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广义披碱草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义披碱草属,属间关系,系统进化,St染色体组
广义披碱草属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凡星,沙莉娜,康厚扬,张海琴[1](2011)在《基于叶绿体trnL-F序列对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系统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义披碱草属包括了披碱草属、鹅观草属、猬草属、裂颖草属和仲彬草属。为深入研究这5个小麦族多年生属的系统地位、母本来源及St染色体组的来源和分化等问题,本研究根据叶绿体DNAtrnL-F序列构建了系统树和网状结构图。结果表明,1)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母本不完全来源于拟鹅观草属的St染色体组,其中黑药仲彬草和梭罗仲彬草的母本染色体组为P染色体组,Hystrix duthiei及长芒猬草的母本染色体组为Ns染色体组;2)系统树中反映了P、W和St染色体组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与H和Ns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3)仲彬草属中黑药仲彬草和梭罗仲彬草与冰草属的二倍体物种聚类在一起,表明黑药仲彬草和梭罗仲彬草与冰草属的关系较近;猬草属中猬草聚在St支中,而H.duthiei和长芒猬草包括在Ns支中,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组成;4)5个不同地理分布的具有St染色体组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没有形成一个单系组,表明St染色体组在二倍体物种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其St染色体组的质体序列构成了不同的分支,表明St染色体组在多倍体物种中也具有分化;5)亚洲分布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可能参与了大部分欧亚物种的起源,北美分布物种的St染色体组可能来源于北美的拟鹅观草属物种;有些物种在多倍化起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重复杂交过程。(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春[2](2009)在《小麦族广义披碱草属物种(Elymus L. sensu lato)的分子系统学及细胞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是禾本科(Poaceae)植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不仅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等麦类作物,而且还有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多年生优质牧草。按照L(o|¨)ve(1984)的分类定义,广义披碱草属(Elymus L.sensu lato)是小麦族中最大的多年生属,全世界约有150多个种,广布于全球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该属包括了传统定义上的披碱草属、鹅观草属、猬草属、裂颖草属和仲彬草属。这些植物包含了优异的牧草种类,许多种类是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拥有抗病、抗虫和抗环境胁迫的重要特性,已作为丰富麦类作物和牧草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基因资源库。然而,由于这些属中物种种类繁多,分布十分广泛,且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各异,倍性从四倍体到六倍体、十倍体不等,遗传多样性相当丰富。因此,对于这五个属的系统地位、属内等级划分、物种界限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分类上至今很混乱。特别是在鹅观草属中还存在无芒类群的物种,其染色体组组成未知,它们的系统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广义披碱草属是由St染色体组与H、P、Y、W基本染色体组组合而成的异源多倍体属,其St染色体组被认为是所有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母本染色体组供体,然而,这个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Y染色体组仍然是广义披碱草属中重要的基本染色体组,由于缺乏其二倍体供体,它的来源和与其它基本染色体组的关系等,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子系统学和细胞遗传学的方法,对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系统与演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核基因组rDNA的ITS序列对75份广义披碱草属及其近缘属物种进行了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的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裂颖草属的物种都与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之间没有明显的属间界限;(2)异源多倍体物种中,St-染色体组类型的ITS拷贝序列在St支中被划到不同的亚支中,表明St染色体组在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存在一定的分化;(3)大部分仲彬草属物种具有P-染色体组类型的ITS拷贝序列,不同于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表明仲彬草属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属;(4)猬草属的模式种Hy.patula与披碱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而Hy.duthiei ssp.duthiei、Hy.duthiei ssp.longearistata、Hy.coreana和Hy.komarovii聚类在Ns支中,表明Hy.patula的染色体组组成与其它猬草属物种存在差异。结合细胞学研究结果,应当把Hy.patula放到披碱草属中作为Elymus hystrix处理,而其余具NsXm染色体组成的物种则放到赖草中处理;(5)在广义披碱草属物种中,核基因组rDNA的ITS序列存在偏向性的协同进化现象。2.对48份广义披碱草属及其近缘属物种的叶绿体DNA的trnL-F序列构建了系统树和网状结构图。结果表明:(1)广义披碱草属中物种的母本不完全来源于拟鹅观草属。其中K.melanthera和K.thoroldiana的母本染色体组为P染色体组,Hy.duthieissp.duthiei及Hy.duthiei ssp.longearistata的母本染色体组为Ns染色体组;(2)系统进化树中反映了P、W、St染色体组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与H和Ns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3)仲彬草属中,K.melanthera和K.thoroldiana与冰草的二倍体物种聚类在一起,表明K.melanthera和K.thoroldiana与冰草属的关系较近。