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电影论文-周晗

南京大屠杀电影论文-周晗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京大屠杀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京大屠杀,电影叙事,电影批评

南京大屠杀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周晗[1](2019)在《浅谈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特征与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大屠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成为电影创作的热门题材,近叁十年中不断有相关影片面世,部分影片甚至受到了国际性的瞩目。在舆论上,该题材的电影受到争议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本文试图归纳该题材电影创作的特征,浅析这一题材背后创作者面临的困境。(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7期)

周根红[2](2016)在《华莱坞电影的南京大屠杀叙事与历史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南京大屠杀"成为华莱坞电影叙事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了专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华莱坞电影,以此揭示、控诉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南京大屠杀题材华莱坞电影进行了各方面的叙事探索,通过历史资料的影像证明、个体命运的共同体建构、超越民族的叙事立场、国际化叙事等方面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了影像建构。同时,这些电影也凸显了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的某种困境,如历史真实与影像叙事、人性的限度与民族情感、商业资本与话语偏向等。(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6年06期)

李晶,李俊[3](2016)在《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在新世纪的银幕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段中华民族沉重的苦难记忆再一次引起世界的重视。南京大屠杀被西方媒体称为的"亚洲版的奥斯威辛大屠杀",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一例。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这段最为深重中华民族苦难史在多种艺术形式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在电影艺术领域,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多以纪录片的形式加以现,而直接表现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故事片相对较(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6年09期)

袁海燕[4](2016)在《从历史记忆到影像述史——对南京大屠杀电影影像叙述的文化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故事电影从主题呈现和创作者叙述角度上,分为叁个层面进行讨论,即控诉、救赎和反思。从国内的电影创作或学术领域来看,对于大屠杀或者抗战题材的影片的讨论,显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思路或脉络,即关注的焦点已然从陈述和控诉"大屠杀"的层面上升到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阶梯。(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6年02期)

杨夕文[5](2016)在《“后记忆”视域下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创伤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始,具有国族创伤性质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被电影化表达已历经了叁个代际(证词-反思-消费)。期间,涌现了大量多元化的影片,它们都与“历史创伤”有关联。而众所周知,创伤视域已经成为国外华语电影研究的热门领域。因此,本文试图聚焦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创伤叙事/书写,深入电影文本,以创伤研究中新近兴起的“后记忆”视域为切入口,在叙事学领域试图为南京大屠杀电影的研究开辟一条新路径,并以犹太大屠杀为主要参照系和范式,进一步揭示和论述南京大屠杀电影文本中的叙事模式与创伤表述。本文总共分为绪论部分与五个章节:首先是绪论部分。本章通过文献关键词收集,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作了学术分析。得出了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国内研究对于“创伤”理论的涉入少有且不够深入的结论,进一步确定了本论文的框架和研究主线。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几大话题,为全篇论文确定了研究基调。第一章为“集体创伤的影像:南京记忆”,梳理了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发展史,包括故事片与纪录片,并阐述了它们的影像表现特点。本章划分了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叁个创作代际的叙事更迭变化,分别为证词、反思与消费。为全文理解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创作做了详细的整理。第二章为“后记忆与创伤叙事”,明晰了适用的相关创伤理论的概念界定,并以“后记忆”框定了中国创作南京大屠杀电影的一代。最后,从创伤小说借用框架沿用到创伤电影,分析与论述了有关创伤叙事理论的叁类主题与形式:“作为幽灵的过去”“创伤与证词”和“创伤与记忆空间”,试图找到适合南京大屠杀电影创作的创伤表达参照系。第叁章为“时间性创伤叙事”,主要是从电影时间维度的叙事展开讨论的,即研究电影的线性表现。而本章所讨论的时间性叙事,则限定在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时间的大框架,论述探索的是南京大屠杀电影内部结构中的“能指”(形式)部分,期望寻找到其中与创伤理论提及的“创伤事件本身”和“创伤症候”的影像契合点。第四章为“空间性创伤叙事”,主要是从电影空间维度的叙事展开讨论的,强调了空间叙事在电影创伤表述中的重要性。创伤与记忆空间的联系使得空间叙事在这类题材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本章将会对比南京大屠杀电影中标识性的同质叙事空间的现象,并进一步探索大屠杀电影选择幽闭空间进行电影叙事的缘由。第五章为“东西方大屠杀电影的话语思考”,大屠杀题材具备特有的伦理考量与政治意图,因此其创作的话语需要审慎考虑。本章围绕东西方大屠杀电影的不同话语进行对比考察,思考如何才能融合民族特点,站在恰当的点用电影去表达“南京记忆”。结语为“雕刻时光:疗治与跨越创伤的路径”,试图阐释影像记录对于保存创伤记忆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对于疗治与跨越创伤的作用,进一步讨论如何才能去走出创伤记忆?做到真正地铭记历史,从而反思历史。(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0)

