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排佛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罗山,朱子学,儒学,排佛
排佛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焕[1](2016)在《林罗山的排佛思想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户时代(1603-1868)初期,日本的社会结构与中国类似,为朱子学的传播提供了基础。日本朱子学者林罗山运用朱子学思想猛烈批判佛教,促使儒学摆脱了日本古代以来佛教的束缚。他的学说适应了德川幕府封建权利的需要和当时的社会条件,促成了日本思想界的重大转变。(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张葹[2](2015)在《唐代排佛论对林罗山神道思想中的排佛思想影响——以《怪谈全书》中傅奕的排佛观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罗山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学、神道思想家和汉学家。历来的先行研究关于他的排佛思想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是对朱熹排佛思想的继承,一种认为他受到了韩愈排佛思想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林罗山所编译的中国怪异小说集《怪谈全书》中的唐代傅奕反佛的故事,证实林罗山的反佛思想各方面均受到了傅奕的影响,并就他对傅奕和韩愈反佛思想的接受以及与朱熹反佛思想的差异性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周伟华[3](2015)在《论叶法善政治、养生、排佛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叶法善的政治思想是基于他的道教思想的唯道是从,沿袭道教传统,预判政局,审事度势;叶法善的养生思想是正直处世、行善积德、建功立业,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之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能立时济世,又可超凡入圣;叶法善的反佛思想,是基于华夏与夷戎之别,遵从经验域的思想对智慧域的排斥,以及佛教的缺乏政治思想。(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5年05期)
刘依平[4](2014)在《胡寅对佛教在华传播的历史批判——兼论其排佛思想的两期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儒学、道教等本土文化与佛教外来文化之间,就始终保持着既冲突又融合的关系。融合面向表现为佛教的本土化和叁教合一,冲突面向则表现为周期性的反佛思潮和排佛运动。北宋统一南北,佛学和佛教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宋初,延寿提出了以一心圆融禅教二家、性相二门的佛学主张;真、仁之际,雪窦重显推动了"云门中(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4年01期)
李静[5](2014)在《中江藤树排佛思想初探——以前期着作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江藤树是活跃在日本江户前期的儒学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藤树创立了藤树学,并被后人尊称为"近江圣人"。在中江藤树的思想体系当中,其对佛教的态度历来很受研究者的重视。《安昌弑玄同论》《林氏剃发受位辩》和《持敬图说》是藤树前期关于儒佛论争的具有代表性的论着。本文以藤树前期着作为中心,通过对其解读,试对以志在成为"纯儒"的青年藤树排佛思想进行考察。(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巨利宁[6](2012)在《浅论韩愈与李翱排佛思想的不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在唐代走向鼎盛,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而作为中国正统思想代表的儒学虽然表面兴盛,但实际上处于一种衰落状态。面对儒学衰微,韩愈、李翱挺身而出,举起重振儒学的大旗,直面佛老挑战。韩愈与李翱关系介于师友之间,李翱继承了韩愈排佛精神,但与韩愈的排佛思想特别是心性论思想相比较而言,却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对两者的排佛思想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加深对唐代儒家排佛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奚刘琴[7](2010)在《宋明儒士排佛思想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明时期,儒士排佛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为历代所未有。如果说宋初的儒者排佛仍集中于种族、伦理、社会等层面,随后而来的理学家们则更进一层,从宇宙论、心性论、工夫论、伦理观等对佛教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明代的儒士则又对佛教表现出一种宽容性的排斥。体现出"一波叁折"排佛层面的转变、"出入释教与入室操戈"排佛方法的运用与"叁教合一和儒家绝对优势地位确立"叁个特征。(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曹宇峰[8](2010)在《试析胡寅排佛思想中的政治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朝佛教的兴盛对儒学的正统地位和王朝的政治经济秩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反对佛教的呼声连绵不绝,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胡寅通过专门的辟佛着作和史学评论详细地阐述了排佛的主张。