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回盲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回盲区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回盲区论文文献综述
董英娜,吴鸿莉,刘雨宁[1](2019)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疾病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46例回盲区疾病患者的超声影像及临床资料。观察病变发生部位、范围、回声、累及肠道层次、肠腔狭窄情况、与周围组织关系及周边淋巴结的情况,并比较结肠镜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两种方法对病变部位的检出情况。结果 46例患者中,阑尾病变15例,回肠末段及周围病变19例,升结肠近段病变12例。阑尾病变结肠镜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分别为40.0%(6/15)、86.7%(1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末段及周围病变结肠镜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分别为47.4%(9/19)、84.2%(1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结肠近段结肠镜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12/12)、75.0%(9/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超声图像表现为黏膜和肠壁水肿伴溃疡形成,肠壁均匀增厚。恶性病变可见新生物形成,肠壁呈不均匀增厚的低回声部分伴肠腔狭窄。病变肠管周围多数伴肿大淋巴结。肠套迭表现为长轴的"套筒征"、短轴的"同心圆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部疾病的检查及诊断有其特征性表现,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影像检查结果作综合判断。(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孙雅琴[2](2013)在《儿童回盲型肠套迭空气灌肠复位后回盲区超声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回盲型肠套迭空气灌肠复位后回盲区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组选取50例经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的急性肠套迭儿童50例,在整复成功后12h行回盲区超声检查,对照组为45例腹痛、腹泻行回盲区超声检查的儿童。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超声检查显示:回盲瓣肿胀19例(38.0%),末段回肠增厚水肿42例(84.0%),升结肠增厚水肿10(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9-12)
张洁,晨玲玲,姚文菲[3](2010)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回盲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回盲区包含盲肠、末端回肠、回盲瓣和阑尾,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可累及回盲区,此类疾病患者多以急腹症收住外科,主要表现为急性右下腹疼痛。目前,CT被认为是评价回盲部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1],本文就2003年3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经CT检查并经临床及病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张琰君[4](2008)在《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正常回盲区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回盲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研究增强CT、MRI在回盲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对31具尸体行阑尾解剖研究,并以数码照片形式记录,观察阑尾的形态、测量长度、直径、位置、及其与回盲瓣的关系。2.分别对134例受检者行正常阑尾Philips 1.5T磁共振成像(层厚7mm)、对108例受检者行正常阑尾TOSHIBA 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mm),重点测量阑尾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或密度特点。3.分别对74例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mm)、对100例受检者行正常回盲瓣Philips 1.5T磁共振成像(层厚7mm),重点为正常回盲瓣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或密度特点。4.对20例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平扫、增强(3期)扫描,主要观察增强前、后盲肠、回肠末端及阑尾的密度、CT值变化和周围血管特点。5.分别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回盲区恶性肿瘤及44例回盲区炎性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各种检查方法的价值。结果:1.31具标本均见阑尾,表现为短管状或蚓状盲管,18例(18/31,58%)粗细均匀,13例(13/31,42%)远段增粗。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4例(4/31,12.9%)位于盲肠尖端,至盲肠尖端的距离为0.1~5.9cm,距回盲瓣距离为0.7~3.5cm,17例(17/31,54.8%)阑尾位于回肠末端前,14例(14/31,45.2%)位于回肠末端后。