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伸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减压内固定,颈椎过伸性损伤
过伸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向涛[1](2019)在《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交通事故引起的颈椎损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颈椎过伸性损伤(Cervical hyperextension injury,CWI)占有较高比例,占所有颈椎损伤的40%~70%[1]。我院近年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CWI,取得了显着的疗效,现与后路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胡波,王颖博,姜复龄,刘瑶瑶,刘鹏[2](2019)在《后路内固定联合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过伸性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联合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其中13例合并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52~79岁,平均62.8岁。患者受到颈椎过伸性损伤后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均实施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掀盖式椎板成形手术。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随访3个月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V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135~380min,平均185.6min;失血量150~660mL,平均310.3mL。1例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症状,其余病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医源性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术后随访3~12个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回植椎板塌陷以及后纵韧带骨化范围扩大。患者JOA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联合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过伸性损伤能获得有效减压、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同时能较好地稳定颈椎,减缓后纵韧带骨化发展,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徐强,肖鹏,刘颖,徐愚鉴,陈星宇[3](2019)在《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CT平扫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总结归纳影像学资料,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对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进行CT平扫类型分析。方法对自2010-04—2014-05诊治的51例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CT平扫资料进行前侧骨皮质、前负重区、后负重区等3个区域的形态学分析、归类,并对数据间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按移位程度可分为Ⅰ、Ⅱ、Ⅲ度,Ⅰ度按形态可分为龟裂征(+)和浅滩征(+)2种类型,Ⅱ度按形态可分为泻湖征(+)和海湾征(+)2种类型,Ⅲ度按形态可分为泻湖征+悬崖征(+),海湾征+悬崖征(+)。CT平扫得到的分型信息与CT叁维重建得到的结论均一致。结论该CT平扫分型法简洁、直观,有助于精确评估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移位程度,有助于减少该型骨折的误诊误治,对该型骨折的精确化、规范化诊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灵均[4](2019)在《颈椎后路短节段单开门减压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短节段(小于等于3个节段)单开门椎管减压术与颈椎后路传统长节段(C3~C7)单开门椎管减压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分析在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行颈后路手术的患者68例,其中颈后路短节段单开门椎管减压(A组)37例,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B组)31例。根据随访结果,比较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末次随访时出现的轴性症状(AS)及C5神经根麻痹(NRP)发病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组JOA评分术前为(8.05±2.86)分,术后3月为(9.08±2.45)分、末次随访为(13.16±3.02)分,VAS评分术前为(7.41±1.40)分、术后3月为(6.03±0.74)分、末次随访为(1.54±1.02)分;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组JOA评分术前为(8.13±2.88)分,术后3月为(9.39±2.32)分、末次随访为(13.26±2.53)分,VAS评分术前为(7.26±1.57)分、术后3月(6.21±0.89)分、末次随访为(3.71±0.97)分;两组间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组分别为(40.7±8.2)%、(73.2±13.2)%、(204.32±148.48)mL、(179.86±44.05)min、(14.51±4.65)天,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组分别为(42.4±10.8)%、(74.9±14.3)%、(275.29±155.06)mL、(201.03±42.23)min、(17.39±5.86)天,两组比较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小于颈后路传统椎管减压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出现轴性症状(AS)及C5神经根麻痹(NRP)的发生率,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组随访时间为12~38个月,平均21.86±9.76个月,末次随访时出现轴性症状(AS)的发生率为8.1%,出现C5神经根麻痹(NRP)发生率为2.7%;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组随访时间为12~38个月,平均21.19±8.48个月,末次随访时出现轴性症状(AS)的发生率为25.8%,出现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NRP)为19.4%,两组相比,短节段减压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AS)、C5神经根麻痹(NRP)的发生率低于长节段减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伤口均无感染、脑脊液漏、内固定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选取合适的患者,颈后路传统长节段椎管减压术与颈后路短节段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相似,但短节段减压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出现轴性症状(AS)、C5神经根麻痹(NRP)发生率小,更明显改善患者远期的主观症状。(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冠华,叶小雨,许兵,郑志荣,麻光喜[5](2018)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1例过伸性颈髓损伤病人,根据不同条件选择治疗方案。结果 21例患者均有脊髓损伤,存在颈椎不稳9例,DLC(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5例,狭窄程度:单节段狭窄1级狭窄2例、2级狭窄1例、3级狭窄3例;两个节段均为1级狭窄3例,分别为2、3级狭窄2例,均为3级狭窄2例;3个以上节段1、2、3级狭窄共存8例;术前ASIA分级:B级2例,C级14例,D级5例;治疗方式保守治疗5例,前路手术9例,后路手术7例;术后3月脊髓损伤ASIA分级:3例提高2级,16例提高1级,2例无变化。结论根据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8年01期)
韩旭,金根洋[6](2017)在《过伸性颈髓损伤的MRI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中损伤节段的颈髓MRI特点,分析相关因素,指导临床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过伸性损伤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损伤节段MRI特点,将患者分为3组:单个椎间盘突出组(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HNP)15例,合并颈椎病组(cervical spondylosis,CS)28例,后纵韧带骨化组(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10例。观察各组颈髓损伤节段的MRI特点,分析影响颈髓损伤严重程度的因素。结果患者53例MRI均有颈髓受压和损伤表现,HNP组均为单一节段颈髓损伤,椎间盘突出节段与颈髓损伤节段一致率为93.33%;合并CS组,1个节段颈髓损伤15例,累及2个节段颈髓损伤8例,3个节段颈髓损伤5例,2个及2个以上节段损伤均为邻近节段,颈椎退变与颈髓损伤节段一致率为85.71%;合并OPLL组,1个节段颈髓损伤4例,2个节段6例,后纵韧带骨化节段与颈髓损伤节段一致率为80%。结论 MRI是目前诊断过伸性颈髓损伤的最佳方法。颈髓损伤与受压节段不完全一致,各种原因导致的椎间盘突出、颈椎节段性不稳及椎管狭窄都会对损伤的严重程度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58期)
