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驾驶员负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驾驶员,脑力负荷,多资源理论
驾驶员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裴叶青,金晓萍,宋正河,刘龙灿[1](2019)在《驾驶员脑力负荷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的普及,交通事故频发,驾驶时的高脑力负荷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多资源理论认为脑力负荷来源于信息处理过程,信息处理过程可用视觉、听觉、认知和动作等行为要素来描述。本文中对驾驶员脑力负荷计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研究。首先在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对典型驾驶任务的分析方法,建立了脑力负荷计算模型;然后选取了"绿灯路口直行"这一任务进行案例分析,利用计算系统根据驾驶任务计算出脑力负荷值;最后采用实验的方法测量被试的瞳孔直径和皮肤电信号,并与计算系统算出的脑力负荷值进行对比,证明了该系统的正确性与可用性。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方便地对典型驾驶任务进行脑力负荷的计算与预测,找到高负荷产生的原因,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李文伟,王令飞,王进州,艾力·斯木吐拉[2](2019)在《高原公路纵断面线形与驾驶员体力负荷的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在高原公路行车过程中驾驶员体力负荷与高原公路纵断面线形的关系,选取帕米尔高原国道G314路段进行高原公路实地行车试验。采用积分肌电值(IEMG)与中位频率(MF)的比值K作为评价驾驶员体力负荷的指标,通过对比经过170个变坡点附近被测驾驶员的体力负荷K的变化特征。定量分析K随高程H、竖曲线半径R以及绝对坡差|ω|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高程、竖曲线半径和绝对坡差对驾驶员体力负荷均有明显影响;且在竖曲线半径和高程的共同作用下,高原公路驾驶员肌电负荷的变化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1期)
罗杰,程鹏,陆百川,徐进,洪进[3](2019)在《基于驾驶员心率变异性的光学隧道驾驶负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光学隧道对驾驶员工作负荷的影响,招募了6位测试驾驶员开展小客车实车试验,采集真实交通状态下的驾驶员心电信号。以驾驶员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心率值(HR)、心跳间期的标准差(SDNN)和相邻心跳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作为驾驶负荷表征参数,分析不同种类的光学隧道对驾驶员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规律,探讨驾驶负荷与驾驶员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种类的光学隧道中,驾驶员HR均值显着大于静息状态,心跳间期(RR)均值显着小于静息状态;在隧道驾驶时驾驶员SDNN显着小于静息状态,非光学隧道时驾驶员SDNN小于光学隧道测量值;在不同光学隧道驾驶员RMSSD有明显差异,其中非光学隧道RMSSD平均降幅为41. 57%,光学隧道RMSSD平均降幅为30. 76%,表明非光学隧道驾驶员心率变异性更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吴璐帆[4](2019)在《黄昏低照度条件下驾驶员心理负荷分析及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交通事故数据统计,黄昏时段是一天中交通事故量频发的高峰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照度的快速下降影响驾驶员对于周边交通环境的感知力,使得驾驶员心理负荷水平相应提高,且城市道路晚高峰时段复杂的路况也对驾驶员注意力和操控力提出更高要求,驾驶员容易出现反应迟钝、操作失误等危险驾驶行为。为此,开展黄昏低照度条件下驾驶员心理负荷研究,对保障城市道路行车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综合应用交通工程学、人因工程理论、统计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考虑“人-车-路-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实车实验采集城市道路黄昏低照度条件下的驾驶员及车辆的多源数据,在分析驾驶员生理及行为特性的变化规律及相关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心理负荷表征指标集,构建黄昏低照度条件下的驾驶员心理负荷模型。首先,从驾驶员心理负荷的概念出发,分析黄昏低照度条件下驾驶员的生理及行为特性,从多个角度初步选取表征心理负荷的指标,设计城市道路黄昏低照度条件下的实车实验方案,在合理划分环境照度等级的基础上,采集驾驶员的生理及行为特性典型指标,并通过NASA-TLX任务量表获取主观心理负荷。其次,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环境照度和驾驶熟练度对于驾驶员生理及行为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变化特性,并尝试对环境照度与关键指标的关系进行趋势拟合及回归建模。结果表明:黄昏低照度条件下,随着环境照度的下降,驾驶员心理负荷水平提高,驾驶稳定性下降,且新手驾驶员与熟练驾驶员的表现具有显着差异。最后,基于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心理负荷表征指标集,运用kNN、SVM、GBDT叁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黄昏低照度条件下的驾驶员心理负荷模型,借助实测数据综合评判模型的识别效果和泛化能力,并通过逐个剔除指标评判指标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心理负荷表征指标集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GBDT算法构建的黄昏低照度条件下驾驶员心理负荷模型的识别效果最好,识别精度达92.25%。本文研究成果将指导驾驶员安全、科学、合理进行驾驶活动,并为城市道路交通主动安全管理及“智慧交通”背景下的车辆预警终端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3)
