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跳远论文-王国杰,章碧玉,彭秋艳

全程跳远论文-王国杰,章碧玉,彭秋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程跳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跳远,全程助跑,步态变化,对称性

全程跳远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杰,章碧玉,彭秋艳[1](2019)在《跳远全程助跑中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过程中不同助跑阶段中的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研究方法与内容:采用分段录像解析法对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跳远项目决赛男、女前8名运动员全程助跑不同阶段的步长、步频、步速、下肢对称性和分段速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男、女全程助跑平均步长、步频和步速分别为2.16±0.12m、1.94±0.05m,4.05±0.27Hz、3.88±0.13Hz和8.76±0.51m/s、7.53±0.32m/s;后程助跑中的步长、步频和步速相比前程助跑有所提高,并达到最大值,男、女运动员上述指标分别为2.29±0.04m、2.05±0.04m,4.45±0.11Hz、4.27±0.18和10.18±0.34m/s、8.73±0.26m/s。男子运动员助跑速度由前程的8.26m/s,提升至后程的10.18m/s,速度增量1.92m/s,增幅18.9%,其中步长和步频增量分别为0.17m和0.55Hz,增幅分别为7.4%和12.4%;女子运动员助跑速度由前程的6.82m/s提升至后程的8.73m/s,速度增量1.91m/s,增幅12%,其中步长和步频增量分别为0.17m和0.62Hz,增幅分别为8.3%和14.5%。步频在后程助跑中是速度提升的主导因素,对速度提升的贡献率较高。(2)全程助跑中有4人(25%)为步长倾向型、10人(62.5%)为步频倾向型,另有2人(12.5%)不具有倾向性;前程助跑中9人(56.25%)为步长倾向型、4人(25%)为步频倾向型,另有3人(18.75%)不具倾向性;后程助跑中2人(12.5%)为步长倾向型、14人(87.5%)为步频倾向型。由此可见步长是前程助跑增速的主导变量,而步频为后程助跑增速的主导变量。跳远运动员通常会在后程助跑阶段进行步态上的调整,消除前程助跑积累误差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起跳准备姿态,并达到适宜的可控速度;运动员会在后程助跑中根据视觉反馈信息,调整后续单步中的垂直冲量,加快步频,调整步态,但对步长有消极影响。虽然短跑中关于步频和步长对速度的贡献率上存在不一致的观点,但是主流意见倾向于先增加步长以提高速度,随后再逐渐增加步频以达到最大速度是相对较为合理的速度节奏变化模式,但是高水平运动员的步态特征虽有相同的趋向,但是个体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应区别对待。(3)跳远是单一动作结构非周期性项目,在长期起跳负荷作用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下肢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步长、步频和步速的差异上,一般认为起跳腿在上述指标上会优于非起跳腿。但本研究发现非起跳腿的步长、步频和步速大于起跳腿,对应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6人(37.5%)、12人(75%)和11人(68.75%),但仅有4人(25%)在步长和步频上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并且其对应θsym值为3.82±0.87,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但是研究并未发现步态非对称性与踏板犯规率和助跑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说明体现在步长、步频和步速上的下肢非对称性并不会对助跑速度和踏板准确性产生影响。