一结果对TEW表面变形和温度对流体介质的影响研究作为参考。TEW表面变形和温度对流体介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流体温度和壁面温差的增加,TEW的减阻效果越好;流体速度对TEW的减阻影响则是流速相对较小时能够增加流体与壁面的换热时间,TEW的减阻效果也就越好。此外,还得到流速对TEW的减阻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在流体与壁面的换热时间与换热面积的综合作用影响流固交界的传热能力,而不同流体速度下,其换热时间与换热面积(表面变形)是呈负相关的。本文揭示了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流体介质系统减阻机制;为仿生减阻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为实现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在流体机械及船、舰艇等的增效、减阻技术应用上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子源[3](2017)在《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内流减阻性能与机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是一种兼具良好弹性和导热性的复合材料表面,其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模仿海豚皮肤的弹性表面在流体压力作用下的变形生热不能及时传导到外界,发生老化使其性能下降的问题,并提高其减阻性能。本文对以具有高导热率的石墨烯为填料,硅橡胶为基料复合而成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的材料属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并针对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作为内流流场壁面工况下的减阻性能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与流体间的作用是流-固-热多种物理场相互耦合的复杂关系。依照GB7757、GB528、GB12830等标准,本文对具有不同石墨烯含量的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的压缩性能、拉伸性能和剪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弹性模量基本一致,并呈现出高度非线性。通过橡胶电子拉力试验机获得了它们在压缩模式下的滞回曲线,对应变为0.25时的热损耗进行了定量计算,求得了损耗因子,并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对结果进行的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含量对弹性导热仿生表面的动态生热能力几乎没有影响。采用热流法导热仪对其导热系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填充能够显着提高硅橡胶的导热系数,石墨烯填充量越大,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的导热率越大。针对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压差测试原理的仿生功能表面内流测试系统。并在测试系统上对具有不同石墨烯含量和厚度的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和弹性表面的减阻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流速(雷诺数)对减阻性能有着显着影响,流速越大,减阻性能越好。在相同流速下,石墨烯含量越高,导热系数越大,减租率越高。石墨烯填充量为1.34wt%的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在流速为1.5m/s时达到了最大减阻率8.54%,比在相同同流速下弹性表面的减阻率高1.17%。此外,试样的厚度也会对减阻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的减阻主要依靠弹性变形和良好的导热性能来实现。弹性变形能够降低流体边界层的速度梯度,良好的导热性能将弹性变形产生的内热快速传递到流体,使流体边界层温度升高,动力粘度降低,两种因素联合作用实现了减阻功能。可以预见,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由于其良好的减阻特性、快速导热性能,从而不易积聚内热,抗老化性能较强,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梅浩然[4](2016)在《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制备及流体控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海豚柔弹性皮肤和体表温度可协同稳定湍流、减小边界层流体粘性从而实现流体阻力的降低。