猬草属中,Hy.patula聚在St支中,而Hy.duthiei ssp.duthiei和Hy.duthiei ssp.longearistata在Ns支中,表明他们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成。因此,支持ITS序列结果中对它们的处理;(4) 5个地理分布不同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没有形成一个单系组,表明这几个二倍体物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5)在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其St染色体组的质体序列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表明St染色体组在多倍体物种中也具有分化;(6)亚洲分布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可能参与了大部分亚洲分布物种的起源,北美分布的披碱草属物种中St染色体组可能来源于北美的拟鹅观草属物种;有些物种在多倍化起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重复杂交过程。3.对14个仲彬草属物种及其相关二倍体物种的叶绿体trnL-F序列进行了最大简约法分析和贝叶斯推断。结果表明:仲彬草属物种被分为两大支,其中K.melanthera、K.mutica和K.thoroldiana与冰草属二倍体物种聚在一起,表明它们的母本可能来源于二倍体冰草属;其余仲彬草属物种K.batalinii、K.nana、K.kokonorica、K.kaschgarica、K.hirsuta、K.alatavica、K.gobicola、K.zhaosuensis、K.rigidula、K.longiglumis和K.grandiglumis聚类在St+E~e+E~b支中,表明其母本染色体供体可能为St染色体组或者Y染色体组。4.对鹅观草属无芒类群物种:R.alashanica、R.elytrigioides、R.grandis、R.magnicaespes和拟鹅观草属物种P.geniculata的Acc-1和Q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网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R.alashanica具有一套修饰的St染色体组,且该染色体组与E~e染色体组很近,其另一套染色体组与P、H染色体组有一定的亲缘关系;(2)R.magnicaespes也具有一套St染色体组,另一套染色体组与P、H染色体组有一定的亲缘关系;(3)R.elytrigioides有两套St染色体组,它的染色体组成有别于R.alashanica,把R.elytrigioides处理成P.elytrigioides是合理的;(4)R.grandis的染色体组成应为St~gY,St~g是由St分化而来,与Y染色体组有很大程度的同源性;(5)P.geniculata具有一套St染色体组,而另一套染色体组与P、H、W染色体组有一定的关系。P.geniculata的亚种P.geniculata ssp.scythica具有E~eSt染色体组,因此它们应当作为不同的物种归于不同的属当中;(6)Y染色体组有可能来源于St染色体组,它与E~e、E~b、St和W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近;(7)R.alashanica、R.magnicaespes和P.geniculata之间的关系较近,与R.elytrigioides的关系稍远,R.grandis与它们的关系最远。5.根据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与不同染色体组成的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属间和种间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及繁育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中东的拟鹅观草二倍体物种(P.libanotica和P.tauri)中St染色体组与来自北美的物种(P.spicata)的St染色体组可能存在差异;(2) St染色体组在鹅观草属物种中(StY)和在披碱草属物种中(StH,StYW)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3) St染色体组与Y染色体组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亲缘关系较近,而与H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广义披碱草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是禾本科(Poaceae)植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不仅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等麦类作物,而且还有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多年生优质牧草。按照L(o|¨)ve(1984)的分类定义,广义披碱草属(Elymus L.sensu lato)是小麦族中最大的多年生属,全世界约有150多个种,广布于全球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该属包括了传统定义上的披碱草属、鹅观草属、猬草属、裂颖草属和仲彬草属。这些植物包含了优异的牧草种类,许多种类是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拥有抗病、抗虫和抗环境胁迫的重要特性,已作为丰富麦类作物和牧草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基因资源库。然而,由于这些属中物种种类繁多,分布十分广泛,且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各异,倍性从四倍体到六倍体、十倍体不等,遗传多样性相当丰富。因此,对于这五个属的系统地位、属内等级划分、物种界限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分类上至今很混乱。