杨建伟,张蒲,富灵杰,谢幼专,赵杰[7](2017)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83例,其中男63例,女20例;年龄25~78岁,平均58.5岁。所有患者均伴有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8例,C级32例,D级29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2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1例行颈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经9~18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变化和ASIA评分改变。两组术后脊髓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前路组ASIA评分增加(26.2±5.4)分(P=0.019),后路组ASIA评分增加(15.2±6.1)分(P=0.036);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较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过伸性颈椎损伤首选手术方式,后路手术同样有效,是前路手术的有效补充。(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夏斯伟[8](2017)在《颈椎过伸性损伤预后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过伸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颈部脊髓损伤,有报导称该类损伤占颈椎各类损伤的35%,本院统计表明该比率高达59.7%,通常有较轻微或隐匿性的骨损伤,当无明显骨性组织损伤或脱位时,常引起漏诊。从而通过对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在收集、整理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近3年来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颈椎过伸性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并结合X线、CT、MRI等影像检查手段,分析颈椎过伸性损伤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其预后的疗效分析。研究目的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相关数据资料,对近3年来我院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不同的预后因素。2、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6年来我院就诊的17例颈椎过伸性损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及影像学资料,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材料与方法对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3年一 2016年来我院就诊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收集,共78例,分别从性别、年龄受伤机制等可能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进行入院ASIA评分,出院前进行ASIA评分,计算得出好转率。通过Spss17.0软件使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研究性别、年龄、脊髓损伤程度、伤前有无基础病变、治疗方式、早期改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1、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3年-2016年,收治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共78例,共收集颈椎过伸伤病例78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18例。好转率分别为55%,50%。患者多集中在中老年患者,其中51~60岁及71~80岁患者最多。好转率分别为76.5%,41.2%。患者的受伤方式主要有车祸伤、跌倒、撞伤、打架及其他原因导致,主要集中在车祸伤(31例)和不慎跌倒(19例),两者占总研究人数的64.1%。其中好转率分别为51.6%,57.9%。患者入院后大部分病人行保守治疗或转院治疗,患者行手术治疗(17例)后,仅1例无明显好转,其余患者均有好转。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者的好转率94.1%和41.7%。患者有基础病变(51例)多集中在中老年患者,治疗好转人数为21例,无基础疾病患者(27例)治疗后有20例出现好转。两者的好转率分别为41.2%和74.1%。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受伤方式与颈椎过伸伤员者的早期预后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脊髓损伤程度、有无伤前基础病变和治疗方式叁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保守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性别、年龄、受伤方式与颈椎过伸伤员者的早期预后无明确的相关性。脊髓损伤程度、有无伤前基础病变、手术与否与颈椎过伸伤员者的早期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脊髓的损伤程度分级低,无伤前基础病变及合理的手术治疗都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颈椎过伸伤的发病机制、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式的选择等问题应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明确和细化手术的指征和时机,发现其中可能隐藏的问题。2、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脊髓神经充分减压、维持或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和颈椎的稳定性。早期手术减压能减轻脊髓水肿,改善脊髓血液循环,避免脊髓缺血变性坏死导致的二次损伤,手术技术的提高使颈椎能获得即刻的稳定,帮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4-05)
孔钧令[9](2017)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过伸性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2013年8月-2016年7月,住院诊治的27例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过伸性损伤患者,男21例,女6例;年龄36-79岁,平均55.9岁。受伤因素:高处摔落损伤2例,车祸外伤7例,意外摔倒伤18例。所有患者影像学资料完整,术前行颈椎正侧位片、颈椎CT及叁维重建、颈椎MRI,OPLL类型:连续型11例,分节型8例,孤立型5例,混合型3例。颈前路治疗8例,2例行颈椎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颈后路治疗15例,12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减压成形术,2例行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1例行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双开门椎管减压成形术;前后路联合治疗4例。患者神经功能的评定选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测量椎管最狭窄处骨化块的厚度及椎管的狭窄程度。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对手术前后的JOA改善情况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手术入路及受伤因素JOA改善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取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比较椎管狭窄程度与神经功能改善率间关系。结果: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9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2例,经保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颈后路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手术治疗后的JOA评分明显好于术前(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行前路治疗的患者JOA好转情况优于后路治疗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轻微暴力伤患者JOA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剧烈暴力伤,有统计学意义。术后JOA改善率与术前受损脊髓的神经功能保留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而骨化块所致椎管狭窄程度与患者术后JOA改善情况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过伸性损伤术后获得明显改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轻,其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越好,而患者椎管狭窄程度与其术后脊髓功能的改善间无显着的关联性。对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若出现神经症状建议早期手术治疗解除压迫,从而预防外伤所造成的神经功能不可逆性损伤。(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3-01)
