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触角感觉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蜡吉丁啮小蜂,白蜡窄吉丁,触角,感觉器
触角感觉器论文文献综述
高宇,王志英,赵红盈,刘欣[1](2013)在《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优势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膜翅目:姬小蜂科)触角及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蜂鞭节有5亚节,雄蜂鞭节有4亚节。触角上着生有板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和Ⅲ型)、指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B hm氏鬃毛,其中,板形感器Ⅰ型仅分布于雄蜂棒节,雌蜂未见分布,毛形感器Ⅱ型和Ⅲ型仅分布于雌蜂触角,雄蜂未见分布,雌蜂的毛形感器总数量显着多于雄蜂。【结论】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共有6种类型感器,雌、雄蜂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9期)
汤方,付盈盈[2](2013)在《枯叶蛾绒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蛾绒茧蜂的触角感觉器进行观察,发现10个类型的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刺形感觉器、具孔刺形感觉器、栓锥状感觉器、坛形感觉器、端突柱形感觉器、端孔坛形感觉器、腔形感觉器和蒲姆氏鬃。其中毛状感觉器的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鞭节上感觉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柄节和梗节上只发现毛状感觉器和刺形感觉器,蒲姆氏鬃只分布在头与柄节之间的节间膜上。(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徐晓蕊,祈金玉,吕双双,许哲,王月[3](2013)在《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触角。结果表明,在该蜂的触角上共发现了8种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B觟hm氏鬃毛、板状感觉器、锥状感器、刺形感器、乳状感器、腔状感器和感觉孔。对不同类型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其中毛状感器是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上数量最多的感器。(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付盈盈,汤方,赵文亮[4](2012)在《杨小舟蛾触角感觉器的电镜扫描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对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触角上存在11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叉形感器、芽形感器、Bǒhm氏鬃毛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4种类型,栓锥感器、Bǒhm氏鬃毛各有3种类型,腔锥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其余各有1种类型。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雌、雄蛾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雌蛾触角上没有叉形感器及腔锥形感器的第2种类型,雄蛾触角上没有发现芽形感器以及Bǒhm氏鬃毛的第1种和第2种类型。另外,毛形感器的长度、数量在两性之间也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赵红盈,王志英,高宇[5](2012)在《密点曲姬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密点曲姬蜂触角和触角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密点曲姬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密点曲姬蜂雌、雄成蜂触角形态相似,属于鞭状触角。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雌蜂鞭节由22个鞭亚节组成。雄蜂鞭节由25个鞭亚节组成。成蜂触角上共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型感觉器、刺型感觉器、板型感觉器、B hm氏鬃毛和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毛形感觉器(Ⅰ、Ⅱ)、刺形感觉器、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板形感觉器主要分布在鞭节各个亚节。毛形感觉器(Ⅲ)主要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中部和端部。B hm氏鬃毛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基部。雌、雄蜂触角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雄蜂各类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明显高于雌蜂。【结论】密点曲姬蜂触角属于鞭状触角,共有5种类型感觉器。雌、雄蜂触角长度存在差异,感觉器的分布规律相似,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性二型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5期)
付丙鲜[6](2012)在《灰飞虱触角感觉器的形态、神经结构与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方法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半翅目:飞虱科)长短翅型雌雄虫及1至5龄若虫的触角感觉器进行了研究分析。扫描电镜方法揭示灰飞虱成虫的触角上共有7种类型的感觉器,这些感器不均一地分布在触角各节上。其中,柄节上有刺形感器、1个钟形感器及1个伯母氏鬃。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通常以板状器官形式出现的板状感器、锥形感器以及一个钟形感器分布于梗节上。3个锥形感器以及一个含有2个感觉锥的腔锥形感器定位于鞭节基部鼓起的感觉区上。毛形感器及板状感器表面的小孔表明它们很可能具有嗅觉作用,而无孔具可活动毛窝的刺形感器很可能是一种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无孔具不可活动毛窝的锥形感器可能是温湿度受体,伯母氏鬃和钟形感器可能是触角的本体感受器。腔锥形感器的功能尚不确定。大量嗅觉受体的存在表明嗅觉是灰飞虱触角非常重要的功能。尽管灰飞虱在触角及触角各节的长度、宽度以及在感器数量上存在很小的性别/翅型二型性,触角及触角感器基本的形状和结构在性别或翅型之间没有差别。