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判断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能力测验,德育,道德教育
道德判断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饶军民,姚春艳,康蕾[1](2019)在《中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特征初探——基于西安市某区四年级与八年级学生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我国中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现状及特征,以西安市某区四年级和八年级共11所学校3 2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道德能力测验(MCT)为研究工具,从年级、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背景、学业成绩等维度,分析各要素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位于中等水平,八年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高于四年级学生且具有显着性差异,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背景(父母职业、父母学历、学生户籍)等变量上无显着性差异,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学业成绩相关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考试》期刊2019年06期)
宋蔷薇[2](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提升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间交往日趋频繁、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导致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判断存在着道德认知不清晰、道德鉴别能力下降、价值标准不稳定等问题,我们应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注重实践养成、重视主流价值引导等举措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之能够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道德问题。(本文来源于《山西能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钱伟钧[3](2019)在《高职生道德判断能力与极端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0名高职生代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高职生道德判断能力、极端亲群体行为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其结果给出了相应建议。结果显示,高职生道德判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特征(年级、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和是否团员)青少年在道德判断能力上差异不明显;男生在对极端亲群体行为意愿的认知评价得分显着高于女生,而女生在道德评价上的得分则显着高于男生;高职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极端亲群体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鲁炎山[4](2019)在《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考查及课堂培养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以后,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已经呈现出了一派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对于教育水平的提升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使得德育工作成为我国注重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人们往往都只是重视对数理化等课程的教育,对于中学生德育工作的落实并没有重视。因此,本文注重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考查及课堂培养策略探究。(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06期)
张静[5](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统合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极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道德判断能力是一种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道德行为体现出来的统合性能力。调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方面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致道德判断能力的统合性方面发育不良,具体表现为取向的冲突性与选择困难、"知-行"同一性缺失以及道德影响的向度复杂性。为了保证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统合发展,高校德育必须努力激发、引导学生形成基于新媒体的集体智慧,促进高校师生的跨媒体、多向度交流,保证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培育的多主体协同。(本文来源于《思想理论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杜军,王振宏,王润琴[6](2018)在《3~6岁幼儿五领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体依据自己的道德原则对道德现象做出是非、善恶判断和评价的能力。道德基础理论提出关爱/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圣洁/堕落是道德的五个主要领域。幼儿是否具有五领域道德判断能力,其发展特点是怎样的,以往研究没有予以探讨。本研究选取352名3~6岁幼儿为被试,运用自编的《幼儿道德基础情景问卷》对其五领域道德判断能力进行测试研究发现:3岁幼儿五领域道德判断能力均较低,但在圣洁、权威和关爱领域上初步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4岁后,幼儿在五领域均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优先次序依次为权威、圣洁、关爱、忠诚、公平,5岁后,幼儿公平领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超过了忠诚领域;3~6岁期间五领域道德判断能力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快速提高,除5岁和6岁之间在忠诚领域上的道德判断能力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各年龄段在不同领域上的道德判断能力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还发现3~6岁各年龄段幼儿五领域道德判断能力没有性别差异。除此之外,幼儿联结性道德判断能力在4个年龄段上均高于个体性道德,尤其在权威与圣洁领域上的道德判断能力均高于公平与关爱领域。基于道德基础理论的考察,3~6岁幼儿的五领域道德判断能力均有了较快的发展,6岁时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张静,刘茜[7](2018)在《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证调研可知,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脆弱、道德行为失范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育,需着力构建开放性德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认知;创设虚拟道德情境,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营造健康氛围,锻造大学生道德意志;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8年17期)