受上述现象启发,本文提出构建一种弹性与导热兼备的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该表面以具有较好柔弹性的硅橡胶(SR)为基料,以具有高导热性能的石墨烯片层材料(GPL)为填料,采用共混法制备出3种不同石墨烯含量(含量分别为0.18wt%,0.36wt%,0.72wt%)的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简称GPL/SR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并对上述叁种不同石墨烯含量的GPL/SR仿生功能表面进行了TEM、SEM、DSC、DTG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石墨烯含量下的GPL/SR与硅橡胶(SR)的DSC曲线相似,都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一个结晶熔点(Tm),并且其特征峰十分尖锐明显;含量为0.18wt%的GPL/SR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得到降低,并且随着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又出现升高,可以说明,在本试验制备的方法下,少量石墨烯的添加和分散性较好的情况下,石墨烯改善了硅橡胶(SR)基料的弹性。石墨烯的添加改善了硅橡胶基料的耐高温老化性,3种含量GPL/SR的初始分解温度相比硅橡胶(SR)的初始分解温度均得到了提高,尤其是石墨烯含量为0.36wt%的GPL/SR提高最为明显,较SR两次初始分解温度分别提高了38℃和59℃。此后,对GPL/SR仿生功能表面与硅橡胶(SR)表面的硬度及抗拉性能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GPL/SR仿生功能表面的硬度及弹性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石墨烯含量为0.18wt%的GPL/SR,由于其良好的分散性能及与硅橡胶基材良好的结合性,使得硅橡胶(SR)弹性变形能力增强,其弹性模量相比硅橡胶(SR)得到降低;GPL/SR仿生功能表面的拉伸强度、抗撕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较SR均有提高,且石墨烯含量为0.36wt%的GPL/SR仿生功能表面的抗拉伸和撕裂强度达到了最大值。GPL/SR仿生功能表面与硅橡胶(SR)表面导热性能试验表明,3种GPL/SR仿生功能表面导热性能均得到提高,这是由于导热填料改变硅橡胶(SR)依靠声子传递热量的导热机理,使得GPL/SR仿生功能表面依靠导热填料在其内部形成的导热网链实现热量的传递。石墨烯含量为0.72wt%的GPL/SR仿生功能表面,其导热系数较硅橡胶(SR)提高50%。GPL/SR仿生功能表面存在导热填料添加量的阈值,可通过该阈值获得制备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所需石墨烯添加量的最优值。通过本文试验分析,导热性最优GPL/SR仿生功能表面的石墨烯添加量为0.36wt%。通过搭建实验台,测试GPL/SR表面温度-液滴在试样表面流速关系,获得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对流体的控制机制。GPL/SR仿生功能表面通过其导热性能,改变流体介质的运动粘性,通过试验结果及分析得出液滴运动速度(阻力)的变化存在一个转折平衡温度临界点;在转折平衡温度临界内,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可通过导热性控制液滴粘性降低液滴内部的粘性剪切阻力?b,从而获得液滴运动总阻力F的下降,运动速度增加。超过这个临界平衡转折温度点,随着加热温度的继续升高,液滴表面张力下降,液滴在壁面呈现平铺状,与壁面的接触阻力?a急剧增加,当接触阻力?a的增大值高于粘性降低带来的剪切阻力?b的减小值时,总阻力F为增大,其运动速度减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付绿平,顾华志,黄奥,张美杰,李正坤[5](2015)在《低导热微孔刚玉骨料的湿法制备及其抗渣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轻质高强且耐渣蚀的工作衬耐火材料,首先以α-Al_2O_3微粉为主要原料,采用铝溶胶、淀粉为结合剂,通过湿磨法经1 780℃煅烧后制备了一种微孔刚玉骨料,其体积密度为3.05 g·cm~(-3),显气孔率为9.1%,闭口气孔率达12.3%,中位孔径为0.43μm,800℃下热导率为6.5 W·m~(-1)·K~(-1),较普通刚玉降低41.6%。然后采用浸泡法研究了微孔刚玉骨料的抗渣性能,并与普通刚玉骨料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微孔刚玉骨料的抗渣机制。结果表明:微孔刚玉骨料的抗渣性能明显优于普通刚玉骨料的。显微结构及能谱分析显示:在微孔刚玉骨料与熔渣反应界面形成了一层连续的隔离层,隔离层中主要为大量的CA_2及CA_6柱状晶体;而普通刚玉骨料与熔渣反应界面的柱状晶体分布则不连续,熔渣大量侵蚀或渗透进入骨料内部。其抗渣机制主要是微孔更有利于CA_2及CA_6柱状晶体成核、长大,由于微孔刚玉骨料孔径更为细小,在熔渣与骨料反应过程中熔渣达到饱和时,微孔刚玉及普通刚玉的临界溶解厚度分别为0.16及0.34μm;并且第二相熟化速率增大,微孔刚玉骨料的第二相熟化速率为普通刚玉的9.7倍。(本文来源于《耐火材料》期刊2015年06期)