阑尾长度、直径分别为1.5~8.9cm,为4~7mm。2.正常阑尾常规MRI显示率为76.9%(103/134),阑尾根部距回盲瓣的距离约2cm,直径约5mm,长约1~9cm,壁厚约1~2mm,表现为:带状等T1、等T2信号影,腔内无积液。正常阑尾CT显示率为82.4%(89/108),阑尾根部距回盲瓣的距离约2cm,直径约5mm,长约1~8cm,壁厚约1~2mm,表现为:盲肠旁圆环形或与盲肠后壁相连的盲管状等密度影。3.CT组74例受检者回盲瓣显示率100%,其密度呈肠壁样软组织。形态可分5型,鸟嘴型、靶型、唇型、类囊肿型、混合型。69例(69/74,93.2%)回盲瓣位于盲肠内侧壁,5例(5/74,6.8%)位于后壁,回盲瓣高度1.20~2.80cm,前后径1.02~3.02cm,宽径1.00~2.64cm。常规MRI组100例受检者回盲瓣显示率冠位、矢位、轴位分别为88%(88/100)、14%(14/100)、10%(10/100),T1WI、T2WI呈肠壁样信号影。形态分型与CT相似。约93例(93/100,93%)回盲瓣位于盲肠内侧壁,7例(7/100,7%)位于盲肠后壁。回盲瓣高度1.09~3.22cm,前后径0.74~2.67cm,宽径约0.90~2.70cm。4.受检者CT平扫盲肠、回肠末端、阑尾、右侧髂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39.3HU、39HU、34.6HU、43.5HU。回盲部结构清晰,边界清楚,周围脂肪间隙无异常密度影。CT增强扫描后盲肠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7.6HU、70.5HU、58.3HU。回肠末端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7.4HU、79.7HU、69HU。阑尾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0.7HU、69.8 HU、47.6HU。右侧髂动脉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分别为288.6HU、130HU、84.3HU。5. 25例回盲区恶性肿瘤,其中腺癌22例,淋巴瘤1例,原位癌1例,恶性胃肠间质瘤1例。病变部位依次为:回盲部、右半结肠、回肠末端、盲肠。病理形态:溃疡型9例、菌伞型2例、不规则型14例。腹部超声检查示右下腹肠套迭2例、少量腹水1例,回盲区实性包块13例,回盲区囊实性包块1例,腹膜后多发淋巴结1例,小肠肠梗阻4例,未见异常2例。胃肠钡剂检查示回盲区偏侧性不规则分叶状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肠管不规则狭窄10例,回肠末端类圆形充盈缺损伴小肠梗阻2例,肠系膜区块状软组织1例,伴龛影2例,伴肠套迭1例,伴全结肠痉挛1例。CT回盲区肠壁高度不规则增厚块影14例,类圆形块影1例,伴小肠梗阻1例。阑尾受侵实变1例,右侧输尿管受侵2例,右侧腰大肌受侵1例,右侧附件转移性巨大块影1例,肝、肺同时转移1例,肝转移1例,胰头受侵伴坏死2例,大量腹水3例,肠管旁少量积液1例,肠壁外不规则分叶块影2例,肠系膜多发结节伴实变12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6例,广泛腹膜转移1例。MRI高分化腺癌1例,示盲肠、回盲部肠壁明显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肠壁内缘呈结节状,肠壁外缘可见明显分叶块影,呈长T1长T2信号影,多发肠系膜淋巴结、右侧盆腔淋巴结、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胰头增大信号异常,肝内多发异常信号结节影。增强后回盲区及胰头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伴有小囊变区。44例回盲区炎症中,急性化脓性炎14例,其中蜂窝织炎12例,伴积脓1例,伴脓肿2例。一般慢性炎症26例,伴脓肿1例。慢性肉芽肿性炎症4例,包括克隆病2例,结核1例,梅毒1例。病变部位依次为:阑尾、回盲部、盲肠、回肠末端、右半结肠、回盲瓣。腹部超声检查示右下腹肠壁局限性、节段性增厚4例,大量腹水1例,少量腹水7例,腹膜增厚5例,实性包块1例,强回声包块1例、囊性包块3例、混合性包块3例,右侧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4例、阑尾增粗增大回声异常5例,阑尾壁轻度增厚2例,肠管粘连3例,回盲区未见异常8例。胃肠钡剂检查示肠管充盈欠佳、痉挛狭窄6例,阑尾形态异常2例,似腹膜后占位性改变2例,其中肠管边缘不规则3例,粘膜增粗、紊乱10例,气液平3例,龛影1例。CT少量腹水3例,气液平面3例,肠壁增厚2例,周围渗出改变4例,囊实性包块7例、包埋右侧输尿管1例,与周围粘连1例,盲肠积脓1例,腹腔和或盆腔积脓3例,阑尾粪石1例。结论:1.多数成人阑尾形态位置比较固定,其长度、管径变异小,走形方向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多数阑尾可通过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得以显示。2.阑尾的管径局部或全部>6mm,管壁厚>2mm是CT诊断阑尾炎的可靠征象。MRI可作为检查阑尾方法的一种补充。3.16排螺旋CT能获得高质量正常回盲瓣图像,能对回盲瓣是否正常提供重要帮助。MRI无X线辐射,可作为孕妇、儿童回盲瓣检查的补充方法。4.正常回盲部平扫、增强CT扫描均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的结构,缓慢轻—中度强化,这些征象有助于此区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影像学检查对回盲区炎症、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尤其是CT可准确定位病变及累及的范围,直接显示病变处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特别是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周围肠系膜、血管、输尿管受侵情况,及远隔脏器转移的情况。(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8-04-01)
