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感激发于语文教学中

寓情感激发于语文教学中

◎储智慧(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五中学,青海德令哈8170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124-01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作品的优秀情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意,启发学生进行深思。从而寓情感激发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激发情感;语文教学;情感渗透

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视语文学科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体现,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文本,通过各种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挖掘学生情感的潜质,让学生的心灵激荡与作品,与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使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理想远大,以真善美面对世人。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情感

语文学科的人性特点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想情感教育的好教材,运用的好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然受到感染和启发。例如:开学初为了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完成高考复习,一位老师结合诗歌鉴赏向学生推荐了一首诗,题为“既然”:“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生恋着波澜/既然可以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既然离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就将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标出的航线”。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可以看成是对学生处境的艺术概括:面对许多困难,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才会到达彼岸。诗是以情感人的,此时不需要老师做任何解释,学生已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并且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情感上的触动,努力扬起自己理想的风帆。事后,有的学生把这首诗的句子写到作文里,表达自己勇往直前的决心。还有的老师针对学生中相当一些人,生活目标不明确,学习没有热情,努力不到位的现象,组织学生学习了《人生的境界》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冯友兰先生从揭示中国哲学实质的角度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自然境界,特点:对自己的行为目的不了解,一切出于本能和原始的需要;第二种-是功利境界,特点:知道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也不排除这样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益处;第三种-是道德境界,特点:明白自己之外还有社会的存在,要让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有利;第四种是天地境界,特点:知道社会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宇宙,作为自然界——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行为除了要有利于社会,还应有利于宇宙。冯先生认为处于第三种境界的人,就是古代所谓的贤人,第四种境界的人则是圣人。后来有老师讲课时把这些重要内容写成简明扼要的板书,让学生明白并记住。然后对大家说:我们是重点学校学生,怎么能让自己的人生仍然处在自然境界中,怎么能够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天到晚混日子呢?目前必须让自己站在第二种境界即功利境界上,要明确你的行为目的首先是为了自己,而且要让这一点落到实处。往近里说,要拿出十分的努力搞好学习。往远里说,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合格公民,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努力去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向着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方向前进。说道眼前该做的事,则应该以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克服种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习与生活。学生们在思考和理解的情感活动中受到触动和启发,从而以积极的态度调整行为,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

二、利用文本语言激发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饱含了作者丰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作品的优秀情感,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意,启发学生进行深思。例如《背影》中描写年迈肥胖的父亲,迈着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爬过地铁位儿子买橘子的情景,父亲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不要紧的,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把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但心、不舍等感情,都含蓄的在言行中表达出来,在平淡的话语中蕴藏着不平静的心情。在比如教《孔乙己》,只读出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显然是不够的,这样学生得到的是一个于自己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抽象结论。所以,要在课文语句中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距离感、以及强者对弱者肆意捉弄和欺凌等感情因素上深析,以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怜悯心和仁爱心。

善于抓取阅读文本的空白点和未定点。因为作品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是联结创作意识的桥梁,是作品产生效果的根本出发点,也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在保证一定理解信息的前提下,作品中包含的未定点与空白越多,留给读者的想象天地越广阔,也越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对作品的深入参与。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掘作品的空白点和未定点,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自己的情感溶入其中,对这些空白和未定点进行填充,使之丰满、生动,创造一个情景相生、生机流动的个性化世界。例如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设若教师抓了“绿”这个未定点,启发学生的想象:春风怎样绿了江南?绿了的江南是什么样子?通过学生的填充,就会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莺啼柳绿的江南春天境界,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溶于其中,这样,语文教学才成为一个以情感与心灵拥抱的所在,并使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得以冶炼。

三、利用阅读训练激发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可以说学生对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可以用词境录像配旋律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有的老师曾有这样的体会:语文课是一片情感果园,一个情感世界。只要通过各种渠道,把学生带进去,身临其境,就能使语文教学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就能使学生的潜在情感得到激发。

标签:;  ;  ;  

寓情感激发于语文教学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