特别是在鹅观草属中还存在无芒类群的物种,其染色体组组成未知,它们的系统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广义披碱草属是由St染色体组与H、P、Y、W基本染色体组组合而成的异源多倍体属,其St染色体组被认为是所有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母本染色体组供体,然而,这个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Y染色体组仍然是广义披碱草属中重要的基本染色体组,由于缺乏其二倍体供体,它的来源和与其它基本染色体组的关系等,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子系统学和细胞遗传学的方法,对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系统与演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核基因组rDNA的ITS序列对75份广义披碱草属及其近缘属物种进行了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的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裂颖草属的物种都与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之间没有明显的属间界限;(2)异源多倍体物种中,St-染色体组类型的ITS拷贝序列在St支中被划到不同的亚支中,表明St染色体组在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存在一定的分化;(3)大部分仲彬草属物种具有P-染色体组类型的ITS拷贝序列,不同于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表明仲彬草属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属;(4)猬草属的模式种Hy.patula与披碱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而Hy.duthiei ssp.duthiei、Hy.duthiei ssp.longearistata、Hy.coreana和Hy.komarovii聚类在Ns支中,表明Hy.patula的染色体组组成与其它猬草属物种存在差异。结合细胞学研究结果,应当把Hy.patula放到披碱草属中作为Elymus hystrix处理,而其余具NsXm染色体组成的物种则放到赖草中处理;(5)在广义披碱草属物种中,核基因组rDNA的ITS序列存在偏向性的协同进化现象。2.对48份广义披碱草属及其近缘属物种的叶绿体DNA的trnL-F序列构建了系统树和网状结构图。结果表明:(1)广义披碱草属中物种的母本不完全来源于拟鹅观草属。其中K.melanthera和K.thoroldiana的母本染色体组为P染色体组,Hy.duthieissp.duthiei及Hy.duthiei ssp.longearistata的母本染色体组为Ns染色体组;(2)系统进化树中反映了P、W、St染色体组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与H和Ns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3)仲彬草属中,K.melanthera和K.thoroldiana与冰草的二倍体物种聚类在一起,表明K.melanthera和K.thoroldiana与冰草属的关系较近。猬草属中,Hy.patula聚在St支中,而Hy.duthiei ssp.duthiei和Hy.duthiei ssp.longearistata在Ns支中,表明他们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成。因此,支持ITS序列结果中对它们的处理;(4) 5个地理分布不同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没有形成一个单系组,表明这几个二倍体物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5)在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其St染色体组的质体序列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表明St染色体组在多倍体物种中也具有分化;(6)亚洲分布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可能参与了大部分亚洲分布物种的起源,北美分布的披碱草属物种中St染色体组可能来源于北美的拟鹅观草属物种;有些物种在多倍化起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重复杂交过程。3.对14个仲彬草属物种及其相关二倍体物种的叶绿体trnL-F序列进行了最大简约法分析和贝叶斯推断。结果表明:仲彬草属物种被分为两大支,其中K.melanthera、K.mutica和K.thoroldiana与冰草属二倍体物种聚在一起,表明它们的母本可能来源于二倍体冰草属;其余仲彬草属物种K.batalinii、K.nana、K.kokonorica、K.kaschgarica、K.hirsuta、K.alatavica、K.gobicola、K.zhaosuensis、K.rigidula、K.longiglumis和K.grandiglumis聚类在St+E~e+E~b支中,表明其母本染色体供体可能为St染色体组或者Y染色体组。4.对鹅观草属无芒类群物种:R.alashanica、R.elytrigioides、R.grandis、R.magnicaespes和拟鹅观草属物种P.geniculata的Acc-1和Q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网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R.alashanica具有一套修饰的St染色体组,且该染色体组与E~e染色体组很近,其另一套染色体组与P、H染色体组有一定的亲缘关系;(2)R.magnicaespes也具有一套St染色体组,另一套染色体组与P、H染色体组有一定的亲缘关系;(3)R.elytrigioides有两套St染色体组,它的染色体组成有别于R.alashanica,把R.elytrigioides处理成P.elytrigioides是合理的;(4)R.grandis的染色体组成应为St~gY,St~g是由St分化而来,与Y染色体组有很大程度的同源性;(5)P.geniculata具有一套St染色体组,而另一套染色体组与P、H、W染色体组有一定的关系。P.geniculata的亚种P.geniculata ssp.scythica具有E~eSt染色体组,因此它们应当作为不同的物种归于不同的属当中;(6)Y染色体组有可能来源于St染色体组,它与E~e、E~b、St和W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近;(7)R.alashanica、R.magnicaespes和P.geniculata之间的关系较近,与R.elytrigioides的关系稍远,R.grandis与它们的关系最远。5.根据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与不同染色体组成的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属间和种间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及繁育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中东的拟鹅观草二倍体物种(P.libanotica和P.tauri)中St染色体组与来自北美的物种(P.spicata)的St染色体组可能存在差异;(2) St染色体组在鹅观草属物种中(StY)和在披碱草属物种中(StH,StYW)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3) St染色体组与Y染色体组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亲缘关系较近,而与H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广义披碱草属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凡星,沙莉娜,康厚扬,张海琴.基于叶绿体trnL-F序列对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系统进化研究[J].草业学报.2011
[2].张春.小麦族广义披碱草属物种(ElymusL.sensulato)的分子系统学及细胞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