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兰(双鸭山市公路管理处,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范围增大、层次加深,面对国际强大的竞争对手和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充分认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寻求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尽快树立竞争优势地位,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机制和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际竞争力;因素;措施
竞争促进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竞争能强化企业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并提高服务质量;竞争能促进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竞争有利于建立和健全全国的统一市场以及开拓世界市场。
1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劣势
1.1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排除贸易壁垒因素的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其他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生产性消费)或购买者需要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总产出、出口规模、机器设备和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外汇储备水平、自然资源、能源动力、基础设施等的经济实力水平。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运行的系统合理,并发挥能动作用,才能使经济实力转化成现实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同时追求其经济实力的内续成长,也就是要有长期发展的成长能力。
1.2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原因。首先,近几年来尽管中国企业的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方式、封闭社会文化和相对落后的教育体系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况且中国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人力市场等发展不够完善,各类市场间良好的匹配关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健康成长的机制还不成熟,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真正地在国际市场上与竞争对手进行交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也没完全形成,企业成长常是跳跃式、不稳定的,经常出现发展速度与资源的不匹配,寻租活动普遍存在。其次,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薄弱。企业除了劳动力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外,其他方面基本处于劣势,如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者的决策能力是影响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产品质量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导致出口量大但创利低;企业规模小、分散经营,不符合规模竞争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品牌知名度低,我国的任何企业在国际的多次评估中,还尚未成为国际驰名商标;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不畅通,多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得通过外国的渠道,大量的销售利润流失,企业只能赚取少量加工利润。第三,金融体系总体竞争力难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比率较高,金融效率和银行的效率较低。
2应对国际竞争的有效措施
2.1开展合资与合作就会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开展合资合作,有利于改善投资质量。根据我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全国工业每1元资产所能产出的工业总产值为0.65元,国有企业为0.54元,外商投资企业则为0.80元。在一些外商投资比较密集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投入产出指标的优势更加明显。其次,合资合作可促进技术进步。与外商进行合资合作,一方面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降低了技术引进的风险。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世界范围的技术转让愈来愈依靠跨国投资与合作,跨国投资与合作已经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技术载体。跨国投资与合作通过引进技术也是比较高的资本货物与加工工艺,和东道主国共同进行一些基础技术的开发,以提高东道主国的技术竞争力。除此,与外商进行合资合作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2.2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是促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必要手段,它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作为经济交易双方忠实的、公正的裁判员,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因此,应转变政府职能,端正政府行为,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建立公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制定技术、资源利用效率、安全、卫生和环境等标准入手,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加强行业管理;适当提高部分行业进入的门槛,控制企业的数量和提高企业的素质;减少行政手段干预,多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竞争领域,打破条块分割和保护,促进有效竞争;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适当引入竞争和加强规制建设,提高效率,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立法和改进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反垄断法,清理现有行业法规,改进行业立法程序,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行业立法监督;加强市场的各种制度性建设,如建立覆盖全国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改革财税体制等。
2.3加快产业重组的步伐。规模不经济,产业经营效率低下是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表现,是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实施产业重组。通过产业的“进”与“退”,企业购并、破产的方式,使产业形成规模,发挥竞争效应。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重组的方式主要应为“退”,即一些国有经济从普遍存在但效益又较为低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让给众多有能力、有效率的非国有资本去经营。在退出的方式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一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行破产,结束国家对亏损企业的不断补贴,终止国家对亏损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二是国家通过出售和拍卖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收回在原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投向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企业,也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的途径与非国有企业重组,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选择“退”是为了有实力“进”,即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实现国有经济特有的其他经济成分无法替代的功能,去办好非国有经济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企业,以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
2.4采取加速结构转换的政策。在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上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一种选择是实行结构缓慢转换政策,即按产业结构演进的典型过程,任期自然循环渐进,逐步转换。这种思路要求,当前把重点继续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上。这适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也能够带来经济的暂时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从长远看,产业结构只能沿着现行趋势缓慢演进,整个经济难以高质量的运行和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另一种选择是加速结构转换的政策,主动引入创新机制,加速结构转换,尽量获得与新技术相关的新的生产函数,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部门转移,使主导产业高速增长。根据这种思路要求,在当前我国应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度化工业基础上,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是一国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2.5实现企业的科学运营。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低,因此需要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入手,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培育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能力,企业的高层和战略研究人员应放眼世界,潜心研究国际战略环境和战略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根据国际市场的情况做出战略部署。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克服经验管理、“人治”管理,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按国际惯例管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制造企业来说,应加强生产管理水平和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包括应用先进的制造与管理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企业资源计划(ERP)、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提高生产系统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能力以及满足国际市场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的制造系统适应能力。培养国际化品牌和形象策划能力。同时,企业要努力培养一批带动辐射作用强、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品;要发展名牌产品,重要的是使现有名牌产品进一步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
此外应培育国际资本经营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求企业不仅进行产品经营,而且应当大力发展资本经营,培养国际融资、投资管理、国际资本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搞跨国资本经营。因此应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公司进行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海外投资,采用国际渗透战略,从国外中小企业并购入手,逐渐占领国际市场,因为中小企业可能在过度竞争中困难重重,但它们有技术、渠道、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这样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