而在其排佛之论中,又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借排佛述政论,含政论于排佛,这可以说是胡寅阐释自己政治理念的独特方式。(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崔路明[9](2010)在《欧阳修排佛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欧阳修是宋代排佛思潮的关键性人物。针对佛教日益扩大的影响及其对儒学的排挤,在辟佛之作《本论》中,欧阳修提出了消解佛教的“修本论”。“修本”思想主张恢复和发扬儒家仁义礼乐,使之普遍化,逐渐使礼义代替对佛教的信仰,使人民心中有所主守,而佛教就无立足之地,其影响也必然消解。他的这一思想,已经开始突破此前历代儒者多从功利、伦理、道统等实用层面辟佛的范畴,且这种主张采用缓进的文化运动的方式,比之韩愈所提出的“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简单粗暴的排佛做法,有实质性的突破,使儒家排佛更为精密化,以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后来北宋理学家从理论上排佛的先导,并启迪了他们与佛教针锋相对地大谈形而上学的道德性命,以至努力重建儒家的心性本体论。因此,欧阳修无愧为宋代理学先驱之一。欧阳修在排佛上的成就远高于当时的其他儒学家,不仅是因为他在理论上有卓越的建树,还在于他能把排佛思想有意识的贯彻到他的史学和诗文创作中。在《新五代史》、《新唐书》和《集古录跋尾》等史学着作中,均可以发现大量的辟佛文字,有的甚至达到了辟佛删史的激烈程度。欧阳修排佛的史学表现可归类为叁个方面:反对崇佛、称道反佛、删除僧传等。欧阳修排佛态度终其一生,至晚不衰,在当时思想界儒、释、道叁教合流的趋势下,这份坚守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显示了其排佛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究根溯源,欧阳修鲜明的排佛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个人思想特征有密切关系的。庆历年间,学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运动,儒家知识分子以排佛为己任,纷纷着述批判佛教,在朝野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同时也是一代大儒的欧阳修,也积极参与批佛斗争。同时,欧阳修的独特的儒学思想是其排佛思想的源泉,其儒学思想有叁个显着的特征:一是反对天人感应及一切“鬼怪”之说;二是反对空谈性命;叁是以“礼义”为本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正是这种重现实反对空虚,重礼义轻性命的思想特征,使欧阳修的排佛思想异常激烈和深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4-20)
邵佳德[10](2009)在《宋代理学家排佛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理学家在"儒门淡泊"的情形下继承前代已有的排佛思想,通过建立新儒学体系,开辟了一条通过形上领域的哲学、义理层面,如世界观、心性论、人生观、体用观等方面来排斥佛教思想的新路径,这是宋儒排佛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但是,始终以华夏文明正统自居的宋儒在批判佛教时难免流于本位化、情绪化、盲目化,出现了许多对佛教的误读。不过从排佛的实际效用看,新儒学的建立,却有力地振兴了儒门道统,间接地打击了佛教势力。(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排佛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林罗山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学、神道思想家和汉学家。历来的先行研究关于他的排佛思想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是对朱熹排佛思想的继承,一种认为他受到了韩愈排佛思想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林罗山所编译的中国怪异小说集《怪谈全书》中的唐代傅奕反佛的故事,证实林罗山的反佛思想各方面均受到了傅奕的影响,并就他对傅奕和韩愈反佛思想的接受以及与朱熹反佛思想的差异性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佛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学焕.林罗山的排佛思想与影响[J].殷都学刊.2016
[2].张葹.唐代排佛论对林罗山神道思想中的排佛思想影响——以《怪谈全书》中傅奕的排佛观为中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周伟华.论叶法善政治、养生、排佛思想[J].文化遗产.2015
[4].刘依平.胡寅对佛教在华传播的历史批判——兼论其排佛思想的两期发展[J].人文论丛.2014
[5].李静.中江藤树排佛思想初探——以前期着作为中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6].巨利宁.浅论韩愈与李翱排佛思想的不同[J].鸡西大学学报.2012
[7].奚刘琴.宋明儒士排佛思想探微[J].宗教学研究.2010
[8].曹宇峰.试析胡寅排佛思想中的政治理念[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9].崔路明.欧阳修排佛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
[10].邵佳德.宋代理学家排佛思想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