魏建勋[6](2014)在《高导热Fe基电弧喷涂层设计及传热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提高烘缸等热交换部件表面防护涂层的热导率、增强能源使用效率为背景,设计开发了FeCrSi及FeCrB系合金涂层,主要研究了Si、B元素含量对于对Fe基涂层的相组成、微观组织结构、热导率及耐磨、耐蚀性的影响规律;同时探讨了Fe基合金涂层内的传热机制。具体结论如下:FeCrSi系涂层具有典型的热喷涂层状结构特征,随着丝材中Si元素含量的增加,所制备的涂层内Fe基氧化物虽然逐渐减少,但涂层内的Si元素含量和孔隙率却逐渐增加,由此涂层内的电子与声子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散射作用,涂层的热导率因此逐渐降低。此外,涂层的显微硬度保持在467.5~573.0HV0.1之间,相对耐磨性为Q235基材的2.9~3.8倍。随着涂层中氧化物含量的逐渐减少及孔隙率的逐渐上升,涂层耐盐溶液周浸蚀的能力逐渐下降。所制备的FeCrSi系涂层的热导率与耐磨性均高于市售1Cr17Mo涂层,而涂层的耐蚀性相对1Cr17Mo涂层要差。本试验所制备的FeCrB系涂层,具有较为致密的组织结构,孔隙率3.3%~3.6%之间。当丝材中B元素含量小于2%时,随着B元素含量的上升,涂层内的Fe基氧化物含量逐渐降低,涂层内的传热阻碍减少,涂层的热导率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后随着丝材中B元素的继续升高,涂层中的FeCrB相逐渐增多,涂层的热导率又呈现下降趋势;当B元素含量达到2wt.%时,涂层的热导率达到最高为8.99W/mK。对合金丝材进行不同喷涂距离下的喷涂试验,随着喷涂距离的加大,涂层内孔隙率和氧化物含量逐渐上升,涂层的热导率逐渐下降。所制备的FeCrB系涂层微硬度保持在811.4~820.1HV0.1之间,相对耐磨性为Q235基材的2.8~5.1倍。另一方面,随着涂层中的氧化物含量减少,孔隙率逐渐上升,涂层耐盐溶液周浸蚀的能力变弱,腐蚀增重逐渐增加。整体上,FeCrB系涂层的热导率与耐磨性要高于市售3Cr13涂层,而耐盐溶液浸泡腐蚀能力要弱于3Cr13涂层。(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李焕春,肖国强[7](2013)在《钙网蛋白介导热处理对大鼠骨骼肌适应性变化钙调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应激蛋白钙网蛋白(CRT)在热处理过程中对大鼠骨骼肌适应性保护的钙调机制。方法:本研究使用递增的热处理方案对大鼠进行热干预,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C(8只)和热处理组H(32只),其中热处理组在热干预完毕后再分为热处理即刻组(H1)、热处理后24 h组(H2)、热处理后48 h组(H3)和热处理后6 d组(H4)(n=8)。结果:热处理完成后,H2组大鼠骨骼肌肌质网Ca2+-ATP酶活性值最高,与安静对照组C比较呈非常显着性(P<0.01),H1组与安静对照组C比较,其值也呈显着性差异(P<0.05);线粒体Ca2+-ATP酶活性以H1组最高,与安静对照组C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大鼠骨骼肌肌质网Ca2+浓度以H2组最高,H1组其次,两者与安静对照组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5);线粒体Ca2+浓度H1与H2组值高于安静对照组C,H3及H4组值低于安静对照组C,都无差异性;热处理完毕后,H1、H2、H3组大鼠骨骼肌中应激蛋白CRT的表达量较安静对照组C显着增加。结论:在温度递增的热处理过程中,钙网蛋白对骨骼肌细胞钙平衡的失调发挥调节作用,这种热刺激产生的适应性保护对骨骼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李兴柏,李国玉,毕贵权,穆彦虎,张青龙[8](2011)在《石油污染土体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测试了不同含水量、污染强度、油水相含量的石油污染土体的导热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干密度和污染强度一定时,其导热系数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干密度和含水量一定时,随污染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最后又减小的变化趋势;温度对其导热系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各温度区间土体水相的赋存状态。内在的变化机制是:土体内部油、水的赋存位置、相状态、含量以及土体自身的导热性能共同决定了其导热系数的大小。研究成果为定量研究、评价和预测石油污染物扩散、迁移等环境问题以及石油污染土体传热、传质和热稳定性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为冻土区环境恶化、冻土退化、冻害形成过程等机理性解释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于仲义,陈焰华,胡平放[9](2009)在《基于导热型传热机制的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合理的无穷远边界值,利用叁维数值模型对地埋管传热过程特性进行动态模拟,研究了对地埋管换热能效系数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较大的岩土体导热能力和埋设深度、合适的较小管内流速、间歇运行模式能够有效削弱长时间运行的热堆积效应,增强地埋管的能效特性,而加大支管间距仅能在较短换热时间内提升地埋管换热能效;短周期循环和较长时间温度恢复期有利于加强地埋管换热能效,最大程度地利用岩土体的蓄能特性;岩土体初始温度和埋管进口温度并不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能效系数,为U型地埋管在一定流速条件下从结构和物性条件上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指标参数。(本文来源于《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11-27)