李水连,肖格林,余水全,刘锋[5](2007)在《多排螺旋CT对回盲区癌与炎性假瘤鉴别诊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回盲区癌与炎性假瘤的CT征象,探讨其主要鉴别要点,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对36例回盲区实性占位的病例,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薄层重建后发送到AW 4.2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并综合观察。CT诊断后追踪对比手术病理结果或其他临床治疗结果。结果36例病例中,23例为恶性肿瘤,13例为炎性假瘤,CT误诊8例。重新分析各病例CT征象及结合临床病史,寻找回盲区癌及炎性假瘤的不同CT征象及误诊原因,总结出鉴别要点。结论回盲区癌及炎性假瘤强化特点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CT表现均有所不同,重视CT鉴别要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8期)
张万蕾,宋奕宁,陈丽君,马小舟,舒京敏[6](2002)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右下腹疼痛或包块为主诉患者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2 9例回盲区病变中急性阑尾炎 65例 (5 0 .4% ) ,急性阑尾炎并周围脓肿 2 0例(15 .5 % ) ,阑尾黏液囊肿 3例 (2 .3 % ) ,盲肠或回肠末端腺癌 2 5例 (19.4% ) ,肠套迭 8例 (6.2 % ) ,回肠末端淋巴瘤 3例(2 .3 % ) ,Crohn病 1例 (0 .78% ) ,回盲部结核 1例 (0 .78% ) ,回盲部结石 3例 (2 .3 % )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内镜、病理或治疗后复查证实。结论 回盲区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区 ,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有良好的发现效果 ,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02年11期)
邹英华[7](1988)在《回盲区Crohn氏病:超声观察阑尾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报导了3例回盲部Crohn氏病的异常阑尾超声。超声初次检查均做出了正确诊断。回盲部Crohn病的超声特征主要为肠壁增厚,横切加压法测量回肠末端3例分别达到13mm、14mm和16mm。而正常情况不应超过4mm。作者指出,超声同时显示回肠、盲肠与阑尾增厚也可见于阑尾的峰窝织(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期刊1988年05期)
廖玉珍[8](1986)在《经口结肠充气法在估价回盲区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170例患者研究了经口结肠充气法的可行性和诊断价值。男84例,女86例,年龄18~93岁。分为两组,第一组140例为解剖关系正常者,第二组30例,均行小肠-结肠吻合术。所有患者均经常规法小肠追随观察并有回盲区或回肠作肠吻合口区的压迫点片。检查前禁食,慢性便秘者可用缓泻剂。先给150~250ml 高密度硫酸钡和气体后,再给300~400ml 低密度钡用于小肠检查。当钡头达盲肠或吻合口远侧结肠时,嘱患者仲卧,从直肠插管注入空气,一般不用解痉药,若空气不能自然进入(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期刊1986年05期)
杨文智[9](1985)在《回盲区病变X线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回盲区在解剖上不仅包括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和回盲瓣,而且包括阑尾,肠系膜,丰富的淋巴组织以及盆腔右半侧脏器或组织等。因此,组织结构比较庞杂。该区在功能上也具特殊性,如肠内容物在回盲区潴留时间较长,因而和肠粘膜接触时间较长,同时,该处粘膜本身吸收功能就较强。因此肠粘膜有充分时间吸收肠内容物中营养成份和水份。盲肠在解剖上呈盲端,肠内容(本文来源于《实用放射学杂志》期刊1985年02期)
回盲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儿童回盲型肠套迭空气灌肠复位后回盲区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组选取50例经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的急性肠套迭儿童50例,在整复成功后12h行回盲区超声检查,对照组为45例腹痛、腹泻行回盲区超声检查的儿童。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超声检查显示:回盲瓣肿胀19例(38.0%),末段回肠增厚水肿42例(84.0%),升结肠增厚水肿1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盲区论文参考文献
[1].董英娜,吴鸿莉,刘雨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疾病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9
[2].孙雅琴.儿童回盲型肠套迭空气灌肠复位后回盲区超声表现[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3].张洁,晨玲玲,姚文菲.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回盲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
[4].张琰君.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
[5].李水连,肖格林,余水全,刘锋.多排螺旋CT对回盲区癌与炎性假瘤鉴别诊断的应用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
[6].张万蕾,宋奕宁,陈丽君,马小舟,舒京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
[7].邹英华.回盲区Crohn氏病:超声观察阑尾改变[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8
[8].廖玉珍.经口结肠充气法在估价回盲区的可行性[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6
[9].杨文智.回盲区病变X线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