常若松,袁璐一,马锦飞[5](2019)在《新手驾驶员水平注意广度对驾驶绩效及任务负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研究发现,驾驶任务负荷会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广度,注意广度也会影响驾驶绩效。本研究采用2(水平注意广度:高组、低组)×4(车道位置变异性:四个阶段)混合实验设计,考察水平注意广度对车道位置变异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组间实验设计,考察水平注意广度对任务负荷的影响;并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第叁阶段的车道位置变异程度和事故率有着显着的正相关。结果发现:(1)水平注意广度高组的驾驶员在四个阶段的车道位置变异性小于水平注意广度低组的驾驶员;(2)水平注意广度高、低组之间的任务负荷差异显着;(3)第叁阶段车道位置变异程度越大,驾驶员的事故率越高。研究结论认为:驾驶员的水平注意广度越大,整个驾驶过程中的车道位置变异性越小,任务负荷越小,事故率也会较小。(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段萌萌,唐伯明,胡旭辉,何柏科,刘唐志[6](2018)在《高隧道比路段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负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高隧道比路段驾驶员视觉特性变化规律与行车安全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隧道出入口段驾驶员的瞳孔面积变化规律,并提出"负荷重复累积效应"概念表达频繁进出隧道过程中驾驶员视觉变化现象.采用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Vω(t)作为评价指标描述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的视觉负荷变化规律,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及换算视觉震荡持续时间作为评判视觉负荷大小的依据.建立了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体系,然后依据此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隧道出入口的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最终判断隧道出入口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高隧道比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评价研究中,可为隧道出入口安全保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8年03期)
晋良海,尹洁,张荣坤,陈述,江新[7](2018)在《塔机驾驶员的持续性视觉注意负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塔机作业安全工效,基于视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理论,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驾驶员视觉行为数据,分析和评估塔机驾驶员视觉转移过程的表征参数,结果表明:起重作业过程中驾驶员注视时间长,视知觉资源主要集中于起吊物,保持持续性注意状态,以维持高效起重作业,心理负荷较大;起重作业不同子过程注视时间与瞳孔直径差异较大,在空中平移过程中注意力较为分散,瞳孔直径较小,心理负荷较小。据此,提出了塔机起重作业的人因工效改善方向,为起重作业安全实施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吉洪蕾[8](2017)在《直升机舰面起降风限图与驾驶员操纵负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升机舰面起降风限图的计算和驾驶员操纵负荷是影响直升机舰面起降飞行安全的关键技术,一直是直升机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开展了直升机在舰面起降环境中的飞行动力学建模与驾驶员操纵负荷分析研究,建立了一种直升机舰面起降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起降风限图的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缓和驾驶员操纵负荷的飞行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舰面尾流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基于舰船尾流的非定常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发展了一种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理论(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的舰船尾流降阶与重构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精确高效的舰船尾流模型,并验证了POD重构舰船尾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频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POD重构舰船尾流模型能够在保留舰船尾流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解决非稳态舰船尾流数据量过大的问题。以舰船尾流的POD重构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舰船尾流与直升机飞行动力学的高效动态耦合模型,形成了一种直升机舰面起降的飞行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不同风速、风向情况下受舰船上层建筑作用的舰船尾流的空间变化对直升机配平特性的影响,并用静止大气环境的飞行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本文发展的直升机舰面起降飞行动力学模型能够准确捕捉均匀和非均匀舰船尾流对直升机平衡特性的影响。