齐志远[8](2018)在《高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研究——基于MJT的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广西区内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示范性高中,随机选择高一年级共计400名学生,发放道德判断测验(MJT),以比较研究和跟踪调查的方式研究高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现状。结果显示:由于校园文化和家庭教育的不同,普通高中与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在道德判断能力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普通高中学校内部,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性别、民族、年龄等因素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学生对学校制度的理解存在差异,则会影响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在普通高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提升缓慢,政治课的道德教育功能有待加强。建议通过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和家庭教育叁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以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政林[9](2018)在《7-9岁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特点及培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时代背景下,儿童道德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儿童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智慧,而道德智慧的表现在道德判断能力之中。针对当前道德教育中忽视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忽视在道德判断中儿童主体地位与平等对话的现状,本研究以7-9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理念与途径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哲学理论及“率性教育”的理念,采用皮亚杰对偶故事法对7—9岁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开展实证研究,以此把握儿童在道德判断中能力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从而建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理念与路径。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首先,阐释了本研究的道德心理学基础,分析了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次,阐释了本研究的道德哲学基础,分析道德判断的结构、道德判断能力的特点。在研究设计方面,分别从研究假设、研究对象选取、研究方法、研究材料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通过对偶故事法的测试,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呈现与分析。主要对7—9岁儿童在责任归因、公正惩罚、道德责任主体认定、说谎问题、不同性别犯错问题等共五类道德问题中儿童的判断结果及特点进行呈现与分析。研究发现:在责任归因问题中,儿童从7岁开始就初步具备主观责任判断能力;在公正惩罚问题中,7-9岁的儿童逐渐从抵罪性惩罚判断走向回报性惩罚判断;在道德责任主体认定中,呈现出由对责任主体的模糊走向清晰的趋势;在说谎问题中,儿童道德判断呈现出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趋势;在不同性别犯错问题中,7岁儿童易受传统性别期待的影响,8-9岁儿童则不受其影响。基于以上结果的分析,研究指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并呈现以下特征及趋势:在道德鉴别方面,儿童道德鉴别能力呈现由波动性走向稳定性的特点;在道德评价能力方面,儿童的道德评价标准由对权威的单向服从走向基于情境的自主分析;在道德批判能力方面,儿童的道德批判由基于感性直觉走向抽象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途径的建构提供了事实基础。第叁章主要探讨了7-9岁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培育的策略。结合“率性教育”理念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认为提升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根本在于提供合理的外部道德问题情境,激发儿童道德自主思考。道德教育应在回归生活世界中,建构优秀校园道德文化、利用生活事件及组织集体活动促进儿童道德鉴别能力的发展;其次,善于利用游戏的方式,通过道德问题“头脑风暴”、道德表演活动促进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再次,注重对话论辩,建构群体探讨的环境与机制,通过儿童道德自我叙事的方法激发儿童道德反思,促进儿童道德批判能力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艳,陈润禾,郑羽[10](2018)在《朋辈对大学生群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是朋辈影响发挥作用的基础,朋辈群体有助于大学生坚持正确的叁观,朋辈群体为大学生提供了道德实践的动力,大学生对于朋辈的认同度较高,应当积极发挥朋辈在提高大学生群体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尊重大学生选择组建朋辈群体的自主性,鼓励积极向上的朋辈群体发展,引导非主流道德观念朋辈群体转变,培养朋辈核心发挥积极带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10期)
道德判断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间交往日趋频繁、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导致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判断存在着道德认知不清晰、道德鉴别能力下降、价值标准不稳定等问题,我们应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注重实践养成、重视主流价值引导等举措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之能够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道德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判断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饶军民,姚春艳,康蕾.中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特征初探——基于西安市某区四年级与八年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中国考试.2019
[2].宋蔷薇.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提升的路径[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
[3].钱伟钧.高职生道德判断能力与极端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鲁炎山.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考查及课堂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
[5].张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统合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
[6].杜军,王振宏,王润琴.3~6岁幼儿五领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7].张静,刘茜.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8].齐志远.高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研究——基于MJT的量化分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
[9].李政林.7-9岁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特点及培养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8
[10].陈艳,陈润禾,郑羽.朋辈对大学生群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机制[J].文教资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