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妮娜(佳木斯职业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要:特殊家庭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问题在当前社会中是十分突出的。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特殊家庭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心理特征,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主要制约和阻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其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在学生生长过程中各种对其情绪控制方法和周围同学和其他一些人的帮助措施,为解决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了基础理论,有效的解决了高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家庭;心理问题;心理辅导
1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意识要求和认知不断的提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高校教育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伴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在生长的过程中要综合各种社会观念和社会需求进行综合的教育和学习模式。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其世界观、价值观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不断的产生剧烈的变化,各种恶性事件不断的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尤其是在各种特殊家庭背景出生的大学生身上,更是面临着各种不可忽视的恶性心理问题,如何纠正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最基础的社会组织,更是在社会发展中各个基础和良好的家庭单位。特殊家庭是和正常家庭相比起来有着各种差距和缺陷的家庭形式。
2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
根据多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验的结果、日常观察、访谈和心理咨询中大量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缺陷,具有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再婚重组等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征。
2.1以模糊、偏激、自责为认知特征
由于在社会发展中,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使得在学生读书和成长中,不断的涌现出各种心理不平衡和自卑心理状况,贫困家庭大学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当地经济水平的不发达,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各种城市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甚至会造成大学生学习中的各种歪曲心理因素。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社会也是不公道的,对那些来自相对富裕家庭的同学产生仇视心理;对自我的认知也发生扭曲,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给予过低消极评价。
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早逝,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看问题非常偏激,认为世上没有好人、没有什么是可信的,父母离婚了就没人爱他了、同学和老师也会瞧不起他;他们不仅怨恨父母,还会迁怒于他人和社会,他们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不愿与人进行感情交流。
再婚家庭大学生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他们对父或母的再婚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中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所适从,对社会、对家庭、对事情的认识都会发生改变,不少人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自以为是;再婚家庭由于血缘关系改变,比较容易滋生矛盾。
2.2以抑郁、焦虑、悲观为情绪特征
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受“首因效应”定势作用的影响,难以忘怀与旧家庭成员相处的时光和亲情,他们对失去(或离开)父或母十分痛苦,心理受到极大刺激,很容易悲伤,情绪持续低沉、抑郁、悲观,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有严重抑郁情绪的人数明显高于双亲家庭大学生。
来自再婚家庭的大学生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并伴随着严重的紧张情绪和压抑心理。
2.3以脆弱、冲动、回避为意志特征
在大学校园里,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多元的,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一些贫困大学生一时难以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出现“学习不适应”,学习受挫便会导致对父母的愧疚感而焦虑感,对前途悲观失望。由于经济贫困,能力不足,人际交往的困难,加之偏高的抱负水平,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形成挫折感。面对挫折,他们常采用逃避、退缩的方式来应对。
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虽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是他们经常有意识回避家庭生活中的缺欠,试图寻找自我安慰的境遇,以求得心理平衡,在形成挫折感或恐惧之后,就会产生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心理折射,以宣泄心理所承受的各种压力或排除心理承压的郁闷,易于出现冲动、攻击行为。
再婚家庭在对待子女往往存在重养轻教或者袒护的现象,特别是带着子女生活的一方往往会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冲动的性格,来自这样家庭的大学生很容易存在意志薄弱、回避困难,依赖性强等问题。
3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当然,不是所有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再婚重组等家庭背景的大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来自这些家庭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他们的许多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原因造成,但是高校作为他们学习成长的重要环节,需要对他们给以更多的关爱和帮扶,在物质解困的基础上,加强心理解困是关键。本文从“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角度,探索高校心理工作者对特殊家庭大学生的有效心理辅导策略。
3.1矫正认知偏差,正视家庭现状
认知心理学认为,变态心理是认知的歪曲。改变特殊家庭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是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部分。针对不良认知,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通过“理性情绪疗法”来甄别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了解非理性思维的负效应,从改变不合理信念到逐步改变其不良的认知结构。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家庭之所以贫困或者破裂的原因,正视家庭的现状,正确地认知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特征,用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家庭,不要怨天尤人。
3.2学会情绪管理,调适不良心境
情绪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具有信号功能。要引导特殊家庭大学生学会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消极情绪产生后,要理性地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于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要选择在适当的时间、地点,用恰当的方式宣泄;还要懂得调节不良心境。从心理健康意义上讲,可采用具有积极作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所谓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指个体为了避免一些有害情绪对人的心理造成进一步伤害,而在心理上运用歪曲、夸大、否认、升华等来减轻或摆脱情绪困扰,以维持自我同外部世界协调和谐的关系。
3.3利用社会支持,提高应付信心
社会支持对于特殊家庭大学生而言主要指获得家庭、学校等社会组织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关怀和帮助。
结束语
帮助各种特殊家庭的学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做好对特殊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主要核心,为大学生良好的生长和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