理论上长期的起跳冲击负荷会使起跳腿产生训练适应,表现出力量和速度能力上的优势,然而本研究中非起跳腿反而在步频、步长和步速上表现出优势,起跳腿的优势仅体现在步长上,但这种非对称性并没有产生步速上的显着差异,也没有对踏板准确性和助跑速度产生影响。(4)运动员从起动(40-30m)至起跳前(10-0m)速度不断增加,并在板前10-0m区间范围内达到最大速度,男子为10.22±0.29m/s、女子为8.90±0.27m/s。从单步上来看,虽然在助跑过程中有轻微波动,整体上助跑速度从起动至踏板呈不断加大的趋势,有14人(87.5%)在起跳前最后1步达到最大速度,另有2人(12.5%)在倒数第2步达到最大速度;所以无论是从10m分段,还是单步而言,在助跑过程中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整体呈不断加大的态势,并没有因为步态的不对称和调整带来较大的速度波动或者损失。与其他仅限于助跑最后2步至起跳环节中因动作调整带来水平速度损失的结果不同,可能是研究仅限于最后2步而没有整体考虑所致。所以,不对称性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下肢用力的不对称性和动作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带来明显的速度损失,而是通过步长和步频的上的倾向性调整进行互补,并达到适宜的助跑速度。研究结论:(1)步频是跳远项目增速的主导变量,但是在不同助跑阶段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前程助跑逐渐增加步长提高速度,在后程助跑中保持或略有增加步长的前提下,逐渐加快步频以达到最大速度是全程助跑的节奏模式;(2)教练员在助跑训练中应考虑全程助跑的步态变化特点,并根据运动员前、后程助跑步数,在助跑训练中给与相应的提示,前程助跑中注意加大蹬地力量加大步长,后程助跑中应注意加快动作速率,强调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步频。(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国杰,章碧玉,彭秋艳,邹吉玲[2](2019)在《跳远全程助跑中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过程中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方法与内容:采用分段录像解析法对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跳远项目决赛男、女前8名运动员全程助跑不同阶段的步长、步频、步速、下肢对称性和分段速度进行研究。结果:1)男子在后程助跑中增速18.9%,步长和步频增幅分别为7.4%和12.4%;女子后程增速12%,步长和步频增幅分别为8.3%和14.5%;56.25%的运动员在前程助跑中表现出步长倾向,87.5%的运动员在后程助跑中表现出步频倾向;2)非起跳腿在步频和步速上更具优势,起跳腿的优势仅体现在步长上,非对称性并未对造成双侧下肢在步长、步频和步速上的显着差异,并且与踏板准确性和助跑速度无相关关系;3)步态变化和下肢非对称性并未造成助跑水平速度上的损失,运动员均在板前10~0 m和最后2步内达到最大速度。结论:1)步频是跳远项目增速的主导变量,但是在不同助跑阶段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前程助跑逐渐增加步长提高速度,在后程助跑中保持或略有增加步长的前提下,逐渐加快步频以达到最大速度是全程助跑的节奏模式;2)教练员在助跑训练中应考虑全程助跑的步态变化特点,并根据运动员前、后程助跑步数,在助跑训练中给与相应的提示,前程助跑中注意加大蹬地力量加大步长,后程助跑中应注意加快动作速率,强调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步频。(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贾焕美[3](2018)在《浅析影响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准确性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径运动中,跳远是最为基础的项目之一,在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跳远运动可以充分地展示人类跑与跳的全面结合,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26期)