李永波[10](2017)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时机选择及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是指额面部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暴力,颈椎过度向后伸展,导致椎间盘、韧带及颈脊髓等发生病理性改变的损伤。这种损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其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比较多见,最常见的损伤是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是一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其临床特点主要是上肢与下肢瘫痪的严重程度不同,上肢比下肢严重,运动障碍比感觉障碍严重,手内在肌的功能减退明显,严重者可有肌萎缩的表现,恢复困难。损伤节段以下可引起感觉障碍,痛、温觉感觉减退或消失,而位置觉、触觉、振动觉等感觉存在,有时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括约肌功能障碍。临床上治疗此种损伤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只针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无明显神经损伤的患者,然而对于那些有神经损伤表现的患者,国内外的学者认为通过手术治疗直接解除神经压迫,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是非常有效的。然而对于患者伤后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本文探讨在不同手术时间采用前路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对术后脊髓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并对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为临床工作中此类疾病的诊治,以及对患者实施手术具体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信息资料,根据患者伤后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将其分为3d内手术组(23例)和3d后手术组(18例),对所有患者的信息(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进行统计整理,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表,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和术后1年的功能变化,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性。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复查时的颈椎X线检查结果,分别对手术节段椎体前柱高度和手术节段的Cobb角进行测量,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4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30.35±41.52min,术中出血量150.25±101.67ml。术中共探查了91个颈椎运动节段(其中C3-4节段18个,C4-5节段26个,C5-6节段32个,C6-7节段15个)。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5个月,通过观察3d内手术组和3d后手术组术后1年的颈椎X线检查,发现颈椎的稳定性良好,所有手术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1个月的ASIA运动和感觉评分比较均有明显的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d内手术组和3d后手术组患者术后1个月ASI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3d内手术组ASIA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均高于3d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椎手术节段的前柱高度和Cobb角分别为:62.23±15.18mm,8.63±5.75°,术后前柱高度和Cobb角分别为:68.45±12.73mm,12.36±8.33°,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过伸性损伤应尽可能选择在伤后3d内行手术治疗,不同手术时机主要影响远期脊髓功能的恢复,对近期疗效及脊髓功能恢复无显着影响。在患者受伤后早期行手术治疗,解除压迫因素,可使神经功能的恢复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前路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可使损伤的颈椎前柱高度和曲度得到有效恢复,可充分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可达到满意的疗效,有助于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过伸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联合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其中13例合并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52~79岁,平均62.8岁。患者受到颈椎过伸性损伤后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均实施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掀盖式椎板成形手术。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随访3个月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V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135~380min,平均185.6min;失血量150~660mL,平均310.3mL。1例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症状,其余病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医源性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术后随访3~12个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回植椎板塌陷以及后纵韧带骨化范围扩大。患者JOA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联合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过伸性损伤能获得有效减压、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同时能较好地稳定颈椎,减缓后纵韧带骨化发展,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伸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向涛.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比较[J].颈腰痛杂志.2019
[2].胡波,王颖博,姜复龄,刘瑶瑶,刘鹏.后路内固定联合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过伸性损伤[J].创伤外科杂志.2019
[3].徐强,肖鹏,刘颖,徐愚鉴,陈星宇.过伸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CT平扫分型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4].刘灵均.颈椎后路短节段单开门减压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D].遵义医科大学.2019
[5].王冠华,叶小雨,许兵,郑志荣,麻光喜.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意义[J].浙江创伤外科.2018
[6].韩旭,金根洋.过伸性颈髓损伤的MRI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7].杨建伟,张蒲,富灵杰,谢幼专,赵杰.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17
[8].夏斯伟.颈椎过伸性损伤预后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扬州大学.2017
[9].孔钧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过伸性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D].吉林大学.2017
[10].李永波.前路手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时机选择及临床疗效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