魏大锅[6](2015)在《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侵华日军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惨剧。从大屠杀发生之日起,就产生了大量的文字、摄影和电影的现场记录。后来基于原始记录,又有了纪录片和电影故事片来重现和审视历史。现在所知公映的第一部涉及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1944年放映的《中国之战》,系由美国政府出品的"我们为此而战"反战系列宣传电影中的第六集,目的是向美国人民全面介绍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情况。影片以美国空军交响乐团演奏的《义勇军进行曲》开篇,回顾日本侵华和抗战全面爆发后的重要战役。影片采用的南京大屠杀素材画面极为惨(本文来源于《文化交流》期刊2015年12期)

杨新磊[7](2015)在《道德耦合宗教:“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深度解析与终极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大屠杀"题材诸多电影暗示宗教可以拯救道德。欧洲启蒙运动以前宗教尤其基督教的确具有至上的权威,理性的复苏使现代社会道德滑坡,道德再也不能挽救失落的宗教。思想先贤与历史进程均昭示宗教与道德是一对难兄难弟,人类仅靠自律难以完善道义与德行,人性需要宗教予以他律。宗教的世俗化与现代性的多元化并不冲突,反而能彰显终极关怀,广播真理,与道德互补共进,携手锤塑至善至美。(本文来源于《创新》期刊2015年06期)

张亚婷,贺恩乐[8](2015)在《从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看中国电影导演苦难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导演们审视苦难的焦点愈来愈从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意志及英雄人物勇猛无畏、坚韧执着等以贯之文化品性的单纯弘扬,转向对时代阵痛中平民阶层各色形象与各色性格的刻画、社会变革中普通百姓的艰难与苦痛的展示及身历苦难的人对救赎与自我救赎的寻求,由此也表现出中国导演们的苦难意识里逐渐渗入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谨慎严肃的思考、对人性的基本尊重和叩问以及精神层面内涵的羽化和丰富。(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5年10期)

孙宏伟[9](2015)在《记录与反思:南京大屠杀电影启示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2014年3月,中国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相关档案名录。其中,《南京大屠杀(本文来源于《大连日报》期刊2015-10-16)

卜星星[10](2015)在《南京大屠杀电影的镜头隐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文明史上灾难深重的一幕,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像作品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最直观的表述,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符合时代语境的要求。现代西方理论中的镜头隐喻是指镜头成为思想内容的指向和思想行为的表达。因此,对镜头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深度与理论深度的探讨必然涉及镜头隐喻问题。从镜头隐喻的维度入手,对南京大屠杀电影进行本体论上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建构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认知。(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南京大屠杀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期以来,"南京大屠杀"成为华莱坞电影叙事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了专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华莱坞电影,以此揭示、控诉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南京大屠杀题材华莱坞电影进行了各方面的叙事探索,通过历史资料的影像证明、个体命运的共同体建构、超越民族的叙事立场、国际化叙事等方面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了影像建构。同时,这些电影也凸显了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的某种困境,如历史真实与影像叙事、人性的限度与民族情感、商业资本与话语偏向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京大屠杀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晗.浅谈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特征与困境[J].视听.2019

[2].周根红.华莱坞电影的南京大屠杀叙事与历史建构[J].新闻爱好者.2016

[3].李晶,李俊.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在新世纪的银幕书写[J].电影评介.2016

[4].袁海燕.从历史记忆到影像述史——对南京大屠杀电影影像叙述的文化反思[J].齐鲁艺苑.2016

[5].杨夕文.“后记忆”视域下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创伤叙事[D].西南大学.2016

[6].魏大锅.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重现[J].文化交流.2015

[7].杨新磊.道德耦合宗教:“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深度解析与终极探微[J].创新.2015

[8].张亚婷,贺恩乐.从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看中国电影导演苦难叙述[J].东南传播.2015

[9].孙宏伟.记录与反思:南京大屠杀电影启示录[N].大连日报.2015

[10].卜星星.南京大屠杀电影的镜头隐喻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南京大屠杀电影论文-周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