韩玉华[4](2015)在《影响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准确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径运动中有一项技术性极强的运动项目,那就是跳远,跳远也是将跑和跳完美结合的运动,他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全程助跑,这也是跳远训练的重要强化部分,因为助跑的准确性决定跳远发挥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该文将通过几个部分对跳远全程助跑准确性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问题研究提出训练方法,为跳远教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王倩[5](2013)在《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竞技全程的成绩增长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年来国际田联公布的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年龄和比赛成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了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体重/身高指数、最好比赛成绩年龄、竞技年龄、竞技年限等参数,对于了解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竞技特征,提高中国跳远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王凌娟[6](2011)在《节奏在跳远全程助跑不同时段的作用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节奏及跳远助跑节奏概念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在跳远全程助跑不同时段都有不同的节奏,全程助跑不同时段节奏有其不同的作用和特点,在教学或训练全程助跑不同时段中都要对节奏进行培养。(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1年03期)

阳国诚[7](2010)在《国内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全程技术运动学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以国内外23名优秀男子跳远选手为研究对象,利用运动学参数对其全程技术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内选手助跑最后2步着板与离板瞬时水平速度、最后2步的步频提高率、垂直速度与腾起角均低于国外选手,而助跑的速度利用率、最后2步的步长变化、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之和则明显高于国外选手。(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周家颖[8](2004)在《不同等级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速度结构是否合理应涉及到:助跑初始段的速度上升状况(加速方式),途中跑的速度变化(持续加速能力),最高速度值的大小和出现的时机(创造高速的能力),持续高速跑至上板(维持高速跑的能力),上板前的速度变化状况(跑-跳衔接时的速度转换能力)和全程助跑的速度波动状况(速度控制能力)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影响运动员全程助跑的合理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无疑,研究不同等级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速度结构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跳远的全程助跑,并对不同等级跳远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研究方法:运用改进性的运动雷达测速仪在近叁年内对不同等级跳远运动员的全程助跑(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期刊2004-10-01)

周家颖[9](1991)在《优秀女跳远选手全程助跑水平速度变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一台SCL—Ⅰ型运动雷达测速仪对我国最优秀的2名女跳远选手进行了1990年度的每一场比赛的跟踪测试。获得全程助跑速度曲线51条,数据9650个。分析结果得出了优秀女选手全程助跑的速度特征曲线,影响高水平运动员成绩的最主要的助跑因素和优秀运动员的助跑技术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1991年01期)

赵国雄[10](1991)在《跳远技术训练应以全程助跑跳远为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男女子跳远虽然目前仍保持着亚洲纪录,但男子的霸主地位已开始动摇,优势渐失,女子在世界级大赛中经常失常,未取得过好名次。这是什么原因呢?1986年底,国家田径队总教练黄健,在全国田径训练工作会议上指出:“外国远度跳跃项目的运动员在准备时期就练长距离的完整技术,而我们还是练短距离和中距离技术”,“没有长距离练习这个基础,运动寿命肯定不会长,最起码是会经常出问题,成绩也不会巩固。这个道理本来很容易懂,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改变或者说不敢大胆实验。”这里说的长距离的完整技术,对跳远就是指全程助跑跳远。看来,加强全程助跑跳远练习,把它作为主要手(本文来源于《安徽体育科技》期刊1991年01期)

全程跳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过程中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方法与内容:采用分段录像解析法对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跳远项目决赛男、女前8名运动员全程助跑不同阶段的步长、步频、步速、下肢对称性和分段速度进行研究。结果:1)男子在后程助跑中增速18.9%,步长和步频增幅分别为7.4%和12.4%;女子后程增速12%,步长和步频增幅分别为8.3%和14.5%;56.25%的运动员在前程助跑中表现出步长倾向,87.5%的运动员在后程助跑中表现出步频倾向;2)非起跳腿在步频和步速上更具优势,起跳腿的优势仅体现在步长上,非对称性并未对造成双侧下肢在步长、步频和步速上的显着差异,并且与踏板准确性和助跑速度无相关关系;3)步态变化和下肢非对称性并未造成助跑水平速度上的损失,运动员均在板前10~0 m和最后2步内达到最大速度。结论:1)步频是跳远项目增速的主导变量,但是在不同助跑阶段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前程助跑逐渐增加步长提高速度,在后程助跑中保持或略有增加步长的前提下,逐渐加快步频以达到最大速度是全程助跑的节奏模式;2)教练员在助跑训练中应考虑全程助跑的步态变化特点,并根据运动员前、后程助跑步数,在助跑训练中给与相应的提示,前程助跑中注意加大蹬地力量加大步长,后程助跑中应注意加快动作速率,强调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步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程跳远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国杰,章碧玉,彭秋艳.跳远全程助跑中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王国杰,章碧玉,彭秋艳,邹吉玲.跳远全程助跑中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

[3].贾焕美.浅析影响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准确性的因素[J].现代职业教育.2018

[4].韩玉华.影响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准确性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

[5].王倩.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竞技全程的成绩增长模式[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

[6].王凌娟.节奏在跳远全程助跑不同时段的作用再认识[J].运动.2011

[7].阳国诚.国内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全程技术运动学特征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

[8].周家颖.不同等级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04

[9].周家颖.优秀女跳远选手全程助跑水平速度变化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1

[10].赵国雄.跳远技术训练应以全程助跑跳远为主[J].安徽体育科技.1991

标签:;  ;  ;  ;  

全程跳远论文-王国杰,章碧玉,彭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