透射电子显微镜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各种基于感器形态及表面超微结构所做的推论,证实了各种感觉器具有与其推断功能相符合的结构特征。除此之外,透射电镜还揭示了在梗节腔内及其外围所存在的弦音感器,很可能是一种本体感受器。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揭示,灰飞虱1至5龄若虫触角上存在7种类型感觉器。一些恒定结构如伯母氏鬃、钟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在若虫触角上的分布模式与成虫类似,但成虫梗节基部是否分布有伯母氏鬃尚不确定。灰飞虱若虫柄节及梗节上的其他感器数量在发育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而鞭节基部的其他感器却在发育过程中退化消失。灰飞虱1至3龄若虫鞭节基部衍生出的毛形感器及板状感器,是对其梗节上嗅觉感器缺乏的补偿。而毛形感器及板状感器的及时退化可以使鞭节更好地行使其特化功能。触角的发育看似与其负载感器的需要相一致。总的来说,灰飞虱成虫触角上的嗅觉感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因此嗅觉对于灰飞虱的行为生态学而言举足轻重。灰飞虱1至3龄若虫的鞭节基部衍生出毛形感器及板状感器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嗅觉作用对于灰飞虱探测寄主植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4-18)
付盈盈,汤方,赵文亮,巨云为[7](2012)在《分月扇舟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对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L.)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分月扇舟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外侧面覆盖有鳞片,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外侧面。雌、雄蛾触角上均存在以下8种感觉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柱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各种感觉器在雌、雄蛾触角上的分布大体相同,但数量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辛星,马子龙,覃伟权[8](2010)在《椰心叶甲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触角上共有8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多孔板状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乳状感器、腔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是主要感器,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雌雄蜂触角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表现为雌雄触角大小不同,触角感器类型、大小、数量、分布不同。(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10年05期)
顾丁,陈文龙,高光澜,柳琼友[9](2009)在《甘蓝潜蝇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触角表面的超微形态结构,在雌、雄虫的触角基、柄节、梗节和鞭节上观察到6种感觉器,分别为板形感觉器、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腔锥形感觉器和鳞形感觉器.对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比较了雌、雄蜂两性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徐艳,石福明[10](2007)在《黄脊雷篦蝗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脊雷篦蝗Rammeacris kiangsu(Tsai)触角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黄脊雷篦蝗触角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即毛形感觉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觉器(sen-silla chaetica)、锥形感觉器(sensilla basiconica)、腔锥形感觉器(sensilla coeloclnica)和钟状感觉器(sensilla cam-pullacea),其中毛形感觉器又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触角感觉器的总数量、不同类型感觉器的数量、排列及分布,在雌雄虫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触角感觉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蛾绒茧蜂的触角感觉器进行观察,发现10个类型的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刺形感觉器、具孔刺形感觉器、栓锥状感觉器、坛形感觉器、端突柱形感觉器、端孔坛形感觉器、腔形感觉器和蒲姆氏鬃。其中毛状感觉器的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鞭节上感觉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柄节和梗节上只发现毛状感觉器和刺形感觉器,蒲姆氏鬃只分布在头与柄节之间的节间膜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触角感觉器论文参考文献
[1].高宇,王志英,赵红盈,刘欣.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农业科学.2013
[2].汤方,付盈盈.枯叶蛾绒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3
[3].徐晓蕊,祈金玉,吕双双,许哲,王月.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
[4].付盈盈,汤方,赵文亮.杨小舟蛾触角感觉器的电镜扫描观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赵红盈,王志英,高宇.密点曲姬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农业科学.2012
[6].付丙鲜.灰飞虱触角感觉器的形态、神经结构与发育[D].浙江大学.2012
[7].付盈盈,汤方,赵文亮,巨云为.分月扇舟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应用昆虫学报.2012
[8].辛星,马子龙,覃伟权.椰心叶甲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昆虫知识.2010
[9].顾丁,陈文龙,高光澜,柳琼友.甘蓝潜蝇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徐艳,石福明.黄脊雷篦蝗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