徐攀,郝秋龙,齐文宗[10](2007)在《飞秒激光辐照纳米金膜的导热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金属薄膜材料的光热参数的热物性出发,利用具有人工黏滞的、自适应时间步长的前向差分算法,求解了电子和声子双温双曲两步热传导模型下的能量耦合方程,讨论了在100 fs脉冲激光辐照下50nm金膜传热过程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电子热导率在传热过程中变化相对较大,采用常温下的值会高估其作用。热流迟滞项的引入使得电子热流出现双峰。在不同的激光强度下,电子热流的能量分布出现不同,但在电子温度梯度急剧增大的很短时间内热流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07年11期)

导热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表明海豚等温血生物,可利用其表皮弹性、体表温度对液体介质主动控制实现减阻。基于上述生物耦合现象,课题组构建并制备了一种弹性与导热性能兼备的仿生功能表面,该表面在流体作用下能够发生变形,而其变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耗散将以热量的形式表现,且依靠其导热性能将耗散的热量传递出去并对流体边界层加热,从而实现减阻。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在工作过程中与流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作用,其中主要包括流场与固体边界变形的耦合、固体变形与表面温升的耦合、表面变形和温度与流体介质之间的耦合。为探讨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高度非线性复杂的耦合关系,本研究建立了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TEW)与流体介质之间的应力-应变-温度叁场耦合模型。针对TEW与流场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本文采用ANSYS+CFX双向流固耦合研究手段,在不同入口速度条件下,对TEW与刚性壁面在槽道内流中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对TEW与刚性壁面的流场近壁面速度、涡粘性、湍流耗散、湍动能进行对比分析和压差减阻计算;针对TEW应变-温度关系的研究,则将TEW在流体介质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量数据导入ANSYS软件中并对TEW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进行TEW的最高温升和表面温度与流速和弹性模量的关系研究;针对TEW表面温度和变形对流体介质的影响研究,本文则在壁面温升条件下对TEW与流体介质之间进行双向流固耦合计算,并进行壁面温差、流体温度和流体速度对流体介质的作用研究。TEW与流场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EW流场近壁面速度要比刚性壁面的大,而涡粘性、湍流耗散、湍动能则要比刚性壁面的小;TEW能够对流体介质的扰动迅速作出反应,并利用其弹性变形抑制流体的扰动,从而达到稳定流体介质的作用。本文在四种流体速度:1 m/s、3 m/s、6 m/s和12 m/s下对不同弹性模量的TEW相对刚性壁面的压差进行减阻计算,得到TEW的减阻效果与流速有关,流速为1 m/s时,形变量较小,不足以产生减阻作用;流速为6 m/s、弹性模量为0.05 Mpa时减阻率最高为7.55%;然而流速过大(即12 m/s)时,TEW的减阻效果反而不明显;此外,TEW的减阻效果还与弹性模量有关,不同的流速具有相应的弹性模量最优值。本文从近壁面速度梯度出发分析TEW的减阻机理,发现TEW在流体介质作用下产生波动变形,该变形能够降低近壁面黏性子层与过渡层厚度,提高整体流动效率,降低流体与壁面的黏性阻力,增大近壁面速度,从而实现减阻。TEW应变-温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TEW的最高温升和表面温度与流速和弹性模量有关;流速越大,弹性模量越小(即形变量越大)时,TEW生热量越高,表面温度也就越大,但相对于初始设定温度20℃,TEW表面最高温升不超过0.5℃;这一结果对TEW表面变形和温度对流体介质的影响研究作为参考。TEW表面变形和温度对流体介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流体温度和壁面温差的增加,TEW的减阻效果越好;流体速度对TEW的减阻影响则是流速相对较小时能够增加流体与壁面的换热时间,TEW的减阻效果也就越好。此外,还得到流速对TEW的减阻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在流体与壁面的换热时间与换热面积的综合作用影响流固交界的传热能力,而不同流体速度下,其换热时间与换热面积(表面变形)是呈负相关的。本文揭示了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流体介质系统减阻机制;为仿生减阻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为实现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在流体机械及船、舰艇等的增效、减阻技术应用上提供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热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杜梅杰,张琰,黄戒介,刘哲语,王志青.酸处理影响气化灰渣导热系数机制[J].化学工程.2019

[2].王养俊.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热—流—固耦合减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李子源.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内流减阻性能与机制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7

[4].梅浩然.弹性导热仿生功能表面制备及流体控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5].付绿平,顾华志,黄奥,张美杰,李正坤.低导热微孔刚玉骨料的湿法制备及其抗渣机制研究[J].耐火材料.2015

[6].魏建勋.高导热Fe基电弧喷涂层设计及传热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7].李焕春,肖国强.钙网蛋白介导热处理对大鼠骨骼肌适应性变化钙调机制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3

[8].李兴柏,李国玉,毕贵权,穆彦虎,张青龙.石油污染土体导热系数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

[9].于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基于导热型传热机制的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C].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2009

[10].徐攀,郝秋龙,齐文宗.飞秒激光辐照纳米金膜的导热机制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7

标签:;  ;  ;  ;  

导热机制论文-杜梅杰,张琰,黄戒介,刘哲语,王志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