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健康信念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健康教育,早产儿,母乳喂养
健康信念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余静秋[1](2019)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院内健康教育对早产儿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院内健康教育对早产儿母乳喂养行为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本院产科分娩早产儿的产妇70例,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产妇实行常规母乳喂养行为健康教育,研究组产妇行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母乳喂养行为健康教育策略。对比两组产妇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母乳喂养率(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57.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身长以及头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研究组早产儿各项身体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院内健康教育,有利于住院期间实现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同时可以让早产儿尽早补给营养,提升各项发育指标。(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2期)
黄瑞秀[2](2019)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水平及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分析跨理论模型下健康信念教育模式的二级预防效果,以及该模式健康教育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适合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运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05月开封市某叁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住院患者400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宣教;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所处行为改变阶段,给予相应阶段的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干预方案。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于干预前后采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根据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分析比较二级预防效果。最终收集数据时干预组样本流失14例,对照组样本流失22例,两组研究对象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回收率91%。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使用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合并症、心功能等级、居住状况、经济状况、费用支付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自我管理能力来自医院的信息支持,如医嘱的可操作性和健康教育的通俗易懂、可执行性;患者自身方面的条件支持,如患者的行为习惯、认知水平及家属监督等多种因素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2.1干预前及干预后两组间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干预前对照组自我管理总得分78.57±12.98,干预组总得分78.11±13.58,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水平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干预后对照组总得分79.22±12.98,干预组总得分89.84±13.46,干预后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6,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管理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2.2干预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干预组干预前自我管理总得分为78.11±13.58,干预后总得分为89.84±13.46,干预后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73,P<0.05)。2.3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对照组干预前自我管理总得分为78.57±12.98,干预后总得分为79.22±12.98,干预后得分在数值上略高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3生活质量比较3.1两组间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干预前干预组生活质量总得分71.30±19.79,对照组总得分72.37±16.87,干预前两组间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总得分85.22±18.90,对照组总得分73.16±18.22,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P<0.05)。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3.2干预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干预组干预前生活质量总得分71.30±19.79,干预后总得分85.22±18.90,干预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3,P<0.05)。3.3对照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对照组干预前生活质量总得分为72.37±16.87,干预后总得分为73.16±18.22,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4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及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4.1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对照组再住院32例(18.0%),干预组再住院16例(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发生25例(14.0%),干预组发生14例(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普遍低于普通人群,病情和医疗状况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对其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连带效果,自我管理水平增强其生活质量也会相应提高,自我管理水平越高其生活质量也会越高。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相较于常规健康宣教能显着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提高二级预防效果。该健康教育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的行为改变阶段做出评估预判,根据预判结果给予患者相应阶段的宣教内容,更能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且更具实用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麻倩[3](2019)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汉化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SMQ),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揭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以健康信念模式(HBM)为理论框架,研制影响自我管理行为因素问卷,为客观评价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提供可靠工具;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某综合性叁甲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抽取438例糖尿病患者,应用经汉化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SMQ)及以健康信念模式(HBM)为理论框架,自行编制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一般资料、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采用描述性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化分析出健康信念模式各部分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并找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26.52±10.56)分,平均得分(1.77±0.70)分,各维度标准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遵医用药60.33分、血糖监测60.22分、随诊60.11分、体育锻炼59.33分、饮食控制56.17分。