基于直升机舰面起降飞行动力学模型,发展了与舰面起降环境相适应的驾驶员操纵模型以及反映舰船流场时空变化的起降轨迹数学描述和生成方法,形成了一种直升机舰面起降的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与飞行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直升机舰面起降风限图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舰船尾流的时空变化对起降风限图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捕捉舰船尾流的时空变化对起降风限图的影响。在直升机舰面起降数值模拟和风限图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直升机舰面起降过程中的驾驶员操纵负荷影响因素,发展了一种集成旋翼状态反馈的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旋翼和机体状态反馈系数的协同,综合优化旋翼/机体耦合动稳定性和紊流抑制能力,并采用前馈补偿和指令模型优化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操纵带宽和姿态快捷性。结果表明:与常规的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更宽的带宽、更高的姿态快捷性和更强的紊流抑制能力,能有效缓和由中等幅度姿态控制和小幅高频姿态补偿操纵引起的驾驶员操纵负荷。(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10-01)
余晓枝,任金东,刘群,桑春蕾,华猛[9](2017)在《基于生物力学仿真的驾驶员身体负荷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主要从姿势角度和主观评价两方面对驾驶姿势舒适性进行评价,未能在更深层次上揭示驾驶姿势舒适性的机理,且通过主观评价构建的姿势不舒适度模型的实用效果不理想,提出了一种客观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驾驶员的人体生物力学模型;接着设计仿真方案,进行肌肉分群,设定评价指标,并定义姿势变量;最后通过仿真,初步获得驾驶员坐姿和驾驶室布置参数对驾驶员人体生物力学负荷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郭翔,王颖,张剑桥,周帆[10](2017)在《检测反应任务(DRT)在驾驶员认知负荷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进步,驾驶员对各种类型的车载信息系统和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使用越来越普遍。在为驾驶员带来便捷的同时,这些信息系统和终端应用也会占用驾驶员较多的认知资源,进而造成驾驶分心,影响驾驶安全。然而,直接测量某一项任务对驾驶员认知负荷的占用具有较高难度。本文介绍的检测反应任务(Detection Response Task,DRT)是一种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驾驶员认知负荷间接测量方法,对认知负荷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主要形式包括远程式视觉检测反应任务(Remote DRT)、头戴式视觉检测反应任务(Head-mounted DRT)与触觉检测反应任务(Tactile DRT)叁种。文中详细描述了这叁种检测反应任务的呈现方法、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范例,以及重要参数的设计原则等,并对不同方法和不同场景中使用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论文对检测反应任务未来在更多领域的拓展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人类工效学》期刊2017年01期)
驾驶员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在高原公路行车过程中驾驶员体力负荷与高原公路纵断面线形的关系,选取帕米尔高原国道G314路段进行高原公路实地行车试验。采用积分肌电值(IEMG)与中位频率(MF)的比值K作为评价驾驶员体力负荷的指标,通过对比经过170个变坡点附近被测驾驶员的体力负荷K的变化特征。定量分析K随高程H、竖曲线半径R以及绝对坡差|ω|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高程、竖曲线半径和绝对坡差对驾驶员体力负荷均有明显影响;且在竖曲线半径和高程的共同作用下,高原公路驾驶员肌电负荷的变化更加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驾驶员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1].裴叶青,金晓萍,宋正河,刘龙灿.驾驶员脑力负荷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汽车工程.2019
[2].李文伟,王令飞,王进州,艾力·斯木吐拉.高原公路纵断面线形与驾驶员体力负荷的试验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罗杰,程鹏,陆百川,徐进,洪进.基于驾驶员心率变异性的光学隧道驾驶负荷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4].吴璐帆.黄昏低照度条件下驾驶员心理负荷分析及建模[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常若松,袁璐一,马锦飞.新手驾驶员水平注意广度对驾驶绩效及任务负荷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段萌萌,唐伯明,胡旭辉,何柏科,刘唐志.高隧道比路段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负荷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8
[7].晋良海,尹洁,张荣坤,陈述,江新.塔机驾驶员的持续性视觉注意负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
[8].吉洪蕾.直升机舰面起降风限图与驾驶员操纵负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9].余晓枝,任金东,刘群,桑春蕾,华猛.基于生物力学仿真的驾驶员身体负荷分布研究[J].汽车工程.2017
[10].郭翔,王颖,张剑桥,周帆.检测反应任务(DRT)在驾驶员认知负荷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J].人类工效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