(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问卷信效度检验:问卷总的内容效度(S-CVI)为0.795,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在0.8~1之间,测量模型的区别效度符合要求,问卷Cronbach'sα值在0.749~0.90之间;经过2次探索性因子分析,解释了总变异的60.937%;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CMIN/DF)为1.046<3.0、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98>0.90、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45>0.90、估计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10<0.08,AGFI、NFI、TLI、IFI、均达到0.9以上的标准,拟合指标均符合研究标准,因而模型配适度良好。最终形成6个维度24个条目的影响因素问卷。(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并发症及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各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其中有并发症、感知障碍、影响制约因素是行为发生的阻碍因素;年龄、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益处、提示因素、文化程度高中/中专、大专、职业教师、个体户、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3000、3000~4000是行为发生的促进因素。R~2显示以上自变量共同解释自我管理行为总变异的63%。(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知益处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最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485);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提示因素对自我管理行为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223、0.278、0.275);感知障碍、影响制约因素对自我管理行为具有消极负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243、-0.351),健康信念模式能够解释行为方差变异的74.1%。结论:(1)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仍不理想,不同自我管理行为存在差异,其中遵医用药最好,饮食控制最差。(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并发症及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及各维度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因素对自我管理各维度的解释度不高。(3)研究发现健康信念理论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书婷[4](2019)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杭州市社区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围绕健康信念模型构建社区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健康信念量表并编制成问卷,选取杭州市的社区进行实证研究,以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社区育龄妇女对宫颈癌预防的认知程度、态度、行为和宫颈癌预防健康信念的现状,探究宫颈癌预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宫颈癌预防行为的推广与普及提供理论基础,为今后社区层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预防保健知识等提出干预对策与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回顾、专题小组讨论法、访谈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杭州市主城区抽选叁个辖区,每个辖区内随机抽取两个社区,并在社区内随机拦截一定数量的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共采集有效问卷677份。采用SPSS20.0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育龄妇女的健康信念和宫颈癌预防相关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探讨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健康信念量表的信效度较好,适用于育龄妇女对宫颈癌预防行为的健康信念调查。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均在0.7以上,总累计解释变异量为65.595%。2.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杭州市育龄妇女对宫颈癌相关知识总体认知程度较低;从知识获取层面来看,女性获得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以网络为主,通过社区层面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机会较缺乏;在态度方面,本次调查的女性采取宫颈癌预防行为的总体意愿率较高,筛查意愿高于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接种意愿;在预防行为方面,目前杭州市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措施总体利用率较低。3.除易感性认知和障碍性认知以外,育龄妇女健康信息各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均分都高于理论均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的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亲朋好友的宫颈疾病患病史、有无保健知识获取途径、宫颈癌相关知识认知情况与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等对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健康信念各维度的得分有影响。4.育龄妇女的宫颈癌筛查率和HPV疫苗的接种率均较低,不同的年龄、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状况、认为应当普及性教育的阶段、宫颈疾病患病史和宫颈癌知识认知情况的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行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行为的是严重性认知、障碍性认知、自我效能、婚姻状况、宫颈癌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及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这些变量能解释预防行为55.9%的变异量。研究结论:杭州市社区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措施利用率较低,应从育龄妇女自身、社区和政府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预防保健意识,促进宫颈癌预防行为的推广与普及。同时还可从健康信念的角度出发,通过提高育龄妇女的健康信念来提高育龄妇女的保健意识,做好宫颈癌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秦怀雪,赖冬梅,刘璇,朱盛建,周敏[5](2019)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院内健康教育对早产儿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临床强化健康教育对于早产儿母乳喂养情况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年在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早产儿产妇及新生儿,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将2017年10月之前、之后分娩的早产儿及产妇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母乳喂养工作坊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2组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母乳喂养情况,及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与母亲早接触、早吸吮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 h,住院期间观察组的母乳喂养天数平均10 d高于对照组的8 d;出院时观察组产妇的自我效能总得分为(57.24±4. 37)分,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4. 87±4. 21)分;观察组早产儿的出院体重、身长、头围、体重和身长的增长速度均大于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持续纯母乳喂养比例为33. 1%,混合喂养比例为46. 1%,高于对照组的28.1%和40. 8%。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母乳喂养工作坊式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早产儿产妇增强成功母乳喂养的自我效能和技能,帮助其在住院期间尽早开奶并进行母乳喂养,同时有利于出院后坚持持续的母乳喂养。建议临床产科应加强对早产产妇母乳喂养方面的综合健康教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户丽艳,苏晓丽,杨丽红[6](2019)在《跨理论模型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应用跨理论模型(TTM)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管理,实验组实施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结果实验组患者感知的易感性、严重性、障碍及溢处等总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自我实现、人际关系、体育运动、健康职责等总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管理,显着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促进健康信念的建立,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的实施,使患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9年05期)
张珣,何东阳[7](2018)在《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个人健康评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众对健康认知的提升,体质检测所采集的基本健康信息以及生理参数指标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基于医疗大数据技术,提出对收集的生理健康数据进行前期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通过运用反向传播网络和受限玻尔兹曼机,提出一种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个人健康评估模型。该模型能通过训练大量人体健康参数信息,将个人健康评估结果分为3类9级:Healthy(A、B、C),Sub-Healthy(D+、D、D-),Unhealthy(F+、F、F-),评估出个人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期刊2018年10期)
蒋春红,夏仕平[8](2018)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患者主动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疗纠纷产生的一般模型解释了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两个基础问题,监管机制不健全与媒体的负面宣传强化了医患双方的纠纷倾向,医患消极对立的认知基础增加了沟通的纠纷风险。根据健康信念模型,明确了医生引导患者服务利用策略选择,同时也剖析了当前医生偏重强化健康威胁、夸大服务预期的沟通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生在患者沟通中应该通过强化患者自我效能、提升促使因素引导患者服务利用,强化患者医疗服务的主动决策,从"医生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的主观思维,从而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最后研究也给出了具体的沟通要点与沟通技巧,包括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医患关怀、患者鼓励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管理》期刊2018年07期)
宋荣维,黄杰英,陶沙[9](2018)在《应用健康信念模型探索上海市某镇居民肠镜检查意愿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健康信念模型(HBM),探寻影响居民参加肠镜检查的因素。[方法]2015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某镇选取大肠癌初筛阳性后接受和拒绝肠镜检查(接受组和拒绝组)各200人进行健康信念问卷调查,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在HBM易感性认知、严重性认知、益处认知、障碍认知和行为线索5个维度上的差异,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各维度得分对肠镜检查意愿的影响。[结果]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95份,接受组199份,拒绝组196份。两组HBM问卷得分分别为(0.66±0.12)分和(0.55±0.14)分,接受组得分高于拒绝组(P<0.001)。接受组在HMB 5个维度上的认知程度均高于拒绝组(均P<0.05)。在大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易感性知识,以及大肠癌筛查在降低发病及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及掌握自身健康状况的益处认知方面,接受组认知程度高于拒绝组(均P<0.001)。在获得医生建议和家人朋友支持比例上,接受组相对于拒绝组的OR值分别为4.25(95%CI:2.05~8.84)和9.08(95%CI:4.19~19.68);而拒绝组则更加认可大肠癌治愈可能性低及缺乏肠镜检查时间。logistic回归中益处认知得分对模型影响最大,其OR值为44.37(95%CI:8.83~222.96);其次为行为线索和障碍认知得分,OR(95%CI)分别为9.36(3.36~26.05)、7.00(2.45~20.03)。[结论]未接受肠镜检查者对大肠癌易感性认知和肠镜检查益处认知不足,社会支持缺乏;对大肠癌治疗和预后的消极态度及缺乏肠镜检查时间也是阻碍人群进行肠镜检查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张卓[10](2018)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农村老年人使用临床预防服务行为意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使得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远快于其他大部分国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有望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龄老年人群体。同时,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报告(2000-2012年)提供的证据表明,我国约有45%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归因于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而慢性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对机体的长期作用则会直接导致慢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人类的行为是主要的促成因素。在中国,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农村,而中国农村老年人的无残疾期望寿命低于城市居民。2010年关于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总流行率高于城市居民。而且,在中国农村,已经证明农村家庭更可能遭受灾难性医疗卫生支出,且因病致贫的风险更大。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实施临床预防服务是减少慢性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全科医生在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之下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不少研究表明,我国居民临床预防服务的使用率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与城市人口相比,中国农村居民虽然有更多的医疗保健需求,但他们临床预防服务使用不足的现象很明显。Michelle M.Casey 2001年的研究结果证实,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少地使用临床预防服务。这些都表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防治工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农村老年人缺乏社会关照,使用推荐的临床预防服务的比例较低,同时,当前农村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临床预防服务服务存在盲目性,基于以上情况有必要结合心理学层面探索影响农村老年人使用临床预防服务行为意向的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便后续实施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了解农村老年人使用临床预防服务的行为意向现状,引入健康信念模型并从研究对象社会经济行为特征、健康信念模型各维度分析影响山东省农村老年人使用临床预防服务意向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高山东省农村老年人临床预防服务使用率提供参考,也为该制度在其他地方的推广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2017年3月至9月对山东省3县3个乡镇27个农村509名老年人进行了面对面的结构化问卷调查。测量社会经济行为特征、农村老年人使用临床预防服务的行为意向、健康信念模式各维度得分,并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1)调查对象行为意向得分为(4.43±0.80)分,健康信念各维度得分分别为自我效能(8.53±1.27)分、健康知识(9.14±2.36)分、社会支持(23.35±6.54)分、感知易感性(7.15±2.05)分、感知严重性(5.61±1.84)分、益处(12.12±2.90)分、感知障碍(5.45±2.64)分、行为线索(11.89±2.84)分;(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感知益处、感知障碍8个变量是影响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行为意向的因素(P<0.05)。男性、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有吸烟或饮酒行为习惯、自我效能低、感知到障碍多、感知到的益处少、社会支持少的农村居民周期性健康检查行为意向较差,其中感知障碍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政策建议本研究表明,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临床预防服务的参与率很低,这表明进行健康干预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同时,在进行健康干预时,我们应先从目标人群入手,即对那些感知到更多的障碍,更少的自我效能,更少的益处,更少的社会支持,以及男性,年龄在70岁及以上者,有吸烟行为习惯的,有饮酒习惯者,应通过干预去除他们的感知障碍。由于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有医疗服务的使用情况,应该鼓励全科医生在评估了不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以及不同个体现有的健康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主动对老年人实施健康干预,让老年人感受到临床预防的益处,并在下一次临床预防服务规定的时间到期前及时提醒老年人到定点机构接受服务,减少老年人使用临床预防服务的障碍。农村医疗机构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合理使用公告栏和电视/广播等健康沟通渠道,帮助农村老年人形式使用临床预防服务的习惯。另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和政策手段重点扶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农村卫生机构的发展。提高农村老年人基本健康素养,促进其预防和治疗的积极性。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信任度,增加对老年人临床预防服务的社会支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5)
健康信念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水平及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分析跨理论模型下健康信念教育模式的二级预防效果,以及该模式健康教育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适合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运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05月开封市某叁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住院患者400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宣教;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所处行为改变阶段,给予相应阶段的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干预方案。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于干预前后采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根据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分析比较二级预防效果。最终收集数据时干预组样本流失14例,对照组样本流失22例,两组研究对象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回收率91%。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使用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合并症、心功能等级、居住状况、经济状况、费用支付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自我管理能力来自医院的信息支持,如医嘱的可操作性和健康教育的通俗易懂、可执行性;患者自身方面的条件支持,如患者的行为习惯、认知水平及家属监督等多种因素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2.1干预前及干预后两组间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干预前对照组自我管理总得分78.57±12.98,干预组总得分78.11±13.58,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水平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干预后对照组总得分79.22±12.98,干预组总得分89.84±13.46,干预后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6,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管理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2.2干预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干预组干预前自我管理总得分为78.11±13.58,干预后总得分为89.84±13.46,干预后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73,P<0.05)。2.3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对照组干预前自我管理总得分为78.57±12.98,干预后总得分为79.22±12.98,干预后得分在数值上略高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3生活质量比较3.1两组间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干预前干预组生活质量总得分71.30±19.79,对照组总得分72.37±16.87,干预前两组间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总得分85.22±18.90,对照组总得分73.16±18.22,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P<0.05)。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3.2干预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干预组干预前生活质量总得分71.30±19.79,干预后总得分85.22±18.90,干预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3,P<0.05)。3.3对照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对照组干预前生活质量总得分为72.37±16.87,干预后总得分为73.16±18.22,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4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及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4.1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对照组再住院32例(18.0%),干预组再住院16例(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发生25例(14.0%),干预组发生14例(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普遍低于普通人群,病情和医疗状况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对其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连带效果,自我管理水平增强其生活质量也会相应提高,自我管理水平越高其生活质量也会越高。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相较于常规健康宣教能显着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提高二级预防效果。该健康教育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的行为改变阶段做出评估预判,根据预判结果给予患者相应阶段的宣教内容,更能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且更具实用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健康信念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余静秋.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院内健康教育对早产儿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J].人人健康.2019
[2].黄瑞秀.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麻倩.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大学.2019
[4].李书婷.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杭州市社区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5].秦怀雪,赖冬梅,刘璇,朱盛建,周敏.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院内健康教育对早产儿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9
[6].户丽艳,苏晓丽,杨丽红.跨理论模型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
[7].张珣,何东阳.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个人健康评估模型[J].软件导刊.2018
[8].蒋春红,夏仕平.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患者主动决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8
[9].宋荣维,黄杰英,陶沙.应用健康信念模型探索上海市某镇居民肠镜检查意愿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8
[10].张卓.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农村老年人使用临床预防服务行为意向研究[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